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神光照华夏,文化丰土厚,受众层面广。关公实乃“三跨”伟人。
(1)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关公辞世迄今已有1780多年,以忠义精神为核心的关公文化精神,历经风雨,跨越千年,久传不衰。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莫过于文武双圣了。特别是在当前种种带有模糊乃至颓废色彩的消极情绪,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往往表现在高新科技的竞争与发展上,但不可忽略,任何高新科技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真正以人为本的高新科技才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经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以高新科技带动发展的同时,必须由文化来完成对其负面效应的弥补。同时,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的程度是该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织部分。关公文化所特有的“凛然正气、忠义仁勇、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正好是新世纪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心剂。可以说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历史、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2)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阶层的崇尚。
中国有一位伟人说:“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关公是一个跨越阶层的偶像,在古老华夏的文明史上,不论是官家和百姓,不论是富豪和贫民,也不论是敌人和朋友,都拥戴崇拜关公。关公麦城遇难辞世不久,农家百姓便把关公神像挂在自家中堂(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直至今日,在民间,特别是东南沿海,民家、商家都把关公神像当作财神、保佑神供奉在中堂。民间如此,皇家亦如此。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在这一点,历朝皇帝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历朝皇帝也正是借文武双圣的崇高威德达到“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目的。回顾中国历史,凡是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时期,就是文圣武圣得到尊崇时期;凡是经济崩溃、社会动乱时期,就是文圣武圣遭到不幸时期。关公文化精神已成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精神武器。所以说,对关公文化的“闲置”是一种最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在世纪之交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国度的崇尚。
关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在一切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崇拜关公的香火都十分兴旺。据不完全统计,仅台湾省就有关帝宫庙千余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4万多座关帝庙宇。关公文化精神财富不仅属中国独有,它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焦大卫博士说:“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 ,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说,关公文化精神不仅具有国家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的意义。
综上所述,说明关公文化精神具有历史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认同性。这种认同性,表现为永恒的人心所向。此乃关公文化系统工程缘起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项目选择。
【人物评价】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20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拜关公的深刻意义】
拜关公是因为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而这几个字正是生意人所需要的生财之道。忠,就是忠诚;义,就是讲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阳关林庙供奉的关公就是以关公这六个字为核心内容的,也正是有了这六个字,关云长所以才能所向披靡,也正是这六个字,关公才赢得后世的敬仰!——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这种伟岸的正能量。
———————————————————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神光照华夏,文化丰土厚,受众层面广。关公实乃“三跨”伟人。
(1)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关公辞世迄今已有1780多年,以忠义精神为核心的关公文化精神,历经风雨,跨越千年,久传不衰。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莫过于文武双圣了。特别是在当前种种带有模糊乃至颓废色彩的消极情绪,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往往表现在高新科技的竞争与发展上,但不可忽略,任何高新科技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真正以人为本的高新科技才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经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以高新科技带动发展的同时,必须由文化来完成对其负面效应的弥补。同时,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的程度是该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织部分。关公文化所特有的“凛然正气、忠义仁勇、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正好是新世纪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心剂。可以说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历史、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2)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阶层的崇尚。
中国有一位伟人说:“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关公是一个跨越阶层的偶像,在古老华夏的文明史上,不论是官家和百姓,不论是富豪和贫民,也不论是敌人和朋友,都拥戴崇拜关公。关公麦城遇难辞世不久,农家百姓便把关公神像挂在自家中堂(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直至今日,在民间,特别是东南沿海,民家、商家都把关公神像当作财神、保佑神供奉在中堂。民间如此,皇家亦如此。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在这一点,历朝皇帝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历朝皇帝也正是借文武双圣的崇高威德达到“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目的。回顾中国历史,凡是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时期,就是文圣武圣得到尊崇时期;凡是经济崩溃、社会动乱时期,就是文圣武圣遭到不幸时期。关公文化精神已成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精神武器。所以说,对关公文化的“闲置”是一种最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在世纪之交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国度的崇尚。
关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在一切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崇拜关公的香火都十分兴旺。据不完全统计,仅台湾省就有关帝宫庙千余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4万多座关帝庙宇。关公文化精神财富不仅属中国独有,它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焦大卫博士说:“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 ,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说,关公文化精神不仅具有国家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的意义。
综上所述,说明关公文化精神具有历史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认同性。这种认同性,表现为永恒的人心所向。此乃关公文化系统工程缘起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项目选择。
【人物评价】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20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拜关公的深刻意义】
拜关公是因为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而这几个字正是生意人所需要的生财之道。忠,就是忠诚;义,就是讲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阳关林庙供奉的关公就是以关公这六个字为核心内容的,也正是有了这六个字,关云长所以才能所向披靡,也正是这六个字,关公才赢得后世的敬仰!——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这种伟岸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