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讲学案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主备:贺季海 时间:2015/9/16 总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积累词语。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工尺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
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七、书面作业。
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二课时 总第 6 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二、讨论活动。
1、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2、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
(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的力量)
3、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阅读《山中避雨》选段,回答问题: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 )(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
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2、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
3、文中有两处划线的A、B两处语句,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
4、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7. D
8.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9. A:以排比的形式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便于普及。B:音乐的宣泄和沟通作用。
10.不会欠妥,用棺材作比喻钢琴的笨重,更能突显出胡琴的轻巧。或欠妥,有伤风雅,缺乏自然和谐的美感。(只要说出其中一个就可以)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讲学案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主备:贺季海 时间:2015/9/16 总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积累词语。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工尺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
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七、书面作业。
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二课时 总第 6 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二、讨论活动。
1、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2、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
(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的力量)
3、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3、山中避雨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阅读《山中避雨》选段,回答问题: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 )(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
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2、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
3、文中有两处划线的A、B两处语句,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
4、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7. D
8.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9. A:以排比的形式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便于普及。B:音乐的宣泄和沟通作用。
10.不会欠妥,用棺材作比喻钢琴的笨重,更能突显出胡琴的轻巧。或欠妥,有伤风雅,缺乏自然和谐的美感。(只要说出其中一个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