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 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好不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都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第四,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 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还会影响我国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全球环境问题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条件。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人类21 世纪的基本任务。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要发展,就不能不提经济。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首先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正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我们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做起。同时要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还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顺应自然是我国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华,科学发展观是对其的升华与补充。只有尊重自然,争取与其和谐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才能长久得,稳定得发展下去,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到,在城市的建设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对资源的回收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环境问题也有所改善。虽然不能过分乐观,而且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还在日趋严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使越来越多的人致力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一定会有得以解决的一天。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 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好不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都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第四,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同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 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还会影响我国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要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全球环境问题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的合作。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条件。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人类21 世纪的基本任务。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要发展,就不能不提经济。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首先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毁林开荒、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正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我们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做起。同时要发挥群众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学技术进步。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这一方面是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还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顺应自然是我国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华,科学发展观是对其的升华与补充。只有尊重自然,争取与其和谐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才能长久得,稳定得发展下去,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到,在城市的建设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对资源的回收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环境问题也有所改善。虽然不能过分乐观,而且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还在日趋严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使越来越多的人致力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一定会有得以解决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