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内 容 摘 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社会资本。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在社会信用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增大了全社会的发展成本。因此,必须在全社会重新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政府诚信建设为突破口,在全社会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
开展这次调查,自己查阅了最近几年关于社会信用建设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大量社会信用缺失的案例,并深入社会第一线,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字成果。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我国一些地方的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为七个方面。政府信用缺失,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而政府信用缺失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当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飞反映。而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为突破口,使政府在诚信建设上为社会做出表率,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 信用体系 政府 建设
目 录
一、基本情况综述 1
(一)开展社会信用问题调查的目的 1
(二)调查过程及采用的调查方法 1
二、调查情况分析 1
(一)调查的结果与数据 1
(二)对一些重要数据的调查结果分析 2
三、对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议 4
(一)完善制度,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4
(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 5
(三)加强信用行业监管,推进信用市场化建设 6
(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6
参考文献 7
附 录 7
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经济指标不断提升,但很多人感觉到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社会的信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在我们的社会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欺上瞒下的占到了61%,这个比重不可谓不不高。分析认为,我们的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统计数据失实,而且往往是被有意地拔高,产生难以取信于民的不良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无视中央决策,或是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施行地方保护主义,使这些地方出现了默许甚至纵容盗版走私、制假贩假、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向公众隐瞒事实;一些地方政府隐瞒对公众有利的政策,如一些乡镇有意隐瞒农民减负政策,一些地方隐瞒社会保障政策等。这些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使政府的信用受损。
而认为政府存在形式主义的也占到了61%。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自吹自擂、自欺欺人,自然失去群众的信任。可见,形似主义被群众所鄙视,也是一些基层政府失信于民的重要原因。
认为政府不负责任的占36%,认为政府各自为政的占33%。应该说这两项数据相对还了比较低的,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政府在负责任方面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从部门利益出发,随意承诺又不守信用的情况,令政府的信用受损。
3.社会诚信教育分析
社会的诚信教育和宣传效果方面,认为很有效的66份,占25%,认为比较有效的109份,占40%,认为没什么效果的94份,占35%。 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面的图标可以看出,认为我国诚信教育很有效的占25%,占到了调查数量的四分之一,而认为比较有效的占40%。两项数据之和说明公众对我们的诚信教育还是比较认可的。但也不能忽略,有35%的人认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这些公众对我们的诚信教育并不满意,认为社会应该在诚信教育上进一步努力。
4.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
通过调查,72份认为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3份认为应健全产权制度;89份认为应重视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126份认为使政府成为一个责任政府;178份认为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76份认为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可见,公众对于社会建设诚信体系最为热切,认为政府应在社会诚信体系中成为责任政府的要求非常强烈。
5.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自己发现公众对政府诚信缺失的意见最为强烈。那么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是社么呢,我认为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实质是一种无奈的依赖。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行为主体间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信任关系,它存在的前提是行为主体的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市场体系健全和交换关系的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市场规则的广泛作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及管理者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其行为都是在政府、单位、“计划”指标的控制下机械地进行,无丝毫的自主权;市场不发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更没有“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加之经济不发达,物品极其短缺,供不应求,消费者往往“饥不择食”,更不会“挑三拣四”。因而,严格地说,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对政府都是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真正的“信用”关系。
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不配套,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已经搞了3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离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有较大差距,因而难免出现行为失范;市场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规则不严格,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所以市场秩序紊乱和不良交换行为时有所现;政府管理部门管理方式落后,职能不配套,手段不力,服务少、干预多,常常出现一些和市场规律相违背的事情,影响了企业间的正常交往和信用关系的建立;各类中介组织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以致缺少沟通、联接、调节各行为主体间关系的有效形式,使得现代信用环境很难培育起来。
再次是政府在打击社会生活中的“失信”现象以及纠正本身的“失信”现象的力度明显不足。任何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受到原始积累冲动和追求利润的刺激,都会出现诸如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我国各级政府对此类现象是
十分关注的,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令,建立了执法检察监督部门,不断狠狠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经济活动的违法活动。但不少地方,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包庇甚至纵容制假贩假行为,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破坏了企业间的正常经济交往,严重阻碍了健康市场关系特别是信用关系的确立。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对自身的“失信”现象不是及时改正,而是百般塞责,使政府的诚信形象受损。 最后是对公务人员的失信还仅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道德建设始终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缺乏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样,无论个体,还是作为法人实体的各类企业,都不大了解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没有相应的道德标准,缺乏强烈的道德意识,必然失去行为的软规范,因而在法律难以涉及的时候常常做出各种违背道德要求的事来。对公务人员的失信,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往往归结为工作失误或是责任心不强等道德层面的谴责,当出现重大的失误时又往往找不出具体承担责任的人员来,使得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诚信意识不足。那些在国外屡见不鲜的因为不诚信而丢官、丢职的现象在我国还不多见。
三、对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自己就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尽管目前对政府信用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取信于民,取信于国际社会,重塑政府信用。重塑政府信用要从政府自身做起,要做到管理公共化、政务透明化、普遍规范化、行政法治化。从根本上看,必须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加强诚信建设。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要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明确出来,划定职能部门的有限职能,把属于企业和民众的自主权利还给他们,取消那些本该由企业自主决定、可由市场进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政府必须有较为明确的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即使暂时不能退出,也要寻找并明确适当的“替代品”。有了政府退出的时间表,才会有要素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才会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市场经济的真正发展。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
2.建立和健全产权制度。
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内 容 摘 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社会资本。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在社会信用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增大了全社会的发展成本。因此,必须在全社会重新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政府诚信建设为突破口,在全社会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
开展这次调查,自己查阅了最近几年关于社会信用建设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大量社会信用缺失的案例,并深入社会第一线,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字成果。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我国一些地方的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为七个方面。政府信用缺失,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而政府信用缺失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当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飞反映。而建设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为突破口,使政府在诚信建设上为社会做出表率,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 信用体系 政府 建设
目 录
一、基本情况综述 1
(一)开展社会信用问题调查的目的 1
(二)调查过程及采用的调查方法 1
二、调查情况分析 1
(一)调查的结果与数据 1
(二)对一些重要数据的调查结果分析 2
三、对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议 4
(一)完善制度,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4
(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 5
(三)加强信用行业监管,推进信用市场化建设 6
(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6
参考文献 7
附 录 7
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经济指标不断提升,但很多人感觉到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社会的信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在我们的社会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欺上瞒下的占到了61%,这个比重不可谓不不高。分析认为,我们的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统计数据失实,而且往往是被有意地拔高,产生难以取信于民的不良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无视中央决策,或是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施行地方保护主义,使这些地方出现了默许甚至纵容盗版走私、制假贩假、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向公众隐瞒事实;一些地方政府隐瞒对公众有利的政策,如一些乡镇有意隐瞒农民减负政策,一些地方隐瞒社会保障政策等。这些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使政府的信用受损。
而认为政府存在形式主义的也占到了61%。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自吹自擂、自欺欺人,自然失去群众的信任。可见,形似主义被群众所鄙视,也是一些基层政府失信于民的重要原因。
认为政府不负责任的占36%,认为政府各自为政的占33%。应该说这两项数据相对还了比较低的,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政府在负责任方面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从部门利益出发,随意承诺又不守信用的情况,令政府的信用受损。
3.社会诚信教育分析
社会的诚信教育和宣传效果方面,认为很有效的66份,占25%,认为比较有效的109份,占40%,认为没什么效果的94份,占35%。 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面的图标可以看出,认为我国诚信教育很有效的占25%,占到了调查数量的四分之一,而认为比较有效的占40%。两项数据之和说明公众对我们的诚信教育还是比较认可的。但也不能忽略,有35%的人认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这些公众对我们的诚信教育并不满意,认为社会应该在诚信教育上进一步努力。
4.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
通过调查,72份认为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3份认为应健全产权制度;89份认为应重视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126份认为使政府成为一个责任政府;178份认为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76份认为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可见,公众对于社会建设诚信体系最为热切,认为政府应在社会诚信体系中成为责任政府的要求非常强烈。
5.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自己发现公众对政府诚信缺失的意见最为强烈。那么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是社么呢,我认为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实质是一种无奈的依赖。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行为主体间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信任关系,它存在的前提是行为主体的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市场体系健全和交换关系的发展,以及市场机制、市场规则的广泛作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及管理者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其行为都是在政府、单位、“计划”指标的控制下机械地进行,无丝毫的自主权;市场不发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更没有“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加之经济不发达,物品极其短缺,供不应求,消费者往往“饥不择食”,更不会“挑三拣四”。因而,严格地说,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对政府都是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真正的“信用”关系。
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不配套,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已经搞了3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离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有较大差距,因而难免出现行为失范;市场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规则不严格,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所以市场秩序紊乱和不良交换行为时有所现;政府管理部门管理方式落后,职能不配套,手段不力,服务少、干预多,常常出现一些和市场规律相违背的事情,影响了企业间的正常交往和信用关系的建立;各类中介组织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以致缺少沟通、联接、调节各行为主体间关系的有效形式,使得现代信用环境很难培育起来。
再次是政府在打击社会生活中的“失信”现象以及纠正本身的“失信”现象的力度明显不足。任何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受到原始积累冲动和追求利润的刺激,都会出现诸如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我国各级政府对此类现象是
十分关注的,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令,建立了执法检察监督部门,不断狠狠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经济活动的违法活动。但不少地方,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包庇甚至纵容制假贩假行为,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破坏了企业间的正常经济交往,严重阻碍了健康市场关系特别是信用关系的确立。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对自身的“失信”现象不是及时改正,而是百般塞责,使政府的诚信形象受损。 最后是对公务人员的失信还仅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道德建设始终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缺乏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样,无论个体,还是作为法人实体的各类企业,都不大了解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没有相应的道德标准,缺乏强烈的道德意识,必然失去行为的软规范,因而在法律难以涉及的时候常常做出各种违背道德要求的事来。对公务人员的失信,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往往归结为工作失误或是责任心不强等道德层面的谴责,当出现重大的失误时又往往找不出具体承担责任的人员来,使得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诚信意识不足。那些在国外屡见不鲜的因为不诚信而丢官、丢职的现象在我国还不多见。
三、对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自己就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尽管目前对政府信用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取信于民,取信于国际社会,重塑政府信用。重塑政府信用要从政府自身做起,要做到管理公共化、政务透明化、普遍规范化、行政法治化。从根本上看,必须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加强诚信建设。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要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明确出来,划定职能部门的有限职能,把属于企业和民众的自主权利还给他们,取消那些本该由企业自主决定、可由市场进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政府必须有较为明确的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即使暂时不能退出,也要寻找并明确适当的“替代品”。有了政府退出的时间表,才会有要素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才会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市场经济的真正发展。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
2.建立和健全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