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气洋洋中国红
——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刘爱昕
红色,作为一种色彩,使人联想到鲜血、火、太阳和朝霞。而在中国民间传统中,大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表达喜悦和祝福,用红色来进行自我保护、消灾驱邪。 中国民众对红色的崇尚历史久远,沿着历史的长河,可以追溯到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遗骨的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学界认为,在这里,使用赤铁矿粉在死者周围撒圆圈决不是无意义的行为,而红色的使用也绝非偶而为之。红色的赤铁矿粉在这里被认为象征着鲜血,而鲜血被认为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用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红色,在距我们年代久远的山顶洞人这里,已经被赋予上了吉祥的含义。
红色的自然属性使人想到温暖和生命,使人感到它的勃勃生机,最终成为人们表达喜庆和激情的媒介。而红色所象征的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具备极强的阳世之气,足可以压倒鬼怪妖魔的阴邪之气,从而使红色具备了避邪的保护功能。笔者将在下文从几个方面阐述红色如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表达喜悦的情绪和求吉的愿望。
一、年节中的红色。
中国的年节——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主题色彩即是红色。红色的春联,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红色窗花,红色的灯笼,红色鞭炮,装着压岁钱的红色纸包——红包,红色头绳,红色衣裳。节日中,喜气洋洋的人们与喜气洋洋的红色相互浸染着。
根据传说,春节中的红色最初应是为了避邪。关于过年,民间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远古时候深山老林里有一种怪兽,叫作“年”,面貌狰狞,非常凶恶,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来吃人。它天黑以后进村,天亮后就返回山林。每到它出来这天,人们便胆战心惊,将这天视为一个吉凶未卜的关口,并称之为“年关”、“过年”。后来人们发现一个驱逐怪兽“年”的办法。“年”害怕见红、火,怕听到响声。于是每到这天家家户户便贴红纸,挂红灯,穿红衣,并燃放爆竹,“年”来了,看见到处都是一片红彤彤的,还听见“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吓得掉头就走了。人们安全度过了这一天,非常高兴,于是每次“年关”都这样做,怪兽“年”就再也不敢来了。因为红色保护了人们的安全,人们就用红色来庆祝“过年”的喜悦。这个传说证实了民间心理所信仰的红色驱邪功能。而春联的实际来历正是与红的这一功能有关。春联是由过去的桃符转变而来的。过年时门上挂桃符曾是一个普遍的习俗。宋代王安石有一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分别指的是新桃符和旧桃符。千家万户挂桃符也是由于桃符具有驱邪功能。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盘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人们在门户两侧挂桃木板和桃木刻的桃人来象征神荼郁垒二神立在自己的门户两侧,以防鬼怪进门。后来人们直接在桃木板上画出神荼郁垒的神像,这就成了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一些文人开始在桃符上题词,写联语,到明代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春联。由于桃木为红色,人们亦用红色纸来书写春联。
喜气洋洋的大红取代避邪的红桃木成为年节的主题色。节日中人们将对这种色彩的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喜庆吉祥的红色中,人们感受着节日带来的喜悦,祈望着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正像歌曲所唱“欢乐欢乐中国年,红红火火到永远”。
由于红色所具备的喜庆、热烈、令人振奋的文化含义,中国人举行一些重大会议和活动时,习惯使用大红条幅打出主题,也许是在无意识中渲染了现场气氛。
二、人生仪礼中的红色
红,在人生仪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生仪礼指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传统的成年礼逐渐融汇在少年时的养育阶段和婚礼中,传统上独立的成年礼消失了。本文所讨论的人生仪礼中的红色,主要指它在生育礼俗、结婚礼俗、一些特定年龄阶段的仪式(包括寿礼)和葬礼中的应用。人们视每个仪礼时段为特殊时期,处在这些仪礼时段的人面临着人生重要的变化,各种行为关系到他们的吉凶祸福。具有保护和喜庆双重功能的红色成了他们的吉祥色。
(一)生育礼俗中的红色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子嗣的传统,各个家庭普遍祈望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生育礼俗传达着人们的这种愿望。红色是表达这种愿望的一个重要手段。
红色的使用从人们盼望得子时就开始了。青年男女婚后,尽快得子成了生活中的大事。急于盼望抱孙子的公婆时刻观察着媳妇身体的变化。一旦发现媳妇还没有生育的迹象,各种形式的祈子便开始了。在各种祈子方法中,最常见的要数“拴娃娃”了。
拴娃娃又叫“拴子”、“拴喜”,通常去送子娘娘庙、张仙庙或奶奶庙等有送生功能的神灵的庙宇。在山东对碧霞元君的信仰非常普遍。民间将碧霞元君俗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母”或“泰山老奶奶”,并将她信奉为送子娘娘,求子多到她的庙宇中进行。定陶县未育妇女的拴娃娃行为是在农历三月三或三月十六进行。届时,祈子者拿一根系着铜钱的红绳来到送子奶奶庙里,跪在送子奶奶塑像前念念有词地祈求。送子奶奶像前有很多泥娃娃,祈祷完毕后,用手拿的红绳将其中的一个泥娃娃拴一下,然后转身就走,边走嘴里边念叨着:“儿啊儿啊跟娘走,咱家可比这里强,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儿出世后,奶奶照看娘喂养;舅舅给你买玩意,爹娘给你买衣裳。”回家后,就把拴过娃娃的红绳系在桌子腿上,称之为“久居立业”,认为这样很快就会生育添子了。山东临清一带也时兴不育妇女去奶奶庙拴娃娃的习俗。去奶奶庙的日子城区多在正月十六,农村多在四月初八。求子的人跪拜过奶奶后,相中一个泥娃娃,就用红线拴住它的脖子,嘴里念叨:“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然后用红包袱将泥娃娃包起来抱回家。滕州一带,不育妇女求子时到尼姑庵施舍钱财,与尼姑结成干亲,然后尼姑用红带子拴一个泥娃娃,也有的拴一块石头,起一个名字,让求子者把泥娃娃或石头揣在怀里,一路上喊着起的名字回家。在滕州还有一种祈子方式。当地一些急于抱孙子的老太太去刚生孩子的人家道喜讨红鸡蛋。认为自己的媳妇吃了讨来的红鸡蛋就会怀孕生子。
从以上拴娃娃使用的工具来看,不管是用来拴娃娃的线绳还是用来包娃娃的包袱,一律选择使用红色。求子妇女讨来的喜蛋也是被染成了红色。笔者认为在求子习俗中出现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因为人类很早就知道人的生命是与鲜红的血液相关联的,人人都是血肉之躯,有了血液就有生命,失去血液就失去生命,所以人们用红色来表达想得到新生命的渴望。
求子习俗中使用红色是对生命的祈求,那么,怀孕期使用红色则是对孕育中的娇弱的生命的保护。怀孕期间,为了保胎,有的孕妇穿红色内裤,腰上扎红色腰带。在胶东地区,孕妇遇有雷雨天气就忌出门。民间认为雷雨天气中,很多精灵会遭到天遣雷击,为了逃避解难,有的精灵会附在孕妇身上寻求庇护。此时,孕妇必须躲在屋里,手中拿一块红布以避精灵鬼祟。
婴儿出生后至养育的初期阶段红色的应用是相当频繁的。孩子出生后第一项礼俗就是报喜。报喜常分两种,在自家门口做一些标记,向街坊邻居宣告自家添丁,向姥姥家报喜,报告母子平安的喜讯。这两报喜方式都使用了红色。很多地方在孩子出生后使用“挂红子”的
方式向邻里报喜。而向姥姥报喜多用红鸡蛋。“挂红子”在各地的具体方式不同。山东郯城用红线穿上栗子、枣、染红的白果和花生,与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一起挂在大门上。为区分婴儿性别,若是男孩,就再挂一副柳条做的弓箭;若是女孩就只挂弓,不挂箭。在招远一带,若是女孩就在大门上挂一根系着红布条和葱的桃枝;如果是男孩,就再加挂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旗上常还写上“文武双全”、“名扬四海”等吉祥语。山东临沂一些地方如果生女孩就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红布的下角各缀上一枚铜钱,也有的缀上一头染红的大蒜。如果是男孩,就另外再挂一张弓和三支箭。“挂红子”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避邪,孩子刚刚出生,母子都十分虚弱,极易遭到外界的攻击,红色在这里就是各种妖邪鬼怪的警戒色,是母子二人的保护色。“挂红子”的另一含义就是向邻里传达喜讯了。在中国添丁进口自古就是家庭的一大喜事,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是大喜特喜了,大门上耀眼的红布可以传达这种喜庆。向亲戚传送的红鸡蛋也是在传递着喜悦。这两种含义形象地说明了刚刚得子时那种又喜又怕的心情。
亲戚朋友前来贺喜时,也是用红色来表示喜庆。赠送的小米、红糖、挂面等礼品通常用红纸包装或以红布覆盖。在枣庄一带,姥姥要送来一公一母两只鸡,鸡脖子上必须系上红布,用红头绳拴住鸡腿,来到以后系在新生儿的床腿上。
月子里期间,产妇的房门通常挂上红布帘,既为防风,又为避邪。婴儿穿红色和尚服,也是为了避邪。孩子满月后,各地有“叫满月”的习俗,即产妇带着孩子去娘家住几天。在枣庄有的地方“叫满月”时,舅舅担一箩筐去接,筐内铺上干草和被褥,把婴儿放进筐里后,要用红色沿鼻梁到两腮涂一个“人”字,婴儿身上蒙上母亲结婚时用的红盖头,外面放上一根桃枝,然后用两头系有染红的花生的红头绳系上红布。红色在这里显现出来的保护功能特别突出。叫满月是婴儿第一次正式出门,第一次与家庭以外的外界正面接触,这时娇弱的婴儿与强大和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形成明显悬殊的力量对比,旧时婴儿早夭的比率很高,这也使孩子的亲人更加提高了警惕,便使用表示生命力强大的红色来进行层层的保护。
各地还有为婴儿剃胎发的习惯。虽然各地具体剃发或剪发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但是红色在这些仪式中的运用都是相通的。胎发是婴儿生来之物,授之于父母,而且民间认为胎发与孩子的生命和未来是相关联的,因此,对其不能随意处置。有的地方将剪下来的胎发团成一团,用红布包起来压在水缸底下,以为这样孩子会越长越灵气。有的将剪下来的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将剪下来的胎发分成两束,用红线系好挂在门闩上。孩子降生百日后,常常进行庆贺,称之为“过百岁”,这时常用红线穿上百家锁为孩子带上,希望小孩能长命百岁。有的地方用一口大红布做的口袋挨家去讨米,称为“百家饭”,认为吃了百家饭的孩子能健康长寿。
总之,生育习俗中出现的红色,除了有一定的喜庆色彩外,主要是为了祈求生命和避邪。
(二)婚礼中的红色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而被指为“终身大事”。它历来也被认为是人生的头等大喜,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此,人们又将结婚称为“办喜事”。如此大的喜事当然离不开红色。如果说生育礼俗中的红色是一点耀眼的点缀,那么,婚礼中的红色简直就是一片红色的泛滥。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红喜事”。
从订婚开始,红色便开始大行其道。订婚指男女双方互换柬帖,用书面协议的形式将婚姻关系确定下来并加以约束。柬帖被通称为“启”。民间订婚包括有缔结婚姻意向的传小启和正式签订婚约的传大启。不管是传小启还是传大启,所写的婚书一律使用大红纸,并都放在红漆礼盒里相互传送。今天法定的结婚证书依然沿用中国的古老传统,使用红色。
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迎娶。这一天新郎家用红色装扮一新。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喜联,用来行礼的喜堂正面壁上挂着大红喜字,也有的挂上大红喜帏,在大红喜帏上贴一个大大的金色双喜字,两旁挂上婚联。八仙桌用大红绸子围起来,上面摆着高高的大
红喜烛。红色的吉祥剪纸图贴在墙上、窗上和嫁妆上。有的地方用大红喜字和大红绸扎成的绣球作成号匾,由新郎的舅舅亲手挂在喜堂正中。整个喜堂被映照的满堂红光,喜气洋洋。
新娘这天身穿红衣红裙,头上蒙着红盖头,脚上穿着红色鞋子,坐着大红花轿或红绸装饰的彩车来到新郎家。新娘下轿或下车后,脚不沾地,须踩着铺在地上的红毡毯,由女傧相搀着进门。新郎新娘行过大礼后,新郎用红色牵巾牵引新娘进入洞房。洞房里也是一片红色装扮。在洞房里新郎要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一睹新娘的芳容。当前的婚礼仪式有些变化,尤其是城市现代人结婚时,新郎家中不再设置喜堂,而是在酒店举行仪式,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红色并没改变。酒店通常是彩色气球装扮,店门两侧贴上大红喜字,酒店前打出大红条幅,上面写着某某先生与某某小姐金日缔结良缘。现在年轻人结婚受西方习俗影响,新郎通常穿西服,新娘穿白色婚纱。但是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脚上必须穿红色皮鞋,而且结婚典礼仪式结束后,新娘马上换装,穿上红色旗袍。与新郎一起向来宾敬酒时,新娘依然是一身传统的红色打扮。
关于新娘穿红衣蒙头红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其中一说与桃花女破周公有关。元代杂剧中有一个剧本是《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剧中说古代有个叫周乾的人,善于算卦,占算非常灵验,人称周公。城东有一桃花女,是由一棵小桃树修炼而成。周公的占算术时常为桃花女所破,周公怀恨在心,就设计陷害她。一日,周公假托媒人向桃花女为自己的儿子求婚。并故意将迎亲之日定在凶煞日,又布置下各种凶神恶煞幻化成怪石、树桩列在路边,伺机侵袭桃花女。桃花女早就识破了周公的阴谋,有备而来。因为凶神恶煞都怕红色,桃花女就穿上红衣红裙,喜车也用红绸装扮,头上蒙上红盖头上了喜车。同时嘱咐送亲的家人凡是在路上看见可以的东西,一律用红布避之。来到新郎家后,桃花女命人从门口就铺上红毡毯,踩着红毡毯步入喜堂和洞房,使婚礼顺利完毕。做了公公的周公不得不甘拜下风。自此,人们办喜事时为了避免恶煞的扰害,都学着桃花女的样子,身穿红衣蒙头红,并蔓延到处处用红,或装饰,或遮盖,或涂染,使整个婚礼上到处一片红色。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婚礼上使用红色,具有它的避邪含义。
我国有些地方特别是江南的某些地区盛行结婚要准备红鸡蛋的习俗。广东富阳一带,旧时女子出嫁时,娘家要送新嫁娘十二枚红鸡蛋,在婚礼仪式上,司仪将红鸡蛋从新娘的裤腰处放进去,使其从裤脚处再滚出来。广西壮族结婚时,男方给女方送红鸡蛋,女方则把这些红蛋分给来参加婚礼的女友姐妹们吃。还有一些地区嫁女时送的嫁妆里有一个红漆马桶,叫“子孙桶”,娘家要准备一些红鸡蛋放进去。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都可以向新娘讨红鸡蛋,据说新娘赠送的红鸡蛋越多越吉利。从这里来看婚礼上的红鸡蛋祈子、祈孕的寓义。这种习俗应与原始的生殖信仰有关。《史记》记载,商的始祖契就是因为其母简狄在洗澡时吞吃了燕子产下的卵后感孕而生。而将鸡蛋染成红色可能是与对女性经血的崇拜有关。古人以为女性的经血是孕育生命的源头。
(三)特定年龄阶段的红色
民间传统认为,人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必须在红色的陪伴下安全度过。
中国有十二生肖纪年的方法,即每一年由一个动物来代表,十二年一个轮回。哪一个生肖年出生的人就属哪一个动物,称之为“属相”,如在虎年出生的人即属虎。人们将属相看作自己的本命,每到自己的属相那一年就称为自己的“本命年”。民间认为“本命年”是凶年、忌年,是人生中的一道“坎”,是一段危险的时期,做事常常不顺,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因此一些重大事项如婚姻等皆不在本命年举行。因为趋吉避凶的心理,红色成了本命年的人钟爱的颜色。每到农历大年三十,过本年的人便早早系上准备好的红腰带,穿上红内衣,,女性可选择的更多,可穿上红毛衣,红外套,戴上红饰品,迎接自己的本命年,希望这些红色的物品能起到驱邪护身的作用。
民间传统上,一个人五十岁以后便可举行庆寿活动。人们在布置寿堂时也是用红色装点
喜庆气氛。墙壁上贴着大红的寿字或其他的寿图中堂以及红色寿联和寿幛,八仙桌围上红色围裙,上面燃着红蜡烛,显出满堂喜庆。在鲁西一带,母亲过六十大寿时,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做红棉袄。现在有的年轻女性不会做针线,就给母亲买红毛衣,红色羽绒背心,意义与传统的习惯上是一样的。这种习俗大概是因为人到六十岁是本命年,需要红色保护,而且民间有“闺女是娘的小棉袄”之说,意为闺女与娘最贴心,所以闺女亲手做一个红棉袄以示自己对母亲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
(四)葬礼中的红色
葬礼中一般是不使用红色的。这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红色具有极强的驱鬼避邪的功能,死者亲属害怕葬礼中的红色伤及死者的鬼魂。其二,红色具有强烈的喜庆色彩,是用来表达喜悦的,而葬礼的气氛是悲痛的,使用红色会显得轻浮不庄重,会让人觉得儿孙不孝,违背礼节。
但是葬礼中实际上并非没有红色出现。如有些地方死者穿的寿衣要用红色。民间以为人死后要上剥衣亭,剥衣鬼要从死者身上往下剥衣服。如果死者穿的是红色衣,剥衣鬼就会以为死者已被剥出了血,就会停手不剥了。另外,福寿双全的人去世后,家中办的丧事被称为“喜丧”。办这种丧事时,家人不用显得太悲伤,孙子辈的服孝者女孩头上要在白孝带下扎上红头绳,男孩在白孝帽上缀红布条。
三、建筑居住和日常衣饰中的红色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上,红色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从唐朝开始,建筑使用的颜色已经有了统一定制,体现出等级的差别。皇宫与庙宇建筑使用红和黄的色调,王府官宦之家可使用红色、蓝色和青色,而普通的民舍则只能使用黑、灰、白等色。杜甫有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象地点明了红色的权贵象征。屹立了几百年的红色紫禁城曾是中国权力的中心,红色的宫墙成了皇家和民间的分界线。时值今日,颜色没有了阶级差别,红色作为一种高贵吉祥的颜色在当代建筑中广受欢迎。民间建造住宅时,也喜欢将自家的大门漆成朱红色,以彰显富贵的气派。
同时,由于建筑被民间视为生活中的大事,是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之所在,对生活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旧有的观念中,认为房屋关系着家庭及子孙后代的兴旺与否,因此,民间特别期望建造一处祥宅。人们转而又向红色祈求保护,希望能驱走鬼邪,建筑过程顺利。民房建筑时,要选好吉利日子开基,奠基,进行一定的祭祀仪式。现在建筑行业在建筑大楼等重大工程时,依然举行奠基仪式,并请重要领导来参加。届时,在奠基石上披上大红绸,在领导带领下举锨填土,掩埋奠基石,铁锨上也要系上红绸条。民间上梁时,常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上梁首先选择吉日吉时,山东很多地方时辰往往选在正午,认为这是一天中最红火的时候,希望以后的日子能红红火火。上梁时,亲朋好友都带着礼品来祝贺并帮忙,有的地方礼品就是为梁挂红布,称为“挂红”。上梁时,先要在梁的中间贴上红纸条,一般写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上梁大吉”等吉祥语。在胶东一带,除了贴红纸外,在明间脊檩正中还要用红布条拴两双筷子,筷子再用红线系上五枚铜钱和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寓意是“快发财”。
日常衣饰中,人们对于红色也非常偏爱。传统上,鲜艳的红色常用于年轻女子和儿童,有“红到三十绿到老”之说。鲜艳的红色使人感到青春和活力和女性的娇艳,而年纪大了再穿红色就会被认为“老来俏”,男子穿红色则被认为轻浮好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在发生改变,很多老年人穿起了红色衣服。红毛衣、红外套、红T恤,红色使老年人显得年轻了,看上去朝气蓬勃,老年朋友觉得越活越带劲了。有的老年人碍于旧的传统,不穿鲜艳的大红衣服,但是心里对大红是非常喜爱的,常在子孙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地将红色穿在自己身上。我国民众对一些红色的饰品、挂件也是情有独钟,大红的荷包、红红的中国结不仅深受国人喜爱,也向外国友人传递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国际比赛时,
其队服常常选用红色。当身着红色运动服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看着红色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的观众都会感觉到中国红所带来的震撼。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来看,红色作为一种颜色,具有一种中国属性,成为了一种民族的标识。红色在中国尤其是汉族传统中,远远超出了色彩本身的自然属性。它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色彩斑斓中卓然突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色彩。它寓意着生机、爱情、希望、喜庆、吉祥和兴旺。有一首流行歌曲《红彤彤的春天》用歌词唱出了红色的含义和人们的向往:“春天象一张红请贴 \ 送来了红灯笼请来了红花轿\ 春天象一件红棉袄\ 揣着那红鸡蛋装着那红包包 春天象一条红腰带\ 拴着哥哥的心系着妹妹的笑\ 春天象一块大红绸\舞着江南的新潮闹着塞北的火爆 红彤彤的春天红火火的过\红火火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叶涛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山东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刘德龙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任驰,《中国民间禁忌》,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5 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刘曙升主编,《沂源民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
7 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喜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8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寿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本文作者:刘爱昕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喜气洋洋中国红
——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刘爱昕
红色,作为一种色彩,使人联想到鲜血、火、太阳和朝霞。而在中国民间传统中,大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表达喜悦和祝福,用红色来进行自我保护、消灾驱邪。 中国民众对红色的崇尚历史久远,沿着历史的长河,可以追溯到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遗骨的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学界认为,在这里,使用赤铁矿粉在死者周围撒圆圈决不是无意义的行为,而红色的使用也绝非偶而为之。红色的赤铁矿粉在这里被认为象征着鲜血,而鲜血被认为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用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红色,在距我们年代久远的山顶洞人这里,已经被赋予上了吉祥的含义。
红色的自然属性使人想到温暖和生命,使人感到它的勃勃生机,最终成为人们表达喜庆和激情的媒介。而红色所象征的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具备极强的阳世之气,足可以压倒鬼怪妖魔的阴邪之气,从而使红色具备了避邪的保护功能。笔者将在下文从几个方面阐述红色如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表达喜悦的情绪和求吉的愿望。
一、年节中的红色。
中国的年节——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主题色彩即是红色。红色的春联,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红色窗花,红色的灯笼,红色鞭炮,装着压岁钱的红色纸包——红包,红色头绳,红色衣裳。节日中,喜气洋洋的人们与喜气洋洋的红色相互浸染着。
根据传说,春节中的红色最初应是为了避邪。关于过年,民间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远古时候深山老林里有一种怪兽,叫作“年”,面貌狰狞,非常凶恶,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来吃人。它天黑以后进村,天亮后就返回山林。每到它出来这天,人们便胆战心惊,将这天视为一个吉凶未卜的关口,并称之为“年关”、“过年”。后来人们发现一个驱逐怪兽“年”的办法。“年”害怕见红、火,怕听到响声。于是每到这天家家户户便贴红纸,挂红灯,穿红衣,并燃放爆竹,“年”来了,看见到处都是一片红彤彤的,还听见“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吓得掉头就走了。人们安全度过了这一天,非常高兴,于是每次“年关”都这样做,怪兽“年”就再也不敢来了。因为红色保护了人们的安全,人们就用红色来庆祝“过年”的喜悦。这个传说证实了民间心理所信仰的红色驱邪功能。而春联的实际来历正是与红的这一功能有关。春联是由过去的桃符转变而来的。过年时门上挂桃符曾是一个普遍的习俗。宋代王安石有一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分别指的是新桃符和旧桃符。千家万户挂桃符也是由于桃符具有驱邪功能。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盘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人们在门户两侧挂桃木板和桃木刻的桃人来象征神荼郁垒二神立在自己的门户两侧,以防鬼怪进门。后来人们直接在桃木板上画出神荼郁垒的神像,这就成了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一些文人开始在桃符上题词,写联语,到明代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春联。由于桃木为红色,人们亦用红色纸来书写春联。
喜气洋洋的大红取代避邪的红桃木成为年节的主题色。节日中人们将对这种色彩的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喜庆吉祥的红色中,人们感受着节日带来的喜悦,祈望着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正像歌曲所唱“欢乐欢乐中国年,红红火火到永远”。
由于红色所具备的喜庆、热烈、令人振奋的文化含义,中国人举行一些重大会议和活动时,习惯使用大红条幅打出主题,也许是在无意识中渲染了现场气氛。
二、人生仪礼中的红色
红,在人生仪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生仪礼指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传统的成年礼逐渐融汇在少年时的养育阶段和婚礼中,传统上独立的成年礼消失了。本文所讨论的人生仪礼中的红色,主要指它在生育礼俗、结婚礼俗、一些特定年龄阶段的仪式(包括寿礼)和葬礼中的应用。人们视每个仪礼时段为特殊时期,处在这些仪礼时段的人面临着人生重要的变化,各种行为关系到他们的吉凶祸福。具有保护和喜庆双重功能的红色成了他们的吉祥色。
(一)生育礼俗中的红色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子嗣的传统,各个家庭普遍祈望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生育礼俗传达着人们的这种愿望。红色是表达这种愿望的一个重要手段。
红色的使用从人们盼望得子时就开始了。青年男女婚后,尽快得子成了生活中的大事。急于盼望抱孙子的公婆时刻观察着媳妇身体的变化。一旦发现媳妇还没有生育的迹象,各种形式的祈子便开始了。在各种祈子方法中,最常见的要数“拴娃娃”了。
拴娃娃又叫“拴子”、“拴喜”,通常去送子娘娘庙、张仙庙或奶奶庙等有送生功能的神灵的庙宇。在山东对碧霞元君的信仰非常普遍。民间将碧霞元君俗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母”或“泰山老奶奶”,并将她信奉为送子娘娘,求子多到她的庙宇中进行。定陶县未育妇女的拴娃娃行为是在农历三月三或三月十六进行。届时,祈子者拿一根系着铜钱的红绳来到送子奶奶庙里,跪在送子奶奶塑像前念念有词地祈求。送子奶奶像前有很多泥娃娃,祈祷完毕后,用手拿的红绳将其中的一个泥娃娃拴一下,然后转身就走,边走嘴里边念叨着:“儿啊儿啊跟娘走,咱家可比这里强,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儿出世后,奶奶照看娘喂养;舅舅给你买玩意,爹娘给你买衣裳。”回家后,就把拴过娃娃的红绳系在桌子腿上,称之为“久居立业”,认为这样很快就会生育添子了。山东临清一带也时兴不育妇女去奶奶庙拴娃娃的习俗。去奶奶庙的日子城区多在正月十六,农村多在四月初八。求子的人跪拜过奶奶后,相中一个泥娃娃,就用红线拴住它的脖子,嘴里念叨:“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然后用红包袱将泥娃娃包起来抱回家。滕州一带,不育妇女求子时到尼姑庵施舍钱财,与尼姑结成干亲,然后尼姑用红带子拴一个泥娃娃,也有的拴一块石头,起一个名字,让求子者把泥娃娃或石头揣在怀里,一路上喊着起的名字回家。在滕州还有一种祈子方式。当地一些急于抱孙子的老太太去刚生孩子的人家道喜讨红鸡蛋。认为自己的媳妇吃了讨来的红鸡蛋就会怀孕生子。
从以上拴娃娃使用的工具来看,不管是用来拴娃娃的线绳还是用来包娃娃的包袱,一律选择使用红色。求子妇女讨来的喜蛋也是被染成了红色。笔者认为在求子习俗中出现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因为人类很早就知道人的生命是与鲜红的血液相关联的,人人都是血肉之躯,有了血液就有生命,失去血液就失去生命,所以人们用红色来表达想得到新生命的渴望。
求子习俗中使用红色是对生命的祈求,那么,怀孕期使用红色则是对孕育中的娇弱的生命的保护。怀孕期间,为了保胎,有的孕妇穿红色内裤,腰上扎红色腰带。在胶东地区,孕妇遇有雷雨天气就忌出门。民间认为雷雨天气中,很多精灵会遭到天遣雷击,为了逃避解难,有的精灵会附在孕妇身上寻求庇护。此时,孕妇必须躲在屋里,手中拿一块红布以避精灵鬼祟。
婴儿出生后至养育的初期阶段红色的应用是相当频繁的。孩子出生后第一项礼俗就是报喜。报喜常分两种,在自家门口做一些标记,向街坊邻居宣告自家添丁,向姥姥家报喜,报告母子平安的喜讯。这两报喜方式都使用了红色。很多地方在孩子出生后使用“挂红子”的
方式向邻里报喜。而向姥姥报喜多用红鸡蛋。“挂红子”在各地的具体方式不同。山东郯城用红线穿上栗子、枣、染红的白果和花生,与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一起挂在大门上。为区分婴儿性别,若是男孩,就再挂一副柳条做的弓箭;若是女孩就只挂弓,不挂箭。在招远一带,若是女孩就在大门上挂一根系着红布条和葱的桃枝;如果是男孩,就再加挂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旗上常还写上“文武双全”、“名扬四海”等吉祥语。山东临沂一些地方如果生女孩就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红布的下角各缀上一枚铜钱,也有的缀上一头染红的大蒜。如果是男孩,就另外再挂一张弓和三支箭。“挂红子”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避邪,孩子刚刚出生,母子都十分虚弱,极易遭到外界的攻击,红色在这里就是各种妖邪鬼怪的警戒色,是母子二人的保护色。“挂红子”的另一含义就是向邻里传达喜讯了。在中国添丁进口自古就是家庭的一大喜事,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是大喜特喜了,大门上耀眼的红布可以传达这种喜庆。向亲戚传送的红鸡蛋也是在传递着喜悦。这两种含义形象地说明了刚刚得子时那种又喜又怕的心情。
亲戚朋友前来贺喜时,也是用红色来表示喜庆。赠送的小米、红糖、挂面等礼品通常用红纸包装或以红布覆盖。在枣庄一带,姥姥要送来一公一母两只鸡,鸡脖子上必须系上红布,用红头绳拴住鸡腿,来到以后系在新生儿的床腿上。
月子里期间,产妇的房门通常挂上红布帘,既为防风,又为避邪。婴儿穿红色和尚服,也是为了避邪。孩子满月后,各地有“叫满月”的习俗,即产妇带着孩子去娘家住几天。在枣庄有的地方“叫满月”时,舅舅担一箩筐去接,筐内铺上干草和被褥,把婴儿放进筐里后,要用红色沿鼻梁到两腮涂一个“人”字,婴儿身上蒙上母亲结婚时用的红盖头,外面放上一根桃枝,然后用两头系有染红的花生的红头绳系上红布。红色在这里显现出来的保护功能特别突出。叫满月是婴儿第一次正式出门,第一次与家庭以外的外界正面接触,这时娇弱的婴儿与强大和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形成明显悬殊的力量对比,旧时婴儿早夭的比率很高,这也使孩子的亲人更加提高了警惕,便使用表示生命力强大的红色来进行层层的保护。
各地还有为婴儿剃胎发的习惯。虽然各地具体剃发或剪发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但是红色在这些仪式中的运用都是相通的。胎发是婴儿生来之物,授之于父母,而且民间认为胎发与孩子的生命和未来是相关联的,因此,对其不能随意处置。有的地方将剪下来的胎发团成一团,用红布包起来压在水缸底下,以为这样孩子会越长越灵气。有的将剪下来的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将剪下来的胎发分成两束,用红线系好挂在门闩上。孩子降生百日后,常常进行庆贺,称之为“过百岁”,这时常用红线穿上百家锁为孩子带上,希望小孩能长命百岁。有的地方用一口大红布做的口袋挨家去讨米,称为“百家饭”,认为吃了百家饭的孩子能健康长寿。
总之,生育习俗中出现的红色,除了有一定的喜庆色彩外,主要是为了祈求生命和避邪。
(二)婚礼中的红色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而被指为“终身大事”。它历来也被认为是人生的头等大喜,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此,人们又将结婚称为“办喜事”。如此大的喜事当然离不开红色。如果说生育礼俗中的红色是一点耀眼的点缀,那么,婚礼中的红色简直就是一片红色的泛滥。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红喜事”。
从订婚开始,红色便开始大行其道。订婚指男女双方互换柬帖,用书面协议的形式将婚姻关系确定下来并加以约束。柬帖被通称为“启”。民间订婚包括有缔结婚姻意向的传小启和正式签订婚约的传大启。不管是传小启还是传大启,所写的婚书一律使用大红纸,并都放在红漆礼盒里相互传送。今天法定的结婚证书依然沿用中国的古老传统,使用红色。
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迎娶。这一天新郎家用红色装扮一新。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喜联,用来行礼的喜堂正面壁上挂着大红喜字,也有的挂上大红喜帏,在大红喜帏上贴一个大大的金色双喜字,两旁挂上婚联。八仙桌用大红绸子围起来,上面摆着高高的大
红喜烛。红色的吉祥剪纸图贴在墙上、窗上和嫁妆上。有的地方用大红喜字和大红绸扎成的绣球作成号匾,由新郎的舅舅亲手挂在喜堂正中。整个喜堂被映照的满堂红光,喜气洋洋。
新娘这天身穿红衣红裙,头上蒙着红盖头,脚上穿着红色鞋子,坐着大红花轿或红绸装饰的彩车来到新郎家。新娘下轿或下车后,脚不沾地,须踩着铺在地上的红毡毯,由女傧相搀着进门。新郎新娘行过大礼后,新郎用红色牵巾牵引新娘进入洞房。洞房里也是一片红色装扮。在洞房里新郎要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一睹新娘的芳容。当前的婚礼仪式有些变化,尤其是城市现代人结婚时,新郎家中不再设置喜堂,而是在酒店举行仪式,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红色并没改变。酒店通常是彩色气球装扮,店门两侧贴上大红喜字,酒店前打出大红条幅,上面写着某某先生与某某小姐金日缔结良缘。现在年轻人结婚受西方习俗影响,新郎通常穿西服,新娘穿白色婚纱。但是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脚上必须穿红色皮鞋,而且结婚典礼仪式结束后,新娘马上换装,穿上红色旗袍。与新郎一起向来宾敬酒时,新娘依然是一身传统的红色打扮。
关于新娘穿红衣蒙头红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其中一说与桃花女破周公有关。元代杂剧中有一个剧本是《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剧中说古代有个叫周乾的人,善于算卦,占算非常灵验,人称周公。城东有一桃花女,是由一棵小桃树修炼而成。周公的占算术时常为桃花女所破,周公怀恨在心,就设计陷害她。一日,周公假托媒人向桃花女为自己的儿子求婚。并故意将迎亲之日定在凶煞日,又布置下各种凶神恶煞幻化成怪石、树桩列在路边,伺机侵袭桃花女。桃花女早就识破了周公的阴谋,有备而来。因为凶神恶煞都怕红色,桃花女就穿上红衣红裙,喜车也用红绸装扮,头上蒙上红盖头上了喜车。同时嘱咐送亲的家人凡是在路上看见可以的东西,一律用红布避之。来到新郎家后,桃花女命人从门口就铺上红毡毯,踩着红毡毯步入喜堂和洞房,使婚礼顺利完毕。做了公公的周公不得不甘拜下风。自此,人们办喜事时为了避免恶煞的扰害,都学着桃花女的样子,身穿红衣蒙头红,并蔓延到处处用红,或装饰,或遮盖,或涂染,使整个婚礼上到处一片红色。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婚礼上使用红色,具有它的避邪含义。
我国有些地方特别是江南的某些地区盛行结婚要准备红鸡蛋的习俗。广东富阳一带,旧时女子出嫁时,娘家要送新嫁娘十二枚红鸡蛋,在婚礼仪式上,司仪将红鸡蛋从新娘的裤腰处放进去,使其从裤脚处再滚出来。广西壮族结婚时,男方给女方送红鸡蛋,女方则把这些红蛋分给来参加婚礼的女友姐妹们吃。还有一些地区嫁女时送的嫁妆里有一个红漆马桶,叫“子孙桶”,娘家要准备一些红鸡蛋放进去。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都可以向新娘讨红鸡蛋,据说新娘赠送的红鸡蛋越多越吉利。从这里来看婚礼上的红鸡蛋祈子、祈孕的寓义。这种习俗应与原始的生殖信仰有关。《史记》记载,商的始祖契就是因为其母简狄在洗澡时吞吃了燕子产下的卵后感孕而生。而将鸡蛋染成红色可能是与对女性经血的崇拜有关。古人以为女性的经血是孕育生命的源头。
(三)特定年龄阶段的红色
民间传统认为,人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必须在红色的陪伴下安全度过。
中国有十二生肖纪年的方法,即每一年由一个动物来代表,十二年一个轮回。哪一个生肖年出生的人就属哪一个动物,称之为“属相”,如在虎年出生的人即属虎。人们将属相看作自己的本命,每到自己的属相那一年就称为自己的“本命年”。民间认为“本命年”是凶年、忌年,是人生中的一道“坎”,是一段危险的时期,做事常常不顺,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因此一些重大事项如婚姻等皆不在本命年举行。因为趋吉避凶的心理,红色成了本命年的人钟爱的颜色。每到农历大年三十,过本年的人便早早系上准备好的红腰带,穿上红内衣,,女性可选择的更多,可穿上红毛衣,红外套,戴上红饰品,迎接自己的本命年,希望这些红色的物品能起到驱邪护身的作用。
民间传统上,一个人五十岁以后便可举行庆寿活动。人们在布置寿堂时也是用红色装点
喜庆气氛。墙壁上贴着大红的寿字或其他的寿图中堂以及红色寿联和寿幛,八仙桌围上红色围裙,上面燃着红蜡烛,显出满堂喜庆。在鲁西一带,母亲过六十大寿时,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做红棉袄。现在有的年轻女性不会做针线,就给母亲买红毛衣,红色羽绒背心,意义与传统的习惯上是一样的。这种习俗大概是因为人到六十岁是本命年,需要红色保护,而且民间有“闺女是娘的小棉袄”之说,意为闺女与娘最贴心,所以闺女亲手做一个红棉袄以示自己对母亲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
(四)葬礼中的红色
葬礼中一般是不使用红色的。这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红色具有极强的驱鬼避邪的功能,死者亲属害怕葬礼中的红色伤及死者的鬼魂。其二,红色具有强烈的喜庆色彩,是用来表达喜悦的,而葬礼的气氛是悲痛的,使用红色会显得轻浮不庄重,会让人觉得儿孙不孝,违背礼节。
但是葬礼中实际上并非没有红色出现。如有些地方死者穿的寿衣要用红色。民间以为人死后要上剥衣亭,剥衣鬼要从死者身上往下剥衣服。如果死者穿的是红色衣,剥衣鬼就会以为死者已被剥出了血,就会停手不剥了。另外,福寿双全的人去世后,家中办的丧事被称为“喜丧”。办这种丧事时,家人不用显得太悲伤,孙子辈的服孝者女孩头上要在白孝带下扎上红头绳,男孩在白孝帽上缀红布条。
三、建筑居住和日常衣饰中的红色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上,红色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从唐朝开始,建筑使用的颜色已经有了统一定制,体现出等级的差别。皇宫与庙宇建筑使用红和黄的色调,王府官宦之家可使用红色、蓝色和青色,而普通的民舍则只能使用黑、灰、白等色。杜甫有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象地点明了红色的权贵象征。屹立了几百年的红色紫禁城曾是中国权力的中心,红色的宫墙成了皇家和民间的分界线。时值今日,颜色没有了阶级差别,红色作为一种高贵吉祥的颜色在当代建筑中广受欢迎。民间建造住宅时,也喜欢将自家的大门漆成朱红色,以彰显富贵的气派。
同时,由于建筑被民间视为生活中的大事,是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之所在,对生活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旧有的观念中,认为房屋关系着家庭及子孙后代的兴旺与否,因此,民间特别期望建造一处祥宅。人们转而又向红色祈求保护,希望能驱走鬼邪,建筑过程顺利。民房建筑时,要选好吉利日子开基,奠基,进行一定的祭祀仪式。现在建筑行业在建筑大楼等重大工程时,依然举行奠基仪式,并请重要领导来参加。届时,在奠基石上披上大红绸,在领导带领下举锨填土,掩埋奠基石,铁锨上也要系上红绸条。民间上梁时,常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上梁首先选择吉日吉时,山东很多地方时辰往往选在正午,认为这是一天中最红火的时候,希望以后的日子能红红火火。上梁时,亲朋好友都带着礼品来祝贺并帮忙,有的地方礼品就是为梁挂红布,称为“挂红”。上梁时,先要在梁的中间贴上红纸条,一般写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上梁大吉”等吉祥语。在胶东一带,除了贴红纸外,在明间脊檩正中还要用红布条拴两双筷子,筷子再用红线系上五枚铜钱和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寓意是“快发财”。
日常衣饰中,人们对于红色也非常偏爱。传统上,鲜艳的红色常用于年轻女子和儿童,有“红到三十绿到老”之说。鲜艳的红色使人感到青春和活力和女性的娇艳,而年纪大了再穿红色就会被认为“老来俏”,男子穿红色则被认为轻浮好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在发生改变,很多老年人穿起了红色衣服。红毛衣、红外套、红T恤,红色使老年人显得年轻了,看上去朝气蓬勃,老年朋友觉得越活越带劲了。有的老年人碍于旧的传统,不穿鲜艳的大红衣服,但是心里对大红是非常喜爱的,常在子孙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地将红色穿在自己身上。我国民众对一些红色的饰品、挂件也是情有独钟,大红的荷包、红红的中国结不仅深受国人喜爱,也向外国友人传递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国际比赛时,
其队服常常选用红色。当身着红色运动服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看着红色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的观众都会感觉到中国红所带来的震撼。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来看,红色作为一种颜色,具有一种中国属性,成为了一种民族的标识。红色在中国尤其是汉族传统中,远远超出了色彩本身的自然属性。它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色彩斑斓中卓然突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色彩。它寓意着生机、爱情、希望、喜庆、吉祥和兴旺。有一首流行歌曲《红彤彤的春天》用歌词唱出了红色的含义和人们的向往:“春天象一张红请贴 \ 送来了红灯笼请来了红花轿\ 春天象一件红棉袄\ 揣着那红鸡蛋装着那红包包 春天象一条红腰带\ 拴着哥哥的心系着妹妹的笑\ 春天象一块大红绸\舞着江南的新潮闹着塞北的火爆 红彤彤的春天红火火的过\红火火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叶涛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山东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刘德龙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任驰,《中国民间禁忌》,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5 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刘曙升主编,《沂源民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
7 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喜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8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寿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本文作者:刘爱昕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