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副主任医师 郝建国

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

的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

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剂量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③给药剂量在最大允许用量范围以内;④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根据估算的Css,结合临床病情的变化,即可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病情危重或者需要立即达到Css以观察疗效时可先给负荷剂量,即首次剂量就能达到Css的剂量。必须注意负荷剂量不得超过最大用药量;老年人口服给药时不宜用负荷剂量。

(1)口服给药:每隔1个t1/2口服给药1次,经9个t1/2后,或首次口服加倍剂量,达到Css。口服给药后2h时,药物几乎全部吸收,血药浓度达到Cssmax;口服给药后1个t1/2时,药物排泄了给药剂量的1/2,血药浓度为Cssmin。结合观察负荷剂量Cssmax和Cssmin下的或Css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的确定,再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口服。

t1/2内滴注加倍剂量,然后在每

个t1/2时间内滴注不加倍的剂量。也可先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然后在每个t1/2时间内滴注该剂量。在第1个t1/2内滴注加倍剂量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后,即可达到Css或注射剂量的最(2)静脉给药:病情危重需静脉给药,可先在第1个高血药浓度,结合观察Css剂量或最高血药浓度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确定后,再以每个t1/2时间内滴注最适剂量的速度静滴,即可维持最适剂量的Css。

2、用于确定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给药的最适剂量确定后,选择最佳间隔时间就成为了临床给药的第二个关键环节。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先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达到Css后,在给药的间隔时间内,每0.5h~1h观察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估算各个时间的Css,根据各个时间的Css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二个条件;那么,按1个t1/2间隔时间给药1次,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在Cssmin时,疗效达不到控制目标,并超过控制目标上限,就提示应该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根据分析的结果,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到达Cssmin时,疗效仍在控制目标上限以内,就提示应该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同时继续进行观察记录各个时间病情变化情况和估算Css,直至到达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时,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副主任医师 郝建国

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

的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

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剂量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③给药剂量在最大允许用量范围以内;④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根据估算的Css,结合临床病情的变化,即可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病情危重或者需要立即达到Css以观察疗效时可先给负荷剂量,即首次剂量就能达到Css的剂量。必须注意负荷剂量不得超过最大用药量;老年人口服给药时不宜用负荷剂量。

(1)口服给药:每隔1个t1/2口服给药1次,经9个t1/2后,或首次口服加倍剂量,达到Css。口服给药后2h时,药物几乎全部吸收,血药浓度达到Cssmax;口服给药后1个t1/2时,药物排泄了给药剂量的1/2,血药浓度为Cssmin。结合观察负荷剂量Cssmax和Cssmin下的或Css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的确定,再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口服。

t1/2内滴注加倍剂量,然后在每

个t1/2时间内滴注不加倍的剂量。也可先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然后在每个t1/2时间内滴注该剂量。在第1个t1/2内滴注加倍剂量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后,即可达到Css或注射剂量的最(2)静脉给药:病情危重需静脉给药,可先在第1个高血药浓度,结合观察Css剂量或最高血药浓度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确定后,再以每个t1/2时间内滴注最适剂量的速度静滴,即可维持最适剂量的Css。

2、用于确定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给药的最适剂量确定后,选择最佳间隔时间就成为了临床给药的第二个关键环节。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先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达到Css后,在给药的间隔时间内,每0.5h~1h观察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估算各个时间的Css,根据各个时间的Css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二个条件;那么,按1个t1/2间隔时间给药1次,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在Cssmin时,疗效达不到控制目标,并超过控制目标上限,就提示应该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根据分析的结果,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到达Cssmin时,疗效仍在控制目标上限以内,就提示应该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同时继续进行观察记录各个时间病情变化情况和估算Css,直至到达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时,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


相关文章

  • 群体药代动力学_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_芮建中
  • #246# 第18卷 第3期 2005年3月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ofMedicalPostgraduates Vo.l18 No.3 Mar.2005 #综 述# 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芮建中, 张 震综述 ...查看


  • 菲克定律应用
  • 1 扩散动力学方程--菲克定律 1.1 菲克第一定律 1.1.1宏观表达式 1858年,菲克(Fick )参照了傅里叶(Fourier )于1822年建立的导热方程,建立定量公式. 在∆t 时间内,沿x 方向通过x 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 ...查看


  • 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附件3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 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体内药物浓度能够准确测定并可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 ...查看


  • 数电模电超有用知识点,值得拥有
  • <数字电子技术>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主要知识点总结和要求 1.数制.编码其及转换:要求:能熟练在10进制.2进制.8进制.16进制.8421BCD.格雷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举例1:(37.25)10= ( )2= ( )16= ...查看


  • 1期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目的
  • 1期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目的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Ⅰ期研究是人体药理学研究,通常是非治疗目的.一般在健康志愿者或某类患者中进行:具有显著潜在毒性的 ...查看


  • 2010-2015年环评技术方法真题地表水部分 (1)
  • 2015年环评技术方法真题地表水部分 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2014年环评技术方法真题地表水部分 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2013年环评技术方法真题地表水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和中心排放的 ...查看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地表水的污染和自净 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地表水资源 地球水97%的水是海水,剩余3%的淡水中2.977%是以冰川或冰川的 ...查看


  •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 药物进入机体后,作用于机体而影响某些器官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可以发生一系列的运动和体内过程:自用药部位被吸收进入(静脉注射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分布于各器官组织.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些药物则在血浆.组织中与蛋白质结合 ...查看


  •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1页 2页 3页 4页 5页 6页 7页 8页 9页 二.湖泊.水库 知识点: 1.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式中V -湖泊中水的体积.m3, 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 CE-流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