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也逐步趋于成熟。过去的“师本教育”观念已逐步走向“生本教育”。从新课程教材的革新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的出现,再到山东“杜郎口”小组合作,以及在香港、澳门以及苏南部分发达地区一百多所学校盛行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思想,纵观这些教育改革,都是把目光集中到学生的发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突出“生本”地位,转换师生角色。经过几年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我也是“教改”理念的实践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对数学课中如何突出“生本教育”,打造有效课堂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愿与各位老师共享。
一、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与人格因素、教学设备与器材等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等重要资源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资源才是最大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力之源、能量之库。而我们教师更应清醒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若不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为了一堂数学课的完美设计而教学,仍然不能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矛盾,忽视了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说不上知识的应用了,长此以往,数学课便会失去它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作为数学老师要认识到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教师应顺应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爱护学生天性,把教学中的重要结论放手给学生,托付给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合作中展现自我,在创新中进步,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实践总结、乐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挖掘潜能,真正实现课标中体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二、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过去我们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给学生自由学习,多表现在课前预习环节,而在课堂中不多体现。其实,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造,并且把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当成一种快乐。这种学习方式与能力不仅在课外,在数学课堂中也被教师逐渐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数学课堂中“生本”教育理念。
1.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实现知识产生的情境上的“生本”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情境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常为了节约时间,或象征性的、或开门见山。学生仅仅停留在精美的图案、耐人回味的视频、让人留恋的动漫之中,根本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数是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让学生思考,说到底就是不敢“放手”。而“生本”理念认为应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感悟。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再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景,渗透构建数学模型,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体现师生平等,实现师生互动。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课堂积极性,教学效果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2.用小组合作交流作为常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生成模式上的“生本”
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这一学习方式能体现学生自身的基础资源和生活资源。他们“求知、向上、竞争”的天性也会显露出来。
合作交流的方式多样。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互教互学、举手抢答、小型学法讲座、辩论等形式。“戏”给学生唱,教师只是在学生唱戏过程中点拨或在“戏”唱好后深化知识点,这样的合作交流方式能全面地展现数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3.作业的分层,实现评价机制上的“生本”
数学作业以其思维性强,思路广,知识点错综复杂,能力要求高,空间与平面相结合而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每年的中考中,最后压轴题的得分率很低,不到30%,而基础题70%部分得分率只有70%。是什么原因导致基础分得不全,把关题目又拿不到高分呢?这就归结于数学作业的形式单一,要求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业的分层要求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也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作为教师更要注重作业的评价导向,突出“生本”原则。千万不能千篇一律,违背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在评价数学作业时,可采取“二评二研”的方法,即学生作业学生自评、自研,共同问题班级集体评、研。再由学生自己出一些易错题、典型题进行二次评、研,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及时捕捉准确的教学信息,努力打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逐步生成有效的能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生感受
感受教学要使学习任务和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这些必须建立在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展现情境,学生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感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2.学生感悟
感悟是“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自学、合作交流及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使知识与思维、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感情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感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感悟层次上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
3.师生拓展
拓展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提升。通过学生的感受与感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技能的巩固,提炼知识精华,最终能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让学生的求知欲与勇于探究的精神得以张扬与发挥,使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相互感染,那么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震惊的场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学生却是教育教学中生生不息至关重要的资源。打造“生本”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与他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我相信,把“生本”教育理念引进数学课堂,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尝试吧!实践吧!路,就在脚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西团初级中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也逐步趋于成熟。过去的“师本教育”观念已逐步走向“生本教育”。从新课程教材的革新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的出现,再到山东“杜郎口”小组合作,以及在香港、澳门以及苏南部分发达地区一百多所学校盛行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思想,纵观这些教育改革,都是把目光集中到学生的发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突出“生本”地位,转换师生角色。经过几年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较快的发展。我也是“教改”理念的实践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对数学课中如何突出“生本教育”,打造有效课堂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愿与各位老师共享。
一、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与人格因素、教学设备与器材等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等重要资源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资源才是最大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力之源、能量之库。而我们教师更应清醒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若不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为了一堂数学课的完美设计而教学,仍然不能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矛盾,忽视了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说不上知识的应用了,长此以往,数学课便会失去它的魅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作为数学老师要认识到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教师应顺应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爱护学生天性,把教学中的重要结论放手给学生,托付给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合作中展现自我,在创新中进步,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实践总结、乐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挖掘潜能,真正实现课标中体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二、改变传统的“师本”教学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过去我们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给学生自由学习,多表现在课前预习环节,而在课堂中不多体现。其实,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造,并且把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当成一种快乐。这种学习方式与能力不仅在课外,在数学课堂中也被教师逐渐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数学课堂中“生本”教育理念。
1.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实现知识产生的情境上的“生本”
在数学课堂中,有许多情境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常为了节约时间,或象征性的、或开门见山。学生仅仅停留在精美的图案、耐人回味的视频、让人留恋的动漫之中,根本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数是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让学生思考,说到底就是不敢“放手”。而“生本”理念认为应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感悟。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再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景,渗透构建数学模型,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体现师生平等,实现师生互动。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课堂积极性,教学效果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2.用小组合作交流作为常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生成模式上的“生本”
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这一学习方式能体现学生自身的基础资源和生活资源。他们“求知、向上、竞争”的天性也会显露出来。
合作交流的方式多样。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互教互学、举手抢答、小型学法讲座、辩论等形式。“戏”给学生唱,教师只是在学生唱戏过程中点拨或在“戏”唱好后深化知识点,这样的合作交流方式能全面地展现数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3.作业的分层,实现评价机制上的“生本”
数学作业以其思维性强,思路广,知识点错综复杂,能力要求高,空间与平面相结合而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每年的中考中,最后压轴题的得分率很低,不到30%,而基础题70%部分得分率只有70%。是什么原因导致基础分得不全,把关题目又拿不到高分呢?这就归结于数学作业的形式单一,要求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业的分层要求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也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作为教师更要注重作业的评价导向,突出“生本”原则。千万不能千篇一律,违背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在评价数学作业时,可采取“二评二研”的方法,即学生作业学生自评、自研,共同问题班级集体评、研。再由学生自己出一些易错题、典型题进行二次评、研,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及时捕捉准确的教学信息,努力打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逐步生成有效的能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生感受
感受教学要使学习任务和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这些必须建立在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展现情境,学生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感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2.学生感悟
感悟是“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自学、合作交流及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使知识与思维、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感情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感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感悟层次上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
3.师生拓展
拓展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提升。通过学生的感受与感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技能的巩固,提炼知识精华,最终能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让学生的求知欲与勇于探究的精神得以张扬与发挥,使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相互感染,那么在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震惊的场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学生却是教育教学中生生不息至关重要的资源。打造“生本”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与他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我相信,把“生本”教育理念引进数学课堂,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就在眼前!尝试吧!实践吧!路,就在脚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西团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