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导言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所谓 “五段” 是指 “语文学”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形式语言学” 和 “交叉语言学”
1、语文学阶段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中国语言研究抓住文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学(字形)、音韵学(字音)、训诂学(字义),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文字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录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训诂学: (汉)《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在印度,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的《梵语语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语法著作。 古希腊——罗马的语文学:
A、希腊语研究。公元前一世纪特拉克斯写出了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 —《希腊语法》,这书把希腊语词类分为8类,但是只讲词法,不讲句法。
B、古拉丁语研究。公元前一世纪瓦罗写成名作《论拉丁语》,这本书一直被公认为权威著作。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
19世纪,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 世纪初 ,瑞士人索绪尔全面发展了普通语言学,被称为 “现代语言学之父”。编撰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言学重点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从语言的功能来看:1、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 2、思维功能:
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重要性: ①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形式; ②旗语等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形式; ③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形式;
④语言是人类社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一、思维定义: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借助动作、表象、语言
等媒介。
思维的类型: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思维时能直观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
对象的思维。
表象思维是指思维时在头脑中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思
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它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功能分区: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接。
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
的、概括的思维。
大脑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言语就是说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
其二,言语是所说的话(包括说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说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二)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稳定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2)语言是全社会人都使用的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的行为和结果,言语具有个人的因素。
(3)语言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语言系统的材料和规则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四)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
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二、语言与符号
总结:
1、句子的长度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
2、句子的数目也是无限的、无法计数。
3、这些无限的句子,所用的词汇材料和 造句的规则是有限的。
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一)定义: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是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
(二)符号的构成:
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某种信息,这信息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音和义的结合是
社会任意约定的。
2.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创制之初而言,一旦进入交际,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线条性
线条性是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伸,不能在空间展开。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与单个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不同,语言符号的各种组合是以语言中的结构规则为条件的。
索绪尔提出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语言是一张纸——索绪尔)
能指:能称事物,是指音响形象。
词的语音形式。
所指:能指出事物,是指抽象的概念。
词的语义内容。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构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聚合)来运转。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句子(无穷)
↑
词(成万)
↑
语素(成千)
♂
音位组合(音节)(几百个)
↑
音位(几十)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人在说话的时候,只能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说,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
例如:我们爱唱歌
聚合关系是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性质、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
组合关系是现实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
聚合关系是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犹如几何中的横轴和纵轴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现实的、有顺序的、 可数的 联想的、无顺序的、不易数
组合过程,言语范畴;组合后,语言或言语范畴 备用系统,语言范畴 互为存在的前提:存在一个组合关系,就存在一个聚合关系,有一个组合关系,在这个组合关系形成的链条上,每一个链环都存在一个聚合关系。同样的存在一
个聚合关系,那么它就为产生新的组合关系可供选择的语料
“人类特有”的真正含义应从两方面去理解:
其一,人类语言与动物所谓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二,动物掌握不了人类的语言,语言是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 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研究。
语音学还可以再细分为不同的方面。
语音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物理——心理三分方面的属性,由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分别加以研究。
音节的定义:
一般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节,可是音节还不是线性音流的最小单位。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语音四要素:
音高 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强 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取决于声音振幅的大小。
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音质 (音色) 就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个性特征.音质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语音音质的不同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A 发音体不同B 发音方法不同 C 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元音发音:[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a]: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ɑ]: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辅音的发音方法: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p] 双唇送气清塞音p[p‘]
双唇浊鼻音m[m] 唇齿清擦音[f]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z [ts]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c[ts‘]
舌尖前清擦音s[s] 舌尖前(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d[t] 舌尖前(舌尖中)送气清塞音t[t‘] 舌尖前(舌尖中)浊鼻音n[n] 舌尖前(舌尖中)浊边音l [I]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zh[tʂ]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ch[tʂ‘] 舌尖后清擦音sh[ʂ]
舌尖后浊擦音r[ʐ]或[ɻ](卷舌近音)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j[ʨ]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q[ʨ‘] 舌面前清擦音x[ɕ]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k]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k [k‘]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h[x]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ng [ŋ]
(二)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
1、对立原则
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下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3、语音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并归为一个音位。
除了对立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之外,还有历史原则、均称原则、经济原则(越少越好)。
(二)音位变体.
可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各个因素,我们称之为音位变体。
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
非音质音位可分为调位、重位、时位三种。
调位,由音高特征构成的声调音位。重位,主要是由音强特征构成的。
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主要表现在元音的长短音上。
音位聚合群的定义: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是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
可分为:单向聚合和双向聚合。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双向的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
音节的定义: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还有一个增音。 同化:所谓同化,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就叫做异化。
弱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脱落:发音时某些音的消失叫脱落。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
增音:
韵律层级:语言的节奏分两种:一种是“音节(或韵素)型节奏,另一种是“音步型”。 韵中的每个音位叫做“韵素”。
停延段是由若干个音步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结尾边界处或者有语音的停顿(无声段)或者有语音的延宕(延长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
一个停延段一般含有1-3个音步。一般用∣表示停延段的界线。
语调段是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末尾部分有承担语气的音高曲线,也即语调。一般用‖表示语调段的界线。 “语调段”是比停延段更大的韵律单位。
第四章 语法
(一)语法单位的定义:语法单位是在组合关系的某一个位置上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片段。
(二)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词:重要的语法单位,语法研究的枢纽。词是造句时能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
区分词和词组:(扩展法)
1、扩展后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 2、扩展后的组合关系不变; 3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固定词组的特点
1.结构的定型性:(1)构成成分次序不能随意颠倒。 (2)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替换 (3)不能随意增减成分。
2.意义的整体性:(1)具有特殊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2)理解真实含义必须了解形成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
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
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
赋予的意义。
句子:
最大的语法单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按语气的不同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是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基本结构类型对应的语法意义
主谓结构——陈述 述宾结构——支配 述补结构——补足 偏正结构——修饰 联合结构——并列或选择
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类的选择和次序(选词和词序)、形态的一致性配合(词形变化)、虚词属于组合轴向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正是靠它们得以表达。
组合的特点:层次性、递归性、开放性。句子具有线条型。
组合的层次性:
从表面看,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句子或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的词和词,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
组合的递归性:
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的,这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组合的开放性:
正是因为语法结构的递归性,我们才能使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这就体现了组合的开放性。
语法范畴: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有形
态变化语言所具有的。
常见的语法范畴: 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变换的手段:移位,增添,删减,替代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 ”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根据形态分类法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1、孤立语 2、屈折语 3、粘着语 4、
复综语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二)词汇的构成:1、基本词汇 2、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全民常用性。(2)稳固性。(3)构词能力强。 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包括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词、科技术语、方言词等。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抽象的、的概括的反映。
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般性: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差异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
(2)模糊性:是指词所指称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性。
2、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可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 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隐喻的
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2)转喻: 指两类现实现象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转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受事 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
与事 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
主事 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致事 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外围的语义角色。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主要有: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
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削了个飞鸟”中的“钥匙”和“萝卜”。 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
如“在学校读书/从家里跑了/到北京旅游/放在桌子上”中的“学校/家里/北京/桌子上”。
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
如“在1997年我上了大学/从8点起停止供电/到12点恢复/看了三天”中的“1997年/8点/12点/三天”。
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例如:
火车开走了。
火车一定开走了。
火车可能开走了。
我认为火车开走了。
语气词也表现情态,如普通话的句末表确定、肯定语气词“的”和疑问语气词“吧”。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蕴涵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像是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微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语境的含义:
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你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除了以上两方面,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第六章 文字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作用:
(1)从交际层次看,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
(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记事的方式有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划符号。
(1)文字的创造方式:自源文字、他源文字
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自源文字的发展方向:
A 借用表音的比例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减少— 表音文字
B 形声字的比例增加,达到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的字形——意音文字
他源文字产生的方式:
(2) 古文字(自源文字)——苏美尔、埃及、甲骨文、玛雅文
(3)一是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二是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演变。
(2)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推动语言的演变。 正如斯大林所说。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
2、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交际价值的实现是语言演变的又一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
1、渐变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它的演变只能是渐变的。
2、不平衡性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表现如下:
(1)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的发 展有快有慢。
(2)各系统内部的发展也有快有慢。
(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3)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的速
度也可能是不平衡的。
(4)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地区也可以不一样。体
现地区的不平衡。
三、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定义:一种统一的语言,由于使用语言的社会分化而分化了,这个过程就叫语言的分化。
2、分类: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是同一语言因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
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语言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2)、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地方方言的差别:语音、词汇、语法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往下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往下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叫做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再根据它们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依次分成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 →次方言 →土语 。
(3)、亲属语言是指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
系。
谱系分类可以用一根不断分叉的“谱系树”图形来表示。德国语言学家
施莱赫尔提出“谱系树”
第八章 语言接触
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一)、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3、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残留 4、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混合语
5、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二)洋泾浜
1、洋泾浜的定义:
洋泾浜是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
2、“洋泾浜”的产生:
洋泾浜原本是地名,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洋泾浜的河流和黄浦江的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集的 地方。他们和当地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就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别国叫皮钦语。
3、洋泾浜的特点:(皮钦语的共同特点):
(1)、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
(2)、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3)、词汇量很少,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
(4)、常常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来指称事物。
4、洋泾浜的发展前途:
发展前途不外乎两个:
一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比如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统一使用标
准语,洋泾浜失去交际工具的作用,不再被人们使用;
一是发展为混合语,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习得,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
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的定义:
克里奥耳语(créole,混血儿,又叫混合语):指在语言接触中出现的一种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的语言现象。
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定义:从17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
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以印欧语为基础。由28个字母组成,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和各种不规则的音变。
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完全一致,词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局限性在于:
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
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难以成为第一母语。不可能成为世界共同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浊音清化”规律:汉语的“浊音”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条件性, B、时间性, C、地区性。
二、 语法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它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形态的改变、 B、语法范畴的消长 C、词类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三)汉语缺少形态,其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词的语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了、-着、-过)。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的类推作用:指的是语法的规则性、条理性作用。这种作用有着整齐划
一、消磨例外,给语言带来更大条理性的功能,这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职能所要求的。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它还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得到解释。如汉语代词的从前置(宾——动)到后置(动--宾)就是类推作用的结果
四、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1、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和词义中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新词的产生B、 旧词的消亡 C、词语的替换
2、引起词义演变的因素
第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四,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的组合中获得其明确的意义的,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3 词义演变的结果
A、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B、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C、词义的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演变后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导言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所谓 “五段” 是指 “语文学”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形式语言学” 和 “交叉语言学”
1、语文学阶段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中国语言研究抓住文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学(字形)、音韵学(字音)、训诂学(字义),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文字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录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训诂学: (汉)《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在印度,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的《梵语语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语法著作。 古希腊——罗马的语文学:
A、希腊语研究。公元前一世纪特拉克斯写出了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 —《希腊语法》,这书把希腊语词类分为8类,但是只讲词法,不讲句法。
B、古拉丁语研究。公元前一世纪瓦罗写成名作《论拉丁语》,这本书一直被公认为权威著作。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
19世纪,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 世纪初 ,瑞士人索绪尔全面发展了普通语言学,被称为 “现代语言学之父”。编撰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言学重点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从语言的功能来看:1、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 2、思维功能:
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重要性: ①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形式; ②旗语等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形式; ③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形式;
④语言是人类社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一、思维定义: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借助动作、表象、语言
等媒介。
思维的类型: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思维时能直观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
对象的思维。
表象思维是指思维时在头脑中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思
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它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功能分区: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接。
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
的、概括的思维。
大脑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语言和言语的定义
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言语就是说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
其二,言语是所说的话(包括说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说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二)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稳定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2)语言是全社会人都使用的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的行为和结果,言语具有个人的因素。
(3)语言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语言系统的材料和规则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四)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
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二、语言与符号
总结:
1、句子的长度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
2、句子的数目也是无限的、无法计数。
3、这些无限的句子,所用的词汇材料和 造句的规则是有限的。
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一)定义: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是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
(二)符号的构成:
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某种信息,这信息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音和义的结合是
社会任意约定的。
2.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创制之初而言,一旦进入交际,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线条性
线条性是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伸,不能在空间展开。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与单个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不同,语言符号的各种组合是以语言中的结构规则为条件的。
索绪尔提出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语言是一张纸——索绪尔)
能指:能称事物,是指音响形象。
词的语音形式。
所指:能指出事物,是指抽象的概念。
词的语义内容。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构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聚合)来运转。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句子(无穷)
↑
词(成万)
↑
语素(成千)
♂
音位组合(音节)(几百个)
↑
音位(几十)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人在说话的时候,只能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说,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
例如:我们爱唱歌
聚合关系是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性质、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
组合关系是现实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
聚合关系是联想的、无顺序、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犹如几何中的横轴和纵轴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
现实的、有顺序的、 可数的 联想的、无顺序的、不易数
组合过程,言语范畴;组合后,语言或言语范畴 备用系统,语言范畴 互为存在的前提:存在一个组合关系,就存在一个聚合关系,有一个组合关系,在这个组合关系形成的链条上,每一个链环都存在一个聚合关系。同样的存在一
个聚合关系,那么它就为产生新的组合关系可供选择的语料
“人类特有”的真正含义应从两方面去理解:
其一,人类语言与动物所谓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二,动物掌握不了人类的语言,语言是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 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研究。
语音学还可以再细分为不同的方面。
语音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生理——物理——心理三分方面的属性,由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分别加以研究。
音节的定义:
一般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节,可是音节还不是线性音流的最小单位。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语音四要素:
音高 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强 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取决于声音振幅的大小。
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音质 (音色) 就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个性特征.音质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语音音质的不同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A 发音体不同B 发音方法不同 C 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元音发音:[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a]: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ɑ]: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辅音的发音方法: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p] 双唇送气清塞音p[p‘]
双唇浊鼻音m[m] 唇齿清擦音[f]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z [ts]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c[ts‘]
舌尖前清擦音s[s] 舌尖前(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d[t] 舌尖前(舌尖中)送气清塞音t[t‘] 舌尖前(舌尖中)浊鼻音n[n] 舌尖前(舌尖中)浊边音l [I]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zh[tʂ]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ch[tʂ‘] 舌尖后清擦音sh[ʂ]
舌尖后浊擦音r[ʐ]或[ɻ](卷舌近音)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j[ʨ]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q[ʨ‘] 舌面前清擦音x[ɕ]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k]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k [k‘]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h[x]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ng [ŋ]
(二)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
1、对立原则
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下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3、语音相似原则
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并归为一个音位。
除了对立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之外,还有历史原则、均称原则、经济原则(越少越好)。
(二)音位变体.
可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各个因素,我们称之为音位变体。
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
非音质音位可分为调位、重位、时位三种。
调位,由音高特征构成的声调音位。重位,主要是由音强特征构成的。
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主要表现在元音的长短音上。
音位聚合群的定义: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是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
可分为:单向聚合和双向聚合。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双向的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
音节的定义: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还有一个增音。 同化:所谓同化,就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就叫做异化。
弱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脱落:发音时某些音的消失叫脱落。弱化的音往往会进一步脱落。
增音:
韵律层级:语言的节奏分两种:一种是“音节(或韵素)型节奏,另一种是“音步型”。 韵中的每个音位叫做“韵素”。
停延段是由若干个音步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结尾边界处或者有语音的停顿(无声段)或者有语音的延宕(延长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
一个停延段一般含有1-3个音步。一般用∣表示停延段的界线。
语调段是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末尾部分有承担语气的音高曲线,也即语调。一般用‖表示语调段的界线。 “语调段”是比停延段更大的韵律单位。
第四章 语法
(一)语法单位的定义:语法单位是在组合关系的某一个位置上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片段。
(二)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词:重要的语法单位,语法研究的枢纽。词是造句时能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
区分词和词组:(扩展法)
1、扩展后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 2、扩展后的组合关系不变; 3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固定词组的特点
1.结构的定型性:(1)构成成分次序不能随意颠倒。 (2)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替换 (3)不能随意增减成分。
2.意义的整体性:(1)具有特殊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2)理解真实含义必须了解形成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
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
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
赋予的意义。
句子:
最大的语法单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按语气的不同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是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基本结构类型对应的语法意义
主谓结构——陈述 述宾结构——支配 述补结构——补足 偏正结构——修饰 联合结构——并列或选择
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类的选择和次序(选词和词序)、形态的一致性配合(词形变化)、虚词属于组合轴向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正是靠它们得以表达。
组合的特点:层次性、递归性、开放性。句子具有线条型。
组合的层次性:
从表面看,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句子或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的词和词,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
组合的递归性:
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的,这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组合的开放性:
正是因为语法结构的递归性,我们才能使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这就体现了组合的开放性。
语法范畴: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有形
态变化语言所具有的。
常见的语法范畴: 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变换的手段:移位,增添,删减,替代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 ”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根据形态分类法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1、孤立语 2、屈折语 3、粘着语 4、
复综语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二)词汇的构成:1、基本词汇 2、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从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全民常用性。(2)稳固性。(3)构词能力强。 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包括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词、科技术语、方言词等。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抽象的、的概括的反映。
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般性: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差异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
(2)模糊性:是指词所指称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性。
2、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可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 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隐喻的
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2)转喻: 指两类现实现象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转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受事 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
与事 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
主事 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
致事 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
外围的语义角色。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主要有: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
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削了个飞鸟”中的“钥匙”和“萝卜”。 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
如“在学校读书/从家里跑了/到北京旅游/放在桌子上”中的“学校/家里/北京/桌子上”。
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
如“在1997年我上了大学/从8点起停止供电/到12点恢复/看了三天”中的“1997年/8点/12点/三天”。
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例如:
火车开走了。
火车一定开走了。
火车可能开走了。
我认为火车开走了。
语气词也表现情态,如普通话的句末表确定、肯定语气词“的”和疑问语气词“吧”。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蕴涵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像是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微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语境的含义:
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你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除了以上两方面,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第六章 文字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作用:
(1)从交际层次看,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2)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
(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记事的方式有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划符号。
(1)文字的创造方式:自源文字、他源文字
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自源文字的发展方向:
A 借用表音的比例增加,表音符号的总数量减少— 表音文字
B 形声字的比例增加,达到每个语素都有自己的字形——意音文字
他源文字产生的方式:
(2) 古文字(自源文字)——苏美尔、埃及、甲骨文、玛雅文
(3)一是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二是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演变。
(2)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推动语言的演变。 正如斯大林所说。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
2、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交际价值的实现是语言演变的又一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
1、渐变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它的演变只能是渐变的。
2、不平衡性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表现如下:
(1)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的发 展有快有慢。
(2)各系统内部的发展也有快有慢。
(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3)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的速
度也可能是不平衡的。
(4)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地区也可以不一样。体
现地区的不平衡。
三、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定义:一种统一的语言,由于使用语言的社会分化而分化了,这个过程就叫语言的分化。
2、分类: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是同一语言因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
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语言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2)、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地方方言的差别:语音、词汇、语法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往下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往下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叫做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再根据它们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依次分成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 →次方言 →土语 。
(3)、亲属语言是指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
系。
谱系分类可以用一根不断分叉的“谱系树”图形来表示。德国语言学家
施莱赫尔提出“谱系树”
第八章 语言接触
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一)、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3、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残留 4、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混合语
5、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二)洋泾浜
1、洋泾浜的定义:
洋泾浜是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
2、“洋泾浜”的产生:
洋泾浜原本是地名,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洋泾浜的河流和黄浦江的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集的 地方。他们和当地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就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别国叫皮钦语。
3、洋泾浜的特点:(皮钦语的共同特点):
(1)、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
(2)、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3)、词汇量很少,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
(4)、常常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来指称事物。
4、洋泾浜的发展前途:
发展前途不外乎两个:
一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比如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统一使用标
准语,洋泾浜失去交际工具的作用,不再被人们使用;
一是发展为混合语,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习得,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
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的定义:
克里奥耳语(créole,混血儿,又叫混合语):指在语言接触中出现的一种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的语言现象。
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世界语)
定义:从17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
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以印欧语为基础。由28个字母组成,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和各种不规则的音变。
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完全一致,词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局限性在于:
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
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难以成为第一母语。不可能成为世界共同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浊音清化”规律:汉语的“浊音”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条件性, B、时间性, C、地区性。
二、 语法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它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形态的改变、 B、语法范畴的消长 C、词类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三)汉语缺少形态,其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词的语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了、-着、-过)。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的类推作用:指的是语法的规则性、条理性作用。这种作用有着整齐划
一、消磨例外,给语言带来更大条理性的功能,这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职能所要求的。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它还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得到解释。如汉语代词的从前置(宾——动)到后置(动--宾)就是类推作用的结果
四、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1、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和词义中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新词的产生B、 旧词的消亡 C、词语的替换
2、引起词义演变的因素
第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第四,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的组合中获得其明确的意义的,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3 词义演变的结果
A、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B、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C、词义的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演变后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