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斑竹垱小学 侯凤喻
语文部编版一年级新教材增加了一个新的版块,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相一致,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要让学生慢慢明白阅读也是一种责任,从而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旧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只有课本内容,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遇到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时,学生们仍旧是大面积的失分,令人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 ;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儿歌,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第二节和第四节,除了个别字有变化,句式完全相同。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利于孩子迁移朗读。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所以,可以由教师按节奏念出,请孩子倾听、跟读等,也可以用对答的形式读。
第二篇《剪窗花》,也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教学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此时,孩子们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可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读一读,也可师生一起拍手读、加上动作读等。
从第三篇《小鸟念书》开始,孩子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已能自主拼读。可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也可以师生、同桌比一比,读一读。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只要是孩子觉得好玩、有趣,愿意参与阅读的,都是值得赞赏的。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
1. 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
2. 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
(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
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
1. 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 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
3. 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
4. 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 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和大人一起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斑竹垱小学 侯凤喻
语文部编版一年级新教材增加了一个新的版块,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相一致,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要让学生慢慢明白阅读也是一种责任,从而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旧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只有课本内容,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遇到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时,学生们仍旧是大面积的失分,令人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 ;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儿歌,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第二节和第四节,除了个别字有变化,句式完全相同。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利于孩子迁移朗读。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所以,可以由教师按节奏念出,请孩子倾听、跟读等,也可以用对答的形式读。
第二篇《剪窗花》,也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教学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此时,孩子们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可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读一读,也可师生一起拍手读、加上动作读等。
从第三篇《小鸟念书》开始,孩子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已能自主拼读。可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也可以师生、同桌比一比,读一读。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只要是孩子觉得好玩、有趣,愿意参与阅读的,都是值得赞赏的。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
1. 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
2. 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
(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
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
1. 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 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
3. 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
4. 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 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