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
[摘要] 目的 了解绵阳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疟疾网络报告数据、疟疾防控年报表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1年绵阳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7例,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别占51.85%和48.15%;外出务工人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59%;20~44岁年龄组青壮年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0.37%;发病高峰为5-7月;92.59%病例感染地为非洲国家、缅甸和云南省;病例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 。疟疾发病率由2002年0.19/10万上升至2011年0.44/10万。结论 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需加强流动人员疟疾监测和疫情处置以防本地传播。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虫媒传染病,曾是绵阳市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发病率最高达到1091.42/10万[1]。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绵阳市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流行强度逐渐减弱,年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以下。2002年以来,绵阳市已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贸、务工、旅游等人员在国内外流动日益频繁, 每年均有到疟疾高流行区务工或经商人员返回,导致输入性疟疾病例逐渐增多,本地传播风险不断增加。为了解该市疟疾发病特点与防治效果,科学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对2010-2011年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监测信息系统、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疟疾年报表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1.2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2年后,全市年平均发病率保持在0.30/10万以下。2006年以来,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11年发病率上升至0.44/10万(图1)。2010-2011年,绵阳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7例,其中,间日疟14例,恶性疟13例,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1.85%和48.15%。病例感染地主要为非洲(9例)、缅甸(8例)和云南(8例),占发病总数92.59%。
2.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2.1 地区分布 除安县和平武县,其余各地区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江油(11例)、涪城区(5例)、三台县(4例)报告病例最多,占74.07%(图2)。
2.2.2时间分布 除4月外,全年均有疟疾报告发病,5-7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病例11
例,占报告总数的40.74%(图3)。
2.2.3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最小为21岁, 最大为57岁,平均年龄为35.6岁,发病数较多的年龄组35~39岁,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3.33%,其次为20~24岁和40~44岁年龄组,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8.52%(图4)。报告疟疾病例的职业,除2例为干部职员,其余均为外出务工人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59%。
2.3防治效果 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与用药方案》和《疟疾防治手册》,采用氯喹加伯氨喹8 d疗法治疗间日疟病例12人,采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ACT )治疗恶性疟病例11人,其余4例病例为外地诊断治疗。患者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 (1~28 d)。
3讨论
通过4个阶段的积极防治,绵阳市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1],2005年全市已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近年来,绵阳市疟疾防治工作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防治成果为目标,以防止输入的传染源引起传播为目的,以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疟治疗为重点,采取传染病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
监测显示,2010-2011年,共报告27例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类型为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例呈散在分布特点。感染地主要是非洲国家、缅甸和与缅甸接壤的云南省。感染者多为外出务工人员,20~50岁青壮年男性,发病时间多在5-10月,这一流行特征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2-5]。
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绵阳市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132.25万人[6]。2006年以来,该市输入性疟疾发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达0.44/10万。主要由于该市流动人口到高疟区务工、从事商业活动或旅游不断增多,普遍缺乏疟疾防治知识,防病意识薄弱。这些流动人口外出后是否回归是影响疟疾疫情的重要因素已经得到证实[2]。
疟疾病例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将会增加患者疾病负担和本地传播风险,也是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7]。通过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与高疟区返回人员主动监测发现输入性病例后,医疗卫生机构对病例进行了规范化治疗,按照《输入性疟疾诊治与管理》对疫点进行科学处理,开展了疟疾防治知识宣传,从而阻止了本地继发感染。患者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较此前史映红等报道的间隔时间18.21 d有明显缩短[8],与该市加强了各级医务人员输入性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和针对群众开展疟疾知识宣传有关。
传播疟疾的中华按蚊遍布绵阳市各县市区,部分县市区并存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1],具备本地传播流行的媒介生物条件。省内已出现过输入性恶性疟引起的继发感染病例[ 9],因此,提高疟疾诊治技术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输入性病例处置,防止继发本地传播是当前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
[摘要] 目的 了解绵阳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疟疾网络报告数据、疟疾防控年报表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1年绵阳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7例,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别占51.85%和48.15%;外出务工人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59%;20~44岁年龄组青壮年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0.37%;发病高峰为5-7月;92.59%病例感染地为非洲国家、缅甸和云南省;病例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 。疟疾发病率由2002年0.19/10万上升至2011年0.44/10万。结论 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需加强流动人员疟疾监测和疫情处置以防本地传播。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虫媒传染病,曾是绵阳市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发病率最高达到1091.42/10万[1]。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绵阳市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流行强度逐渐减弱,年发病率已降至1/10万以下。2002年以来,绵阳市已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贸、务工、旅游等人员在国内外流动日益频繁, 每年均有到疟疾高流行区务工或经商人员返回,导致输入性疟疾病例逐渐增多,本地传播风险不断增加。为了解该市疟疾发病特点与防治效果,科学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对2010-2011年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监测信息系统、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疟疾年报表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1.2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2年后,全市年平均发病率保持在0.30/10万以下。2006年以来,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11年发病率上升至0.44/10万(图1)。2010-2011年,绵阳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7例,其中,间日疟14例,恶性疟13例,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1.85%和48.15%。病例感染地主要为非洲(9例)、缅甸(8例)和云南(8例),占发病总数92.59%。
2.2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2.1 地区分布 除安县和平武县,其余各地区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江油(11例)、涪城区(5例)、三台县(4例)报告病例最多,占74.07%(图2)。
2.2.2时间分布 除4月外,全年均有疟疾报告发病,5-7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病例11
例,占报告总数的40.74%(图3)。
2.2.3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最小为21岁, 最大为57岁,平均年龄为35.6岁,发病数较多的年龄组35~39岁,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3.33%,其次为20~24岁和40~44岁年龄组,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8.52%(图4)。报告疟疾病例的职业,除2例为干部职员,其余均为外出务工人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2.59%。
2.3防治效果 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与用药方案》和《疟疾防治手册》,采用氯喹加伯氨喹8 d疗法治疗间日疟病例12人,采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ACT )治疗恶性疟病例11人,其余4例病例为外地诊断治疗。患者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 (1~28 d)。
3讨论
通过4个阶段的积极防治,绵阳市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1],2005年全市已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近年来,绵阳市疟疾防治工作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防治成果为目标,以防止输入的传染源引起传播为目的,以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疟治疗为重点,采取传染病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
监测显示,2010-2011年,共报告27例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类型为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例呈散在分布特点。感染地主要是非洲国家、缅甸和与缅甸接壤的云南省。感染者多为外出务工人员,20~50岁青壮年男性,发病时间多在5-10月,这一流行特征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2-5]。
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绵阳市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132.25万人[6]。2006年以来,该市输入性疟疾发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达0.44/10万。主要由于该市流动人口到高疟区务工、从事商业活动或旅游不断增多,普遍缺乏疟疾防治知识,防病意识薄弱。这些流动人口外出后是否回归是影响疟疾疫情的重要因素已经得到证实[2]。
疟疾病例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将会增加患者疾病负担和本地传播风险,也是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7]。通过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与高疟区返回人员主动监测发现输入性病例后,医疗卫生机构对病例进行了规范化治疗,按照《输入性疟疾诊治与管理》对疫点进行科学处理,开展了疟疾防治知识宣传,从而阻止了本地继发感染。患者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96 d,较此前史映红等报道的间隔时间18.21 d有明显缩短[8],与该市加强了各级医务人员输入性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和针对群众开展疟疾知识宣传有关。
传播疟疾的中华按蚊遍布绵阳市各县市区,部分县市区并存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1],具备本地传播流行的媒介生物条件。省内已出现过输入性恶性疟引起的继发感染病例[ 9],因此,提高疟疾诊治技术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输入性病例处置,防止继发本地传播是当前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