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举考试的讲座(三)中国的科举轶事

(2010-07-10 19:04:00)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年的高考结束了,有些人对高考看得很重。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而已,并不是全部。我把在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关于高考的讲座整理出来,放在自己的空间,有心人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第三讲:中国的科举轶事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时分》。今天我们继续就中国科举史话的一些问题,谈一下相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一直到满清末年结束,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的历史中,与科举有关的一些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比如说我们大家知道在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那么在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中,它的考试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考一门,就是文学方面的内容。

到了唐代以后考试的内容在逐渐地增加,考试的难度在增大。由于又有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在增加,所以随着这个科举制度不断地向前发展,与科举考试有关的一些轶事也产生了。比如说像我们大家知道的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是写《游子吟》的那个诗人。这个孟郊他16岁参加科举,一直到46岁才考中,那么这中间经历了30年的学习生涯。在这30年当中,他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所以他考中以后心情是非常高兴的,所以在唐诗里面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就是《登科后》,这首诗只有四句,前面两句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所谓的“昔日龌龊”就是从16岁到46岁这段时间读书的艰难生活。那么后面两句是比较有名的,就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孟郊这里所说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实他不仅仅是看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抑郁生活的一种倾吐。那么今天他能够考中,心情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个里面的“走马观花”,他有一种给自己做宣传的作用。

唐代的这种情况到了后来就逐渐的开始变得广泛一些,因为随着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特别是经历了宋代,科举制达到了鼎盛。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对科举做官的欲望显得更为强烈,与此相同的是人们更加重视考试的结果,对考试的一些要求也提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地步,比如说像明代的大诗人杨慎,就是写《三国演义》开篇词的那位。他做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很有名的一首词。这个杨慎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曾经连中三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考中状元的有200多位,但是能够连中三元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杨慎连中三元以后,因为他的父亲在朝廷里边做官,而且是分管教育这一块的,所以很多人对杨慎的成绩提出了异议。于是皇帝下诏让杨慎在某月某日在皇宫前面的一个鳌,在一个鳌的头上站着,接受相关的官员的考试。

杨慎在那一天就站在那个鳌头上,大家向他提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这个提问从早晨一直持续到晚上,其中有一个人拿着一个竹篮子问杨慎:“竹篮里边装的是什么?”杨慎讲:“竹篮里边装的是东西。”这个人进行反驳说:“这里边装的不是东西,而是南北。”杨慎给他进行了一番解释说:“按照方位来讲,这个南是属于火,竹篮里边不能放火;这个北属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只能是放东西。那么东是金,西是木,里边可以放金木。”杨慎的这个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因此大家没有考住他,杨慎得以独占鳌头。所以我们现在把考试第一名的人称为独占鳌头,就是从杨慎这里边来的。另外我们把一些所谓的物品叫做“东西”,这个也是从杨慎这个故事来的。

到了清代,我们知道清代很多的大官都是进士出身,那么清朝实际上有一个规定,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说凡是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人,对朝廷有一定贡献的人,如果这种人又是进士出身,那么在他去世之后,皇帝给他加的谥号就可以是“文忠”或者是“文正”。那么如果你没有进士这个头衔就不能赐封。所以我们看到像曾国藩还有左宗棠,这些人都曾经被清朝所加了谥号,曾国藩叫“曾文正”,左宗棠是“文忠”。他们事实上并没有中过进士,他们的这个进士是皇帝所赐的,“赐同进士出身”。即便是这样,曾国藩和左宗棠仍然为他们没有考上进士耿耿于怀,以至于左宗棠都要带兵进军新疆平定叛乱的前夕,左宗棠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要参加这个进士的考试。后来慈禧为了安慰他就说,现在前线的军情比较急,你就不用去(考试)了,我们“赐你同进士出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给一个名誉上的这么个学位,那么有了这个学位以后,有了这个头衔他在去世之后,就可以给他加一个“文正”或者说“文忠”。所以可见像这种类似的科举的仪式,即便是像曾国藩或者左宗棠这类的大人物也是不能免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影响,上到曾国藩这类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下到我们的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不受影响。那么今天的这个话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2010-07-10 19:04:00)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年的高考结束了,有些人对高考看得很重。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而已,并不是全部。我把在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关于高考的讲座整理出来,放在自己的空间,有心人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第三讲:中国的科举轶事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时分》。今天我们继续就中国科举史话的一些问题,谈一下相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一直到满清末年结束,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的历史中,与科举有关的一些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比如说我们大家知道在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那么在隋朝实行的科举考试中,它的考试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考一门,就是文学方面的内容。

到了唐代以后考试的内容在逐渐地增加,考试的难度在增大。由于又有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在增加,所以随着这个科举制度不断地向前发展,与科举考试有关的一些轶事也产生了。比如说像我们大家知道的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是写《游子吟》的那个诗人。这个孟郊他16岁参加科举,一直到46岁才考中,那么这中间经历了30年的学习生涯。在这30年当中,他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所以他考中以后心情是非常高兴的,所以在唐诗里面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就是《登科后》,这首诗只有四句,前面两句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所谓的“昔日龌龊”就是从16岁到46岁这段时间读书的艰难生活。那么后面两句是比较有名的,就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孟郊这里所说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实他不仅仅是看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抑郁生活的一种倾吐。那么今天他能够考中,心情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个里面的“走马观花”,他有一种给自己做宣传的作用。

唐代的这种情况到了后来就逐渐的开始变得广泛一些,因为随着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特别是经历了宋代,科举制达到了鼎盛。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对科举做官的欲望显得更为强烈,与此相同的是人们更加重视考试的结果,对考试的一些要求也提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地步,比如说像明代的大诗人杨慎,就是写《三国演义》开篇词的那位。他做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很有名的一首词。这个杨慎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曾经连中三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考中状元的有200多位,但是能够连中三元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杨慎连中三元以后,因为他的父亲在朝廷里边做官,而且是分管教育这一块的,所以很多人对杨慎的成绩提出了异议。于是皇帝下诏让杨慎在某月某日在皇宫前面的一个鳌,在一个鳌的头上站着,接受相关的官员的考试。

杨慎在那一天就站在那个鳌头上,大家向他提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这个提问从早晨一直持续到晚上,其中有一个人拿着一个竹篮子问杨慎:“竹篮里边装的是什么?”杨慎讲:“竹篮里边装的是东西。”这个人进行反驳说:“这里边装的不是东西,而是南北。”杨慎给他进行了一番解释说:“按照方位来讲,这个南是属于火,竹篮里边不能放火;这个北属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只能是放东西。那么东是金,西是木,里边可以放金木。”杨慎的这个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因此大家没有考住他,杨慎得以独占鳌头。所以我们现在把考试第一名的人称为独占鳌头,就是从杨慎这里边来的。另外我们把一些所谓的物品叫做“东西”,这个也是从杨慎这个故事来的。

到了清代,我们知道清代很多的大官都是进士出身,那么清朝实际上有一个规定,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说凡是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人,对朝廷有一定贡献的人,如果这种人又是进士出身,那么在他去世之后,皇帝给他加的谥号就可以是“文忠”或者是“文正”。那么如果你没有进士这个头衔就不能赐封。所以我们看到像曾国藩还有左宗棠,这些人都曾经被清朝所加了谥号,曾国藩叫“曾文正”,左宗棠是“文忠”。他们事实上并没有中过进士,他们的这个进士是皇帝所赐的,“赐同进士出身”。即便是这样,曾国藩和左宗棠仍然为他们没有考上进士耿耿于怀,以至于左宗棠都要带兵进军新疆平定叛乱的前夕,左宗棠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要参加这个进士的考试。后来慈禧为了安慰他就说,现在前线的军情比较急,你就不用去(考试)了,我们“赐你同进士出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给一个名誉上的这么个学位,那么有了这个学位以后,有了这个头衔他在去世之后,就可以给他加一个“文正”或者说“文忠”。所以可见像这种类似的科举的仪式,即便是像曾国藩或者左宗棠这类的大人物也是不能免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影响,上到曾国藩这类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下到我们的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不受影响。那么今天的这个话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相关文章

  • 古代科举轶事
  • 古代科举轶事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北京日报 时间: 2012-06-11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影响,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渗透到中 ...查看


  • 清朝科举考试制度
  • 清朝科举考试分童子试和正试.其中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这三重考试才算是生员,也就是秀才.之后才能参加正试.而正试又包括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者称之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者 ...查看


  • 鲁迅和藤野严九郎-●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祖父和父亲-
  • 鲁迅和藤野严九郎 ●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 -祖父和父亲- 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7月1日,敦贺县坂井郡下番 村(现在的芦原市下番).严九郎家族从江户时代初就开始行 医,尤以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代表.祖父师从江户时期的兰学家 宇田川玄真和 ...查看


  • [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 <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 ...查看


  • 从清朝科举状元和落第秀才的后来知名度对比
  • 第一组:傅以渐 王式丹 毕 沅 林召堂 王云锦 刘子壮 陈 沅 刘福姚 刘春霖 第二组:李渔 洪 升 顾炎武 金圣叹 黄宗羲 吴敬梓 蒲松龄 洪秀全 袁世凯 请读者回答我的问题 ,你知道的和了解的那个组里的人更多呀? 结果肯定是:第一组里的 ...查看


  • 现有重要工具书和部分参考书籍分类目录
  • 现有重要工具书和部分参考书籍分类目录 一.通用类词典及语言文字类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研.语文) 修订版<辞源>(商务) 修订版<辞海>(上海辞书) & ...查看


  • 古诗文的选择
  • 中国古诗文浩如烟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读完所有的一切,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读完所有的一切.当然经过三千年的文化积淀,的确也积累下了一些较为经典的东西,等着我们后人来学习.在白话文尚未兴起,成为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之前,&quo ...查看


  •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政治系2010级 路宽 学号:2104053085 隋朝科举制度浅析 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起源到没落经历了1 300 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研习国内外学者对中国 ...查看


  •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穆彰阿
  •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穆彰阿(1782-1856)    穆彰阿,满洲镶蓝旗人,姓郭佳氏,字子补,号鹤舫,嘉庆进士.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一时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时阻挠禁烟运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