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小题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小题3】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小题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阅读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A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五种语言表达方式即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的正确辨析;(1)叙述: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2)说明: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作的客观的介绍。一般不是感性形象的描绘;(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5)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题中,第二段文字是在具体描绘“日落的美丽景象”,所以是“描写”。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第三段在文章中间,是过渡段;C项是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项没有回答完整,还要包括“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一句。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选段语言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描绘出了落日之美;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落日”给人的幻觉的原因,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因此其语言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美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A项只是在陈述这样一个现象,其余三项都运用了说明方法:B项是作比较,C项是列数据,D项是打比方。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小题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小题3】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小题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阅读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A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五种语言表达方式即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的正确辨析;(1)叙述: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2)说明: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作的客观的介绍。一般不是感性形象的描绘;(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5)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题中,第二段文字是在具体描绘“日落的美丽景象”,所以是“描写”。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第三段在文章中间,是过渡段;C项是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项没有回答完整,还要包括“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一句。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选段语言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描绘出了落日之美;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落日”给人的幻觉的原因,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因此其语言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美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A项只是在陈述这样一个现象,其余三项都运用了说明方法:B项是作比较,C项是列数据,D项是打比方。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