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被细菌或病霉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染途径是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吸人或眼、鼻部粘膜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手及手帕等。此类病常在冬、秋季发生或流行。
预防措施是: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多做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患病者不要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传染病流行季节和地区的儿童及老人,可以服些中草药预防。
肠道传染病和卫生习惯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1、菌痢:感染途径是用被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手进食,或食用腐烂不洁的食物。此种病常在夏、秋季发生或流行。预防措施是:发现吐、泻病人要早隔离、早治疗;实行科学的粪便管理和饮水消毒;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销售的食品,须经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和认可;消灭苍蝇、蟑螂;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腐烂
不洁的食物;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
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足口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一、 预防措施
(一)幼儿园目前在实施的预防措施:
1、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
2、每日对课桌椅、门把手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茶杯、不
锈钢餐盆、玩具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用消毒液冲洗厕所。
3、利用晨间谈话,教育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晴天勤晒被子和垫絮,教室和午睡室每天晚上用紫外线消毒一小时。
5. 加强班级晨检和全日观察,关注班内幼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患儿,应及时向园领导和保健医生报告,并对患儿及时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 对缺勤幼儿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对有发热病儿要劝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家休养。
(二)家庭的预防措施:
1、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2、教育孩子喝开水,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到无证摊贩、小店或饮食店买东西吃,不吃“三无”食品,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游玩,避免接触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
5、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
疗。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7、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幼儿园幼儿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被细菌或病霉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染途径是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吸人或眼、鼻部粘膜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手及手帕等。此类病常在冬、秋季发生或流行。
预防措施是: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多做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患病者不要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传染病流行季节和地区的儿童及老人,可以服些中草药预防。
肠道传染病和卫生习惯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1、菌痢:感染途径是用被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手进食,或食用腐烂不洁的食物。此种病常在夏、秋季发生或流行。预防措施是:发现吐、泻病人要早隔离、早治疗;实行科学的粪便管理和饮水消毒;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和销售的食品,须经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和认可;消灭苍蝇、蟑螂;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腐烂
不洁的食物;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
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到目前为止,手足口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但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足口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一、 预防措施
(一)幼儿园目前在实施的预防措施:
1、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午睡室保持良好的通风。
2、每日对课桌椅、门把手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茶杯、不
锈钢餐盆、玩具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用消毒液冲洗厕所。
3、利用晨间谈话,教育和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要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晴天勤晒被子和垫絮,教室和午睡室每天晚上用紫外线消毒一小时。
5. 加强班级晨检和全日观察,关注班内幼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患儿,应及时向园领导和保健医生报告,并对患儿及时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 对缺勤幼儿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对有发热病儿要劝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家休养。
(二)家庭的预防措施:
1、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2、教育孩子喝开水,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到无证摊贩、小店或饮食店买东西吃,不吃“三无”食品,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游玩,避免接触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
5、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
疗。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7、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