1 目的
对产品过程体系运行中适当的数据进行确定、收集和分析。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得到的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的确定、收集、分析和控制。 3 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
a )负责公司对内、对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b )负责公司统计技术的选用和实施效果的跟踪。 3.2各部门
a )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评价、传递和交流;找出改进和改进寄回,实施改进;
b )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用。 4 程序
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如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得到改进,应予评价;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4.1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 4.2 数据的来源 4.2.1 外部来源
a )政策、法规、标准等; b )政府机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 c )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动态; d )顾客反馈及抱怨; e )来自供方得信息。 4.2.2 内部来源
a )日常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数据,如质量记录、产品不合格信息、不合格品率、服务信息等;
b )与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如过程监视和测量信息、过程能力、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交货期等;
c )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 d )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3 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3.1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面的信息:
a) 顾客反馈及满意不满意程度;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的信息等。
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 4.3.2 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a )质量管理部负责技术监督部门、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和反馈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传递至各相关部门;
b )研发部收集技术标准类数据;
c )政策法规类信息由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d )市场部、外贸部分别按各自的职责范围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以顾客满意需求,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e )对其他类信息由相关部门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传递给质量管理部。 4.3.3 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a )质量管理部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评审、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信息;
b) 各部门依据相关规定直接收集和传递日常数据, 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 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c)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领导处理;
d) 其他内部信息获得者, 可用《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质量管理部处理。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为了寻找数据的变化规律,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4.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a) 对于市场、顾客反馈等一般采用调查表;
b) 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可采用调查表,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可采用排列表、因果图;
c )对关键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采用控制图; d) 对采购物资的检验。
4.4.3 统计方法实施前,质量管理部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以便能够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数据的科学、准确和真实。
4.4.4 质量管理部对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每季末检查各部门统计方法应用的记录,对应用中出现的或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5 为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应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确定:
a) 产品符合性趋势;
b) 顾客要求满足的现状和趋势; c) 过程的有效性; d) 供方供货业绩;
e )达到业绩改进目标的情况。
4.6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5 相关文件
5.1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JHH -CX-8.3 5.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JHH -CX-4.2 5.3 文件控制程序 JHH -CX-4.1
5.4 顾客反馈信息控制程序 JHH -CX-8.1 5.5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JHH-CX-8.6.2 5.6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JHH-CX-8.6.3 6 质量记录
6.1 信息联络处理单 JHH -JL-8.5-01
1 目的
对产品过程体系运行中适当的数据进行确定、收集和分析。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得到的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的确定、收集、分析和控制。 3 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
a )负责公司对内、对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b )负责公司统计技术的选用和实施效果的跟踪。 3.2各部门
a )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评价、传递和交流;找出改进和改进寄回,实施改进;
b )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用。 4 程序
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如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得到改进,应予评价;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4.1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 4.2 数据的来源 4.2.1 外部来源
a )政策、法规、标准等; b )政府机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 c )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动态; d )顾客反馈及抱怨; e )来自供方得信息。 4.2.2 内部来源
a )日常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数据,如质量记录、产品不合格信息、不合格品率、服务信息等;
b )与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如过程监视和测量信息、过程能力、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交货期等;
c )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 d )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3 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3.1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有关方面的信息:
a) 顾客反馈及满意不满意程度;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的信息等。
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 4.3.2 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a )质量管理部负责技术监督部门、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和反馈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传递至各相关部门;
b )研发部收集技术标准类数据;
c )政策法规类信息由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d )市场部、外贸部分别按各自的职责范围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以顾客满意需求,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e )对其他类信息由相关部门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传递给质量管理部。 4.3.3 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a )质量管理部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评审、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信息;
b) 各部门依据相关规定直接收集和传递日常数据, 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 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c)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领导处理;
d) 其他内部信息获得者, 可用《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质量管理部处理。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为了寻找数据的变化规律,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4.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a) 对于市场、顾客反馈等一般采用调查表;
b) 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可采用调查表,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可采用排列表、因果图;
c )对关键过程的监视和测量采用控制图; d) 对采购物资的检验。
4.4.3 统计方法实施前,质量管理部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以便能够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数据的科学、准确和真实。
4.4.4 质量管理部对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每季末检查各部门统计方法应用的记录,对应用中出现的或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5 为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应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确定:
a) 产品符合性趋势;
b) 顾客要求满足的现状和趋势; c) 过程的有效性; d) 供方供货业绩;
e )达到业绩改进目标的情况。
4.6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5 相关文件
5.1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JHH -CX-8.3 5.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JHH -CX-4.2 5.3 文件控制程序 JHH -CX-4.1
5.4 顾客反馈信息控制程序 JHH -CX-8.1 5.5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JHH-CX-8.6.2 5.6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JHH-CX-8.6.3 6 质量记录
6.1 信息联络处理单 JHH -JL-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