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高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及选修课。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基础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专业综合实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主要实验:运动控制实验、自动控制实验、计算机控制实验、检测仪表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大纲——区域电力网的规划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巩固和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术与经济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初步学习工程经济的计算方法等。因此,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网络教育专升本层次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课课程设计。为此,我院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电力市场”五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供学生选择。
—、设计要求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在电源及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区域电力网络的设计。要求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选择出最优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计算(如调压计算、稳定性计算),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措施。
二、原始资料 1. 电源点和负荷点的相对地理位置;
2. 发电厂装机容量、额定电压和功率因数;
3. 各负荷点的最大最小负荷、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和额定电压等。
三、电力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前述课程设计的要求,在电源和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制订网络可能的接线方案,选择电力网的电压等级;
2.选择各方案发电厂及变电站的主接线,根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比较各方案的负荷矩、线路长度和高压开关数等指标,摒弃显然不合理的方案;
3.对待选的各方案,确定其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及发电厂、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及断路器);
4.计算各方案的一次投资,对待选方案进行工程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最优设计方案;
5.对所选方案进行调压或稳定性计算,提出调压或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6.物资统计,列出设备清单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 2.全网主接线图 3.潮流计算结果及潮流
分布图 4.设备清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
—— 元件保护的设计及整定计算
—、原始资料
1、发电厂(或变电所)电气主结线图(附元件参数)。
2、电力系统主接线图(附元件参数)
二、设计要求
l、根据厂、所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励磁装置、同期装置及测量表计的要求,配置相应的电流互感器及电压互感器,并选择出相应的电流互感器及电压感器的型号和变比。
2、编制3—4种运行方式。
3、决定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位置及台数。
4、根据发电机、变压器的型式和容量及出线的电压等级,配置发电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母线及出线的继电保护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继电保护的整定值、
对电网各线路配置继电保护及重合闸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继电保护定值。
三、设计成果
1.编写整计算说明书一份,包括以下内容
(1)所选择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型号及变比
(2)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位置及台数
(3)各元件、线路参数的计算,各序网的制定;
(4)短路电流计算的过程(要求列出短路电流计算成果表);
(5)各种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过程(要求列表给出整定计算成果表,包括各保护整定值,动作时间,灵敏度等)。
2、在原主结线图的基础上,绘制发电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母线及出线继 电保护,自动装置配置方案结线图一张
四、参考资料
1、发电厂电气设计与CAD应用 四川大学电力工程系 刘继春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 成都
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 潘和勋 四川电力调
度局 张军文
3、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 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
4、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电气二次) 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写组
五、设计指导(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 根据厂、所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励磁装置、同期装置及测量表计的要求,配置和选择相应的电流、电压互感器。见参考资料[1],P89发电厂中互感器配置图,互感器的选择(包括互感器的技术数据)见1:P9598。
2、 拟定四种远行方式,确定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位置及台数。见参考资料[2]见P164。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 (1)有关元件(包括线路)参数的计算,见参考资料 P55 —56的表3--2,表3---3,表3---4。 (2)有关序网的制定及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和参数的计算,见参考资料[5],P110—114,P116—120。 (3)有关网络变换与简化,见参考资料P57—58,表3—5,表3—6。 (4)计算继电保护所需的短路电流(包括残压)允许按倒数法(Σ=**1XId) (注意:I*d,X*Σ在计算不同的短路故障时,有不同的含意和内容),然后求出所需的支路电流
及母线电压。
3、 进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 (1)根据线路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及电压等级,配置相应的继电保护,对终端 线路所选保护的二、三段可以按灵敏度的要求,计算定值,例如距离保护、零序保护,(零序保护也可设四段)。 (2)根据母线、发电机、变压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的型式和容量,配置相应的继电保护,并整定其定值。 以上两项整项整定的内容及方法,见参考资料[2]的有关内容。
4、绘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配置方案结线图时,其有关的图形符号,见参 考资料[1]P211~212,附录。 继电保护装置(包括自动重合闸),可以选择电磁型、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或微机型的成套保护装置。
“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系统”
——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功能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国家标准,掌握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硬软件结构、技术指标。
二、课程设计要求
(1) 范围:包括厂站RTU、主站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通道;
(2) 内容:设计基本功能、硬软件结构、技术指标;
三、设计报告
(1) 设计名称、目的、作用
(2) 设计基本要求
(3) 设计过程及结果(设计图纸)
(4) 结论
(5) 参考资料
“电气设备”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三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该课程设计,
目的是使学生达到:
⑴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电气设备》课程的理论知识;
⑵ 培养工程计算、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树立工程观点,初步学习和掌握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获得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二 课程设计的依据
整个课程设计应根据设计任务书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和已颁布的设计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三 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不是发电厂电气部分的全面设计,大体只相当于实际工程电气一次部分初步设计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可达技术设计的要求深度。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⑴ 对原始资料的分析 包括本工程情况、电力系统情况、负荷情况以及环境条
件等。
⑵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包括各级电压接线方式、主变压器的选择;不同可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及最终方案的确定。
⑶ 短路电流的计算 在确定的主接线方案中,按电器设备选择的需要选定短路点,计算各个支路I 0 、I 0.1(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处短路点)、I 0.2(6~10kV电压等级处短路点)、I∞及ish的短路电流值。 ⑷ 主要电器设备的选择 包括全厂的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母线、电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绝缘子、熔断器。选择电器时,应参考最近的产品目录,选出我国目前生产的设备
四课程设计的成果
设计说明书 应分以下各章:
⑴ 总论:说明设计依据和原始资料分析
⑵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可行方案及其技术经济比较及最终方案
⑶ 短路电流计算:计算依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表
2. 设计图纸
⑴ 电气主接线图
⑵ 其它(由指导教师指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基础、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高年级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模块课及选修课。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基础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专业综合实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主要实验:运动控制实验、自动控制实验、计算机控制实验、检测仪表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大纲——区域电力网的规划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巩固和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术与经济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初步学习工程经济的计算方法等。因此,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网络教育专升本层次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课课程设计。为此,我院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电力市场”五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供学生选择。
—、设计要求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在电源及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区域电力网络的设计。要求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选择出最优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计算(如调压计算、稳定性计算),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措施。
二、原始资料 1. 电源点和负荷点的相对地理位置;
2. 发电厂装机容量、额定电压和功率因数;
3. 各负荷点的最大最小负荷、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和额定电压等。
三、电力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前述课程设计的要求,在电源和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制订网络可能的接线方案,选择电力网的电压等级;
2.选择各方案发电厂及变电站的主接线,根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比较各方案的负荷矩、线路长度和高压开关数等指标,摒弃显然不合理的方案;
3.对待选的各方案,确定其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及发电厂、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及断路器);
4.计算各方案的一次投资,对待选方案进行工程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最优设计方案;
5.对所选方案进行调压或稳定性计算,提出调压或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6.物资统计,列出设备清单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 2.全网主接线图 3.潮流计算结果及潮流
分布图 4.设备清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
—— 元件保护的设计及整定计算
—、原始资料
1、发电厂(或变电所)电气主结线图(附元件参数)。
2、电力系统主接线图(附元件参数)
二、设计要求
l、根据厂、所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励磁装置、同期装置及测量表计的要求,配置相应的电流互感器及电压互感器,并选择出相应的电流互感器及电压感器的型号和变比。
2、编制3—4种运行方式。
3、决定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位置及台数。
4、根据发电机、变压器的型式和容量及出线的电压等级,配置发电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母线及出线的继电保护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继电保护的整定值、
对电网各线路配置继电保护及重合闸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继电保护定值。
三、设计成果
1.编写整计算说明书一份,包括以下内容
(1)所选择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型号及变比
(2)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位置及台数
(3)各元件、线路参数的计算,各序网的制定;
(4)短路电流计算的过程(要求列出短路电流计算成果表);
(5)各种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过程(要求列表给出整定计算成果表,包括各保护整定值,动作时间,灵敏度等)。
2、在原主结线图的基础上,绘制发电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母线及出线继 电保护,自动装置配置方案结线图一张
四、参考资料
1、发电厂电气设计与CAD应用 四川大学电力工程系 刘继春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 成都
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 潘和勋 四川电力调
度局 张军文
3、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 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
4、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电气二次) 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写组
五、设计指导(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 根据厂、所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励磁装置、同期装置及测量表计的要求,配置和选择相应的电流、电压互感器。见参考资料[1],P89发电厂中互感器配置图,互感器的选择(包括互感器的技术数据)见1:P9598。
2、 拟定四种远行方式,确定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位置及台数。见参考资料[2]见P164。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 (1)有关元件(包括线路)参数的计算,见参考资料 P55 —56的表3--2,表3---3,表3---4。 (2)有关序网的制定及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和参数的计算,见参考资料[5],P110—114,P116—120。 (3)有关网络变换与简化,见参考资料P57—58,表3—5,表3—6。 (4)计算继电保护所需的短路电流(包括残压)允许按倒数法(Σ=**1XId) (注意:I*d,X*Σ在计算不同的短路故障时,有不同的含意和内容),然后求出所需的支路电流
及母线电压。
3、 进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 (1)根据线路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及电压等级,配置相应的继电保护,对终端 线路所选保护的二、三段可以按灵敏度的要求,计算定值,例如距离保护、零序保护,(零序保护也可设四段)。 (2)根据母线、发电机、变压机、变压器(或发一变组)的型式和容量,配置相应的继电保护,并整定其定值。 以上两项整项整定的内容及方法,见参考资料[2]的有关内容。
4、绘制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配置方案结线图时,其有关的图形符号,见参 考资料[1]P211~212,附录。 继电保护装置(包括自动重合闸),可以选择电磁型、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或微机型的成套保护装置。
“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系统”
——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功能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国家标准,掌握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硬软件结构、技术指标。
二、课程设计要求
(1) 范围:包括厂站RTU、主站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通道;
(2) 内容:设计基本功能、硬软件结构、技术指标;
三、设计报告
(1) 设计名称、目的、作用
(2) 设计基本要求
(3) 设计过程及结果(设计图纸)
(4) 结论
(5) 参考资料
“电气设备”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三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该课程设计,
目的是使学生达到:
⑴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电气设备》课程的理论知识;
⑵ 培养工程计算、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树立工程观点,初步学习和掌握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的基本方法,获得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二 课程设计的依据
整个课程设计应根据设计任务书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和已颁布的设计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三 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不是发电厂电气部分的全面设计,大体只相当于实际工程电气一次部分初步设计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可达技术设计的要求深度。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⑴ 对原始资料的分析 包括本工程情况、电力系统情况、负荷情况以及环境条
件等。
⑵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包括各级电压接线方式、主变压器的选择;不同可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及最终方案的确定。
⑶ 短路电流的计算 在确定的主接线方案中,按电器设备选择的需要选定短路点,计算各个支路I 0 、I 0.1(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处短路点)、I 0.2(6~10kV电压等级处短路点)、I∞及ish的短路电流值。 ⑷ 主要电器设备的选择 包括全厂的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母线、电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绝缘子、熔断器。选择电器时,应参考最近的产品目录,选出我国目前生产的设备
四课程设计的成果
设计说明书 应分以下各章:
⑴ 总论:说明设计依据和原始资料分析
⑵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可行方案及其技术经济比较及最终方案
⑶ 短路电流计算:计算依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表
2. 设计图纸
⑴ 电气主接线图
⑵ 其它(由指导教师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