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名词解释)

1、直接影响活动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自20世纪20年代起领导了着名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

3、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

4、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除了要考虑下级的个性特点因素,还要考虑的另一因素是环境

5、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弗鲁姆

6、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8、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从众行为。个人智力水平越高,自信心越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相对越小。个人智力水平越低,从众行为就越明显。

9、“途径-目标”理论属于领导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管理方法,一切都必须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以组织的任务,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点以及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而定.

10、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称之为晕轮效应

11、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政治性价值观

12、沟通模式中,传递速度最快的是链式

13、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因素有哪

14、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程序中,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将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长久保持下去,这一阶段,叫做冻结

15、群体内当双方的冲突经过协商和仲裁都不能解决时,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强迫冲突双方执行命令的方法称为权威解决法

16、领导行为四分图列出了刻画领导行为的因素,并被最后归纳为“抓组织”,“关心人”

17、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18、关于激励的双因素理论中,工资被认为只是保健因素,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

19、当某些人在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嚎啕大哭或装病不起来,称为倒退。应付挫折的根本点就是发展建设性行为,减少破坏性行为。

20、性格具有社会意义,有好坏之分,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而气质不具有社会意义,没有好坏之分。

21、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23、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24、在激励理论分类中,期望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25、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率之间是负相关的。.

26、一个组织内聚力越高,不一定就越能提高生产率。

27、自我管理型团队的成员一般学习了广泛的相关技能,这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

28、从沟通的渠道来看,可以将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9、在马路上围观车祸的一群人不是群体。

30、矩阵制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一个工作人员只接受一个部门领导的管理原则,使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种纵横结合的联系。

31、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32、群体压力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来维持。

33、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生产率之间关系复杂。

34、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采用异质结构的群体更好。

35、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

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 激励:通

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

,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直接影响活动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自20世纪20年代起领导了着名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人群关系和社会人的理论

3、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

4、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除了要考虑下级的个性特点因素,还要考虑的另一因素是环境

5、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弗鲁姆

6、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8、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从众行为。个人智力水平越高,自信心越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相对越小。个人智力水平越低,从众行为就越明显。

9、“途径-目标”理论属于领导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管理方法,一切都必须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以组织的任务,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点以及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而定.

10、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称之为晕轮效应

11、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政治性价值观

12、沟通模式中,传递速度最快的是链式

13、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因素有哪

14、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程序中,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将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长久保持下去,这一阶段,叫做冻结

15、群体内当双方的冲突经过协商和仲裁都不能解决时,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强迫冲突双方执行命令的方法称为权威解决法

16、领导行为四分图列出了刻画领导行为的因素,并被最后归纳为“抓组织”,“关心人”

17、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18、关于激励的双因素理论中,工资被认为只是保健因素,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

19、当某些人在受到挫折而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嚎啕大哭或装病不起来,称为倒退。应付挫折的根本点就是发展建设性行为,减少破坏性行为。

20、性格具有社会意义,有好坏之分,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而气质不具有社会意义,没有好坏之分。

21、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23、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24、在激励理论分类中,期望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25、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率之间是负相关的。.

26、一个组织内聚力越高,不一定就越能提高生产率。

27、自我管理型团队的成员一般学习了广泛的相关技能,这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

28、从沟通的渠道来看,可以将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9、在马路上围观车祸的一群人不是群体。

30、矩阵制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一个工作人员只接受一个部门领导的管理原则,使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种纵横结合的联系。

31、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32、群体压力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来维持。

33、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生产率之间关系复杂。

34、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采用异质结构的群体更好。

35、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

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57. 激励:通

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

,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相关文章

  • 管理学原理 教学大纲
  • 管理学原理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2009 课程英文名:MANAGEMENT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学 分:3 总学时数:54 周学时数:3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 开课单位:暨 ...查看


  • 公共关系学简答论述
  • 1:简述非语言传播的特性? 1) 传播性 2)情景性3)可靠性4)组合性5)隐喻性 3:简述广告的商业功能 1)沟通产销,刺激需要2)扩大销售,加速流通3)鼓励竞争,活跃经济 2:简述整合销售传播的法方? 1) 同一外观法2)主题线法方3)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作业答案
  • 基本信息 试卷号:9808 作业名称:第一次作业 学生学号:[1**********]15 学生姓名:陈丽媛 第一次作业 试题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名词选择题 案例选择题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1分) 1.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 ...查看


  • 管理学复习(1)
  • 第一章  名词解释:管理.管理者.  理解:对管理的理解:管理的作用:管理理论的发展: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 : 霍桑试验:现代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主要观点:管理者的主要角色:管理者应掌握的管理方法:  识记:管 ...查看


  • 刑法修正案与刑法立法解释
  • 我国现行刑法于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同年10月1日起实施.自施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先后通过四项决定.八部修正案和九件立法解释,对刑法的120多个条文作了增补和修改,对刑法总则和分则的有关章节.条文作了重要的诠释. 一 ...查看


  • 组织工作名词解释
  • 基层党建工作相关政策及名词解释 1.中组部"一定三有":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定岗位目标,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 2.中组部"三有一化":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推进社区党建区 ...查看


  • 企业管理概论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1. 企业2. 战略联盟3. 现代企业制度4. 企业集团5. 企业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3 ...查看


  • 自考 工作分析知识点
  • 工作分析 第一章 1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当·斯密等都论述并强调它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单选.多选) 2 3.1747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单选) 4.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个 ...查看


  • 行政管理学(第二版)习题
  •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行政管理学概说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 2.行政管理学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2.行政管理学具有什么学科特点? 3.简述西方行政管理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 行政主体与行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查看


  • 06086 工程监理 复习重点 (1)
  • 06086 工程监理 江苏南京工业大学自考复习重点 1.我国建设监理的发展阶段(单选) (1)1988 年以前,中国没有监理制度.监理公司及监理工程师. (2)1988~1992 年为试点阶段. (3)1993~1995 年为稳步发展阶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