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木兰县初级中学
杜 超
《欧姆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木兰县东兴中学
杜 超
《欧姆定律》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及电学的基本规律内容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和深化电路知识,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电功率等电学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电学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本节的特点之一是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中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之二是欧姆定律电学规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同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流。
(2)通过实验认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从物理现象和试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崇高情感。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确立依据:重点的确立是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难点的确立是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经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要沉闷些,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动。
三、教法设计
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内化知识,获取能力的过程。因此觉得在教学中的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而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的最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手段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为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预期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实验探究手段给学生以活动空间;巧妙的设问,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以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感悟收获、建构体系-----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内化知识,获取能力的过程。因此觉得在教学中的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而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的最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手段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为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预期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实验探究手段给学生以活动空间;巧妙的设问,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以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感悟收获、建构体系-----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美丽的《天鹅湖》剧照画面,利用舞台上灯光强弱的变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这一环节将对提出的探究问题,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方案设计,在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实施实验方案时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正确设计电路图,并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2、明确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a连接电路开关要断开b变阻器的滑片要滑到最大阻值处c电表量程的选择。
3、设计表格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即欧姆定律
4、实验评估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具有普遍性。分析个别实验小组数据有偏差,甚至偏差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建构体系
对已经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握,也有机的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建构思想。
(四)、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首先,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我分层进行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培优减负的目的。
其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小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七、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将黑板分为三个板块,知识要点卸载左侧,中间知识推导,右侧实际应用。
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欧姆定律
一、实验探究: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实验探究一: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使电压成整数倍变化。
2、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实验探究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
2、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I---安培 U---伏特 R---欧姆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电流与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和欧姆定律的内容。能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且用欧姆定律的只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此处的难点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正确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达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目的,教学中采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探究过程的不规范,结论归纳不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学生在对欧姆定律知识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解题不规范,思路不清晰,单位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欧姆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木兰县初级中学
杜 超
《欧姆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木兰县东兴中学
杜 超
《欧姆定律》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及电学的基本规律内容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和深化电路知识,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电功率等电学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电学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本节的特点之一是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中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之二是欧姆定律电学规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同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流。
(2)通过实验认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从物理现象和试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崇高情感。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确立依据:重点的确立是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难点的确立是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经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要沉闷些,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动。
三、教法设计
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内化知识,获取能力的过程。因此觉得在教学中的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而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的最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手段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为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预期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实验探究手段给学生以活动空间;巧妙的设问,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以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感悟收获、建构体系-----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内化知识,获取能力的过程。因此觉得在教学中的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而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的最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手段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为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预期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实验探究手段给学生以活动空间;巧妙的设问,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给学生以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感悟收获、建构体系-----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美丽的《天鹅湖》剧照画面,利用舞台上灯光强弱的变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这一环节将对提出的探究问题,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方案设计,在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实施实验方案时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正确设计电路图,并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2、明确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a连接电路开关要断开b变阻器的滑片要滑到最大阻值处c电表量程的选择。
3、设计表格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即欧姆定律
4、实验评估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具有普遍性。分析个别实验小组数据有偏差,甚至偏差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建构体系
对已经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握,也有机的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建构思想。
(四)、知识反馈,内化提高
首先,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我分层进行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培优减负的目的。
其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小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七、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将黑板分为三个板块,知识要点卸载左侧,中间知识推导,右侧实际应用。
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欧姆定律
一、实验探究: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实验探究一: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使电压成整数倍变化。
2、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实验探究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
2、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I---安培 U---伏特 R---欧姆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电流与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和欧姆定律的内容。能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且用欧姆定律的只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此处的难点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正确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达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目的,教学中采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探究过程的不规范,结论归纳不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学生在对欧姆定律知识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解题不规范,思路不清晰,单位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