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意境之再思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就如何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现代意境下的再思索,谈三点粗浅看法。

一、要从现代思维的角度完整准确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是在现实中,有些人对其理解和把握仍停留于简单化、庸俗化的旧式思维模式。

旧式思维的表现之一是简单化,它把“实事”与“实例”相等同,或把它看成若干个实例的简单总和。某些人随意抓取个别事实材料,论证某一观点的实用主义做法,时至今日仍非鲜见。事实上,“实事”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在把握“实事”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罗列几个例子,而要对“实事”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办法了,„„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简单化的表现之二,某些人以为掌握了“事实”就求得了“是”。实际上,“实事”不等于“是”,但又包含着“是”,它是现象与本质、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统一;“是”隐藏于“实事”之中,它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求是”须先“求实”,然后还须对“实事”的各个侧面、层次、因素进行比较、区分,探求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旧式思维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实事求是”作庸俗化的理解。即将实事求是贬低为忽视乃至无视理论作用的所谓“务实”,而把“务虚”斥之为“空洞说教”。按这种观点,如果说理论还有一点什么用处的话,那也只是行动的注脚,是论证任何一种一时得势的主观意志的工具。这样做的结果,理论就不再是行动的指南,它成了可无可有,不足置信的东西,行为的盲目化、短期化也就在所难免。事实上,“求是”是不容易的,它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要历经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人勤奋地加以探求,所以著名的浙江大学把自己的校训定为“求是”。若凭经验而不用读书、研究就可以“求是”,那“求是”岂不是成了反科学的东西? 庸俗化还表现为:把实事求是仅仅理解为就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某项具体工作的实际,或者把它仅仅理解为说话要有根据。诚然,这些是属于实事求是的某一层次、某一方面,但仅仅局限于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的,付诸于实践要产生误导。比如想问题,办事情,若只是着眼于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事”,忘记了大局、全局的“实事”,就势必因受信息量不足等限制而不能求得“是”,就必然缺乏全局观念,搞起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对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我们对“解放思想”这个概念也很熟悉了,但熟悉不等于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如,现在还有的同志在报告或文章中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邓小平同志已经给解放思想作了明确界定,邓小平理论已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今天,再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则是不妥的,至少表明这部分同志还不了解“解放思想”的真正含义。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明确:“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常识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对本质上完全是一致的两个侧面,是不能表述为“既要„„又要„„”的,否则会引起思想混乱。

有人说:“‘解放思想’不是单义的。例如,五八年超越现实的狂热曾被称之为解放思想,这就是说,解放思想既有真正的解放思想,也有错误的解放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要强调‘既要„„又要’。”让我们顺着这一辩解的逻辑展开之,那就是:“既要(真正的)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错误的)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但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前者是同义反复,因为想必论者也会承认(真正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一致的。后者更为荒谬,错误的解放思想不是“既要”的问题,而是需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的。再退一步讲,假设“解放思想”果真如他们所理解的,错误的解放思想也是它的题中之义,那么,它岂能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并列,岂能用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限制词。

许许多多概念的确都不是单义的,对同一概念有时有着截然相反的解释。如“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四人帮”一伙宣称的“马克思主义”。难道我们会因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假马克思主义?对一个概念取何义有个视角问题、立场问题。像解放思想这样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必须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敢想”都叫做解放思想,脱离实际的“敢想”应称为主观臆想或胡思乱想。我们也不能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叫做解放思想,传统有好坏之分,打破不好的和过时的传统叫解放思想,而反一切传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不能把解放思想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差都算在解放思想的账上,相反,这些偏差正是对解放思想的误解、曲解和干扰。

还有人说,解放思想也要适度,不要过头。对这种“解放思想过头论”也有必要作点剖析。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寻就不会止步。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而这种统一、符合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是相对的,即既统一又不统一,符合中又有不符合的因素、成份。一劳永逸的绝对统一、绝对符合是永远不会有的。认识的深化、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认识的形成,常常会遇到安于现状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脱离实际的种种主观偏见的抑制或干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地排除阻力,克服干扰,使认识跟上变化了的实际,使认识一步步地向绝对真理逼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随时会发生和出现人们想不到甚至还不敢想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二、为胜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需要而提高主体素质

党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被坚持,与主体的素质,即每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主体素质是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关键。提高主体素质须从多方面努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

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胡来蛮干,实事求是也不是凭经验亦步亦趋,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因此学习很重要,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尤为重要。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锐利武器。之所以说它是锐利武器,是因为其一,这一理论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鲜明特征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这四个字,把实事求是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他很深刻的考虑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背离实事求是,导致思想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左”的思想禁锢和长期的思想僵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开拓和创新。因此,要确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就必须解放思想,激励和推动人们破除旧观念,从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禁锢中,从传统的、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否则,思想不解放,凝固僵化,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只有立足于现代意境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才能不断地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就如何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现代意境下的再思索,谈三点粗浅看法。

一、要从现代思维的角度完整准确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是在现实中,有些人对其理解和把握仍停留于简单化、庸俗化的旧式思维模式。

旧式思维的表现之一是简单化,它把“实事”与“实例”相等同,或把它看成若干个实例的简单总和。某些人随意抓取个别事实材料,论证某一观点的实用主义做法,时至今日仍非鲜见。事实上,“实事”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在把握“实事”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罗列几个例子,而要对“实事”这一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办法了,„„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简单化的表现之二,某些人以为掌握了“事实”就求得了“是”。实际上,“实事”不等于“是”,但又包含着“是”,它是现象与本质、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统一;“是”隐藏于“实事”之中,它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求是”须先“求实”,然后还须对“实事”的各个侧面、层次、因素进行比较、区分,探求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旧式思维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实事求是”作庸俗化的理解。即将实事求是贬低为忽视乃至无视理论作用的所谓“务实”,而把“务虚”斥之为“空洞说教”。按这种观点,如果说理论还有一点什么用处的话,那也只是行动的注脚,是论证任何一种一时得势的主观意志的工具。这样做的结果,理论就不再是行动的指南,它成了可无可有,不足置信的东西,行为的盲目化、短期化也就在所难免。事实上,“求是”是不容易的,它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要历经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人勤奋地加以探求,所以著名的浙江大学把自己的校训定为“求是”。若凭经验而不用读书、研究就可以“求是”,那“求是”岂不是成了反科学的东西? 庸俗化还表现为:把实事求是仅仅理解为就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某项具体工作的实际,或者把它仅仅理解为说话要有根据。诚然,这些是属于实事求是的某一层次、某一方面,但仅仅局限于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的,付诸于实践要产生误导。比如想问题,办事情,若只是着眼于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事”,忘记了大局、全局的“实事”,就势必因受信息量不足等限制而不能求得“是”,就必然缺乏全局观念,搞起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对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可见,实事求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我们对“解放思想”这个概念也很熟悉了,但熟悉不等于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如,现在还有的同志在报告或文章中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种说法在五六十年代本也无可厚非,但在邓小平同志已经给解放思想作了明确界定,邓小平理论已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今天,再说“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则是不妥的,至少表明这部分同志还不了解“解放思想”的真正含义。邓小平同志说得很明确:“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常识告诉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对本质上完全是一致的两个侧面,是不能表述为“既要„„又要„„”的,否则会引起思想混乱。

有人说:“‘解放思想’不是单义的。例如,五八年超越现实的狂热曾被称之为解放思想,这就是说,解放思想既有真正的解放思想,也有错误的解放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要强调‘既要„„又要’。”让我们顺着这一辩解的逻辑展开之,那就是:“既要(真正的)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错误的)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但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前者是同义反复,因为想必论者也会承认(真正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一致的。后者更为荒谬,错误的解放思想不是“既要”的问题,而是需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的。再退一步讲,假设“解放思想”果真如他们所理解的,错误的解放思想也是它的题中之义,那么,它岂能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并列,岂能用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限制词。

许许多多概念的确都不是单义的,对同一概念有时有着截然相反的解释。如“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四人帮”一伙宣称的“马克思主义”。难道我们会因此而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假马克思主义?对一个概念取何义有个视角问题、立场问题。像解放思想这样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必须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敢想”都叫做解放思想,脱离实际的“敢想”应称为主观臆想或胡思乱想。我们也不能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叫做解放思想,传统有好坏之分,打破不好的和过时的传统叫解放思想,而反一切传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不能把解放思想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差都算在解放思想的账上,相反,这些偏差正是对解放思想的误解、曲解和干扰。

还有人说,解放思想也要适度,不要过头。对这种“解放思想过头论”也有必要作点剖析。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寻就不会止步。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而这种统一、符合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是相对的,即既统一又不统一,符合中又有不符合的因素、成份。一劳永逸的绝对统一、绝对符合是永远不会有的。认识的深化、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认识的形成,常常会遇到安于现状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脱离实际的种种主观偏见的抑制或干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地排除阻力,克服干扰,使认识跟上变化了的实际,使认识一步步地向绝对真理逼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随时会发生和出现人们想不到甚至还不敢想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二、为胜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需要而提高主体素质

党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被坚持,与主体的素质,即每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主体素质是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关键。提高主体素质须从多方面努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

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胡来蛮干,实事求是也不是凭经验亦步亦趋,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因此学习很重要,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尤为重要。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锐利武器。之所以说它是锐利武器,是因为其一,这一理论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鲜明特征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这四个字,把实事求是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他很深刻的考虑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背离实事求是,导致思想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左”的思想禁锢和长期的思想僵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开拓和创新。因此,要确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就必须解放思想,激励和推动人们破除旧观念,从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禁锢中,从传统的、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否则,思想不解放,凝固僵化,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相关文章

  •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6 三大散文家 杨朔.秦牧.刘白羽
  • 一.延安散文传统的当代承传: 建国以后的散文继承了"延安散文"的传统:个体意识的淡化和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和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q ...查看


  • "东方既白
  • 作者:王鲁湘 美术 2000年03期 1999年10月20日,"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翌日,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 ...查看


  •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马娟娟 内容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 ...查看


  • 关于中秋节作文:望海潮·思故园
  • 关于中秋节作文:望海潮·思故园 摘要: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查看


  • 东西方文字在平面广告中的形式比较
  • 设计理论 Design Theory 设计理论 Design Theory 总第187期 2008 11 73 74 总第187期 2008 11设计理论 Design Theory 与大众沟通,捕获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情境.成,但是它们不是一 ...查看


  • 13咬文嚼字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炼字"并非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在锤炼一种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快速阅读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 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快速找出论说文中观点和 ...查看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
  • 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教师) [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 ...查看


  • 文学的意境
  •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境.境界.意境等不同的说法.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 ...查看


  •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
  • 清华中学2012年新进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