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9-01  摘要: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立法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也可以看出我国举全国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部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标准为: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笔者认为,在严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对于我国已经公布的和潜在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一步做好后续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四点建议如下:  一、分类别制订传承与保护方案  截止2011年,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为29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多达三个批次总计1000多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非遗应采取不同的传承与保护方案,有些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传承,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应在了解其起源的基础上,恢复其传统活动内涵;而有些非遗则应先在小部分地区和少数群体中保持和延续,比如纳西族的语言和东巴文字,在该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就应该坚持教授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纳西族青少年第一语言是汉语而非纳西语的现状,更别说东巴文字的书写。在制订方案时,尤其要注意体现“非物质”三个字,因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非物质”性,最难传承和保存的也在于其“非物质”的活态传承。  二、注重非遗研究人员的培养与交流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中已经开设了非遗本科专业,如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有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国内较早进行非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如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已经培养出了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我国一些教学、科研机构也已在一些特色领域招收与非遗相关的博士研究生。非遗研究人员需要同时具备知识的专业与广博,涉及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能力等多个层次。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既包括人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高层次专业人士,也包括地方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这两类研究人员之间应加强交流,将专业人士在理论上的独到见解与民族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的文化实践相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非遗研究队伍也存在研究机构分散、学科发展不成熟、研究人员缺乏身份认同等问题,需要在未来逐步解决。  三、跨国跨地区跨部门合作  2006年,我国高票入选由18国组成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汲取其他国家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经验,也分享自己取得的成果。此外,有些非遗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如蒙古族长调民歌,需要中蒙两国携手合作;有些非遗涉及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如格萨(斯)尔,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涉及的地区有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整合各地区、各部门资源,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四、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  1.利用网络平台。比如由国家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包含了丰富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信息,能查到我国每一个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遗介绍,更新及时的新闻动态、专题报道、论坛,还有部分传承人的信息,以及与非遗相关的其他知识,是一个很全面的非遗宣传网站。  2.举办有特色的非遗文化节。目前成都地区已经举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且在非遗公园立碑刻《成都宣言》,让非遗节永不落幕。  3.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展非遗博物馆的申报工作,鼓励民营资金开办此类博物馆。  从2006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旨在动员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也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和保护。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会有更多的人开始了解非遗、关注非遗,主动投身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行列当中,为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2]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3]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  [4]中国非物质文文化遗产网http://www.省略/main.jsp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59-01  摘要: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从立法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也可以看出我国举全国之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部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标准为: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笔者认为,在严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对于我国已经公布的和潜在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一步做好后续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四点建议如下:  一、分类别制订传承与保护方案  截止2011年,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为29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多达三个批次总计1000多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非遗应采取不同的传承与保护方案,有些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传承,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应在了解其起源的基础上,恢复其传统活动内涵;而有些非遗则应先在小部分地区和少数群体中保持和延续,比如纳西族的语言和东巴文字,在该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就应该坚持教授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纳西族青少年第一语言是汉语而非纳西语的现状,更别说东巴文字的书写。在制订方案时,尤其要注意体现“非物质”三个字,因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非物质”性,最难传承和保存的也在于其“非物质”的活态传承。  二、注重非遗研究人员的培养与交流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中已经开设了非遗本科专业,如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有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国内较早进行非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如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已经培养出了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我国一些教学、科研机构也已在一些特色领域招收与非遗相关的博士研究生。非遗研究人员需要同时具备知识的专业与广博,涉及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能力等多个层次。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既包括人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高层次专业人士,也包括地方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这两类研究人员之间应加强交流,将专业人士在理论上的独到见解与民族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的文化实践相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非遗研究队伍也存在研究机构分散、学科发展不成熟、研究人员缺乏身份认同等问题,需要在未来逐步解决。  三、跨国跨地区跨部门合作  2006年,我国高票入选由18国组成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汲取其他国家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经验,也分享自己取得的成果。此外,有些非遗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如蒙古族长调民歌,需要中蒙两国携手合作;有些非遗涉及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如格萨(斯)尔,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涉及的地区有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整合各地区、各部门资源,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四、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  1.利用网络平台。比如由国家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包含了丰富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信息,能查到我国每一个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遗介绍,更新及时的新闻动态、专题报道、论坛,还有部分传承人的信息,以及与非遗相关的其他知识,是一个很全面的非遗宣传网站。  2.举办有特色的非遗文化节。目前成都地区已经举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且在非遗公园立碑刻《成都宣言》,让非遗节永不落幕。  3.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展非遗博物馆的申报工作,鼓励民营资金开办此类博物馆。  从2006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旨在动员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也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和保护。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会有更多的人开始了解非遗、关注非遗,主动投身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行列当中,为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2]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3]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  [4]中国非物质文文化遗产网http://www.省略/main.jsp


相关文章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 ...查看


  • "非遗"文化视野下的四川扬琴校园传承
  • [摘要]四川扬琴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曲艺界一直是个焦点,她的发展与传承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校又是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将从四川扬琴的校园调查状况.校园传承的措施.校园传承的思考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查看


  •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 演讲人:冯骥才 发布时间: 2006-06-15 02:23 来源:光明日报 ■特约主持人开场语 宫苏艺.王燕琦(本报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我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_现状与对策
  • 2009年9月第41卷第5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 Vol.41No.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 孙春颖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3 (非遗") ...查看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2-03-04 17:14:44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 ...查看


  • 文物保护与传承指南
  • 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 一.形势与需求 ................................................................................................ ...查看


  • 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析
  • 2012年第2期(总第200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02.2012 (Cumulatively,NO.200) [文献编码]doi:IO.3969/j.issn.1004-6917.2012.02.0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 ...查看


  •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2013年8月26日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2013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苏州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号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