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操作手册(4)
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附录4: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
——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
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编者)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 (三)调查研究的问题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
1.社区背景(概况)(共同调查,××执笔)
A 、村寨的形成与历史沿革(口述史) B 、人口、民族、家族结构
C 、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 2.社区(村寨)管理中的乡土知识(共同调查,××执笔) A. 村址的选择标准与方法(包括风水观、占卜法等)
B. 村寨的布局与规定(包括家族的分布状况、民居和公共设施的分布格局,以及这些分布是按什么原则进
行的?等等)
C. 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 D. 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 E. 村寨的救助方法
F. 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 G. 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
H. 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荒
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
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
I. 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会等决策机制的演
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
3.农业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水稻耕作中的乡土知识
a. 农事历(一年中各种农活的安排,注意以往的和现在的有何不同?通过对当地“农事历”的调查,我
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
b. 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
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
c. 稻田的分类及方法
d. 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稻种的特征以及
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
e. 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
f. 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割田埂、病虫害
防治等等。在此值得提醒的是,侗族一般村寨都比较大,很多田离村寨较远,为生产上的方便,人们习惯在自己的田间地角建造“牛棚”,每到割田埂的季节,男人们都住在牛棚中一两个月,将田边杂草割尽,一方面可喂牛积肥,二方面可防鼠,三方面可让稻田通光、通风等。此外,栽秧还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为开秧门;二为关秧门。)
g. 收割技术(包扩工具、方法、禁忌)
h. 储藏技术(包括晾晒方法,粮仓的修建,入仓吉日的选择,堆放方法,防潮和防腐、防虫、防鼠、防
“搬运鬼”措施、禁忌等等)
B .粮食加工中的乡土知识
a. 传统加工技术(加工工具,碓—人工碓和水碓,水碾等) b. 现代加工技术 C .粮食功用中的乡土知识
a. 糯稻的功用(生活上的用途、民俗上的用途;稻秧、稻草、稻糠的传统用途等) b. 粘稻的功用(同上)
4.稻田养鱼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其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稻田养鱼和池塘屯鱼
这种耕作方式,更是侗族所创,并形成了“饭稻羹鱼”这种独特的稻作文
化。鱼和糯稻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侗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也是侗族风情中密切相连的馈赠礼品和祭祀品。因此,传统上侗族以糯稻种植为主。“田塘”(Daeml yav)是侗族密不可分的一个词语,有田则有塘。田在村外,是种稻养鱼的基地;塘在寨内或村边,是屯鱼、储种(鱼种)的场所。以往的侗寨鱼塘遍布,塘上建有粮仓、厕所,这种屯鱼、存粮格局的普遍存在,无不与侗族“稻鱼共生”、“鱼稻共存”的观念有关。因此,在此将“稻田养鱼知识”列为一个专题很有必要。
A. 稻田养鱼的历史以及鱼在侗族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B. 鱼苗的繁殖技术(包括母鱼与公鱼的选择技术及饲养方式,繁殖方法,鱼苗运输工具及运输过程中的知
识,放养知识,管理知识等)
C. 稻田养鱼的方式方法(包括亩养尾数,鱼窝的设立,以及搭架鱼窝树种的选择与禁忌,水温的调节办法
等)
D. 稻田养鱼作用的认识(当地不同人群看法有何不同)
E. 屯鱼方式(一方面留过冬田;另一方面拿到鱼塘中来放养,在这里可对鱼塘作介绍) F. 对鱼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田间烧鱼、酸汤鱼、鱼杂粥、腌鱼等) 5.水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依山旁水是侗寨的特点,侗族离不开水,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有着一整套的知识。 A. 水资源状况
B. 水资源利用情况(包括稻田灌溉、养鱼、养寨及其它利用方式)
C. 水资源的管理(溪流河段的分配与管理、山泉灌溉水的管理、山塘水库的管理、饮用水的管理等等) 6.森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森林资源状况
B .森林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建房、薪炭、家具、农具、器皿照明及其它利用方式;各种树木在不同群体
中的排序地位等等)
C. 森林资源的管理(风水林的管理、古木的管理、薪炭林的分配与管理、人工林的栽培技术与管理等等) 7.纺织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棉花的种植技术(包括种植习俗)
B. 棉花的加工工具及过程(包扎棉、弹花、纺线、浆纱、绕纱等一系列工序和习俗) C. 织布(包括各种布的分类、织法等)
D. 印染工序及技术
8.捕鸟中诱鸟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捕鸟方法 B .媒鸟的饲养技术 C .鸟塘的修建与维护 D .沾膏的制作与保存 E .捕鸟季节与技巧 F .捕鸟习俗与禁忌 G .产品的食用与加工。
9.家禽家畜饲养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家禽家畜种类
B. 饲养方式方法(如圈养或放养,当地是否有将家禽挑到坡上放养的习惯?) C. 繁殖手段(包括繁殖过程中的一些禁忌) D. 对瘟疫的防治办法
E. 饲养的目的(肉食的主要依赖?生产的需要?待客?敬祖、祭鬼神?出售?等等。提醒:当地养牛的目
的不仅为生产服务,绝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售,如今周遍牛市多靠往洞黄牛兴市,这得益于当地民间拥有很多养牛的传统知识)
F. 对家禽家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 10.旱地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旱地分类及分布情况(当地人的分类法) B .旱地中的主要作物 C. 耕作制度与管理办法
11.妇幼保健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通婚规则与范围(注意对有遗传病的家族或不了解底细的家族如何看待?)
B. 孕期的保护与禁忌(包括孕期的饮食、穿戴、劳作、用药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们对
孕妇的看法?等等)
C. 接生办法
D. 产妇的月中饮食与禁忌以及对婴儿的护理
E. 婴幼孩的喂养办法(包括母乳喂养与添加食品喂养,如母亲缺奶或奶水过剩一般情况下如何处理?孩儿
添加食品的日期选择?为何这样?等等)
F. 妇幼常见疾病的防治与处理(列举不同病情的判断与防治知识)
(如方便,此专题最好增加性知识方面的调查内容)
12.调查发现及建议(由课题组在调查报告基础上共同讨论完成)
附录5:关于民族认同心理的调查问卷
说明:问卷调查是田野调查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下面的问卷是一份关于民族认同心理的调查问卷,由西南大学心理研究所问卷制订人提供。(编者)
亲爱的朋友:您好!
我们是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通过这份无记名的问卷,了解当代民族朋友的心理状况,您反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将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料。
回答时请不要过多考虑,要反映出自己的第一想法。每道题都要回答,请不要漏答。 谢谢您的合作!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一、对于下列每项描述,请评价与您自己的感受相符合的程度,将相应的数字打上“√”。
二、从整体上看,您所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请判断在您心目中,这些差异的程度:
三、对于这10个方面的差异,请在下面首先判断出您所属的少数民族在这些方面是优于汉族,还是弱于汉族,或者是没有差异(在相应的数字序号上打“√”);然后对于每个方面的差异,请进一步作出您是否在意的程度。
四、这10个方面的差异分别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原因可能占的比重是多少?请从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
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多选,但是不超过5个)。各原因的比重用“百分数”表示,几个选项的比重之和应为100%。原因和所占比重应上下对应。
备选答案:
A .国外不良分子的影响 B.少数民族中一些人故意煽动的影响 C .少数民族中一些人对立情绪的影响 D.地方领导的原因
E .国家政策因素 F.少数民族自身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G .受教育机会的原因 H.少数民族受歧视经历的影响 I .人口数量的影响 J.历史的原因 K .地域的原因 L.其他
五、假如在您的身边由于以上差异造成了民族冲突事件,您会怎么办?请从以下备选答案中选出您可能采取的行
动(可多选):
备选答案:
①只忍受和等待,什么也不做,听天由命。 ②串联一些人一起采取请愿、游行等活动。 ③参加请愿、静坐、游行示威或罢工罢课等活动。 ④走访领导机关、向有关领导反映意见。 ⑤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⑥邀请一些人集体讨论,想办法妥善解决问题 ⑦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 ⑧自己想办法(看能不能和平解决) ⑨参加任何反抗行动,哪怕是暴力活动。 ⑩当面指责政策制定者。
11私下议论,发牢骚 12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尽力解释和劝阻 13寻求社会与媒体的帮助 14其他 六、请将您个人的信息填写如下:
1.您的民族(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
职业( ),职务( ),单位或学校( ) 2.您主要生活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是:(请填写在下一行)
( )省(自治区)( )市( )县( )乡(镇)
3.如果您现在或曾经在汉区学习、工作或打工,那么您在汉区的时间有( )年。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4)
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附录4:都柳江流域(黔东南境)少数民族乡土知识调查研究(调查提纲)
——以侗族社区为个案调查研究(节选)
说明:该调查提纲制定于2006年,由提纲撰写人潘永荣提供。乡土知识的调查是近年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重点,这也说明了地方性知识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编者) (一)调研流域社区背景简介(略)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略) (三)调查研究的问题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利用不一样,因此,谋生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反映在文化方面的乡土知识与信仰更不一样。侗族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业的一个民族,捕猎和采集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手段,甚至演变为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本课题根据侗族的这些显著特征,拟对调查点进行如下方面的调研(调查提纲):
1.社区背景(概况)(共同调查,××执笔)
A 、村寨的形成与历史沿革(口述史) B 、人口、民族、家族结构
C 、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气候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 2.社区(村寨)管理中的乡土知识(共同调查,××执笔) A. 村址的选择标准与方法(包括风水观、占卜法等)
B. 村寨的布局与规定(包括家族的分布状况、民居和公共设施的分布格局,以及这些分布是按什么原则进
行的?等等)
C. 公共建筑及用地的管理(如鼓楼、花桥、萨坛、石板道、墓地等及用地的管理) D. 村寨的防火设施及措施 E. 村寨的救助方法
F. 村寨冲突的调节(包括村与村之间和村寨内部冲突等) G. 村民们的责任与义务
H. 外来户入村的条件以及在资源享有方面的规定(如外来户必须加入某一家族;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荒
山上开荒造田,征得原住户同意后,在原住户荒山上开荒造田,前两三年的收成可全部归己,但之后每年要向山
主提交10%左右的谷物;未经许可不得在原住户柴山上砍堆堆柴,只能砍挑挑柴等;人死后,不能进入所加入的家族墓地,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埋葬,或购买墓地埋葬等等。)
I. 村寨传统管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演变情况和原因(包括寨老制、族长制、村民委员会等决策机制的演
变,以及这些机制存在相互补充,还是冲突、折中状况等)
3.农业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水稻耕作中的乡土知识
a. 农事历(一年中各种农活的安排,注意以往的和现在的有何不同?通过对当地“农事历”的调查,我
们了解到当地各种重要农事活动后,一般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查)
b. 开工仪式(举办的时间、地点?由谁来主持?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做?目的和意义?活路头的由来、
作用、地位;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些?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
c. 稻田的分类及方法
d. 选种知识及种子的保存技术(还包括稻种的起源与传说、当地有哪些传统稻种?每一稻种的特征以及
排序情况,目前还有哪些种子仍在播种?消失的稻种是人为的还是被新品种取代或自然淘汰?等等)
e. 育秧技术(包括秧田的选择、管理、禁忌等)
f. 栽培技术(包括犁、耙田技术和使用的工具;田间管理的方法步骤,如薅秧、追肥、割田埂、病虫害
防治等等。在此值得提醒的是,侗族一般村寨都比较大,很多田离村寨较远,为生产上的方便,人们习惯在自己的田间地角建造“牛棚”,每到割田埂的季节,男人们都住在牛棚中一两个月,将田边杂草割尽,一方面可喂牛积肥,二方面可防鼠,三方面可让稻田通光、通风等。此外,栽秧还有两个重要的仪式,一为开秧门;二为关秧门。)
g. 收割技术(包扩工具、方法、禁忌)
h. 储藏技术(包括晾晒方法,粮仓的修建,入仓吉日的选择,堆放方法,防潮和防腐、防虫、防鼠、防
“搬运鬼”措施、禁忌等等)
B .粮食加工中的乡土知识
a. 传统加工技术(加工工具,碓—人工碓和水碓,水碾等) b. 现代加工技术 C .粮食功用中的乡土知识
a. 糯稻的功用(生活上的用途、民俗上的用途;稻秧、稻草、稻糠的传统用途等) b. 粘稻的功用(同上)
4.稻田养鱼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其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稻田养鱼和池塘屯鱼
这种耕作方式,更是侗族所创,并形成了“饭稻羹鱼”这种独特的稻作文
化。鱼和糯稻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侗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也是侗族风情中密切相连的馈赠礼品和祭祀品。因此,传统上侗族以糯稻种植为主。“田塘”(Daeml yav)是侗族密不可分的一个词语,有田则有塘。田在村外,是种稻养鱼的基地;塘在寨内或村边,是屯鱼、储种(鱼种)的场所。以往的侗寨鱼塘遍布,塘上建有粮仓、厕所,这种屯鱼、存粮格局的普遍存在,无不与侗族“稻鱼共生”、“鱼稻共存”的观念有关。因此,在此将“稻田养鱼知识”列为一个专题很有必要。
A. 稻田养鱼的历史以及鱼在侗族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B. 鱼苗的繁殖技术(包括母鱼与公鱼的选择技术及饲养方式,繁殖方法,鱼苗运输工具及运输过程中的知
识,放养知识,管理知识等)
C. 稻田养鱼的方式方法(包括亩养尾数,鱼窝的设立,以及搭架鱼窝树种的选择与禁忌,水温的调节办法
等)
D. 稻田养鱼作用的认识(当地不同人群看法有何不同)
E. 屯鱼方式(一方面留过冬田;另一方面拿到鱼塘中来放养,在这里可对鱼塘作介绍) F. 对鱼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田间烧鱼、酸汤鱼、鱼杂粥、腌鱼等) 5.水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依山旁水是侗寨的特点,侗族离不开水,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有着一整套的知识。 A. 水资源状况
B. 水资源利用情况(包括稻田灌溉、养鱼、养寨及其它利用方式)
C. 水资源的管理(溪流河段的分配与管理、山泉灌溉水的管理、山塘水库的管理、饮用水的管理等等) 6.森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森林资源状况
B .森林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建房、薪炭、家具、农具、器皿照明及其它利用方式;各种树木在不同群体
中的排序地位等等)
C. 森林资源的管理(风水林的管理、古木的管理、薪炭林的分配与管理、人工林的栽培技术与管理等等) 7.纺织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棉花的种植技术(包括种植习俗)
B. 棉花的加工工具及过程(包扎棉、弹花、纺线、浆纱、绕纱等一系列工序和习俗) C. 织布(包括各种布的分类、织法等)
D. 印染工序及技术
8.捕鸟中诱鸟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捕鸟方法 B .媒鸟的饲养技术 C .鸟塘的修建与维护 D .沾膏的制作与保存 E .捕鸟季节与技巧 F .捕鸟习俗与禁忌 G .产品的食用与加工。
9.家禽家畜饲养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家禽家畜种类
B. 饲养方式方法(如圈养或放养,当地是否有将家禽挑到坡上放养的习惯?) C. 繁殖手段(包括繁殖过程中的一些禁忌) D. 对瘟疫的防治办法
E. 饲养的目的(肉食的主要依赖?生产的需要?待客?敬祖、祭鬼神?出售?等等。提醒:当地养牛的目
的不仅为生产服务,绝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售,如今周遍牛市多靠往洞黄牛兴市,这得益于当地民间拥有很多养牛的传统知识)
F. 对家禽家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 10.旱地管理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旱地分类及分布情况(当地人的分类法) B .旱地中的主要作物 C. 耕作制度与管理办法
11.妇幼保健中的乡土知识(××承担)
A .通婚规则与范围(注意对有遗传病的家族或不了解底细的家族如何看待?)
B. 孕期的保护与禁忌(包括孕期的饮食、穿戴、劳作、用药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们对
孕妇的看法?等等)
C. 接生办法
D. 产妇的月中饮食与禁忌以及对婴儿的护理
E. 婴幼孩的喂养办法(包括母乳喂养与添加食品喂养,如母亲缺奶或奶水过剩一般情况下如何处理?孩儿
添加食品的日期选择?为何这样?等等)
F. 妇幼常见疾病的防治与处理(列举不同病情的判断与防治知识)
(如方便,此专题最好增加性知识方面的调查内容)
12.调查发现及建议(由课题组在调查报告基础上共同讨论完成)
附录5:关于民族认同心理的调查问卷
说明:问卷调查是田野调查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下面的问卷是一份关于民族认同心理的调查问卷,由西南大学心理研究所问卷制订人提供。(编者)
亲爱的朋友:您好!
我们是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通过这份无记名的问卷,了解当代民族朋友的心理状况,您反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将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料。
回答时请不要过多考虑,要反映出自己的第一想法。每道题都要回答,请不要漏答。 谢谢您的合作!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一、对于下列每项描述,请评价与您自己的感受相符合的程度,将相应的数字打上“√”。
二、从整体上看,您所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请判断在您心目中,这些差异的程度:
三、对于这10个方面的差异,请在下面首先判断出您所属的少数民族在这些方面是优于汉族,还是弱于汉族,或者是没有差异(在相应的数字序号上打“√”);然后对于每个方面的差异,请进一步作出您是否在意的程度。
四、这10个方面的差异分别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原因可能占的比重是多少?请从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
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多选,但是不超过5个)。各原因的比重用“百分数”表示,几个选项的比重之和应为100%。原因和所占比重应上下对应。
备选答案:
A .国外不良分子的影响 B.少数民族中一些人故意煽动的影响 C .少数民族中一些人对立情绪的影响 D.地方领导的原因
E .国家政策因素 F.少数民族自身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G .受教育机会的原因 H.少数民族受歧视经历的影响 I .人口数量的影响 J.历史的原因 K .地域的原因 L.其他
五、假如在您的身边由于以上差异造成了民族冲突事件,您会怎么办?请从以下备选答案中选出您可能采取的行
动(可多选):
备选答案:
①只忍受和等待,什么也不做,听天由命。 ②串联一些人一起采取请愿、游行等活动。 ③参加请愿、静坐、游行示威或罢工罢课等活动。 ④走访领导机关、向有关领导反映意见。 ⑤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⑥邀请一些人集体讨论,想办法妥善解决问题 ⑦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 ⑧自己想办法(看能不能和平解决) ⑨参加任何反抗行动,哪怕是暴力活动。 ⑩当面指责政策制定者。
11私下议论,发牢骚 12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尽力解释和劝阻 13寻求社会与媒体的帮助 14其他 六、请将您个人的信息填写如下:
1.您的民族(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
职业( ),职务( ),单位或学校( ) 2.您主要生活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是:(请填写在下一行)
( )省(自治区)( )市( )县( )乡(镇)
3.如果您现在或曾经在汉区学习、工作或打工,那么您在汉区的时间有( )年。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