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导游解说词
沿剑门关景区北面的剑昭公路,往东北方向行33公里,就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座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关,位于四川广元市以南20公里处的元坝区昭化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周时,这里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j í)”。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用武力征服广元、昭化一代的苴(j ū)人,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 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公元211年,刘备以抗击张鲁为名,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并“厚树恩德,广收人心”,最终成就了蜀汉帝业,故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刘备称帝后将这里改名汉寿,寓意汉朝的统治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寿。三国之后,这里先后更名为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因此,昭化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制活化石”、三国蜀汉发祥地、通达古今博物城。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 古时,葭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古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峻山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
1936年川陕公路修成,1953年宝成铁路通车,昭化重要的交通地位不再,昔日繁华的古城日渐冷落,近些年来,经过大力维护开发,才使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现在的昭化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
AAAA 级景区。
来到古城东门入口,首先看到的是桔柏渡街,桔柏渡街因昭化古城东门的桔柏渡而得名。桔柏渡在昭化东门外约一公里的嘉陵江边,因地有桔柏(即古柏)而得名,又称桔柏津,为古蜀道由关中入蜀的要津,历代兵家据守的官渡。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三国时蜀军北伐和魏军南征的必经之处。
桔柏渡街上的这座葭萌坊,高8.6米,宽6.8米,气势雄伟,上面的楹联和图案,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 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昭化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2300多年,故称“巴蜀第一县”。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 等图案。
桔柏渡街西端,是昭化古城的东城门——瞻凤门。
昭化古城门始建于汉,为夯土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包筑以石,设四门:东命瞻凤,西名临清,南名临江,北名拱极。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南门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名“临江”,于清代被毁,因此目前古城仅存东、西、北三道古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
“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
穿过瞻凤门,就进到古城。一条太守街,几乎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县衙街、衙门巷,南有吐费街、剑刀巷。昭化古城这些主要的大街小巷,完建于明代,全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同时,昭化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是当时县级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不只如此,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可见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据了解,古城现存建筑多为明清穿斗木结构,兼有北方低檐矮墙、旱船天井的特点,为川北民居代表。
往前折向县衙街,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贞节牌坊再往前,可达葭萌楼和北门——拱极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
在贞节牌坊左转,则进入衙门巷,昭化古县衙、考棚、文庙都在这条巷子里。
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衙内设有大堂,大堂中央设施名“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平时游人还可在大堂内摸拟“古人审案”情境。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是昭化城隍庙。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城隍庙也是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
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
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复建的城隍庙有两堂两庑,四合庭院。前堂正中为地藏菩萨塑像,地藏菩萨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左判官和右判官,次为“日巡神”和“夜查神”,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举。后面为“城隍殿”,为城隍爷正殿,中间塑有城隍爷像,左右塑的是慈航大王(主平安)和财神爷(主财运的)。这种多神崇拜反映了人们要求有各种职能的神明来满足人们心理要求及慰藉的需要。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
因此又叫“张飞柏”。在古树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了。下图是昭化城隍。
太守街正中,还有座葭萌亭,又称过街亭,它是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两侧民居高,它通高10.8米,宽7米。亭旁,还有昭化县民众教育馆遗址。
走到太守街西端,再沿古城墙向南,就到了古城西门——临清门。临清门又名葭萌关,完建于明代。“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
古时候,如果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就必须从西门进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因此,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先有路,后有城。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说是西门,其实是在古城西南角。新近修复的临清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与瞻凤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体量均为一致。城楼内挂有霍峻守城的画图。汉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蜀先主刘备之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古城“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下图是霍峻。
临清门前,有个坝子叫“战胜坝”,就是当年张飞夜战马超的地方。战胜坝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那场惊心动魄且家喻户晓的故事。话说当年刘备、张飞等取下绵竹后,正欲分兵夺取成都。而马超受汉中张鲁所派攻打葭萌,牵制刘备,以救刘璋。当时葭萌由霍峻驻守,刘备恐葭萌失守,受两面夹击之威胁。诸葛亮令魏延率兵先行,并派张飞随之,刘备最后压阵,班师至葭萌关下。魏延为抢头功,首先出战,战败了杨柏,魏
延乘势追赶,但见前有一军摆开,为首的是马岱,魏延以为是马超,挥刀跃马迎上去,战了十八个回合,马岱败去,在魏延乘胜追击时,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魏延返回,马岱又追了回来。危急之时,只听得一声大吼,张飞跃马飞奔而至,救了魏延。张飞与马岱激战十余回合,马岱败走,张飞欲追,刘备赶到,叫回张飞,当日休战。
次日天明,葭萌关下鼓声大作,旌旗飘摇,马超请战,刘备关上叹之,叹说:“人称锦马超,名不虚传!”此时张飞要求出战,被刘备制止,说:“且休出战,当先避其锐气”。张飞热血沸腾,恨不得杀将出去活吞了马超,但均被刘备挡住。下图是马超。
午后,刘备见马超人马皆倦,遂选精兵五百骑,同张飞杀出关来。张、马二人遂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刘备恐张飞有失,鸣金收兵。张飞回阵稍歇息,又出阵与马超厮杀,再战百余回合,仍不分胜负。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又鸣金收兵。张飞这时正杀的性起,那肯罢战,马超也不示弱,双方均无休战之意,于是张飞请求安排夜战,刘备应允,一时两军点燃千万火把,战场被照得如同白日。马超也换马出阵,两将又展开鏖战,仍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准备次日再战。
这时诸葛亮赶来,并止战。诸葛亮对刘备说:张飞和马超都是忠勇虎将,如果再战,必有一伤,有损将才,实乃可惜。现在可不再战,我能施计收降马超。后来诸葛亮用离间计收服了马超,为己所用。
站在战胜坝,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猛张飞、锦马超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仍然能清晰地一幕幕呈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依然能一遍遍流传。
战胜坝前,有条战胜街,著名的敬侯祠就在这里。
敬侯,是指费祎,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 ,河南罗山县西南) 人。少年时随叔公入蜀游学,定居于蜀。费祎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志虑忠纯”。延熙七年(244年) 魏军来攻,祎往御之,魏军退,封成乡侯,领益州刺史。蒋琬于延熙九年(246年)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
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费祎当时清醒的认识到了蜀国连年征战的穷困状况,制定了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刘禅命费祎在汉寿开府,处理军国大事。这就是《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的:“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夏北屯汉寿”。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即新春佳节,费祎在丞相府宴请前线武将和府中幕僚及地方官吏,共度新春。在互相敬酒祝贺中,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人郭脩(xi ū)刺杀身亡。费祎之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
依托费祎墓而建的敬侯祠,始建已无史料可考,但明代规模宏大至盛,有神道、牌坊、碑亭、祠堂、草堂等建筑,后毁于“文革”,仅存墓冢。2008年,当地按原样修复。
敬侯祠又叫“费公祠”,走进敬侯祠,穿过门厅,便是历代名人赞颂费祎的歌词诗赋的碑廊,由于历代吟诵费祎的歌词诗赋很多,这里仅选择了清代的六篇佳作,其中有谷蕴含的《敬侯祠》、吴省钦的《吊费敬侯墓》、杨澜的《吊费敬侯墓》、马中和的《题敬侯墓》、吴天木的《吊费敬侯墓》等。下图是李调元《费敬侯墓》诗:器重邻邦使节频,唯公不负服肱臣。鹿车共载真名士,虎帐弹棋信可人。只有叔龙堪作侣,谁知黄鹤是前身。成都望气成先谶,千载共教恨郭脩。
门厅后是是一道仪门,仪门东庑,是费祎的生平事迹馆,该馆有十一幅文字和图案,用连环画的形式反映出费祎大将军的生平事迹。
西庑现为三国兵器陈列馆。主要陈列的是三国蜀汉将帅们曾经使用过的兵器,他们分别有: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蛇矛” ,马超的“水银枪”,黄忠的“滚龙刀”,魏延的“大砍刀”,姜维的“点钢枪”,霍峻的“大环刀”,关索的“青龙刀”,鲍三娘的“日月双刀”,费祎的“青锋剑”,庞统的“青凤剑”。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大型木制兵器、连弩和抛石机。这些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可算得上是先进武器,可在今天,它们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之物了。
东西庑后面,是卓识堂,也叫“费公堂”,堂中是费祎大将军石雕像,堂内左右两边有两幅花岗岩雕刻的巨幅图画。它分别讲述的是两个关于费祎的故事。左边一幅叫“兴势退敌,凯旋而归”,兴势是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洋县。公元224年,他在兴势击退了曹军进攻,凯旋而归;右边一幅叫“汉寿开府,保国治民”,反应的是他在汉寿开府治事的场景。
卓识堂东侧,有座碑亭,亭子里面竖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志虑忠纯”和“深谋卓识”八个大字。“志虑忠纯”出自于《出师表》里诸葛亮对费祎的评价;“深谋卓识”是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 亲笔题写的。果亲王是康熙帝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西藏,这是他途经昭化拜谒费公祠时所题写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邑令吴邦熉(y ún )建了亭子,并将果亲王的题笔刻立成碑。原来的碑已被毁,此碑和亭均于2008年复建。
碑亭正对着的,是一条神道,神道尽头,就是费祎墓。这座墓是全国唯一的费公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证,费祎墓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国墓葬,史料中无被盗的记载,民间也没有被盗的传闻。由于人们对费祎的敬仰,历代都保护有加,没有被盗的可能性。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造反派想掘墓,但是挖掉墓的部分封土堆后,因惧怕墓内暗藏机关而作罢。所以,费祎墓中有些什么秘密和陪葬品就不得而知了。
费祎墓原有的墓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 昭化县令吴光耀所立,碑铭是“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城乡敬侯费祎之墓”,其字由吴光耀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折回临清门,有条相府街,街道旁有座龙门书院。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庆二十二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学堂,初名葱岭书院,后称凤山书院,再改龙门书院沿用至今,寓“鱼跃龙门”之意。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
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
往前,有汉寿广场和汉城墙遗址。汉寿广场是集中展现昭化作为蜀汉政权发祥地的文化广场。公元217 年,刘备感念昭化作为其基业的发祥地,取“汉祚永寿”之意(祚,意为帝位),将葭萌改为汉寿县。
广场以南门夯土城墙为界分为内、外广场。其中内广场长38米,宽36米,外广场长41.5米,宽36米。内广场最前端有石辟邪一对左右对称分布,石辟邪高1.6米,虎头、狮身、豹尾,将三种动物的威猛集于一体,威严辟邪。右边项上天然生有一“白金”项链的即为雌辟邪。
广场中央有石质蜀汉地图一幅,长15米,宽14.8米,面积为221平方米,象征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通过甬道来到外广场,左右分列着四幅画像石,左边第一幅是蜀汉兴于葭萌,主要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于公元211年入川到葭萌,即在此驻兵,“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扩充军队,壮大实力,这里就成了蜀汉政权的“摇篮”、发祥地。第二幅反映的是《三国演义》中发生在昭化战胜坝内张飞挑灯战马超的故事。
右边第一幅描绘的是费袆开府治事。蜀汉政权的第四任丞相费祎(时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于公元252年受刘禅之命到昭化开府治事。另有一幅是姜维兵困牛头,昭化西门外远方状似牛头的即是牛头山,公元263年,姜维与魏将钟会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姜维率军驻扎在牛头山凭险固守。当时饮水非常困难,诸葛亮托梦给姜维设坛拜水,掘出“姜维井”,现今仍存,井水与嘉陵江水同色,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成为蜀道上一大奇观。下图是费祎汉寿开府。
广场底端是制作精美、象征朝廷政权的汉阙一对,通高6米,汉阙由两部分构成,高的称之为母阙,低的称之为子阙。
这就是昭化汉城墙遗址。昭化古城墙在汉代时为土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包筑以石,上面还盖有串房,四面有楼。虽然清代对城楼历有修补,但城墙大部分都已损坏。新近对昭化古城保护修复时,对部分城墙采取了遗址式保护,即对夯土层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保护其不再坍塌。城墙中间为南门遗址缺口,不作改变。据了解,昭化古时城墙全长1525米,目前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原样修复城墙的垛口高1.4米,景观提示565米。
汉寿广场左前方,是吐费街,吐费街是纪念苴侯都邑吐费城而得名。吐费城原址在昭化北面的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即现在的土基坝。吐费街路中,有座孝友牌坊。
这座牌坊是系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现为原样修复,其为南方牌坊式样,四柱一门两户,三层,高8.48米,宽5.8米,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雕刻图案多与孝道相关,两面的内容分别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和“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两面石柱门楣上雕刻有“山高水长”和“风和月朗”,代表所立牌坊主人公的事迹和品质,上面碑文记载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孝,即孝敬父母,友,即和睦兄弟。王杏舒,昭化人附贡生,父亲中年去世,他守孝三年,后来母亲患病,他尽心侍奉,同时还辛勤抚育三个弟弟成为贡生,四个妹妹身嫁名门,并且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事迹非常感人。
从吐费街往东转到剑刀巷,首先会看到这口八卦井。
八卦井为明代古井,井深30余米,井口园形,直径57厘米,因井底砌成八边形,井壁由条石砌成八卦式坎卦图案而得名,常年井水丰富。是旧时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仍然可供城内居民饮用。据说,八卦井是古城内一位有商业头脑的富人出资修建的,一则方便居民,二则通过卖水赚取收入。现支撑打水轱辘石条上两个深深的石窝,就是卖水时搁放铜钱天长日久磨就而成。可见昭化在明代就开始了公益设施的市场化经营。
这座剑昭客栈曾是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门上的对联很有意思:日过很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
剑昭客栈对面,是剑刀坝君臣园,该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
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等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的雕像,以展现他们的风采。另外还有刘备的爱驹“的卢”。
未能入武侯祠君臣合祀的魏延在这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君臣园内,很多人物都是我们熟悉的,唯有一位女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她就是鲍三娘。鲍三娘是关羽义子关索的妻子,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鲍三娘随夫屯兵汉寿(今昭化古城),炎兴元年(263),曹魏以三路大军十万之众伐蜀,兵临葭萌关下。关索战死,鲍三娘也在土基坝与魏军展开血战,壮烈殉国,鲍三娘殉国后,葬在距昭化古城北5公里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其墓高2.3丈(约8米),周围14 22.8丈(76米)。据传明代墓前有一石碑,上部脱落,唯存“关夫人鲍三娘”字样。1914年,法国人对鲍三娘墓进行了发掘,墓室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并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鲍三娘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剑刀巷呈“丁”字相交的是南北向的南门巷,南门巷是古时昭化达官贵人和财富人家的居住之地。这里离古城中心不远,环境舒适,街巷幽深,古朴宁静,尤其是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集聚了昭化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南门巷的古民居建筑极具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清秀,同时又兼具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
这座位于南门巷北端与太守街东端交汇处的怡心园,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是原国民党昭化县党部书记鲁光华的祖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昭化古城内有谷、鲁、王、赵四大旺族,鲁家是其中之一。
怡心园建筑为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前厅后面为长方形天井,两侧分别有厢房四间,上有阁楼木地板。过天井至中厅无正门,为砖墙及椭圆形木门罩,门开在两侧,为椭圆形门框,供人出入。中厅俗称“旱船天井”,左侧现存有清光绪年间石质鱼缸一个。最后为正厅,正厅大门现已被毁,门枋上原有“养心斋”三个大字,两侧为平房两间,平房上有阁楼。“怡心园”是昭化城内现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雕刻工艺、室内布局格调等,无不可以看出园居主人当时的富裕和悠闲。“怡心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辜家大院也是南门巷古民居的代表建筑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大型民居,属木架构庭院,内有数进院落,大多为一楼一底,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门庭若市。此处提供品茗、棋牌、餐饮和住宿一条龙服务,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其实,昭化古城像怡心园、辜家大院这样的古民居还有很多,比如张家大院、春秋苑、汉寿客栈等,这些古民居现在有的已改建为客栈,别有雅致。像春秋苑就是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主题酒店之一,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如今,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
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导游解说词
沿剑门关景区北面的剑昭公路,往东北方向行33公里,就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座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关,位于四川广元市以南20公里处的元坝区昭化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周时,这里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j í)”。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用武力征服广元、昭化一代的苴(j ū)人,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 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公元211年,刘备以抗击张鲁为名,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并“厚树恩德,广收人心”,最终成就了蜀汉帝业,故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刘备称帝后将这里改名汉寿,寓意汉朝的统治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寿。三国之后,这里先后更名为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因此,昭化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制活化石”、三国蜀汉发祥地、通达古今博物城。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 古时,葭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古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峻山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
1936年川陕公路修成,1953年宝成铁路通车,昭化重要的交通地位不再,昔日繁华的古城日渐冷落,近些年来,经过大力维护开发,才使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现在的昭化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
AAAA 级景区。
来到古城东门入口,首先看到的是桔柏渡街,桔柏渡街因昭化古城东门的桔柏渡而得名。桔柏渡在昭化东门外约一公里的嘉陵江边,因地有桔柏(即古柏)而得名,又称桔柏津,为古蜀道由关中入蜀的要津,历代兵家据守的官渡。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三国时蜀军北伐和魏军南征的必经之处。
桔柏渡街上的这座葭萌坊,高8.6米,宽6.8米,气势雄伟,上面的楹联和图案,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 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昭化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2300多年,故称“巴蜀第一县”。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 等图案。
桔柏渡街西端,是昭化古城的东城门——瞻凤门。
昭化古城门始建于汉,为夯土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包筑以石,设四门:东命瞻凤,西名临清,南名临江,北名拱极。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南门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名“临江”,于清代被毁,因此目前古城仅存东、西、北三道古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
“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
穿过瞻凤门,就进到古城。一条太守街,几乎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县衙街、衙门巷,南有吐费街、剑刀巷。昭化古城这些主要的大街小巷,完建于明代,全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同时,昭化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是当时县级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不只如此,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可见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据了解,古城现存建筑多为明清穿斗木结构,兼有北方低檐矮墙、旱船天井的特点,为川北民居代表。
往前折向县衙街,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贞节牌坊再往前,可达葭萌楼和北门——拱极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
在贞节牌坊左转,则进入衙门巷,昭化古县衙、考棚、文庙都在这条巷子里。
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衙内设有大堂,大堂中央设施名“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平时游人还可在大堂内摸拟“古人审案”情境。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是昭化城隍庙。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城隍庙也是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
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
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复建的城隍庙有两堂两庑,四合庭院。前堂正中为地藏菩萨塑像,地藏菩萨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左判官和右判官,次为“日巡神”和“夜查神”,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举。后面为“城隍殿”,为城隍爷正殿,中间塑有城隍爷像,左右塑的是慈航大王(主平安)和财神爷(主财运的)。这种多神崇拜反映了人们要求有各种职能的神明来满足人们心理要求及慰藉的需要。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
因此又叫“张飞柏”。在古树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了。下图是昭化城隍。
太守街正中,还有座葭萌亭,又称过街亭,它是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两侧民居高,它通高10.8米,宽7米。亭旁,还有昭化县民众教育馆遗址。
走到太守街西端,再沿古城墙向南,就到了古城西门——临清门。临清门又名葭萌关,完建于明代。“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
古时候,如果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就必须从西门进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因此,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先有路,后有城。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说是西门,其实是在古城西南角。新近修复的临清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与瞻凤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体量均为一致。城楼内挂有霍峻守城的画图。汉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蜀先主刘备之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古城“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下图是霍峻。
临清门前,有个坝子叫“战胜坝”,就是当年张飞夜战马超的地方。战胜坝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那场惊心动魄且家喻户晓的故事。话说当年刘备、张飞等取下绵竹后,正欲分兵夺取成都。而马超受汉中张鲁所派攻打葭萌,牵制刘备,以救刘璋。当时葭萌由霍峻驻守,刘备恐葭萌失守,受两面夹击之威胁。诸葛亮令魏延率兵先行,并派张飞随之,刘备最后压阵,班师至葭萌关下。魏延为抢头功,首先出战,战败了杨柏,魏
延乘势追赶,但见前有一军摆开,为首的是马岱,魏延以为是马超,挥刀跃马迎上去,战了十八个回合,马岱败去,在魏延乘胜追击时,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魏延返回,马岱又追了回来。危急之时,只听得一声大吼,张飞跃马飞奔而至,救了魏延。张飞与马岱激战十余回合,马岱败走,张飞欲追,刘备赶到,叫回张飞,当日休战。
次日天明,葭萌关下鼓声大作,旌旗飘摇,马超请战,刘备关上叹之,叹说:“人称锦马超,名不虚传!”此时张飞要求出战,被刘备制止,说:“且休出战,当先避其锐气”。张飞热血沸腾,恨不得杀将出去活吞了马超,但均被刘备挡住。下图是马超。
午后,刘备见马超人马皆倦,遂选精兵五百骑,同张飞杀出关来。张、马二人遂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刘备恐张飞有失,鸣金收兵。张飞回阵稍歇息,又出阵与马超厮杀,再战百余回合,仍不分胜负。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又鸣金收兵。张飞这时正杀的性起,那肯罢战,马超也不示弱,双方均无休战之意,于是张飞请求安排夜战,刘备应允,一时两军点燃千万火把,战场被照得如同白日。马超也换马出阵,两将又展开鏖战,仍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准备次日再战。
这时诸葛亮赶来,并止战。诸葛亮对刘备说:张飞和马超都是忠勇虎将,如果再战,必有一伤,有损将才,实乃可惜。现在可不再战,我能施计收降马超。后来诸葛亮用离间计收服了马超,为己所用。
站在战胜坝,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猛张飞、锦马超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仍然能清晰地一幕幕呈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依然能一遍遍流传。
战胜坝前,有条战胜街,著名的敬侯祠就在这里。
敬侯,是指费祎,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 ,河南罗山县西南) 人。少年时随叔公入蜀游学,定居于蜀。费祎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志虑忠纯”。延熙七年(244年) 魏军来攻,祎往御之,魏军退,封成乡侯,领益州刺史。蒋琬于延熙九年(246年)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
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费祎当时清醒的认识到了蜀国连年征战的穷困状况,制定了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刘禅命费祎在汉寿开府,处理军国大事。这就是《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的:“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夏北屯汉寿”。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即新春佳节,费祎在丞相府宴请前线武将和府中幕僚及地方官吏,共度新春。在互相敬酒祝贺中,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人郭脩(xi ū)刺杀身亡。费祎之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
依托费祎墓而建的敬侯祠,始建已无史料可考,但明代规模宏大至盛,有神道、牌坊、碑亭、祠堂、草堂等建筑,后毁于“文革”,仅存墓冢。2008年,当地按原样修复。
敬侯祠又叫“费公祠”,走进敬侯祠,穿过门厅,便是历代名人赞颂费祎的歌词诗赋的碑廊,由于历代吟诵费祎的歌词诗赋很多,这里仅选择了清代的六篇佳作,其中有谷蕴含的《敬侯祠》、吴省钦的《吊费敬侯墓》、杨澜的《吊费敬侯墓》、马中和的《题敬侯墓》、吴天木的《吊费敬侯墓》等。下图是李调元《费敬侯墓》诗:器重邻邦使节频,唯公不负服肱臣。鹿车共载真名士,虎帐弹棋信可人。只有叔龙堪作侣,谁知黄鹤是前身。成都望气成先谶,千载共教恨郭脩。
门厅后是是一道仪门,仪门东庑,是费祎的生平事迹馆,该馆有十一幅文字和图案,用连环画的形式反映出费祎大将军的生平事迹。
西庑现为三国兵器陈列馆。主要陈列的是三国蜀汉将帅们曾经使用过的兵器,他们分别有: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蛇矛” ,马超的“水银枪”,黄忠的“滚龙刀”,魏延的“大砍刀”,姜维的“点钢枪”,霍峻的“大环刀”,关索的“青龙刀”,鲍三娘的“日月双刀”,费祎的“青锋剑”,庞统的“青凤剑”。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大型木制兵器、连弩和抛石机。这些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可算得上是先进武器,可在今天,它们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之物了。
东西庑后面,是卓识堂,也叫“费公堂”,堂中是费祎大将军石雕像,堂内左右两边有两幅花岗岩雕刻的巨幅图画。它分别讲述的是两个关于费祎的故事。左边一幅叫“兴势退敌,凯旋而归”,兴势是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洋县。公元224年,他在兴势击退了曹军进攻,凯旋而归;右边一幅叫“汉寿开府,保国治民”,反应的是他在汉寿开府治事的场景。
卓识堂东侧,有座碑亭,亭子里面竖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志虑忠纯”和“深谋卓识”八个大字。“志虑忠纯”出自于《出师表》里诸葛亮对费祎的评价;“深谋卓识”是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 亲笔题写的。果亲王是康熙帝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返西藏,这是他途经昭化拜谒费公祠时所题写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邑令吴邦熉(y ún )建了亭子,并将果亲王的题笔刻立成碑。原来的碑已被毁,此碑和亭均于2008年复建。
碑亭正对着的,是一条神道,神道尽头,就是费祎墓。这座墓是全国唯一的费公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证,费祎墓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国墓葬,史料中无被盗的记载,民间也没有被盗的传闻。由于人们对费祎的敬仰,历代都保护有加,没有被盗的可能性。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造反派想掘墓,但是挖掉墓的部分封土堆后,因惧怕墓内暗藏机关而作罢。所以,费祎墓中有些什么秘密和陪葬品就不得而知了。
费祎墓原有的墓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 昭化县令吴光耀所立,碑铭是“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城乡敬侯费祎之墓”,其字由吴光耀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折回临清门,有条相府街,街道旁有座龙门书院。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庆二十二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学堂,初名葱岭书院,后称凤山书院,再改龙门书院沿用至今,寓“鱼跃龙门”之意。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
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
往前,有汉寿广场和汉城墙遗址。汉寿广场是集中展现昭化作为蜀汉政权发祥地的文化广场。公元217 年,刘备感念昭化作为其基业的发祥地,取“汉祚永寿”之意(祚,意为帝位),将葭萌改为汉寿县。
广场以南门夯土城墙为界分为内、外广场。其中内广场长38米,宽36米,外广场长41.5米,宽36米。内广场最前端有石辟邪一对左右对称分布,石辟邪高1.6米,虎头、狮身、豹尾,将三种动物的威猛集于一体,威严辟邪。右边项上天然生有一“白金”项链的即为雌辟邪。
广场中央有石质蜀汉地图一幅,长15米,宽14.8米,面积为221平方米,象征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通过甬道来到外广场,左右分列着四幅画像石,左边第一幅是蜀汉兴于葭萌,主要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于公元211年入川到葭萌,即在此驻兵,“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扩充军队,壮大实力,这里就成了蜀汉政权的“摇篮”、发祥地。第二幅反映的是《三国演义》中发生在昭化战胜坝内张飞挑灯战马超的故事。
右边第一幅描绘的是费袆开府治事。蜀汉政权的第四任丞相费祎(时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于公元252年受刘禅之命到昭化开府治事。另有一幅是姜维兵困牛头,昭化西门外远方状似牛头的即是牛头山,公元263年,姜维与魏将钟会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姜维率军驻扎在牛头山凭险固守。当时饮水非常困难,诸葛亮托梦给姜维设坛拜水,掘出“姜维井”,现今仍存,井水与嘉陵江水同色,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成为蜀道上一大奇观。下图是费祎汉寿开府。
广场底端是制作精美、象征朝廷政权的汉阙一对,通高6米,汉阙由两部分构成,高的称之为母阙,低的称之为子阙。
这就是昭化汉城墙遗址。昭化古城墙在汉代时为土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包筑以石,上面还盖有串房,四面有楼。虽然清代对城楼历有修补,但城墙大部分都已损坏。新近对昭化古城保护修复时,对部分城墙采取了遗址式保护,即对夯土层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保护其不再坍塌。城墙中间为南门遗址缺口,不作改变。据了解,昭化古时城墙全长1525米,目前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原样修复城墙的垛口高1.4米,景观提示565米。
汉寿广场左前方,是吐费街,吐费街是纪念苴侯都邑吐费城而得名。吐费城原址在昭化北面的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即现在的土基坝。吐费街路中,有座孝友牌坊。
这座牌坊是系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现为原样修复,其为南方牌坊式样,四柱一门两户,三层,高8.48米,宽5.8米,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雕刻图案多与孝道相关,两面的内容分别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和“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两面石柱门楣上雕刻有“山高水长”和“风和月朗”,代表所立牌坊主人公的事迹和品质,上面碑文记载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孝,即孝敬父母,友,即和睦兄弟。王杏舒,昭化人附贡生,父亲中年去世,他守孝三年,后来母亲患病,他尽心侍奉,同时还辛勤抚育三个弟弟成为贡生,四个妹妹身嫁名门,并且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事迹非常感人。
从吐费街往东转到剑刀巷,首先会看到这口八卦井。
八卦井为明代古井,井深30余米,井口园形,直径57厘米,因井底砌成八边形,井壁由条石砌成八卦式坎卦图案而得名,常年井水丰富。是旧时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仍然可供城内居民饮用。据说,八卦井是古城内一位有商业头脑的富人出资修建的,一则方便居民,二则通过卖水赚取收入。现支撑打水轱辘石条上两个深深的石窝,就是卖水时搁放铜钱天长日久磨就而成。可见昭化在明代就开始了公益设施的市场化经营。
这座剑昭客栈曾是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门上的对联很有意思:日过很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
剑昭客栈对面,是剑刀坝君臣园,该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
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等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的雕像,以展现他们的风采。另外还有刘备的爱驹“的卢”。
未能入武侯祠君臣合祀的魏延在这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君臣园内,很多人物都是我们熟悉的,唯有一位女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她就是鲍三娘。鲍三娘是关羽义子关索的妻子,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鲍三娘随夫屯兵汉寿(今昭化古城),炎兴元年(263),曹魏以三路大军十万之众伐蜀,兵临葭萌关下。关索战死,鲍三娘也在土基坝与魏军展开血战,壮烈殉国,鲍三娘殉国后,葬在距昭化古城北5公里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其墓高2.3丈(约8米),周围14 22.8丈(76米)。据传明代墓前有一石碑,上部脱落,唯存“关夫人鲍三娘”字样。1914年,法国人对鲍三娘墓进行了发掘,墓室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并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鲍三娘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剑刀巷呈“丁”字相交的是南北向的南门巷,南门巷是古时昭化达官贵人和财富人家的居住之地。这里离古城中心不远,环境舒适,街巷幽深,古朴宁静,尤其是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集聚了昭化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南门巷的古民居建筑极具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清秀,同时又兼具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
这座位于南门巷北端与太守街东端交汇处的怡心园,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是原国民党昭化县党部书记鲁光华的祖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昭化古城内有谷、鲁、王、赵四大旺族,鲁家是其中之一。
怡心园建筑为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前厅后面为长方形天井,两侧分别有厢房四间,上有阁楼木地板。过天井至中厅无正门,为砖墙及椭圆形木门罩,门开在两侧,为椭圆形门框,供人出入。中厅俗称“旱船天井”,左侧现存有清光绪年间石质鱼缸一个。最后为正厅,正厅大门现已被毁,门枋上原有“养心斋”三个大字,两侧为平房两间,平房上有阁楼。“怡心园”是昭化城内现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雕刻工艺、室内布局格调等,无不可以看出园居主人当时的富裕和悠闲。“怡心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辜家大院也是南门巷古民居的代表建筑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大型民居,属木架构庭院,内有数进院落,大多为一楼一底,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门庭若市。此处提供品茗、棋牌、餐饮和住宿一条龙服务,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其实,昭化古城像怡心园、辜家大院这样的古民居还有很多,比如张家大院、春秋苑、汉寿客栈等,这些古民居现在有的已改建为客栈,别有雅致。像春秋苑就是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主题酒店之一,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如今,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