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比较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比较研究

人文学院

摘要:在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文化历史中,唐诗宋词无疑是华夏文化的星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都是从始至终都贯穿的主线,无论是盛世时的渴望从军戍边来报效国家还是朝代衰微叛乱四起时主张出兵镇压收复失地,都能充分体现,那时两代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怀。但是,因为两个朝代也有各不相同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就表现出不同的爱国主义内涵。下面我就比较唐宋两代诗词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内涵。

关键词:唐诗、宋词、爱国主义、内涵比较、关注战争

唐诗中的爱国思想——盛世之中的爱国情怀

唐诗是最符合“诗意志”的标准的。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 进取,昂扬乐观,守土卫国,跃然纸上[8]。所以唐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它具有崇高的境界上,利用唐诗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首先就要领悟唐诗中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1]。

崔颢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写过《黄鹤楼》,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叫《赠梁州张都督》: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张都督是戍边的将军。崔颢在诗中称赞了他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请注意这两个词“为汉将”和“清沙漠”,它们是因果关系,因为做了戍边将军,所以边疆沙漠地区便被他及他的军队整肃清静,这是功绩;“臣节苦”、“立思深”便是前果后因,因为立了功勋,受到了唐主(唐皇帝)的封赏,所以哪怕再苦、再累,也心存一颗“报国心”。“人人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主旋律[2][6]。读来怎不叫人振奋,怎不叫人感同身受呢? 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王昌龄,他的诗歌大多是爱国的主题,请看他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尽管“长云暗雪山”,尽管黄沙弥漫“穿军甲”,但这一切困难,怎能掩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便是盛唐气势,这便是盛唐诗风[14]!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看到诗人笑傲沙场,慷慨赴死的勇气;读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云门关”,我们似乎看到诗人马革裹尸,血溅沙场的悲壮;读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似乎触到诗人革新时弊,造福苍生的雄心。再来看王维,前人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称赞他的诗具有图画美,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幅多么科学,多么壮美祖国河山图。说它科学,因为沙漠空气稀薄,烈日轻风,甚至无风,所以才会“孤烟直”;说他壮美,那是因为广阔无垠的沙漠上,狼烟升空,战争将至,流血牺牲,在所难免,怎么不悲?说他美,那便是大漠之

上,黄河远去,落日徐徐,余辉洒金,怎么不美?这是这首诗后半部分前两句的内容,那么后两句写什么呢?那便是戍边战士奔赴沙场,为国杀敌了。此外,诗人没有具体写战争的情形,但通过前两句的渲染,战争的惨烈可见一般。纵观全诗,短短二十个字,既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叙写了卫国守土战争的惨烈,还抒发了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壮志[3][7]。

此外,唐朝还有许多诗人此人写过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如杜甫的 《对 雪》,诗云: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13]。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11]。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6]。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5]。

宋词中的爱国思想——激情迸发却无可奈何的年代[10]

读宋词,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阴阳永隔的愁苦,也不仅仅是孤独寂寥和怀才不遇的郁闷,而更多的是那浓浓的爱国情怀。无论是陆游或是辛弃疾,不论是有名的词人还是不为人知晓的爱国者。我们无不能读出那份渴望收复失地的深沉与

迫切,还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爱国,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此达到一个高潮。虽然,它并未挽救宋朝的覆灭。虽然,现在读来为古人感到无奈。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九曲黄河孕育了人文之初祖,浩荡长江肥沃了两岸之良田,不屈子民则用巧慧的双手谱写了千年不衰的中华文明:巧夺天工的青铜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气势恢弘的秦俑见证着历史的辉煌,而宋词中的咏志爱国更是让人气血沸腾,在长久中感慨、回忆,成为无法忘记的岁月。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是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一句话,作者在这里用“啼血的杜鹃”来自喻,表现了自己变成“啼血杜鹃”也要回归祖国的高度的爱国情感。在许多宋诗词中,爱国主义可以说表现得非常鲜明,几乎成了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说,缺少了爱国主义,宋词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华,明确地说,也就是有了爱国主义,宋词才得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爱国主义只所以在宋词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有它的历史原因。 两宋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和西夏成为严重的外患。后来,突起于东北的金人,在1127年灭了北宋。南宋建立后,和金对峙了一百多年。以后,蒙古族兴起,又对南宋发起进攻。此时,同南宋王朝内部分裂为两派:投降派请求投降,主战派坚决抵抗。虽然受投降派的压制和打击,但一些主张派将领和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抗金斗争。在贯穿整个时代的抗敌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诗人和词人,他们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政治抒情诗词,揭露敌人的罪行,表达了杀敌卫国、收复河山的强烈愿望。

自北宋到南宋,从汴京到临安,爱国的呼声从未断绝。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爱国,首推就是这首岳飞的《满江红》。此词以健语写壮怀,展示了这位民族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气贯长虹,“驾长车,踏破贺兰册缺”的气势撼山动地,千载之下读之仍然虎虎生风。岳飞斩钉截铁的铮铮誓言,表明了他坚决与投降派斗争,誓死歼灭敌人、保卫祖国的钢铁意志,与高宗、秦桧之流向金国乞怜求降的行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是这首《满江红》,淋漓出岳飞的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他发出了我国封建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激情最充沛、调子最高昂的爱国主义最强音,奏响了一支高亢的抗金杀敌进行曲,足以唤醒当时聋聩而激发其爱国热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南宋末的爱国,是令人感到凄凉的。外无良将,内无贤臣。奸佞之徒把持朝政。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辛弃疾的“不遇”的苦闷三处用典,用意清晰。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可大丈夫何以为家?自己的家乡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呢?再者,他也不想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其三,用“树犹如此!”点出大好时光已白白虚度,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就是这样的美女也无人为自己召唤前来。这是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尉籍的悲叹。辛弃疾所写的“英雄泪”,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同悲恸。此词雄奇开阔、飞动沉郁,上下古今,目接神游。然而,骨子里却透出一阵忧患意识的悲凉意味。赤子有心,报国却无门,丈夫空怀满腔热情却与不能容人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怎能不生出极深沉的历史哲学意识?辛弃疾的词中就是如此深刻地横卧着生命无常的忧患意识。

宋的爱国词人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辛弃疾。他的诗词充满失落,但他从未绝望。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这两首词中,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与辛弃疾相比肩的恐怕只有陆游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宋代爱国诗词人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他诸多的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对金用兵的撕心裂肝的呼号,对卖国贼义正辞严的声讨,对朝廷屈膝求和的愤怒指责,对南北分裂的痛苦焦灼,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是他最激动人心的主题。陆游著名的爱国词不多但是诗却很多,在此不详细列举了。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有名的爱国词人。“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这是陈亮在淳熙十五年(1188)冬辛弃疾互相唱和中的一首。

上片分析国势衰微之因,批判宋朝统治者屈膝事敌的投降路线。“爱吾民”三句,讽刺朝廷为苟安求和不惜以金帛向敌国纳贡,还无耻地说这是为了“爱民。”

下片为恢复中原而大声疾呼。“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两句,慷慨激昂,势不可扼,足以与辛弃疾的名句“气吞万里如虎”相比美。“这话霸”以下,笔锋突转,指出南宋朝廷决不会允许自己施展抱负。作者毫不气馁,欲以天地为炉,熔掉那些妨碍中兴大业的“杂铁”。结句“淝水破,关东裂”,用东晋谢安破敌的典故预言抗金大业必获全胜。全篇慷慨陈辞,确如明人毛晋所云“不作一妖语、媚语”(见《龙川词跋》)。

思想内涵比较: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诗词可谓是两座高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1]。唐诗的兼收并蓄,宋词的豪放婉约,无不洋溢着文学家的人生抱负,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情怀和扼腕边塞,鞭笞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2]。唐宋两代的文学家都有许多表现他们满腔的报国热情的诗词,但就其内涵来说,又有许多细微的差别。本文就这内涵上的比较做简单研究。唐代诗人中的爱国思想是 热情奔放、高歌盛世、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针砭现实.具有极高的民族自豪感。而宋词中的表现的却是一种充满了无奈的爱国思想,从社会主流思想,家族文化、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等方面探析入两宋诗词作家爱国思想成因。两宋时期,外族入侵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奔走呼号,为两宋王朝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两宋社会,文人士大夫作为参政主体,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的时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的爱国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壮怀激烈。但是他们不是军队的掌管者,也不是战争的决策者,最终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还是决定在掌权者——皇帝的手中,而皇帝的懦弱妥协使得他们的强烈的爱国抱负不能施展,所以他们充满了无奈。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M ].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张金亮. 唐诗爱国思想纵横谈[J]. 昌潍师专学报, 1995

[4] 卢红军.唐宋边塞诗词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 周小立:《试论中唐边塞诗》,《中国文学研究》,1988(4)

[6] 崔玉梅:《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

年,硕士论文

[7] 黄小妹:《中唐边塞诗简论》,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8] 葛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9] 关永利:《唐前边塞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0] 李春英:《稼轩词派》,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1] 李小彤:《初唐七言歌行论》,山东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2]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3] 汪爱武:《试论边塞诗在初唐的发展》,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4] 王田田:《唐人和亲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唐诗宋词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比较研究

人文学院

摘要:在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文化历史中,唐诗宋词无疑是华夏文化的星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都是从始至终都贯穿的主线,无论是盛世时的渴望从军戍边来报效国家还是朝代衰微叛乱四起时主张出兵镇压收复失地,都能充分体现,那时两代爱国词人的爱国情怀。但是,因为两个朝代也有各不相同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就表现出不同的爱国主义内涵。下面我就比较唐宋两代诗词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内涵。

关键词:唐诗、宋词、爱国主义、内涵比较、关注战争

唐诗中的爱国思想——盛世之中的爱国情怀

唐诗是最符合“诗意志”的标准的。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 进取,昂扬乐观,守土卫国,跃然纸上[8]。所以唐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它具有崇高的境界上,利用唐诗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首先就要领悟唐诗中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1]。

崔颢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写过《黄鹤楼》,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叫《赠梁州张都督》: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张都督是戍边的将军。崔颢在诗中称赞了他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请注意这两个词“为汉将”和“清沙漠”,它们是因果关系,因为做了戍边将军,所以边疆沙漠地区便被他及他的军队整肃清静,这是功绩;“臣节苦”、“立思深”便是前果后因,因为立了功勋,受到了唐主(唐皇帝)的封赏,所以哪怕再苦、再累,也心存一颗“报国心”。“人人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主旋律[2][6]。读来怎不叫人振奋,怎不叫人感同身受呢? 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王昌龄,他的诗歌大多是爱国的主题,请看他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尽管“长云暗雪山”,尽管黄沙弥漫“穿军甲”,但这一切困难,怎能掩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便是盛唐气势,这便是盛唐诗风[14]!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看到诗人笑傲沙场,慷慨赴死的勇气;读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云门关”,我们似乎看到诗人马革裹尸,血溅沙场的悲壮;读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似乎触到诗人革新时弊,造福苍生的雄心。再来看王维,前人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称赞他的诗具有图画美,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幅多么科学,多么壮美祖国河山图。说它科学,因为沙漠空气稀薄,烈日轻风,甚至无风,所以才会“孤烟直”;说他壮美,那是因为广阔无垠的沙漠上,狼烟升空,战争将至,流血牺牲,在所难免,怎么不悲?说他美,那便是大漠之

上,黄河远去,落日徐徐,余辉洒金,怎么不美?这是这首诗后半部分前两句的内容,那么后两句写什么呢?那便是戍边战士奔赴沙场,为国杀敌了。此外,诗人没有具体写战争的情形,但通过前两句的渲染,战争的惨烈可见一般。纵观全诗,短短二十个字,既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叙写了卫国守土战争的惨烈,还抒发了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壮志[3][7]。

此外,唐朝还有许多诗人此人写过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如杜甫的 《对 雪》,诗云: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13]。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11]。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6]。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5]。

宋词中的爱国思想——激情迸发却无可奈何的年代[10]

读宋词,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阴阳永隔的愁苦,也不仅仅是孤独寂寥和怀才不遇的郁闷,而更多的是那浓浓的爱国情怀。无论是陆游或是辛弃疾,不论是有名的词人还是不为人知晓的爱国者。我们无不能读出那份渴望收复失地的深沉与

迫切,还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爱国,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此达到一个高潮。虽然,它并未挽救宋朝的覆灭。虽然,现在读来为古人感到无奈。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九曲黄河孕育了人文之初祖,浩荡长江肥沃了两岸之良田,不屈子民则用巧慧的双手谱写了千年不衰的中华文明:巧夺天工的青铜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气势恢弘的秦俑见证着历史的辉煌,而宋词中的咏志爱国更是让人气血沸腾,在长久中感慨、回忆,成为无法忘记的岁月。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是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一句话,作者在这里用“啼血的杜鹃”来自喻,表现了自己变成“啼血杜鹃”也要回归祖国的高度的爱国情感。在许多宋诗词中,爱国主义可以说表现得非常鲜明,几乎成了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说,缺少了爱国主义,宋词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华,明确地说,也就是有了爱国主义,宋词才得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爱国主义只所以在宋词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有它的历史原因。 两宋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和西夏成为严重的外患。后来,突起于东北的金人,在1127年灭了北宋。南宋建立后,和金对峙了一百多年。以后,蒙古族兴起,又对南宋发起进攻。此时,同南宋王朝内部分裂为两派:投降派请求投降,主战派坚决抵抗。虽然受投降派的压制和打击,但一些主张派将领和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抗金斗争。在贯穿整个时代的抗敌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诗人和词人,他们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政治抒情诗词,揭露敌人的罪行,表达了杀敌卫国、收复河山的强烈愿望。

自北宋到南宋,从汴京到临安,爱国的呼声从未断绝。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爱国,首推就是这首岳飞的《满江红》。此词以健语写壮怀,展示了这位民族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气贯长虹,“驾长车,踏破贺兰册缺”的气势撼山动地,千载之下读之仍然虎虎生风。岳飞斩钉截铁的铮铮誓言,表明了他坚决与投降派斗争,誓死歼灭敌人、保卫祖国的钢铁意志,与高宗、秦桧之流向金国乞怜求降的行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是这首《满江红》,淋漓出岳飞的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他发出了我国封建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激情最充沛、调子最高昂的爱国主义最强音,奏响了一支高亢的抗金杀敌进行曲,足以唤醒当时聋聩而激发其爱国热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南宋末的爱国,是令人感到凄凉的。外无良将,内无贤臣。奸佞之徒把持朝政。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辛弃疾的“不遇”的苦闷三处用典,用意清晰。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可大丈夫何以为家?自己的家乡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呢?再者,他也不想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其三,用“树犹如此!”点出大好时光已白白虚度,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就是这样的美女也无人为自己召唤前来。这是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尉籍的悲叹。辛弃疾所写的“英雄泪”,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同悲恸。此词雄奇开阔、飞动沉郁,上下古今,目接神游。然而,骨子里却透出一阵忧患意识的悲凉意味。赤子有心,报国却无门,丈夫空怀满腔热情却与不能容人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怎能不生出极深沉的历史哲学意识?辛弃疾的词中就是如此深刻地横卧着生命无常的忧患意识。

宋的爱国词人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辛弃疾。他的诗词充满失落,但他从未绝望。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这两首词中,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与辛弃疾相比肩的恐怕只有陆游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宋代爱国诗词人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他诸多的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对金用兵的撕心裂肝的呼号,对卖国贼义正辞严的声讨,对朝廷屈膝求和的愤怒指责,对南北分裂的痛苦焦灼,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是他最激动人心的主题。陆游著名的爱国词不多但是诗却很多,在此不详细列举了。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有名的爱国词人。“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这是陈亮在淳熙十五年(1188)冬辛弃疾互相唱和中的一首。

上片分析国势衰微之因,批判宋朝统治者屈膝事敌的投降路线。“爱吾民”三句,讽刺朝廷为苟安求和不惜以金帛向敌国纳贡,还无耻地说这是为了“爱民。”

下片为恢复中原而大声疾呼。“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两句,慷慨激昂,势不可扼,足以与辛弃疾的名句“气吞万里如虎”相比美。“这话霸”以下,笔锋突转,指出南宋朝廷决不会允许自己施展抱负。作者毫不气馁,欲以天地为炉,熔掉那些妨碍中兴大业的“杂铁”。结句“淝水破,关东裂”,用东晋谢安破敌的典故预言抗金大业必获全胜。全篇慷慨陈辞,确如明人毛晋所云“不作一妖语、媚语”(见《龙川词跋》)。

思想内涵比较: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诗词可谓是两座高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1]。唐诗的兼收并蓄,宋词的豪放婉约,无不洋溢着文学家的人生抱负,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情怀和扼腕边塞,鞭笞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2]。唐宋两代的文学家都有许多表现他们满腔的报国热情的诗词,但就其内涵来说,又有许多细微的差别。本文就这内涵上的比较做简单研究。唐代诗人中的爱国思想是 热情奔放、高歌盛世、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针砭现实.具有极高的民族自豪感。而宋词中的表现的却是一种充满了无奈的爱国思想,从社会主流思想,家族文化、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等方面探析入两宋诗词作家爱国思想成因。两宋时期,外族入侵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奔走呼号,为两宋王朝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两宋社会,文人士大夫作为参政主体,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的时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的爱国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壮怀激烈。但是他们不是军队的掌管者,也不是战争的决策者,最终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还是决定在掌权者——皇帝的手中,而皇帝的懦弱妥协使得他们的强烈的爱国抱负不能施展,所以他们充满了无奈。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M ].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张金亮. 唐诗爱国思想纵横谈[J]. 昌潍师专学报, 1995

[4] 卢红军.唐宋边塞诗词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 周小立:《试论中唐边塞诗》,《中国文学研究》,1988(4)

[6] 崔玉梅:《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

年,硕士论文

[7] 黄小妹:《中唐边塞诗简论》,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8] 葛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9] 关永利:《唐前边塞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0] 李春英:《稼轩词派》,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1] 李小彤:《初唐七言歌行论》,山东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2]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3] 汪爱武:《试论边塞诗在初唐的发展》,安徽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4] 王田田:《唐人和亲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相关文章

  • 职高阅读教学中共性指导与个性延展的共生关系探寻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当我们从课程标准中理解这句话时,显然"对话"成为关键词.然而,对话给我们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理念要想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做转化的工作.在职高语文阅 ...查看


  • 诗歌库大全
  • ●诗书宝典 2011-01-04 12:47:35 阅读294 评论3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您的位置:渴望美好的百科精品博客 >>博文精品大全>>诗书宝典大全 >>诗歌库大全 诗歌库大全 编辑制作: ...查看


  • 18.唐诗与宋词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①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②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③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④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 ...查看


  • 唐诗宋词概说
  • 唐诗宋词概说 上编唐诗 第一章 唐诗概述 1. <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查看


  • 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唐诗宋词
  • 唐诗成就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1."风神初 ...查看


  • 流行歌词与古典歌词的比较
  •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 ...查看


  • 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
  • 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 (外文):Simple Analysis on the Hankage Image of Ci petry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徐青青 学号 ...查看


  • 元曲的人文精神
  • 元曲的人文精神 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上网冲浪更惬意 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查看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