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无效司法解释规定的调解前置程序当

、司法解释规定的调解前置程序当属无效

目前,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种做法的基本依据是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一条规定:

一、 交通事故赔偿属民事侵权法律关系的范畴,当事人应当直接享有起诉权

在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符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特点。而且这一法律关系是基于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展开的,是民法直接调整的对象。交通事故赔偿当事人因人身权、财产权受到损害,也就享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二、 调解前置系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方式解决私权纠纷是其显著特点,就连百姓的家务矛盾也由单位、政府调解,而作为专门解决各类纠纷的人民法院则简化为只办刑事案件,成为专政的工具。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赔偿的调解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调解,硬性规定调解前置是行政机关对私人领域的不当干涉,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三、 调解前置程序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冲突

法院的受案标准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和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零八条:

构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五)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四、 司法解释规定的调解前置程序当属无效

1、从生效的时间上看,民事诉讼法生效的时间早于《联合通知》;2、从效力等级上看,民事诉讼法作为基本法,其效力高于作为司法解释的《联合通知》;3、从司法解释权限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只能就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运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对现行立法中具体条文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合乎逻辑的扩张或限制性解释,使法律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和确定化,但司法解释既不能与法律相抵触,更不得制定新的

五、 调解前置程序不符合自愿原则

我国的调解制度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只有法院调解属诉讼内调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除《婚姻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离婚诉讼的调解是必经程序外,其他的调解都不是必经程序,都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双方自愿是调解得以进行的前提。但交通赔偿调解程序实行强制规定,无视当事人的意愿,有悖于自愿原则。

六、 调解前置程序不符合效率原则

民事纠纷解决的最高原则是体现公平和效率。有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因为调解程序而耗费几个月。特别是在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只愿选择诉讼时,依然通过调解程序,对公安机关和当事人都是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例如,在一方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责任认定不服的情况下(虽可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复议,但因老子给儿子评判的机制缺陷,实践中变更的概率很小),该方当事人惟有通过诉讼,祈求法院对责任认定予以变更。再如,交通事故致人残疾时,因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后,受害人身体致残的,有权主张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不同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

(五)项规定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而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时,只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一般不考虑残疾赔偿金;而诉讼中,法院根据受害人的请求,还可能判决赔偿残疾赔偿金,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时,受害人一般只愿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因此,在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时,调解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纯属烦累和心灵煎熬。

七、 把公安机关的调解作为当事人起诉的前置条件,不利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上所述,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纠纷,当事人选择是否调解,属当事人的自由处分。强行设置调解前置程序,则意味着当事人必须先接受行政调解程序,才有可能进入民事诉讼。这一规定,极大地强化了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私权利的行政干预,其结果不但限制了当事人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的私权利,而且,当事人在必须选择调解形式的情况下参加调解,极有可能作出违背其内心真实意思的表示。加之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还普遍较低,特别是基层乡村农民,对法律规定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懂,发生纠纷完全信赖于

鉴于这一规定存在上述诸多缺陷,笔者认为《通知》确立的调解前置程序应当废止,当事人对是否参加公安机关的调解采取自愿原则,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既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同时也发挥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优势,并且有利于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得到快速、合法、公正的解决。

出处:无

、司法解释规定的调解前置程序当属无效

目前,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种做法的基本依据是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一条规定:

一、 交通事故赔偿属民事侵权法律关系的范畴,当事人应当直接享有起诉权

在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符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特点。而且这一法律关系是基于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展开的,是民法直接调整的对象。交通事故赔偿当事人因人身权、财产权受到损害,也就享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二、 调解前置系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方式解决私权纠纷是其显著特点,就连百姓的家务矛盾也由单位、政府调解,而作为专门解决各类纠纷的人民法院则简化为只办刑事案件,成为专政的工具。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赔偿的调解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调解,硬性规定调解前置是行政机关对私人领域的不当干涉,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三、 调解前置程序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冲突

法院的受案标准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和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零八条:

构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五)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四、 司法解释规定的调解前置程序当属无效

1、从生效的时间上看,民事诉讼法生效的时间早于《联合通知》;2、从效力等级上看,民事诉讼法作为基本法,其效力高于作为司法解释的《联合通知》;3、从司法解释权限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只能就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运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对现行立法中具体条文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合乎逻辑的扩张或限制性解释,使法律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和确定化,但司法解释既不能与法律相抵触,更不得制定新的

五、 调解前置程序不符合自愿原则

我国的调解制度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只有法院调解属诉讼内调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除《婚姻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离婚诉讼的调解是必经程序外,其他的调解都不是必经程序,都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双方自愿是调解得以进行的前提。但交通赔偿调解程序实行强制规定,无视当事人的意愿,有悖于自愿原则。

六、 调解前置程序不符合效率原则

民事纠纷解决的最高原则是体现公平和效率。有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因为调解程序而耗费几个月。特别是在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只愿选择诉讼时,依然通过调解程序,对公安机关和当事人都是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例如,在一方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责任认定不服的情况下(虽可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复议,但因老子给儿子评判的机制缺陷,实践中变更的概率很小),该方当事人惟有通过诉讼,祈求法院对责任认定予以变更。再如,交通事故致人残疾时,因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后,受害人身体致残的,有权主张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不同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

(五)项规定的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而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时,只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一般不考虑残疾赔偿金;而诉讼中,法院根据受害人的请求,还可能判决赔偿残疾赔偿金,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时,受害人一般只愿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因此,在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时,调解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纯属烦累和心灵煎熬。

七、 把公安机关的调解作为当事人起诉的前置条件,不利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上所述,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权纠纷,当事人选择是否调解,属当事人的自由处分。强行设置调解前置程序,则意味着当事人必须先接受行政调解程序,才有可能进入民事诉讼。这一规定,极大地强化了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私权利的行政干预,其结果不但限制了当事人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的私权利,而且,当事人在必须选择调解形式的情况下参加调解,极有可能作出违背其内心真实意思的表示。加之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还普遍较低,特别是基层乡村农民,对法律规定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懂,发生纠纷完全信赖于

鉴于这一规定存在上述诸多缺陷,笔者认为《通知》确立的调解前置程序应当废止,当事人对是否参加公安机关的调解采取自愿原则,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既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同时也发挥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优势,并且有利于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得到快速、合法、公正的解决。

出处:无


相关文章

  • 公司司法解散的诉讼困惑
  • 摘要<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因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该条规定首次肯定了我国的 ...查看


  • [行政法]要义
  •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一.概述 1. 含义: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主体上级机关裁决为行政复议,请求法院裁决为行政诉讼. 注:行诉法修改,2015 年 5 月 1 日生效. 2. 区别:行政复议不收取费用,审查行政行 ...查看


  • 试论民事诉讼中调解程序的完善机制
  • 2010年1月(总第228期)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NO.1,2010(Cumulatively,NO.228) 试论民事诉讼中调解程序的完善机制 戴国梁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南天明律师事务所,广东佛山528200) [摘 ...查看


  • 劳动法在立法技术上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19卷第3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Vo1119No13[劳动法律研究] (北京 100037) Ξ [摘 要],科学而完善劳动法能够规范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调 整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反之,如果劳动立法不是 ...查看


  •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改革探析
  •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因为利益差别而导致的劳动争议现象越来越多,但现有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劳动争议做出处理,不利于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显得日 ...查看


  • 公司解散纠纷十问十答
  • 我国自2005年10月27日修订后的<公司法>引入司法解散制度,赋予一定持股比例的股东通过法院诉讼的方式强制解散公司.公司解散案件涉公司僵局的认定.僵局化解措施等诸多新兴疑难的法律问题,实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有鉴于此,本律师 ...查看


  •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如何理解
  • 遇到诉讼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如何理解 劳动争议应仲裁前置就是劳动争议要先经过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法院起诉.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 ...查看


  • 民事诉讼法-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人大教材)
  • 第一讲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本讲稿所用的法律文件的简称,请参照教科书"法律文件略语" 推荐教科书: (1)江伟主编.邵明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邵明著:&l ...查看


  • 浅析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开题报告 所谓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引起的纠纷,是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简言之,就是劳动者与用人者(单位)间就劳动合同的执行.变更.履行.终止.解除所发生的纠纷.在我国,由于<劳动法&g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