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这三本书中《给教师的建议》和《十封信》以理论讲解为主,晦涩难懂,需要反复的读来理解其中含义并联系自身的教学进行共振。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相对要平易近人一些。
以前读书总是带着膜拜大师的心情,希望能找到一些教育上立竿见影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东施效颦而已。每个大师之所以能润泽学生,其实他们采取的方法是根据自身的性格、所遇到的孩子以及身处环境是而产生的。方法千差万别,但是其中的态度情感却是一样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出自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爱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算完整的教育。就像《十封信》所说:“我写作的目的是,告诉读者,教师——同时也是学习者——工作,既有趣又严格。它要求严肃性,以及科学的、物质的、情感的准备。它是这样一种工作,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不仅爱他人,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没有爱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教育” “我们必须敢于说爱,以便永远不把认识和情感对立起来。我们必须敢于说爱,以便在我们熟知的条件下长期继续教书,那就是:低工资,缺乏尊重,时时存在的变得玩世不恭的风险。我们必须敢于学会勇敢,以便对我们天天面对的思想官僚化说不!我们必须敢于说爱,这样,即使在不这么做也有很大的好处时,也能继续说爱。
教师要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不因为压力、教学任务的繁杂和低工资而抱怨、不思进取。让抱怨阻碍
自己的成长的步伐,磨平自己的意志和热情,最终变得玩世不恭。《致青年教师》中的“不要放弃理想”中写到“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憧憬,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当你将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教师只有尽力而思,尽力而为,尽力而爱,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理想、最美丽、最值得信赖的教师,才能从平凡普通的工作中感受到这份特殊工作带来的幸福。爱学生,三本书里都提到了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才能自信阳光地成长。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尊重学生,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就是民主,十封信里说“如果教师始终是专制的,那么他们总是谈话的发起者,而学生始终被淹没在他们的言论中。如果教师是民主的,且其言行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那么他们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虽然困难,但既有可能又充满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得完成由讲述到双向交流;由倾听到被倾听的转变才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即老师要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人,教师先学会倾听孩子,做好了示范,再叫孩子学会听。而不是孩子在
说,你却在忙其他的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成为学生的朋友,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师”时,别忘了还是“益友”。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能感召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将信赖老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许多同学都有过这种经历,因欣赏某一位老师而将这一门课学的特别好。三,教师应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一句鼓励的话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四,教师应有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因小事而大怒,包容学生的错误协助其改正。师生间关系应是相互信赖的,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学方式应是双向交流的,而不是传统的灌溉式,教学是相互的,不仅仅是教。教师和学生应互动学习,讨论式学习。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在相互讨论中共同进步,这也是中国教育方式亟待改善的。将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产生争论分歧后师生共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想,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别让传统的教育弊端阻碍教育的发展。听取学生观点,允许反驳,鼓励不同的见解,接受异议,保护学生权利。同时,应倡导民主式教学,民主式教学体现教育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主体的教育必须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对学生的尊重会促进学生学习。而学校应该是形成这种民主氛围的地方,教育是独立的,学校应进行独立的教学,不应被种种政治所束缚,教育应服务人类,着眼于人类未来,而不应为某个政党服务。因为某个政党的专政,导致整个社会处于“被民主”的状态,所以学校也难以
形成这种民主氛围,学校里学生的民主思想一直被压制,久而久之,民主的意识便也淡泊了。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敢问青年都无强烈的民主意识,将来如何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对于爱学生,吴非老师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给了我不一样的见解。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或许我们每个老师都听过这句话,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单从鼓励老师的角度出发,还是有道理,但不可能是绝对。想想换到医学领域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既然教育是科学,那就存在着很多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吴非老师的观点让我迁移到了班上的一个特殊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太主动与人交流且无法控制自己的一些情绪行为,并无法正常接收外界的信息。一年级我把他放在我的眼皮底下,上课关注,甚至经常给他开小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他的身上,可是孩子仍然没有多大起色。我甚至不止一次劝说他的父母把孩子带到心理医生那里去看看,可和他父母的接触中,我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他的父母也行为有些异于常人。所以当孩子的父母无法配合教师的教育,孩子要想有质的改变是非常难的,除非你花费大量的心血。当然教育不该计算成本,但是也就预示着不公平,因为其他孩子从教师这里得到的关注就少了。我并不是要放弃这样的孩子,而是不该仅仅关注这些孩子,或者应该在他和大多数孩子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就是爱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前总是关注爱学生,很少谈谈爱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并在充分的准备下才能起到心灵之间的交流。民主和谐就是教师不再专制地扮演权威的土皇帝,而将自己作为大孩子,和学生一起探索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至于充分准备就是指充分备课,备课的充分与否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积淀有很大的关联,还记得一位历史老师在上了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您备了多长时间的课?他说背教材用了半小时,但备这堂课却用了一生的时间。为什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因为只有足够的知识涵养才能整合文本,在有效的时间让孩子吸收知识达到最大化。为什么年轻人上课的效率很多时候赶不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因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积淀让他们的课堂更扎实,更有效。所以我们年轻人要上好课的捷径就是听课,翻阅他人的教学设计,去整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上一堂符合自己班级的课,但长远之道还是只有阅读才能让你的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就正如苏神所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只有爱自己的教学,并为此精心准备的课堂才能让孩子和自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感受文字美,感受文中情。课上完,及时反思,让自己与自己博弈,并最终得以成长。相信如果我们如此热爱教学,那么教育也会回报我们爱的成果。
保罗•弗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提到:“如果学习对我们而言不是负担,如果阅读不再是义务,如果正相反,学习和阅读成为改进我们世界所需的知识和快乐的来源,我们早就可以说,我
们的教育质量更可期待。”或许不仅仅是教学质量,也许孩子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惊讶。 画家兼作家的刘墉曾说自己拥有着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要有一颗很热的心。对亲人、朋友,对生活充满热情。珍惜父母所赐的生命,好好活,多做有意义的事;无论面前摆着怎样的诱惑,都要用一对很冷的眼来对待。不贪图利益、受骗上当,从冷静的视角,去伪存真;无论富贵贫穷,都要有一双很勤的手。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用两条很忙的腿去奔走,最大化你的影响力,来证明着你存在的价值;无论处于生命的什么阶段,都要有一份很自由的心情,它让人生之旅步履轻盈、精彩纷呈。这也正是我要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
从一只虫蛹,到破茧成蝶,这一过程被称为“蜕变”。那只小小的蛹,积聚着内在的变化,然后拼尽全力咬破那层厚厚的茧,挣脱掉旧的束缚,终于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变身为美丽的彩蝶。彩蝶飞翔于蔚蓝天空下,呼吸着新鲜自由的空气,它的美丽和活力,是世间一道新的风景。美丽蜕变,从“心”蜕变。我想经历这次高级职称的评比过程,自己完成了一次美丽蜕变。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努力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更好地生存!不要让他们跟自己一样,30多岁了才明白一些人生的真谛。如果他们现在就懂,那么人生就会无限精彩!
当你在还在为后进生教育或是教学深感困惑时,不妨问问自己:“你爱你的工作吗?你爱自己的学生吗?你能胜任这项的工作吗?”我想学习师德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爱是解决你的教学困惑的唯一办法!
读后感
这三本书中《给教师的建议》和《十封信》以理论讲解为主,晦涩难懂,需要反复的读来理解其中含义并联系自身的教学进行共振。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相对要平易近人一些。
以前读书总是带着膜拜大师的心情,希望能找到一些教育上立竿见影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东施效颦而已。每个大师之所以能润泽学生,其实他们采取的方法是根据自身的性格、所遇到的孩子以及身处环境是而产生的。方法千差万别,但是其中的态度情感却是一样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出自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爱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算完整的教育。就像《十封信》所说:“我写作的目的是,告诉读者,教师——同时也是学习者——工作,既有趣又严格。它要求严肃性,以及科学的、物质的、情感的准备。它是这样一种工作,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不仅爱他人,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没有爱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教育” “我们必须敢于说爱,以便永远不把认识和情感对立起来。我们必须敢于说爱,以便在我们熟知的条件下长期继续教书,那就是:低工资,缺乏尊重,时时存在的变得玩世不恭的风险。我们必须敢于学会勇敢,以便对我们天天面对的思想官僚化说不!我们必须敢于说爱,这样,即使在不这么做也有很大的好处时,也能继续说爱。
教师要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不因为压力、教学任务的繁杂和低工资而抱怨、不思进取。让抱怨阻碍
自己的成长的步伐,磨平自己的意志和热情,最终变得玩世不恭。《致青年教师》中的“不要放弃理想”中写到“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憧憬,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当你将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教师只有尽力而思,尽力而为,尽力而爱,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理想、最美丽、最值得信赖的教师,才能从平凡普通的工作中感受到这份特殊工作带来的幸福。爱学生,三本书里都提到了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才能自信阳光地成长。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尊重学生,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就是民主,十封信里说“如果教师始终是专制的,那么他们总是谈话的发起者,而学生始终被淹没在他们的言论中。如果教师是民主的,且其言行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那么他们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虽然困难,但既有可能又充满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得完成由讲述到双向交流;由倾听到被倾听的转变才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即老师要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人,教师先学会倾听孩子,做好了示范,再叫孩子学会听。而不是孩子在
说,你却在忙其他的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成为学生的朋友,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师”时,别忘了还是“益友”。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能感召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将信赖老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许多同学都有过这种经历,因欣赏某一位老师而将这一门课学的特别好。三,教师应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样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一句鼓励的话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四,教师应有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因小事而大怒,包容学生的错误协助其改正。师生间关系应是相互信赖的,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学方式应是双向交流的,而不是传统的灌溉式,教学是相互的,不仅仅是教。教师和学生应互动学习,讨论式学习。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在相互讨论中共同进步,这也是中国教育方式亟待改善的。将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产生争论分歧后师生共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想,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别让传统的教育弊端阻碍教育的发展。听取学生观点,允许反驳,鼓励不同的见解,接受异议,保护学生权利。同时,应倡导民主式教学,民主式教学体现教育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主体的教育必须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对学生的尊重会促进学生学习。而学校应该是形成这种民主氛围的地方,教育是独立的,学校应进行独立的教学,不应被种种政治所束缚,教育应服务人类,着眼于人类未来,而不应为某个政党服务。因为某个政党的专政,导致整个社会处于“被民主”的状态,所以学校也难以
形成这种民主氛围,学校里学生的民主思想一直被压制,久而久之,民主的意识便也淡泊了。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敢问青年都无强烈的民主意识,将来如何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对于爱学生,吴非老师的《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给了我不一样的见解。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或许我们每个老师都听过这句话,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单从鼓励老师的角度出发,还是有道理,但不可能是绝对。想想换到医学领域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既然教育是科学,那就存在着很多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吴非老师的观点让我迁移到了班上的一个特殊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太主动与人交流且无法控制自己的一些情绪行为,并无法正常接收外界的信息。一年级我把他放在我的眼皮底下,上课关注,甚至经常给他开小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他的身上,可是孩子仍然没有多大起色。我甚至不止一次劝说他的父母把孩子带到心理医生那里去看看,可和他父母的接触中,我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他的父母也行为有些异于常人。所以当孩子的父母无法配合教师的教育,孩子要想有质的改变是非常难的,除非你花费大量的心血。当然教育不该计算成本,但是也就预示着不公平,因为其他孩子从教师这里得到的关注就少了。我并不是要放弃这样的孩子,而是不该仅仅关注这些孩子,或者应该在他和大多数孩子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就是爱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前总是关注爱学生,很少谈谈爱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并在充分的准备下才能起到心灵之间的交流。民主和谐就是教师不再专制地扮演权威的土皇帝,而将自己作为大孩子,和学生一起探索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至于充分准备就是指充分备课,备课的充分与否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积淀有很大的关联,还记得一位历史老师在上了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您备了多长时间的课?他说背教材用了半小时,但备这堂课却用了一生的时间。为什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因为只有足够的知识涵养才能整合文本,在有效的时间让孩子吸收知识达到最大化。为什么年轻人上课的效率很多时候赶不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因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积淀让他们的课堂更扎实,更有效。所以我们年轻人要上好课的捷径就是听课,翻阅他人的教学设计,去整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上一堂符合自己班级的课,但长远之道还是只有阅读才能让你的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就正如苏神所说:“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只有爱自己的教学,并为此精心准备的课堂才能让孩子和自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感受文字美,感受文中情。课上完,及时反思,让自己与自己博弈,并最终得以成长。相信如果我们如此热爱教学,那么教育也会回报我们爱的成果。
保罗•弗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提到:“如果学习对我们而言不是负担,如果阅读不再是义务,如果正相反,学习和阅读成为改进我们世界所需的知识和快乐的来源,我们早就可以说,我
们的教育质量更可期待。”或许不仅仅是教学质量,也许孩子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惊讶。 画家兼作家的刘墉曾说自己拥有着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要有一颗很热的心。对亲人、朋友,对生活充满热情。珍惜父母所赐的生命,好好活,多做有意义的事;无论面前摆着怎样的诱惑,都要用一对很冷的眼来对待。不贪图利益、受骗上当,从冷静的视角,去伪存真;无论富贵贫穷,都要有一双很勤的手。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用两条很忙的腿去奔走,最大化你的影响力,来证明着你存在的价值;无论处于生命的什么阶段,都要有一份很自由的心情,它让人生之旅步履轻盈、精彩纷呈。这也正是我要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
从一只虫蛹,到破茧成蝶,这一过程被称为“蜕变”。那只小小的蛹,积聚着内在的变化,然后拼尽全力咬破那层厚厚的茧,挣脱掉旧的束缚,终于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变身为美丽的彩蝶。彩蝶飞翔于蔚蓝天空下,呼吸着新鲜自由的空气,它的美丽和活力,是世间一道新的风景。美丽蜕变,从“心”蜕变。我想经历这次高级职称的评比过程,自己完成了一次美丽蜕变。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努力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更好地生存!不要让他们跟自己一样,30多岁了才明白一些人生的真谛。如果他们现在就懂,那么人生就会无限精彩!
当你在还在为后进生教育或是教学深感困惑时,不妨问问自己:“你爱你的工作吗?你爱自己的学生吗?你能胜任这项的工作吗?”我想学习师德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爱是解决你的教学困惑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