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谈谈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对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摘要: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美术教育却恰恰与之相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关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美术教育就学生而言根本无任何愉悦性而言。在新形势下,美术课要如何开展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艺术素养教育 审美体验 愉悦性

“人类最难认识的就是人类自身”,这似乎已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真理。美术教育也是这样,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呢?日本教育家藤泽典明在其论著《人间形式和美术教育>中这样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所谓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教育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是的,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美术教

育却恰恰与之相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关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使之与绘画等同,甚至具体到“画得象不象,画法对不对”,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甚至把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做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样,学生缺少了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缺少了必要的艺术体验,美术教育就学生而言根本无任何愉悦性而言。

美术,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可以说,在中小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美术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我想这主要就是因为宅能在课堂中创造轻松的感受,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教学过程的愉悦性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美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艺术活动,在个性的空间中获得极大的享受和快乐,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愉悦性”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手段,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更应是美术教育的灵魂。我国明朝著名教育家王守仁先生也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于嬉游而惮检。”他也认为儿童只有在心中喜悦的状态下才能不断进取。

一、“愉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

一堂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及愉悦性,学生就可以试着进行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使学生

学得有趣,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又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开心态,使学生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和主动汲取信息,从而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留心看看一般的教室,例如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心几乎都是一样的,仪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些都是有利于静听的。”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这种教室,特别是在山区到处可见,传统的听讲教学方式仍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有的教师素质低下或故弄玄虚,使美术教育枯燥乏味,毫无激情,这种以技能科学为主的听讲式教学大大的泯灭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学生在呵斥、失败令人沮丧的气氛中,机械麻木地进行着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往往就会产生对艺术的厌倦情绪,恼怒情绪,还有什么兴趣而言呢?在这种枯燥的氛围中,毫无愉悦性而言,学生的学习欲望能高涨吗?记得中国有一句古话: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像不像,好不好”来评

价学生,不能让学生总是感到,自己如何努力换来的总是一双冷漠的眼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是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有相同的定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能使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只有这样,师生情感融洽的气氛,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喜欢关术教育,真正拥有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才可能有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有了兴趣,苦就不苦,而是乐。因而“愉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冲动情绪和喜爱之情。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动性。

二、“愉悦”——倡导自主学习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探究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摆在每一个参与者和关注者面前

的问题。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否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只有注重“愉悦”,才能充分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探究教学的重点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记得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中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实质就强调了教育的愉悦性。美术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就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这就离不开教孛的愉悦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能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更多的就是来源于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比如我们平常不知不觉的哼唱,那愉悦的感受显然来自于哼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可以这样说“愉悦”不仅是教学过程追求的东西,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参与是艺术体验产生的前提,但愉悦的体验是参与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正是由于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而得

来的。

三、“愉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既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参与而“放羊式”的放纵学生,也不能为了照顾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让教师牵着学生跑,我们要让学生感到美术的愉悦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学的愉悦性是提高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意义。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所从学生的艺术创造及艺术体验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尤其当独特的构思与新颖形式的作品受到表扬和获得赞美的眼光时,这种学生愉悦的心态便给学生奠定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观念的心理基础,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因此,美术教育最忌模式先行,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最大限度的使其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像历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君子步亦步、君子趋亦趋”的现象。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因素,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了前者,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让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让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而美术教育申的愉悦首先他改变了原来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愿望。其次,它能吐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使擘生应用已知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运用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

“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力的障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他被捆绑住了手脚,失去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无发挥创造才能可言”。所以,我们应强调美术教育的愉悦性,它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美术教育虽然有其知识性的一面,但“艺术性”“个体创造性”是无法规定标准的。在《古典文艺理论译从》一书中说: “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理,不同的心理会看到不同的美。”是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上进心强,优良的成绩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产生“愉悦”的感受,体会到

成功的幸福。这样,它可以使原本认为自己美术成绩差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变得认真;可使原本有美术学习兴趣的学生对美术逐渐发展成为爱好,请记住:一定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愉悦”,那就彻底地反映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我们今天的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知识,而是让学坐能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舀到水”。

孩子天生是喜欢读书的,但如果每一次考试都被排在后,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这小小的差异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们不难看出差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只不过由于经过了反复的打击后而失去了自信心,随之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发生改变。为什么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喜欢艺术却惧怕美术教育呢?究其原因,这种恐惧不是来自艺术,而是来自于美术教育本身。他让学生产生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艺术本身是令人“愉悦”的。而美术教育却摒弃了“愉悦,这一需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像喜欢艺术那样喜欢美术课堂,如果能让不喜欢美术的学生喜欢美术,那才是美术教育的成功。

回首过去,我们以往的教学是步履艰难的,我们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教育,它能让学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 悦神。对人的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功能都

起到了激活作用,耳目的愉悦不只是生理快感的功能,而是身心的愉悦。我们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常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使压抑获得解放,本能得到宣泄以及心意的满足和愉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知识的更迭,教学观念,现代技未的变化,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愉悦性”,也应把“愉悦”作为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这将为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谈谈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对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摘要: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美术教育却恰恰与之相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关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美术教育就学生而言根本无任何愉悦性而言。在新形势下,美术课要如何开展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艺术素养教育 审美体验 愉悦性

“人类最难认识的就是人类自身”,这似乎已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真理。美术教育也是这样,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呢?日本教育家藤泽典明在其论著《人间形式和美术教育>中这样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所谓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教育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是的,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美术教

育却恰恰与之相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关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使之与绘画等同,甚至具体到“画得象不象,画法对不对”,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甚至把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做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样,学生缺少了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缺少了必要的艺术体验,美术教育就学生而言根本无任何愉悦性而言。

美术,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可以说,在中小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美术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我想这主要就是因为宅能在课堂中创造轻松的感受,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教学过程的愉悦性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美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艺术活动,在个性的空间中获得极大的享受和快乐,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愉悦性”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手段,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更应是美术教育的灵魂。我国明朝著名教育家王守仁先生也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于嬉游而惮检。”他也认为儿童只有在心中喜悦的状态下才能不断进取。

一、“愉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桥梁。

一堂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及愉悦性,学生就可以试着进行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使学生

学得有趣,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又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开心态,使学生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和主动汲取信息,从而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留心看看一般的教室,例如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心几乎都是一样的,仪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些都是有利于静听的。”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这种教室,特别是在山区到处可见,传统的听讲教学方式仍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有的教师素质低下或故弄玄虚,使美术教育枯燥乏味,毫无激情,这种以技能科学为主的听讲式教学大大的泯灭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学生在呵斥、失败令人沮丧的气氛中,机械麻木地进行着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往往就会产生对艺术的厌倦情绪,恼怒情绪,还有什么兴趣而言呢?在这种枯燥的氛围中,毫无愉悦性而言,学生的学习欲望能高涨吗?记得中国有一句古话: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像不像,好不好”来评

价学生,不能让学生总是感到,自己如何努力换来的总是一双冷漠的眼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是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有相同的定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能使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只有这样,师生情感融洽的气氛,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喜欢关术教育,真正拥有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才可能有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有了兴趣,苦就不苦,而是乐。因而“愉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冲动情绪和喜爱之情。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动性。

二、“愉悦”——倡导自主学习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探究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摆在每一个参与者和关注者面前

的问题。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否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只有注重“愉悦”,才能充分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探究教学的重点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记得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中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实质就强调了教育的愉悦性。美术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就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这就离不开教孛的愉悦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能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更多的就是来源于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比如我们平常不知不觉的哼唱,那愉悦的感受显然来自于哼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可以这样说“愉悦”不仅是教学过程追求的东西,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参与是艺术体验产生的前提,但愉悦的体验是参与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正是由于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而得

来的。

三、“愉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既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参与而“放羊式”的放纵学生,也不能为了照顾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让教师牵着学生跑,我们要让学生感到美术的愉悦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学的愉悦性是提高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意义。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所从学生的艺术创造及艺术体验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尤其当独特的构思与新颖形式的作品受到表扬和获得赞美的眼光时,这种学生愉悦的心态便给学生奠定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观念的心理基础,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因此,美术教育最忌模式先行,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最大限度的使其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像历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君子步亦步、君子趋亦趋”的现象。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因素,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了前者,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让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让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而美术教育申的愉悦首先他改变了原来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愿望。其次,它能吐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使擘生应用已知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运用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

“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力的障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他被捆绑住了手脚,失去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无发挥创造才能可言”。所以,我们应强调美术教育的愉悦性,它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美术教育虽然有其知识性的一面,但“艺术性”“个体创造性”是无法规定标准的。在《古典文艺理论译从》一书中说: “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理,不同的心理会看到不同的美。”是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上进心强,优良的成绩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产生“愉悦”的感受,体会到

成功的幸福。这样,它可以使原本认为自己美术成绩差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变得认真;可使原本有美术学习兴趣的学生对美术逐渐发展成为爱好,请记住:一定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愉悦”,那就彻底地反映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我们今天的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知识,而是让学坐能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舀到水”。

孩子天生是喜欢读书的,但如果每一次考试都被排在后,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这小小的差异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们不难看出差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只不过由于经过了反复的打击后而失去了自信心,随之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发生改变。为什么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喜欢艺术却惧怕美术教育呢?究其原因,这种恐惧不是来自艺术,而是来自于美术教育本身。他让学生产生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艺术本身是令人“愉悦”的。而美术教育却摒弃了“愉悦,这一需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像喜欢艺术那样喜欢美术课堂,如果能让不喜欢美术的学生喜欢美术,那才是美术教育的成功。

回首过去,我们以往的教学是步履艰难的,我们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教育,它能让学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 悦神。对人的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功能都

起到了激活作用,耳目的愉悦不只是生理快感的功能,而是身心的愉悦。我们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常通过有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更深远的东西,使压抑获得解放,本能得到宣泄以及心意的满足和愉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知识的更迭,教学观念,现代技未的变化,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愉悦性”,也应把“愉悦”作为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这将为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谈谈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 谈谈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整体 ...查看


  • 说课稿黄河船夫曲
  • 中国民歌---<黄河船夫曲>说课稿 涞源二中 赵爱芳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中国民歌---<黄河船夫曲>, 李岚清总理曾经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 ...查看


  • 谈谈影响人们审美判断的因素
  • 浅谈影响人们审美判断的因素 姓名:赵俊子 系部:艺术系 班级:10级艺术设计(3)班 指导老师:王碧霞 对于事物,在人的观念中总会有对其外表.形状.形态.颜色做一个定义, 审美的定义是人类掌握对事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查看


  • 谈谈职业道德与个人生存发展的关系
  • 谈谈职业道德与个人生存发展的关系 --结合花卉园艺工作实际 摘要 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谋求生存的客观需要.而职业道德是检验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作为花卉园艺工作者,更需要 ...查看


  • 谈谈音乐高效课堂
  • 谈谈音乐高效课堂 [ 摘要 ]纵观新课改一路走来,现在的音乐课堂和前几年相比更务实.更加追求实效了:音乐教师的专业.课堂设计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更加提高了:师生"心动"了.身体 ...查看


  • 谈谈怎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 谈谈怎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新桥中小学:李有福 看了关于模块三的相关内容,我个人对于这一模块中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是这样认为的.在如今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已普遍的运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为自 ...查看


  • 谈谈如何理解设计要
  • 谈谈如何理解设计要"实用与美观"这一理念 当今的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传递,急需要提高设计和实用美术的水平.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性质从来就是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美术教育必须适应于新时代的要求,为商品经 ...查看


  •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题(命中率高)
  • 师德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 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同时要"信任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 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师德缺失 ...查看


  • 幼儿园区角建设之我见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园区角建设之我见 作者:刘小英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2期 摘 要:区角是幼儿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它是幼儿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