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
□饶清清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世界汉语热的逐渐兴起,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前言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人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也不一样。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人们对具体的某一事物的理解不一样,并由此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寓意。饮酒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文化现象,世界上不论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
二、中西酒文化浅层比较--物质酒文化(一)中西方对酒的偏好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偏向于选择以粮食为原料所制造的白酒和黄酒作为正式场合的饮品。如中国政府在宴请外宾的时候,中国茅台或五粮液等国内高级白酒绝对是主打饮品。虽然近年来,啤酒在中国的市场在渐渐扩大,平常聚会人们都会选择啤酒来调节酒桌气氛,但是,在稍微正式的场合,人们会默契的选择白酒来执行这一功能。例如在一对新人庆祝结婚之际,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宾客的桌上一般会有白酒,啤酒和饮料;而新人敬酒时所用的酒则是白酒。在西方,毋庸置疑,以葡萄为制作原料的葡萄酒和白兰地等酒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不论平常调节气氛,驱寒取暖,朋友小聚或是正式场合的宴宾,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葡萄酒。葡萄酒也成了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调剂品。
在一开始,人们对于酒的选择是没有倾向的。人们在酿酒时就是随手取物。葡萄酒,顾名思义,以葡萄为原料所制造的酒。而中国的白酒或黄酒则是以粮食为原料制造出来的。葡萄酒和白酒的出现甚至于他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自然文化环境有关。中国古代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黄河流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合高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中国人民选择粮食作物作为酿酒原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西方,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的气候及地形都非常适合葡萄的大面积种植。时间一久,人们对于酒的选择形成了一种偏好。自然地理环境加上文化的传承,即自然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促成了中西方人们对酒的不同偏好。
(二)酒器的不同。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酒器都是相当重视的。饮酒时所用酒器的精美与适宜程度与人们对酒的重视和爱好程度有关。酒器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值得我们对其认真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形状以及功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据《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6期)中一文介绍:
如壶
呈两尖角形
而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确切的说是他们喝酒的玻璃杯分工明确。虽说西方酒杯的使用有一项通则,就是不论喝红酒还是白酒,都必须使用透明的高脚杯。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做到真正的品酒,不仅品其味,更做到观其色,闻其香。杯子在品酒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只有使用正确的杯子,酒的特性才能被显露无疑。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酸性酒杯,白葡萄酒杯等。
毫无疑问,西方国家的对于酒器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中国。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酒器就和古代官服一样被分成三六九等,打上了等级的标签。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器,酒器的存在完全就是为了辨别和突出喝酒之人的身份。
三、中西酒文化的深层比较--精神酒文化(一)关于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酒文化中关于喝酒的礼仪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觉得,喝酒礼仪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劝酒。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喝酒的场面绝对会比一群西方人在一起的场面热闹。因为中国人善于劝酒,非逼着别人喝酒不可,甚至似乎有把别人灌醉的势头。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中国人的集体思维有很大的关系。在电影家,老家的亲朋好友硬逼着沈雪喝酒,一喝还得连喝三碗,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沈雪很惊讶,严守一出来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老家穷,好不容易有酒了要让给客人先喝,客人喝足了才能自己喝。
劝酒作为敬酒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慢慢形成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是完全见不到的,也往往不被西方人士所理解。西方国家的人民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他们聚餐喝酒的时候全凭自由和自主,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和多少,能喝多少喝多少,不需要客气和客套。中西的差别就在这里。中国人在喝酒的时候说喝不下,不能再喝了不一定是真的不能喝,主人也就殷勤劝酒,以示尊敬和诚意。而西方人在喝酒的时候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他们说不能喝了,主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劝酒的。
除了劝酒之外,中国人喝酒还讲究敬酒。这敬酒也有一套规矩,不能轻易违背。如得主人先敬客人,客人才能回敬,之后才是客人之间互相敬酒。主人敬客人也得先老后幼,身份尊贵的先敬。整个敬酒都特别有规律,并且互动性很强。而西方人在一起喝酒,以party为例,大都是主人先敬一下客人,感谢客人的光临,希望大家玩得愉快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客人自己找伴侣喝酒聊天或自斟自饮。同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大家在碰杯时都会以示谦卑,尽量做到自己的杯子位置比别人低,最好是自己的杯口与别人的杯肚在同一水平线上。主人在敬完酒之后还应该帮客人把酒给满上,倒酒的时候要注意以不溢出为准,越满越好。西方人喝
103
《古代的酒器》《手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严守一把他的女朋友沈雪带回河南老
理论研究
商品与质量
2010年12月刊
从梦想到现实
□徐雯彦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它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发财致富。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
经过移民者的不懈努力,在向西部开拓的过程中,
除此之外,中国人喝酒还有远近亲疏的差别,话说,
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和交际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夸张的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情都是吃出来和喝出来的,事情的最后拍板大都在酒桌上。故此,中国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酒桌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人喝酒为喝得尽兴都强调
(二)酒的精神内涵。自杜康酿酒以来,酒就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者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中国文人那里却扮演者一个特殊的角色,酒深深地浸润着中华千古文人的血脉和精神。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透着酒香,散着酒味。
第一,酒是他们情感的寄托。酒这种物质可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使人更易冲动,情感更易爆发。文人饮酒正好使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平常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在饮酒后都化作文思泉涌而出,滔滔不绝。古人常云:
第二,酒是他们避世的途径。魏晋名士以酒避世在历史上使出了名的。酒作为他们避世的途径比之后人为入世而走的中南捷径有过之而无不及。阮籍,嵇康,陶渊明他们个个为了躲避现实的沉重和不堪,或希望在酒中寻找一个别样清明的世界,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酒来实现这一愿望。虽说如此,可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们依旧在半醉尤醒中痛苦挣扎,欲罢不能。
第三,酒还具有世俗功利之效用。酒常被拿来用作饯行、壮胆之物,如送别时,人们选择用酒来抒发离愁别意,或展望离别后的生活。
104
坚信: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小说中的故回。
四、结语。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自有人类始,自人类酿酒始他们的差异就已经注定存在了。面对世界日益交融一体,世界人民日益交流频繁的趋势,酒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已成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桥梁。更好的了解中西酒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汉外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外人民的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2]张希.从中西方酒文化对比看中国的文化[J].华章,2009(20)[3]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5]贾勤,李晓烨:浪漫的诗与祭祀的酒--中西酒文化功用性差异探析[J].艺林散步,2010(3)
[6]郑侠,宫国华,许丽芹.论中西酒文化中的隐蔽文化[J].科技资讯,2008年(3)
[7]宋淑运.饮食和品酒--中西方文化差异[J].饮食风情录,2003(3)
[8]董海琳.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酒文化比较[J].作家杂志,2009(4)
[9]郑渊.中西酒吧文化比较[J].消费导刊,2007(9)
[10]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4)[11]杜莉.中西酒文化比较[J].扬州烹饪大学学报,2004(1)
[12]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
[13]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4)
[14]古代的酒器[J].古典文学知识,1999(6)[15]黄亦锡.酒、酒器与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6]安井考、小田切、成章、户琢昭.酒器形状和酒类风味的认识[J].酿酒科技,1994(6)
作者简介:饶清清(1987-),女,福建将乐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教学。
2010年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
□饶清清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世界汉语热的逐渐兴起,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前言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人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也不一样。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人们对具体的某一事物的理解不一样,并由此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寓意。饮酒是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文化现象,世界上不论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
二、中西酒文化浅层比较--物质酒文化(一)中西方对酒的偏好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偏向于选择以粮食为原料所制造的白酒和黄酒作为正式场合的饮品。如中国政府在宴请外宾的时候,中国茅台或五粮液等国内高级白酒绝对是主打饮品。虽然近年来,啤酒在中国的市场在渐渐扩大,平常聚会人们都会选择啤酒来调节酒桌气氛,但是,在稍微正式的场合,人们会默契的选择白酒来执行这一功能。例如在一对新人庆祝结婚之际,为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宾客的桌上一般会有白酒,啤酒和饮料;而新人敬酒时所用的酒则是白酒。在西方,毋庸置疑,以葡萄为制作原料的葡萄酒和白兰地等酒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不论平常调节气氛,驱寒取暖,朋友小聚或是正式场合的宴宾,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葡萄酒。葡萄酒也成了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调剂品。
在一开始,人们对于酒的选择是没有倾向的。人们在酿酒时就是随手取物。葡萄酒,顾名思义,以葡萄为原料所制造的酒。而中国的白酒或黄酒则是以粮食为原料制造出来的。葡萄酒和白酒的出现甚至于他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自然文化环境有关。中国古代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黄河流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合高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中国人民选择粮食作物作为酿酒原料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西方,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的气候及地形都非常适合葡萄的大面积种植。时间一久,人们对于酒的选择形成了一种偏好。自然地理环境加上文化的传承,即自然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促成了中西方人们对酒的不同偏好。
(二)酒器的不同。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酒器都是相当重视的。饮酒时所用酒器的精美与适宜程度与人们对酒的重视和爱好程度有关。酒器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值得我们对其认真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形状以及功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据《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6期)中一文介绍:
如壶
呈两尖角形
而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确切的说是他们喝酒的玻璃杯分工明确。虽说西方酒杯的使用有一项通则,就是不论喝红酒还是白酒,都必须使用透明的高脚杯。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做到真正的品酒,不仅品其味,更做到观其色,闻其香。杯子在品酒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只有使用正确的杯子,酒的特性才能被显露无疑。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酸性酒杯,白葡萄酒杯等。
毫无疑问,西方国家的对于酒器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中国。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酒器就和古代官服一样被分成三六九等,打上了等级的标签。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器,酒器的存在完全就是为了辨别和突出喝酒之人的身份。
三、中西酒文化的深层比较--精神酒文化(一)关于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酒文化中关于喝酒的礼仪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觉得,喝酒礼仪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劝酒。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喝酒的场面绝对会比一群西方人在一起的场面热闹。因为中国人善于劝酒,非逼着别人喝酒不可,甚至似乎有把别人灌醉的势头。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中国人的集体思维有很大的关系。在电影家,老家的亲朋好友硬逼着沈雪喝酒,一喝还得连喝三碗,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沈雪很惊讶,严守一出来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老家穷,好不容易有酒了要让给客人先喝,客人喝足了才能自己喝。
劝酒作为敬酒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慢慢形成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是完全见不到的,也往往不被西方人士所理解。西方国家的人民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他们聚餐喝酒的时候全凭自由和自主,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和多少,能喝多少喝多少,不需要客气和客套。中西的差别就在这里。中国人在喝酒的时候说喝不下,不能再喝了不一定是真的不能喝,主人也就殷勤劝酒,以示尊敬和诚意。而西方人在喝酒的时候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他们说不能喝了,主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劝酒的。
除了劝酒之外,中国人喝酒还讲究敬酒。这敬酒也有一套规矩,不能轻易违背。如得主人先敬客人,客人才能回敬,之后才是客人之间互相敬酒。主人敬客人也得先老后幼,身份尊贵的先敬。整个敬酒都特别有规律,并且互动性很强。而西方人在一起喝酒,以party为例,大都是主人先敬一下客人,感谢客人的光临,希望大家玩得愉快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客人自己找伴侣喝酒聊天或自斟自饮。同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大家在碰杯时都会以示谦卑,尽量做到自己的杯子位置比别人低,最好是自己的杯口与别人的杯肚在同一水平线上。主人在敬完酒之后还应该帮客人把酒给满上,倒酒的时候要注意以不溢出为准,越满越好。西方人喝
103
《古代的酒器》《手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严守一把他的女朋友沈雪带回河南老
理论研究
商品与质量
2010年12月刊
从梦想到现实
□徐雯彦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它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发财致富。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
经过移民者的不懈努力,在向西部开拓的过程中,
除此之外,中国人喝酒还有远近亲疏的差别,话说,
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和交际的需要。尤其是在中国,夸张的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情都是吃出来和喝出来的,事情的最后拍板大都在酒桌上。故此,中国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酒桌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人喝酒为喝得尽兴都强调
(二)酒的精神内涵。自杜康酿酒以来,酒就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者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中国文人那里却扮演者一个特殊的角色,酒深深地浸润着中华千古文人的血脉和精神。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透着酒香,散着酒味。
第一,酒是他们情感的寄托。酒这种物质可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使人更易冲动,情感更易爆发。文人饮酒正好使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平常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在饮酒后都化作文思泉涌而出,滔滔不绝。古人常云:
第二,酒是他们避世的途径。魏晋名士以酒避世在历史上使出了名的。酒作为他们避世的途径比之后人为入世而走的中南捷径有过之而无不及。阮籍,嵇康,陶渊明他们个个为了躲避现实的沉重和不堪,或希望在酒中寻找一个别样清明的世界,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酒来实现这一愿望。虽说如此,可借酒消愁愁更愁,他们依旧在半醉尤醒中痛苦挣扎,欲罢不能。
第三,酒还具有世俗功利之效用。酒常被拿来用作饯行、壮胆之物,如送别时,人们选择用酒来抒发离愁别意,或展望离别后的生活。
104
坚信: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小说中的故回。
四、结语。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自有人类始,自人类酿酒始他们的差异就已经注定存在了。面对世界日益交融一体,世界人民日益交流频繁的趋势,酒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已成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桥梁。更好的了解中西酒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汉外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外人民的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2]张希.从中西方酒文化对比看中国的文化[J].华章,2009(20)[3]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5]贾勤,李晓烨:浪漫的诗与祭祀的酒--中西酒文化功用性差异探析[J].艺林散步,2010(3)
[6]郑侠,宫国华,许丽芹.论中西酒文化中的隐蔽文化[J].科技资讯,2008年(3)
[7]宋淑运.饮食和品酒--中西方文化差异[J].饮食风情录,2003(3)
[8]董海琳.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酒文化比较[J].作家杂志,2009(4)
[9]郑渊.中西酒吧文化比较[J].消费导刊,2007(9)
[10]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4)[11]杜莉.中西酒文化比较[J].扬州烹饪大学学报,2004(1)
[12]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
[13]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4)
[14]古代的酒器[J].古典文学知识,1999(6)[15]黄亦锡.酒、酒器与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6]安井考、小田切、成章、户琢昭.酒器形状和酒类风味的认识[J].酿酒科技,1994(6)
作者简介:饶清清(1987-),女,福建将乐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