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及战略对策

  摘要人类文明演绎至今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式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切联系。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又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巨大,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海 生态文明 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24-02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恶果的积极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理解:(1)从自然观方面来看,生态文明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是人类与社会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2)从价值观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应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3)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模式、规模和速度。(4)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消费观以实现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到全党理论高度,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知道和规范作用,体现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二、青海生态问题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这首民谣,让我们体会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草原,汹涌澎湃的河流,到处洒落的牦牛、羊群,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独特美丽的风光,一片生机昂然的土地。这里有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从这里发源;这里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和广袤平坦的草原,古老、神秘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这里还可以看到茫茫天际的戈壁、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横布的湖泊。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   近些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青海背负着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环境债务,已不堪负重出现了了许多生态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森林遭到破坏;虫鼠害肆虐,多样性物种减少等。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使全国首富县变成贫困县,三江源地区过去水草丰美,是个远近闻名的天然大牧场,可是,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牧场现在也遭遇到了一场危机。长江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境内有30多条河流,其中近20条都属于长江流域,如今缺水已经成了曲麻莱县一道最痛的伤口,守着长江没水喝,却发生在长江的源头。   这许多环境问题既有天灾更有人祸,为了保护人们生存的家园,为了让子孙后代享受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生态保护已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首先,青海位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发源于此。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它哺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其次,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再次,青海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气候的稳定,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中下游地区生态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青海的实际情况是面积大、人口少,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中份额很小,所以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四、青海生态保护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青海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做好各项环保工作。   1996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依据文件的精神,1996年12月2日青海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导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责成省环保局会同省监察厅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省政府作出报告。   1998年11月国务院批准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共划分了八个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其中覆盖青海的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青藏高原冻融区、草原区。1999年3月,青海省政府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颁布实施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此外,青海省政府结合青海的地域特点把全省治理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长江源头及上游地区、草原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青藏高原冻融区)、八个重点治理区(黄河源头涵养重点治理区、龙羊峡库区暨共和盆地风沙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青南高含草地治理区、环青海湖菜地治理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重点防治区、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2006年《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制定,青海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青海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划强调,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该规划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在新世纪的环保工作中,提高认识,摆正位置,转变职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08年1月,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明确要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和确立,将青海省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基本定位。

  五、青海发展生态文明的战略对策   (一)做好生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文明是青海的迫切需要,制定生态建设规划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科学合理地制定青海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基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省情和困难,编制规划时必须从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其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规划工程的实施,并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管理。   再次,定期将规划目标与实现状况进行对比,对未实现的目标根据情况进行整改,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给予表彰,以激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自觉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对未实现的目标进行调查并限期整改。   最后,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防治网,严格贯彻执行各项生态环境法规和政策措施。   (二)三农发展生态化   首先,农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种植业。青海的高原地貌和冷凉气候条件,给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为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发展中要扬长避短善于利用这种自然环境的独特性,遵循生态规律,改善生态环境,调整青海省农牧业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反季节为特点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减轻草场环境压力,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生态品牌,进而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力。   其次,在工业方面,要把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园区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突出特色以延伸产业链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西部大开发为青海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展和引进项目时,避免污染严重的项目向青海转移,招商引资中优先引进符合青海产业特色的环保项目,促进工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最后,在旅游业方面,突出高原特色旅游。青海是个特色突出、品质高雅、潜在优势雄厚的旅游大省。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间传统工艺等资源,是一批宝贵的生态财富。青海独特的高原文化符合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旅游业方面依托大美青海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以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的特色发展路子。   (三)提高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青海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有深厚博大的原生态文化底蕴,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活水源泉。在全球呼吁绿色和环保的时代,将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旅游、培育产业、壮大经济的灵魂,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增强青海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注释: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25-126.   顾延生.青海生态经济建设研究.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126-134.      参考文献:   [1]《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青政[1996]110号.青海环境.1996(4).

  摘要人类文明演绎至今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式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切联系。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又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巨大,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海 生态文明 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24-02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恶果的积极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理解:(1)从自然观方面来看,生态文明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是人类与社会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2)从价值观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应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3)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发展的模式、规模和速度。(4)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消费观以实现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到全党理论高度,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知道和规范作用,体现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二、青海生态问题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这首民谣,让我们体会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草原,汹涌澎湃的河流,到处洒落的牦牛、羊群,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独特美丽的风光,一片生机昂然的土地。这里有终年积雪的冰峰雪山,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从这里发源;这里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和广袤平坦的草原,古老、神秘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这里还可以看到茫茫天际的戈壁、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横布的湖泊。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   近些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青海背负着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环境债务,已不堪负重出现了了许多生态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森林遭到破坏;虫鼠害肆虐,多样性物种减少等。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使全国首富县变成贫困县,三江源地区过去水草丰美,是个远近闻名的天然大牧场,可是,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牧场现在也遭遇到了一场危机。长江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境内有30多条河流,其中近20条都属于长江流域,如今缺水已经成了曲麻莱县一道最痛的伤口,守着长江没水喝,却发生在长江的源头。   这许多环境问题既有天灾更有人祸,为了保护人们生存的家园,为了让子孙后代享受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生态保护已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   首先,青海位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发源于此。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它哺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其次,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再次,青海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供给食物、饲料、药物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也提供许多工业技术难以替代的公益,包括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洪涝和干旱、生产土壤及维持肥力、分解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气候的稳定,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中下游地区生态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青海的实际情况是面积大、人口少,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中份额很小,所以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四、青海生态保护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青海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做好各项环保工作。   1996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依据文件的精神,1996年12月2日青海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导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责成省环保局会同省监察厅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向省政府作出报告。   1998年11月国务院批准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共划分了八个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其中覆盖青海的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青藏高原冻融区、草原区。1999年3月,青海省政府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颁布实施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此外,青海省政府结合青海的地域特点把全省治理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长江源头及上游地区、草原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青藏高原冻融区)、八个重点治理区(黄河源头涵养重点治理区、龙羊峡库区暨共和盆地风沙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青南高含草地治理区、环青海湖菜地治理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重点防治区、高原自然保护区)。规划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2006年《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制定,青海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青海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划强调,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该规划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在新世纪的环保工作中,提高认识,摆正位置,转变职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08年1月,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明确要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和确立,将青海省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基本定位。

  五、青海发展生态文明的战略对策   (一)做好生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文明是青海的迫切需要,制定生态建设规划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科学合理地制定青海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基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省情和困难,编制规划时必须从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其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规划工程的实施,并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管理。   再次,定期将规划目标与实现状况进行对比,对未实现的目标根据情况进行整改,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给予表彰,以激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自觉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对未实现的目标进行调查并限期整改。   最后,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防治网,严格贯彻执行各项生态环境法规和政策措施。   (二)三农发展生态化   首先,农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种植业。青海的高原地貌和冷凉气候条件,给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为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发展中要扬长避短善于利用这种自然环境的独特性,遵循生态规律,改善生态环境,调整青海省农牧业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反季节为特点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减轻草场环境压力,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生态品牌,进而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力。   其次,在工业方面,要把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园区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突出特色以延伸产业链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西部大开发为青海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展和引进项目时,避免污染严重的项目向青海转移,招商引资中优先引进符合青海产业特色的环保项目,促进工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最后,在旅游业方面,突出高原特色旅游。青海是个特色突出、品质高雅、潜在优势雄厚的旅游大省。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间传统工艺等资源,是一批宝贵的生态财富。青海独特的高原文化符合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旅游业方面依托大美青海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以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的特色发展路子。   (三)提高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青海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有深厚博大的原生态文化底蕴,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活水源泉。在全球呼吁绿色和环保的时代,将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旅游、培育产业、壮大经济的灵魂,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增强青海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注释: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25-126.   顾延生.青海生态经济建设研究.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126-134.      参考文献:   [1]《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青政[1996]110号.青海环境.1996(4).


相关文章

  • 2017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
  • 2017年2月,经同行专家鉴定,共有235个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予以结项.其中,"优秀"15项,"良好"80项,"合格"117项,免于鉴定23项.另有25个项目暂缓结项(参 ...查看


  • 中国藏区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
  • 中国藏区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 钟海燕 [摘要]经济稳定是藏区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稳定性关系到经济系统在运行中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影响藏区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对于藏区经济系统,所追求的稳定是一种动态 ...查看


  • 扬鞭奋蹄,"四个转变"激荡青海大地
  • ( 2017-05-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新华社记者王宏伟.马千里.王大千 巍巍昆仑山,傲然屹立:滚滚三江水,奔腾不息. 青海,这片谱写过一部部历史壮歌的热土上,新的激情正在迸发. 扬鞭奋蹄,不甘人后.580万青海各族 ...查看


  • 强卫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 强卫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2012年05月24日 09:31   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省区市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 --强卫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 ...查看


  •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年九月 1 目 录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现况 ...................................... ...查看


  •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基于现代农业概念,对青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青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现状:问题:对策:青海省 随着农业 ...查看


  • 关于青海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 关于青海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农业水利工程 [1**********]00 李发明 1.水土流失概况 青海省地处"三江"发源地,总面积72.1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万km2,占46%.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查看


  • 关于这些跟旅游相关的话题,代表委员有话说
  •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会13日9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俞正声主持. 小编整理了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旅游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余辉: 京津冀博物馆应联动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余辉 ...查看


  • 党课教案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 党课教案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