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字理识字的实践研究
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生只有认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成了广大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小语界较有影响的识字方法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理识字等等,各种识字方法各有千秋。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就可能不同。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发现,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篇幅也长了,生字的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所谓的“阅读分析”,生字教学走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导致识字效益的下降。
其实,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运用造字原理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七种主要识字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儿童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快识字的速度,并使儿童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
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初步的感知。
“字理识字”主张独体字(象形字和指示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示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结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
“字理识字”教学可运用以下方法:
演示法。即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主要用于会意字。如教“扫”字,可用人手提笤帚扫地的动作演示;教“坐”字,可让两位学生在地上做席地而坐的姿态来理解字理。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动作演示来复习相关的汉字,从中设置一些竞赛,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谁就最聪明。这种方法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图示法。即用图画(如挂图、卡片、投影、简笔画、光盘等)追溯汉字的本源,主要用于象形、指示和会意字。如教“木”字,就展示树木图;教“林”字,就展示树林图,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便可以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又如教“休”字,就展示一个人在树木旁小憩图。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使学生兴趣盎然,为汉字的构形规律感叹不已。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让学生学得满怀信心。 迁移法。即将学过的甲字的字理用于学习乙字。主要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学了“人”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如“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当出示“众”字时,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有三个人,稍加点拨,告诉他们“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又如学了“火”字后,出示“炎”字,指导学生运用迁移法,并展开奇特的想象,从中体会到“炎”字由两个“火”字叠加而成,使学生知道两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热的意思。当出现“灾”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房子里面着火了,意思就是发生灾难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语言发展了,对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认识也深刻了。
联想法。即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进行字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会意字。如教“羽”字,就引导学生联想鸟翅膀上长而扁的毛;如教“爪”字,引导学生联想鹰爪的形状;教“男”字,引导学生联想古时候男子下田劳动的形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有趣味,孩子们都很乐意动一番脑筋去参与联想。
比较法。即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怎样比较才能有效呢?比较要有条件,它依赖于学生对比较的两个字中其中一个一定要掌握,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如当学生巩固了“鸟”字后,再与“乌”字比较时,可告诉学生:“如果飞鸟没有眼睛,就一片乌黑看不见。”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小鸟和乌鸦都是鸟类,可是乌鸦全身都是乌黑一片,眼睛就不明显了。一眼看去,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又如认识“漂”和“飘”两字时,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的不同编一句话进行比较:“有风树叶就飘落下来的,有水树叶就漂走了。”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地认会许多常用字。
歌诀法。即用显浅、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羊”字,用儿歌“山羊头上两只角,长长胡须真可笑”来认识字形和字义;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教“雷”字,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来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
能自编歌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法、点拨法、故事法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允许他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尽情交流,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尽早阅读铺平道路。同时,也让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长足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理识字能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六书”的奇妙和科学,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通过字理识字,解析汉字,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逐渐感受到汉字内涵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学习汉字的趣味,使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字,并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一、 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可见有无兴趣对工作、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识字并无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字许多学生早已认识(现在幼儿园里都在教识字),你再叫他们读呀读,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也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翻来覆去老是这么几个游戏,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没有新奇感了。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张表情奇特的面孔,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如:学习收信的“收”字,而且要学习新的偏旁“反文旁”。对于如何教好这个“收”字,尤其是加深对“反文旁”的理解,我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以为“反文旁”是由“文”字变化过来的,与文化、文字等有关。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与“文”字无关,它是由“攴 ” (p ū)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收”字的左半部分就好像一个深深的袋子,好比把东西收入囊中。接着,我又结合前几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拍)、“又”(双)、“彐 ”(雪,可用手抓的雨)、“ ”(横手底,举)、“寸”(寻,寻找东西时用双手上下翻找。)。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课后,有不少学生对我说“今天的课真有趣,我又学到了一个新本领”、“我要回家考考爸
爸、妈妈,问问他们‘反文旁 ’代表什么意思”„„
每当老师进行字理教学,学生们总是兴趣高涨,小脸涨得红红,小手举得高高。又如“烦”字,学习这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从这个字中似乎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到了头,“页字旁”和头有关;另一个接着学生说:我看到了火;第三个学生马上说:我看到了一个人头上冒火,有的人烦恼、烦躁了就要生气发火。我紧接着出示了一个“头上冒火”的自制卡通图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烦”字的字理,记住了“烦”的字形结构。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如果不识字理,那么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了字理,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令人过目不忘, 学而不厌, 兴趣大增。
二、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专家认为,目前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教学中违背了汉字科学,小学老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虽然此话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的课堂识字教学,确实是问题多多:有的老师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口语交际„„虽然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师生情绪高涨,但学生根本没时间静下心去想、去听、去记;有的教师仍把学生的识字过程看作教师在教字,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学生当作识字的容器,任意“灌输”,机械训练;有的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就是一味地分析字型、抄写生字、练习组词。这样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令老师和学生都很劳累、厌烦。这样的识字教学,必然导致课堂识字教学的低效性。
小学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但如果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在识字教学中引进字理教学,能为识字教学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记得教生字“藏”。大家知道,“藏”字特别难写难记,有些老师对它束手无策,课堂上除了书空还是书空,课后除了抄写还是抄写,尽管反复操练,识记的正确率还是很低。如果利用字理来教学“藏”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字理告诉我们:藏,草丛便于隐藏,故从草;“爿”是床的竖形,隐喻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俯首下视的眼睛形。根据字理的含义,编成的谜语为:一臣被追杀, 刀戈身后扎, 躲进草屋里, 钻进床底下。学生对“藏”字的字理很感兴趣,对编的谜语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上课的时候读得绘声绘色,下课后还忙着把谜语抄录下来,说是要给家长去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我们的学生想要忘记“藏”字的写法也难!
有一次教完课文后看学生写字,当写到“疲劳”的“疲”和“作废”的“废”时,学生中写错别字的很多,有的学生把“废”字的广字头写成了病字头,有的学生把“疲”字的病字头写成了广字头,病字头和广字头分不清楚。于是,我对这两个字进行了比较。
师:稿纸作废是不是生病的原因?
生:不是。
师:那么为什么要写病字头呢?
(学生笑了)
师:“疲劳”的“疲”为什么是病字头呢?
生:疲劳了容易生病。
生:生病了会感到不舒服。
生:„„
我想,经过这样的讨论,这样的错别字大概不会再出现了吧!
纵观识字教学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效益低,学生不感兴趣。引进字理教学方法,如同引进了教学活水,其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情味,使学生学习生字成为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随之而来的就是识字效率的提高。
三、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识记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还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顶”、“颗”都是页字旁,并要学习新部首“页字旁”。怎样让学生认识页字旁,正确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并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大概采取了如下步骤:
1、了解页字旁的来历。课上,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页字旁可能表什么意思呢?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不就是翻书时一页一页的“页”吗,可能和书有关。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在做着翻书动作。我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页字旁是由“首”字变化而来的。“首”字就好像是一个人戴着一顶宽沿帽,帽子上插了两根装饰用的羽毛,帽子下是眉毛和眼睛。我边说边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小声说:太像了,太像了!接着,我又告诉学生,“页”字就是由“首”字变化而来,是“首”的本字。“首”是头部的意思,因此,页字旁与头部有关。
2、理解生字“顶”、“颗”的声旁和形旁。前几天刚学过形声字的识字小秘密“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正好乘今天学生字的机会复习一下这个识字小秘密。出示生字“顶”后,我让学生说说“顶”的声旁是什么,形旁是什么;声旁“丁”的读音与“顶”的读音有什么联系,形旁页字旁又表什么义。通过扩词“头顶”、“山顶”、“屋顶”等,理解到“顶”是指人体或物体的最高处——头顶,引申到“山顶”——山的最高处,“屋顶”——屋子的最高处。生字“颗”中的页字旁也与头有关:一颗脑袋,引申到颗粒状的东西:一颗纽扣、一颗星星、一颗小石子等。
3、儿歌拓展学习。在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学习生字“顶”、“颗”之后,我又自编儿歌,让学生读读想想,加深对页字旁是理解和印象:
页字旁,头有关,
一颗脑袋一顶帽,
一把胡须真漂亮,
一条领带系颈上。
有了心事别烦恼,
工作顺利心情好。
儿歌中有7个带有页字旁的字,我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有关页字旁的知识来讲讲这7个字。同学们有的说“领带”是戴在脖子上的,就在头部的下面,“领”确实与头有关;有的说“颈”就是脖子,与头有关;有的说看到“烦”字,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头上冒火,烦恼了就容易生气、冒火;有的说“须”中的三撇就像
是嘴边的三根向外翘的胡须;有的说“顺”字就像头发、胡须都很顺,向下垂着„„尽管儿歌编得不是很顺口,逻辑关系也不是很紧密,但学生还是学得津津有味,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课间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页字旁的教学,既体现了字理教学的特点,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又照顾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进行讲解,将不同的带有页字旁的字放在儿歌中,深入浅出,对学生汉字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学习“初”字,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生:老师,“初”字为什么是“衣字旁”,与衣服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初冬的“初”与衣服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看,“衤”的旁边有什么? 生:“刀”字。
师:(出示相关图片)“初”的原来意思是——做衣第一步,用刀裁好布。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请小朋友用“初”字扩词
生:初中、初升、初学、初春„„
师:“初中”的意思就是——
生:中学刚刚开始。
师:“初学”的意思就是——
生:刚刚开始学习。
师:“初春”的意思就是——
生:春天刚刚开始。
师:那“初冬”的意思就是——
生:冬天刚刚开始。
„„
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生字的识记效率,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感悟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看似一个个或简单或复杂的汉字,其中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必须得好好设计教学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增加文化的积淀,提高识字能力。
四、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被视为中国“第五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只是把识字教学只是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做,学生把识字当作一件乏味的事情来完成,全然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谈不上感受汉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字理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衍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染色的“染”字不仅小学生容易写错,连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常看见马路的小商店招牌上把“染”字中的“九”写成“丸”字,叫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第三册教材第四十课《请不要》正巧要教到生字“染”,我在备课时花了点时间,动了些脑筋,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个“染”字时留下一个正确的、生
动的、深刻的字型结构印象,不再在以后的写字、造句、作文中错差错,不再在长大工作中用到“染”字时闹笑话。我查阅了有关“染”字的字理、借鉴有关材料后,改编了一个顺口溜:上山砍草木,加水反复煮;煮出颜色后,再加白棉布;搅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学生对此顺口溜很感兴趣,一边背诵,一边做着动作,脸上露着会心的笑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接着,我又讲了一个《染坊里卖丸药》的故事: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但又不方便指出。于是,他假装要买东西,来到那家染坊,对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丸药。”染坊的老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丸药卖啊?你跑错人家了。”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记忆深刻。今天,由我讲给我的学生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一来,传承了中华语言文字的文化渊源,二来,学生在学顺口溜的基础上听了这个故事,更加深了对“染”字的识记,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课后,我又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把学到的顺口溜和听到的故事对家长说一说。事后家长的反响很好,许多家长认为,这样学生字,避免了枯燥、乏味,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家长也在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的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过这一课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文明伟大中华民族步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汉字像“诗”像“画”是因其意性使然。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会忘记。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学生学习汉字才会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字理识字的实践研究
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生只有认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成了广大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小语界较有影响的识字方法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理识字等等,各种识字方法各有千秋。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就可能不同。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发现,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篇幅也长了,生字的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所谓的“阅读分析”,生字教学走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导致识字效益的下降。
其实,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运用造字原理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七种主要识字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儿童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快识字的速度,并使儿童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
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初步的感知。
“字理识字”主张独体字(象形字和指示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示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结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
“字理识字”教学可运用以下方法:
演示法。即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主要用于会意字。如教“扫”字,可用人手提笤帚扫地的动作演示;教“坐”字,可让两位学生在地上做席地而坐的姿态来理解字理。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动作演示来复习相关的汉字,从中设置一些竞赛,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谁就最聪明。这种方法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图示法。即用图画(如挂图、卡片、投影、简笔画、光盘等)追溯汉字的本源,主要用于象形、指示和会意字。如教“木”字,就展示树木图;教“林”字,就展示树林图,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便可以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又如教“休”字,就展示一个人在树木旁小憩图。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使学生兴趣盎然,为汉字的构形规律感叹不已。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让学生学得满怀信心。 迁移法。即将学过的甲字的字理用于学习乙字。主要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学了“人”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如“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当出示“众”字时,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有三个人,稍加点拨,告诉他们“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又如学了“火”字后,出示“炎”字,指导学生运用迁移法,并展开奇特的想象,从中体会到“炎”字由两个“火”字叠加而成,使学生知道两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热的意思。当出现“灾”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房子里面着火了,意思就是发生灾难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语言发展了,对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认识也深刻了。
联想法。即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进行字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会意字。如教“羽”字,就引导学生联想鸟翅膀上长而扁的毛;如教“爪”字,引导学生联想鹰爪的形状;教“男”字,引导学生联想古时候男子下田劳动的形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有趣味,孩子们都很乐意动一番脑筋去参与联想。
比较法。即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怎样比较才能有效呢?比较要有条件,它依赖于学生对比较的两个字中其中一个一定要掌握,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如当学生巩固了“鸟”字后,再与“乌”字比较时,可告诉学生:“如果飞鸟没有眼睛,就一片乌黑看不见。”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小鸟和乌鸦都是鸟类,可是乌鸦全身都是乌黑一片,眼睛就不明显了。一眼看去,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又如认识“漂”和“飘”两字时,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的不同编一句话进行比较:“有风树叶就飘落下来的,有水树叶就漂走了。”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地认会许多常用字。
歌诀法。即用显浅、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羊”字,用儿歌“山羊头上两只角,长长胡须真可笑”来认识字形和字义;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教“雷”字,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来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
能自编歌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法、点拨法、故事法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允许他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尽情交流,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尽早阅读铺平道路。同时,也让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长足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理识字能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六书”的奇妙和科学,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通过字理识字,解析汉字,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逐渐感受到汉字内涵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学习汉字的趣味,使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字,并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一、 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可见有无兴趣对工作、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识字并无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字许多学生早已认识(现在幼儿园里都在教识字),你再叫他们读呀读,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也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翻来覆去老是这么几个游戏,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没有新奇感了。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张表情奇特的面孔,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如:学习收信的“收”字,而且要学习新的偏旁“反文旁”。对于如何教好这个“收”字,尤其是加深对“反文旁”的理解,我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以为“反文旁”是由“文”字变化过来的,与文化、文字等有关。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与“文”字无关,它是由“攴 ” (p ū)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收”字的左半部分就好像一个深深的袋子,好比把东西收入囊中。接着,我又结合前几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拍)、“又”(双)、“彐 ”(雪,可用手抓的雨)、“ ”(横手底,举)、“寸”(寻,寻找东西时用双手上下翻找。)。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课后,有不少学生对我说“今天的课真有趣,我又学到了一个新本领”、“我要回家考考爸
爸、妈妈,问问他们‘反文旁 ’代表什么意思”„„
每当老师进行字理教学,学生们总是兴趣高涨,小脸涨得红红,小手举得高高。又如“烦”字,学习这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从这个字中似乎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到了头,“页字旁”和头有关;另一个接着学生说:我看到了火;第三个学生马上说:我看到了一个人头上冒火,有的人烦恼、烦躁了就要生气发火。我紧接着出示了一个“头上冒火”的自制卡通图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烦”字的字理,记住了“烦”的字形结构。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如果不识字理,那么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了字理,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令人过目不忘, 学而不厌, 兴趣大增。
二、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专家认为,目前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教学中违背了汉字科学,小学老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虽然此话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的课堂识字教学,确实是问题多多:有的老师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口语交际„„虽然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师生情绪高涨,但学生根本没时间静下心去想、去听、去记;有的教师仍把学生的识字过程看作教师在教字,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学生当作识字的容器,任意“灌输”,机械训练;有的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就是一味地分析字型、抄写生字、练习组词。这样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令老师和学生都很劳累、厌烦。这样的识字教学,必然导致课堂识字教学的低效性。
小学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但如果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在识字教学中引进字理教学,能为识字教学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记得教生字“藏”。大家知道,“藏”字特别难写难记,有些老师对它束手无策,课堂上除了书空还是书空,课后除了抄写还是抄写,尽管反复操练,识记的正确率还是很低。如果利用字理来教学“藏”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字理告诉我们:藏,草丛便于隐藏,故从草;“爿”是床的竖形,隐喻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俯首下视的眼睛形。根据字理的含义,编成的谜语为:一臣被追杀, 刀戈身后扎, 躲进草屋里, 钻进床底下。学生对“藏”字的字理很感兴趣,对编的谜语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上课的时候读得绘声绘色,下课后还忙着把谜语抄录下来,说是要给家长去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我们的学生想要忘记“藏”字的写法也难!
有一次教完课文后看学生写字,当写到“疲劳”的“疲”和“作废”的“废”时,学生中写错别字的很多,有的学生把“废”字的广字头写成了病字头,有的学生把“疲”字的病字头写成了广字头,病字头和广字头分不清楚。于是,我对这两个字进行了比较。
师:稿纸作废是不是生病的原因?
生:不是。
师:那么为什么要写病字头呢?
(学生笑了)
师:“疲劳”的“疲”为什么是病字头呢?
生:疲劳了容易生病。
生:生病了会感到不舒服。
生:„„
我想,经过这样的讨论,这样的错别字大概不会再出现了吧!
纵观识字教学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效益低,学生不感兴趣。引进字理教学方法,如同引进了教学活水,其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情味,使学生学习生字成为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随之而来的就是识字效率的提高。
三、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识记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还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顶”、“颗”都是页字旁,并要学习新部首“页字旁”。怎样让学生认识页字旁,正确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并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大概采取了如下步骤:
1、了解页字旁的来历。课上,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页字旁可能表什么意思呢?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不就是翻书时一页一页的“页”吗,可能和书有关。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在做着翻书动作。我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页字旁是由“首”字变化而来的。“首”字就好像是一个人戴着一顶宽沿帽,帽子上插了两根装饰用的羽毛,帽子下是眉毛和眼睛。我边说边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小声说:太像了,太像了!接着,我又告诉学生,“页”字就是由“首”字变化而来,是“首”的本字。“首”是头部的意思,因此,页字旁与头部有关。
2、理解生字“顶”、“颗”的声旁和形旁。前几天刚学过形声字的识字小秘密“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正好乘今天学生字的机会复习一下这个识字小秘密。出示生字“顶”后,我让学生说说“顶”的声旁是什么,形旁是什么;声旁“丁”的读音与“顶”的读音有什么联系,形旁页字旁又表什么义。通过扩词“头顶”、“山顶”、“屋顶”等,理解到“顶”是指人体或物体的最高处——头顶,引申到“山顶”——山的最高处,“屋顶”——屋子的最高处。生字“颗”中的页字旁也与头有关:一颗脑袋,引申到颗粒状的东西:一颗纽扣、一颗星星、一颗小石子等。
3、儿歌拓展学习。在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学习生字“顶”、“颗”之后,我又自编儿歌,让学生读读想想,加深对页字旁是理解和印象:
页字旁,头有关,
一颗脑袋一顶帽,
一把胡须真漂亮,
一条领带系颈上。
有了心事别烦恼,
工作顺利心情好。
儿歌中有7个带有页字旁的字,我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有关页字旁的知识来讲讲这7个字。同学们有的说“领带”是戴在脖子上的,就在头部的下面,“领”确实与头有关;有的说“颈”就是脖子,与头有关;有的说看到“烦”字,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头上冒火,烦恼了就容易生气、冒火;有的说“须”中的三撇就像
是嘴边的三根向外翘的胡须;有的说“顺”字就像头发、胡须都很顺,向下垂着„„尽管儿歌编得不是很顺口,逻辑关系也不是很紧密,但学生还是学得津津有味,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课间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页字旁的教学,既体现了字理教学的特点,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又照顾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进行讲解,将不同的带有页字旁的字放在儿歌中,深入浅出,对学生汉字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学习“初”字,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生:老师,“初”字为什么是“衣字旁”,与衣服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初冬的“初”与衣服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看,“衤”的旁边有什么? 生:“刀”字。
师:(出示相关图片)“初”的原来意思是——做衣第一步,用刀裁好布。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请小朋友用“初”字扩词
生:初中、初升、初学、初春„„
师:“初中”的意思就是——
生:中学刚刚开始。
师:“初学”的意思就是——
生:刚刚开始学习。
师:“初春”的意思就是——
生:春天刚刚开始。
师:那“初冬”的意思就是——
生:冬天刚刚开始。
„„
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生字的识记效率,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感悟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看似一个个或简单或复杂的汉字,其中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必须得好好设计教学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增加文化的积淀,提高识字能力。
四、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被视为中国“第五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只是把识字教学只是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做,学生把识字当作一件乏味的事情来完成,全然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谈不上感受汉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字理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衍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染色的“染”字不仅小学生容易写错,连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常看见马路的小商店招牌上把“染”字中的“九”写成“丸”字,叫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第三册教材第四十课《请不要》正巧要教到生字“染”,我在备课时花了点时间,动了些脑筋,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个“染”字时留下一个正确的、生
动的、深刻的字型结构印象,不再在以后的写字、造句、作文中错差错,不再在长大工作中用到“染”字时闹笑话。我查阅了有关“染”字的字理、借鉴有关材料后,改编了一个顺口溜:上山砍草木,加水反复煮;煮出颜色后,再加白棉布;搅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学生对此顺口溜很感兴趣,一边背诵,一边做着动作,脸上露着会心的笑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接着,我又讲了一个《染坊里卖丸药》的故事: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但又不方便指出。于是,他假装要买东西,来到那家染坊,对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丸药。”染坊的老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丸药卖啊?你跑错人家了。”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记忆深刻。今天,由我讲给我的学生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一来,传承了中华语言文字的文化渊源,二来,学生在学顺口溜的基础上听了这个故事,更加深了对“染”字的识记,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课后,我又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把学到的顺口溜和听到的故事对家长说一说。事后家长的反响很好,许多家长认为,这样学生字,避免了枯燥、乏味,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家长也在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的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过这一课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文明伟大中华民族步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汉字像“诗”像“画”是因其意性使然。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会忘记。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学生学习汉字才会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