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
程技术。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环境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的组成部分,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
者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已经过预处
理的污水或废水,同时利用其中的水分或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环境质量: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
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要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
应的最大阀值。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利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
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的最大阀值所作的强制性的法规。
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预测。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
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示生物: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
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指示生物法:常利用对污染物敏感的或具有较高耐受性的生物的存在或缺失情况来判断水体
的污染状况。
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数的比值。 生物标志物: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
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试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
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长期生物测试: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暴露时间要尽可能长达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
一类生物测试,又称为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疾病状态。
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所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生物学变化。(个体指标) 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学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指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
度。
危害性:有毒物质在与有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的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
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
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中毒阀剂量: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阀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
1
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
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比值。 生物半减期: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
作用。这些器官为靶器官。 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效应器官:污染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性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为效应
器官。
行为毒性:指一种污染物或其它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
常变化的范围。
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
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
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异质性)。
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协同作用: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超过它们单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等于它们单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彼此不同而且互无影响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作用:两种污染物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低于任何一种单独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生物转运:物质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吸收:污染物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自接触部位透过体内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
指环境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液体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污染物的排泄: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后,在机体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失活: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生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生物活化: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代谢物的生物活性增强。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
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
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
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
过程。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
质的过程。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
运动过程。
合成作用: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
的过程。
2
矿化作用:指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
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3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
程技术。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环境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的组成部分,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
者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已经过预处
理的污水或废水,同时利用其中的水分或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环境质量: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
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要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
应的最大阀值。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利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
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的最大阀值所作的强制性的法规。
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预测。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
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示生物: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
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指示生物法:常利用对污染物敏感的或具有较高耐受性的生物的存在或缺失情况来判断水体
的污染状况。
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数的比值。 生物标志物: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
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试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
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长期生物测试: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暴露时间要尽可能长达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
一类生物测试,又称为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疾病状态。
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所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生物学变化。(个体指标) 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学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指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
度。
危害性:有毒物质在与有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的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
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
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中毒阀剂量: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阀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
1
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
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比值。 生物半减期: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
作用。这些器官为靶器官。 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效应器官:污染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性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为效应
器官。
行为毒性:指一种污染物或其它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
常变化的范围。
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
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
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异质性)。
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协同作用: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超过它们单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污染物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等于它们单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彼此不同而且互无影响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作用:两种污染物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低于任何一种单独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生物转运:物质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吸收:污染物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自接触部位透过体内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分布:
指环境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液体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污染物的排泄: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后,在机体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失活: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生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生物活化: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后,代谢物的生物活性增强。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
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
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
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
过程。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
质的过程。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
运动过程。
合成作用: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
的过程。
2
矿化作用:指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
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