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艺术的国际通用词叫“ENVIRONMENT DESIGN”。就构思而言,环境艺术的意匠不仅传达概念,更要传达心念(涉及意向、倾向、意味),且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构思,就形式而言;不只是创造静态的,和谐的、必须的形式,更要创造活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就形态而言:有意匠的作品,每一个部分都有意味,诸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整体意味大于各部分意味之和。 一、审美信息和建筑设计 审美信息这个概念是由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莫尔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有两种类型,语义型信息和审美性信息。前者是以消息内容的意义为主的,后者则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材料。建筑信息可以由多种渠道被传播和接收,但主要是通过视觉渠道来进行的,审美信息更是如此。本文所讨论的有关建筑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审美信息范畴,它是与建筑精神方面的功能相对应的。因此,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这一概念的范围便相应缩小到欣赏者方面。这样加以限定,可以使我们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并使问题的重点集中。以免含混地谈论建筑信息使议题不明确。 二、建筑信息的艺术特征 对建筑信息的研究重要的不在于重复与印证它与广义信息的共同点,而在于对其特殊性的剖析。 建筑信息既有广义信息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某些特殊性,例如其多层次的综合性特征,其“物质――精神”双重性特征等等。我们研究建筑信息最重要的不在于印证与重复它与广义信息的共同之处,而在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与把握。而建筑信息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模糊性。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的,边界不清的意思。所谓“模糊性”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的“不分明性”也就是说很难明确划定界限。它与“精神”一词相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表示“亦此亦彼”的过渡性状态。 大量的模糊概念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就有很多模糊概念,建筑信息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学科都具有模糊性特征,因为凡与人相关的学科都具有这种特征,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体,人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同时,由于建筑学科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众多,复杂性越高就意味着有意义的精确化程度越低,由于因素众多,人们无法全部逐一进行认真考察,只能抓住其中主要部分而略去次要部分:另外,从建筑视觉语言的特点来看也是如此,同样一个视觉符号可能表达很多意思,它与要表达的语义不像数学语言那样一一对应,而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而不同的人去理解意义相差就更远。同样的视觉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所代表的意思也可能不相同。它们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唯一的。有些被普遍承认的意义,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人看来会有所差异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意义,以色彩语言为例,中国历来把黄色看成高贵。庄严和神圣的,在过去只有皇宫,佛殿这一类建筑才可以大量地被使用,而这种色彩在某些国家或民族则被视为低级。 三、环境艺术中的意匠 西方古代虽然比中国重“形”,但在文艺复兴以后也开始重意匠,康德美学提到,在园林建筑中就它们是美的艺术而论,本质的东西是意匠。从意匠实质上是通过创造出能传达心念,富有表现与意味的设计构思这一特点可以看出,要鉴别一个作品有无意匠是困难的,例如,作品是否传达心念,不可能用概念来评价,作品表现力的强和弱,意味如何,都是模糊概念。“环境艺术”专业如何才能跳出肤浅的装潢,居于专业水准进行环境意匠,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 (1)重视表现 表现是美学术语,意思是用艺术方式表情达意,艺术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美学目标,追求审美境界,二是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三是具有动人以情的表现力,在艺术界有一派叫表现论,他们将艺术的本质归于表现,这派理论如何暂不说,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离不开表现,意匠与表现力直接相关,暗示程度高者,表现力强,中国科技大学校门环境意匠是一个表现力强的例子。 (2)传达心念 只要重视表现,环境艺术就会“从物到人”、“深入人心”,人“心”到底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讲,人的“心’既有意识,也有下意识,前者产生概念,后者产生心念,如下图所示: 概念自不待言,我们一直接受概念教育,对它自然熟悉,现在,我国建筑界流行这样一种时髦要搞“概念设计”,侧重于物理,主要传达概念,现代主义的特点是(传达)侧重于物理,所以有人批评它“目中无人”,我国20世纪后半叶的建筑讲实用、经济、美观,都有清晰明白的概念,被忽视了的就是传达心念。因此多数建筑缺乏不可言传之妙, 心念(ENDOCEPT)。需要讲一下,因为我们很少接受心念培养,对它自然不熟悉。心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特别是与下意识相关的一种不自觉的、模糊不清的经验,我们都爱旅游。实质上是进行环境体验。在这当中,你们有时能用词语评价一个特定环境,这是因为环境传达概念,你可以用概念来评概念,例如,面对南京长江大桥,谁都能讲出他所传达的概念:“三面红旗”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你感到这个环境妙,但要讲他妙在何处,困难来了,还是因为环境传达心念,它虽然能使你意会,却无法用概念品评,就是上面提到的科大校门,你能说出它妙在何处?以上虽然说明了心念不明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捉摸,为便于理解,下面讲它的三点表现: 意向(INTENTIDN):意向既不是创作的主题思想目的,也不是由概念所规定的,合乎逻辑的意图、意向既是设计者创作时不自觉的倾向流露,它含蓄,但并非故意隐讳,它模糊,又不是有意冲淡。简言之。意向是心念的指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意向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它有向无形。但却可以被人们心领神会,例如:白宫环境,低层建筑,离地一层的阳台,开放式草坪。中山陵,台阶引道,简朴的宾楼,列宁墓环境,比宫墙底的阶状造型,除列宁二字外,别无其他,可以进入,兼捡阅台,所有这些都能使人意会到设计者的意向。 倾向TENDEN:设计者各种意向在指向上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叫倾向,倾向按其大方向可以分为两类:前向性倾向与后向性倾向,媚俗、哗众、求豪华,仿套,安于易操作形为追求时尚属后向性倾向坚持专业水准,努力提高文化差,克服困难搞独创,面向未来都属于前向性倾向。大家可以感觉到我国目前的歌曲,音乐、小说、电视、电影、建筑、环境艺术等,后向性倾向占上风。 意味(SIGNIFICANCE):带有意向与倾向的“意”,通过“象”,形成艺术创作中所谓的“意象”。再经过意象造型表现出来的有形物就包含着意味,简言之,意味是带有意向的情味与趣味,意味中包含的“意”隐含而不明示,用推理语言无法表达,意味富有情感且有可塑性,为再创造留有余地。 (3)追求意味 只要重视表现,传达心念,环境艺术就有了可“品”之“味”,其中,偏于趣者叫趣味,重于情者叫情味,情与趣结合而达到生活动地步者叫韵味。总而言之,叫意味。意味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如何?贝尔(艺术论)把艺术归之于“有意味的形式”,这虽然有其局限,但应当肯定的是“意味”与表现一样,是艺术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只要悟到了这一点。我们在环境艺术中就会特别重视。通过意匠,追求各种部分的意味,并将各部分组合成有意味的整体,其整体意味大干诸分部意味之和。 四、结束语 建筑作品中的符号已经不再是建筑师主观的意念,而是一种客观物质实在,它作为中介沟通了发信者与受信者(即欣赏者)。在这里符号是被双方所“共享”的,尽管符号本身是客观不变的,但对于双方的理解而言,它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含义。因为二者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欣赏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有很大差异,并且他们的生活经验,专业知识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带着这些差异进入传播关系时,自然在各自心目中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使传播能顺利进行,要使符号真正被共享,就必须建立双方统一的“公共信号库”,在这“库”的范围内,双方各自的符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吻合,得到一致,也就是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共同语言”越多,即双方对符号的理解越接近,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在艺术欣赏中这就是产生了“共鸣”,交往才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环境艺术的国际通用词叫“ENVIRONMENT DESIGN”。就构思而言,环境艺术的意匠不仅传达概念,更要传达心念(涉及意向、倾向、意味),且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构思,就形式而言;不只是创造静态的,和谐的、必须的形式,更要创造活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就形态而言:有意匠的作品,每一个部分都有意味,诸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整体意味大于各部分意味之和。 一、审美信息和建筑设计 审美信息这个概念是由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莫尔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有两种类型,语义型信息和审美性信息。前者是以消息内容的意义为主的,后者则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材料。建筑信息可以由多种渠道被传播和接收,但主要是通过视觉渠道来进行的,审美信息更是如此。本文所讨论的有关建筑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审美信息范畴,它是与建筑精神方面的功能相对应的。因此,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这一概念的范围便相应缩小到欣赏者方面。这样加以限定,可以使我们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并使问题的重点集中。以免含混地谈论建筑信息使议题不明确。 二、建筑信息的艺术特征 对建筑信息的研究重要的不在于重复与印证它与广义信息的共同点,而在于对其特殊性的剖析。 建筑信息既有广义信息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某些特殊性,例如其多层次的综合性特征,其“物质――精神”双重性特征等等。我们研究建筑信息最重要的不在于印证与重复它与广义信息的共同之处,而在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与把握。而建筑信息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模糊性。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的,边界不清的意思。所谓“模糊性”主要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中间过渡的“不分明性”也就是说很难明确划定界限。它与“精神”一词相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表示“亦此亦彼”的过渡性状态。 大量的模糊概念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就有很多模糊概念,建筑信息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学科都具有模糊性特征,因为凡与人相关的学科都具有这种特征,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体,人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同时,由于建筑学科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众多,复杂性越高就意味着有意义的精确化程度越低,由于因素众多,人们无法全部逐一进行认真考察,只能抓住其中主要部分而略去次要部分:另外,从建筑视觉语言的特点来看也是如此,同样一个视觉符号可能表达很多意思,它与要表达的语义不像数学语言那样一一对应,而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而不同的人去理解意义相差就更远。同样的视觉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所代表的意思也可能不相同。它们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唯一的。有些被普遍承认的意义,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人看来会有所差异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意义,以色彩语言为例,中国历来把黄色看成高贵。庄严和神圣的,在过去只有皇宫,佛殿这一类建筑才可以大量地被使用,而这种色彩在某些国家或民族则被视为低级。 三、环境艺术中的意匠 西方古代虽然比中国重“形”,但在文艺复兴以后也开始重意匠,康德美学提到,在园林建筑中就它们是美的艺术而论,本质的东西是意匠。从意匠实质上是通过创造出能传达心念,富有表现与意味的设计构思这一特点可以看出,要鉴别一个作品有无意匠是困难的,例如,作品是否传达心念,不可能用概念来评价,作品表现力的强和弱,意味如何,都是模糊概念。“环境艺术”专业如何才能跳出肤浅的装潢,居于专业水准进行环境意匠,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 (1)重视表现 表现是美学术语,意思是用艺术方式表情达意,艺术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美学目标,追求审美境界,二是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三是具有动人以情的表现力,在艺术界有一派叫表现论,他们将艺术的本质归于表现,这派理论如何暂不说,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离不开表现,意匠与表现力直接相关,暗示程度高者,表现力强,中国科技大学校门环境意匠是一个表现力强的例子。 (2)传达心念 只要重视表现,环境艺术就会“从物到人”、“深入人心”,人“心”到底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讲,人的“心’既有意识,也有下意识,前者产生概念,后者产生心念,如下图所示: 概念自不待言,我们一直接受概念教育,对它自然熟悉,现在,我国建筑界流行这样一种时髦要搞“概念设计”,侧重于物理,主要传达概念,现代主义的特点是(传达)侧重于物理,所以有人批评它“目中无人”,我国20世纪后半叶的建筑讲实用、经济、美观,都有清晰明白的概念,被忽视了的就是传达心念。因此多数建筑缺乏不可言传之妙, 心念(ENDOCEPT)。需要讲一下,因为我们很少接受心念培养,对它自然不熟悉。心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特别是与下意识相关的一种不自觉的、模糊不清的经验,我们都爱旅游。实质上是进行环境体验。在这当中,你们有时能用词语评价一个特定环境,这是因为环境传达概念,你可以用概念来评概念,例如,面对南京长江大桥,谁都能讲出他所传达的概念:“三面红旗”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你感到这个环境妙,但要讲他妙在何处,困难来了,还是因为环境传达心念,它虽然能使你意会,却无法用概念品评,就是上面提到的科大校门,你能说出它妙在何处?以上虽然说明了心念不明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捉摸,为便于理解,下面讲它的三点表现: 意向(INTENTIDN):意向既不是创作的主题思想目的,也不是由概念所规定的,合乎逻辑的意图、意向既是设计者创作时不自觉的倾向流露,它含蓄,但并非故意隐讳,它模糊,又不是有意冲淡。简言之。意向是心念的指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意向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它有向无形。但却可以被人们心领神会,例如:白宫环境,低层建筑,离地一层的阳台,开放式草坪。中山陵,台阶引道,简朴的宾楼,列宁墓环境,比宫墙底的阶状造型,除列宁二字外,别无其他,可以进入,兼捡阅台,所有这些都能使人意会到设计者的意向。 倾向TENDEN:设计者各种意向在指向上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叫倾向,倾向按其大方向可以分为两类:前向性倾向与后向性倾向,媚俗、哗众、求豪华,仿套,安于易操作形为追求时尚属后向性倾向坚持专业水准,努力提高文化差,克服困难搞独创,面向未来都属于前向性倾向。大家可以感觉到我国目前的歌曲,音乐、小说、电视、电影、建筑、环境艺术等,后向性倾向占上风。 意味(SIGNIFICANCE):带有意向与倾向的“意”,通过“象”,形成艺术创作中所谓的“意象”。再经过意象造型表现出来的有形物就包含着意味,简言之,意味是带有意向的情味与趣味,意味中包含的“意”隐含而不明示,用推理语言无法表达,意味富有情感且有可塑性,为再创造留有余地。 (3)追求意味 只要重视表现,传达心念,环境艺术就有了可“品”之“味”,其中,偏于趣者叫趣味,重于情者叫情味,情与趣结合而达到生活动地步者叫韵味。总而言之,叫意味。意味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如何?贝尔(艺术论)把艺术归之于“有意味的形式”,这虽然有其局限,但应当肯定的是“意味”与表现一样,是艺术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只要悟到了这一点。我们在环境艺术中就会特别重视。通过意匠,追求各种部分的意味,并将各部分组合成有意味的整体,其整体意味大干诸分部意味之和。 四、结束语 建筑作品中的符号已经不再是建筑师主观的意念,而是一种客观物质实在,它作为中介沟通了发信者与受信者(即欣赏者)。在这里符号是被双方所“共享”的,尽管符号本身是客观不变的,但对于双方的理解而言,它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含义。因为二者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欣赏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有很大差异,并且他们的生活经验,专业知识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带着这些差异进入传播关系时,自然在各自心目中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使传播能顺利进行,要使符号真正被共享,就必须建立双方统一的“公共信号库”,在这“库”的范围内,双方各自的符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吻合,得到一致,也就是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共同语言”越多,即双方对符号的理解越接近,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在艺术欣赏中这就是产生了“共鸣”,交往才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