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秦巴山区连片开发"主战场"

如今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内容

地处秦巴片区腹地的十堰,素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为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瓶颈制约,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一统三分”、“一城两带”的发展战略,十堰的城乡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如今,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号角奏响,十堰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中,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连片开发“主战场”。

“一城两带”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的新兴大城市,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一方面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大农村,所辖的五县一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一直是制约十堰市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打破这一制约,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2月,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统筹城乡,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竹溪县召开的全市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现场会上,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推进“一统三分”的信心。

在“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推动下,以竹溪县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缩影,全市各县市区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一个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城关镇、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长约173公里,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15个乡镇的“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应运而生。

竹房城镇带建设一经启动,就很快发挥了明显的集群效应。一线穿珠的城镇带在乡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化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预计到2013年,将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保护国家水源区大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又提出着力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理念。按照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生态产业带、生态城镇带的功能定位,加快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空间开发格局,逐步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样,一个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为内容的“一城两带”的总体战略布局逐步形成。

作为统筹十堰市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两带”建设犹如两条腾飞的翅膀,竹房城镇带的建设将直接解决房县、竹山和竹溪“南三县”的发展问题,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则惠及丹江口、郧县、郧西“北三县”的人民,三大板块既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战略发展整体。

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进入“十二五”,全国共确定包括了秦巴山区在内的15个区域,作为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十堰正是被列入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之一。按照国家扶贫纲要精神,今后国家在原定对国家级贫困县政策不减的同时,对新增扶贫资金重点用于片区开发。与此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已明确要求,先期启动秦巴山等4个片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跨区域制定综合性区域发展规划,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最终落脚点是造福百姓。

“当前国家对秦巴山片区进行连片扶贫开发,国家给政策、给资金,这个政策东风是多年不遇的,十堰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三级干部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为十堰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指明方向,强调要用好国家新一轮扶贫政策,把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秦巴山片区扶贫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呼应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历史机遇之一,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在“十一五”期间,十堰市就把扶贫开发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全市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围绕这些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决定、规划和政策文件,确保了全市扶贫开发扎实有效的开展。目前,十堰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已经打响。

为确保秦巴片区规划符合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政策要求,符合十堰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听取了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就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战略思路、重大项目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站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度,与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一城两带”规划、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大手笔、高起点地编制,使规划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开辟秦巴山区连片开发“主战场”

“十堰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主战场’之一。”几天前,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一行在十堰市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再次强调了十堰在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打开秦巴片区连片开发地市群的“花名册”,无论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还是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教事业发展等方面看,十堰市都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城市极化效应的放大,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开放化程度,在更大空间更加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带动整个秦巴片区的发展。

十堰市土地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在物种资源方面,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全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3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1.6%,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2010年,全市8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基地180万亩;丹江口市成为全省柑橘大县,竹溪成为全省茶叶大县,郧西成为全国马头羊优良品种繁殖基地,房县成为闻名全国的“木耳之乡”;丹江口鳡鱼、武当道茶、武当蜜橘、武当榔梅、竹溪魔芋、房县黄酒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相继成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全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目前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基地达4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达14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50亿元。仅产业发展一项,就使5000多名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8000多名低收入人口稳步脱贫致富。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战役中,十堰市又确定将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是抓好新发展百万亩茶叶、百万亩核桃、百万亩中药材、百万头牲畜业的“四个百万工程”,建设500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把十堰市建成秦巴区域重要的产业基地。

面临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今年十堰市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完成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编制,并启动试点建设;争取扶贫资金比上年度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10个亿。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启动6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搬迁3045户12180人;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8000人次;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培植扶贫重点龙头企业10家;全面完成《城区农村扶贫规划(2009-2012年)》任务,研究制定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政策。

眼下,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的十堰,必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乃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高歌猛进。

如今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内容

地处秦巴片区腹地的十堰,素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为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瓶颈制约,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一统三分”、“一城两带”的发展战略,十堰的城乡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如今,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号角奏响,十堰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中,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连片开发“主战场”。

“一城两带”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的新兴大城市,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一方面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大农村,所辖的五县一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一直是制约十堰市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打破这一制约,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2月,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统筹城乡,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竹溪县召开的全市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现场会上,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推进“一统三分”的信心。

在“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推动下,以竹溪县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缩影,全市各县市区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一个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城关镇、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长约173公里,包括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15个乡镇的“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应运而生。

竹房城镇带建设一经启动,就很快发挥了明显的集群效应。一线穿珠的城镇带在乡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化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预计到2013年,将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保护国家水源区大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又提出着力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理念。按照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生态产业带、生态城镇带的功能定位,加快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空间开发格局,逐步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样,一个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为内容的“一城两带”的总体战略布局逐步形成。

作为统筹十堰市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两带”建设犹如两条腾飞的翅膀,竹房城镇带的建设将直接解决房县、竹山和竹溪“南三县”的发展问题,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则惠及丹江口、郧县、郧西“北三县”的人民,三大板块既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战略发展整体。

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进入“十二五”,全国共确定包括了秦巴山区在内的15个区域,作为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十堰正是被列入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之一。按照国家扶贫纲要精神,今后国家在原定对国家级贫困县政策不减的同时,对新增扶贫资金重点用于片区开发。与此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已明确要求,先期启动秦巴山等4个片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跨区域制定综合性区域发展规划,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最终落脚点是造福百姓。

“当前国家对秦巴山片区进行连片扶贫开发,国家给政策、给资金,这个政策东风是多年不遇的,十堰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三级干部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为十堰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指明方向,强调要用好国家新一轮扶贫政策,把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秦巴山片区扶贫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呼应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历史机遇之一,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在“十一五”期间,十堰市就把扶贫开发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全市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围绕这些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决定、规划和政策文件,确保了全市扶贫开发扎实有效的开展。目前,十堰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已经打响。

为确保秦巴片区规划符合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政策要求,符合十堰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听取了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就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战略思路、重大项目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站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度,与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一城两带”规划、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大手笔、高起点地编制,使规划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开辟秦巴山区连片开发“主战场”

“十堰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主战场’之一。”几天前,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一行在十堰市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再次强调了十堰在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打开秦巴片区连片开发地市群的“花名册”,无论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还是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教事业发展等方面看,十堰市都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城市极化效应的放大,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开放化程度,在更大空间更加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带动整个秦巴片区的发展。

十堰市土地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在物种资源方面,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全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3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1.6%,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2010年,全市8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基地180万亩;丹江口市成为全省柑橘大县,竹溪成为全省茶叶大县,郧西成为全国马头羊优良品种繁殖基地,房县成为闻名全国的“木耳之乡”;丹江口鳡鱼、武当道茶、武当蜜橘、武当榔梅、竹溪魔芋、房县黄酒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相继成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全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目前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基地达4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达14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50亿元。仅产业发展一项,就使5000多名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8000多名低收入人口稳步脱贫致富。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战役中,十堰市又确定将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是抓好新发展百万亩茶叶、百万亩核桃、百万亩中药材、百万头牲畜业的“四个百万工程”,建设500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把十堰市建成秦巴区域重要的产业基地。

面临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今年十堰市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完成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编制,并启动试点建设;争取扶贫资金比上年度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10个亿。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启动6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搬迁3045户12180人;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8000人次;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培植扶贫重点龙头企业10家;全面完成《城区农村扶贫规划(2009-2012年)》任务,研究制定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政策。

眼下,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的十堰,必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乃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高歌猛进。


相关文章

  • 巴中实施"六大扶贫工程" 推动"全域扶贫"
  • 四川省巴中市地处四川东北部,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温家宝总理曾先后两次视察巴中,并把巴中作为扶贫联系点.针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巴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 ...查看


  • 打赢贵州扶贫开发攻坚战
  •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底在京召开,我国新十年扶贫开发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特别提到贵州,指出"贵州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象征,贵州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迅速发展起来,也是国家兴旺 ...查看


  • 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
  • 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 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 ...查看


  • 如何让1.22亿人脱贫致富
  • 如何让1.22亿人脱贫致富 记者 何平 2013-1-14 5:36:22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4日 01 版)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示意图 编者按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越是取得伟大成 ...查看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1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查看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
  •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 ...查看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印发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开发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 ...查看


  • 在全县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的讲333
  • 在全县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xxx (2012年2月) 同志们: 本次全县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是在我县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 ...查看


  •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范民英 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