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算法的概念和理论都太抽象,讲起来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就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轻松而又愉快的接受并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数学中已学过程序设计模块,对算法有一定的初步基础,学习了结构语言的三种结构,并能编写一些较简单的程序。但是学生对结构的掌握并不是很熟练,他们对编程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情感领域: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处理运用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理解算法的概念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点:
1、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描述 3、算法的设计 五、教学难点:
1、算法的选择。 六、教学手段: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以趣味智力题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故事事例和具体的程序运行对比,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学习能力。
1、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利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
环环相扣。
2、问题的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生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3、举例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并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4、算法的选择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通过【问题三】【问题四】二大问题的设置,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与消化。
5、网络教学平台(http://www.nhyz.org/wljx)的使用,极大的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提交的作业(http://www.nhyz.org/wljx/wljxzpdp.asp?classid=5249)可以进行即时的点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数学模块中对算法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故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数学模块中的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把握是比较到位的。对于算法的选择,在数学中并没有过于深入的讲解,本节课通过问题三和问题四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2、从学生对问题二提交的算法来看,有部分学生对循环结构掌握得并不好,如do…loop until 写成do…until ;有些直接用条件语言IF来实现循环结构;有的对DO语句的条件写错。
3、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没有预想中的好,可能与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算法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不敢大胆发言。 十、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理念新,环节紧凑,程序合理,因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及表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因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设置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挖式的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学教学内容间有层次,环环相扣,衔接与过渡自然、顺畅;
3、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做的很到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应该认识到,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思维的发散性,这正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理念,即激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够因为学生的发展而事先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定。以本课为例,通过问题设疑、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硬性记忆背诵的结果,而是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和理解的结果;课堂上活跃的因素是学生的讨论,而不是细致地讲解;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对“算法和算法的描述”的正确态度;学生的思维不是被限定的,而是被鼓励、被激发的;学生的认识、观点也不是被硬性统一的,而是在讨论、辩论中达成一致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设计都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点评者:张伟林老师,佛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南海区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算法的概念和理论都太抽象,讲起来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就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能轻松而又愉快的接受并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数学中已学过程序设计模块,对算法有一定的初步基础,学习了结构语言的三种结构,并能编写一些较简单的程序。但是学生对结构的掌握并不是很熟练,他们对编程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情感领域: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处理运用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对编程的兴趣,理解算法的概念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为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点:
1、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描述 3、算法的设计 五、教学难点:
1、算法的选择。 六、教学手段:
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式教学,以趣味智力题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以故事事例和具体的程序运行对比,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学习能力。
1、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利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
环环相扣。
2、问题的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生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3、举例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并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4、算法的选择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通过【问题三】【问题四】二大问题的设置,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与消化。
5、网络教学平台(http://www.nhyz.org/wljx)的使用,极大的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提交的作业(http://www.nhyz.org/wljx/wljxzpdp.asp?classid=5249)可以进行即时的点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数学模块中对算法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故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数学模块中的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把握是比较到位的。对于算法的选择,在数学中并没有过于深入的讲解,本节课通过问题三和问题四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2、从学生对问题二提交的算法来看,有部分学生对循环结构掌握得并不好,如do…loop until 写成do…until ;有些直接用条件语言IF来实现循环结构;有的对DO语句的条件写错。
3、本节课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没有预想中的好,可能与教学内容和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算法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老师提的问题不敢大胆发言。 十、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理念新,环节紧凑,程序合理,因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及表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因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设置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挖式的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学教学内容间有层次,环环相扣,衔接与过渡自然、顺畅;
3、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做的很到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应该认识到,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思维的发散性,这正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理念,即激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够因为学生的发展而事先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定。以本课为例,通过问题设疑、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硬性记忆背诵的结果,而是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和理解的结果;课堂上活跃的因素是学生的讨论,而不是细致地讲解;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对“算法和算法的描述”的正确态度;学生的思维不是被限定的,而是被鼓励、被激发的;学生的认识、观点也不是被硬性统一的,而是在讨论、辩论中达成一致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设计都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点评者:张伟林老师,佛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南海区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