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行动中去。通过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寻求最佳的幼儿教育新观念。
关键词
1.中西方教育观念
比较3.中西方差异 2.
目录
一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1
1.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西方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2-3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P3-4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前言
加强学期教育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各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尝试新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对中西方学前教育思想观念上,学前教育的内容、方
式和方法出现了不同的观念。
正文
一、 我国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是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师生幼儿互动的关系首先要是平等的,当然作为教师也正是这三种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当教师的要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支持者也就是要求作为教师要对幼儿的学习中活动上要提供充足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并且能为幼儿提供互动前提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并且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作用的最突出的体现,“引”意为“指引”,“导” 意为“导向”,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说教师以教育目标位导向指引幼儿不断地朝教育预期的目标发展。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和关心幼儿的整个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纲要》指出“尊重孩子,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孩子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对孩子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要尊重孩子“自己来”尝试。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室内空间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首先我们应该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出幼儿喜爱的室内环境。如小班温馨活泼的家庭
式区域、中班操作探索的活动区域、大班发现创造的活动区域,使之各有特色。活动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新、充实,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注意幼儿的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制作,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其次是要营造出和谐的精神环境与氛围。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幼儿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原动力,教师要做幼儿的一个大朋友,以平等互助友善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工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还要细心地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自尊心、并能接纳幼儿的个性;能够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用心地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能够让幼儿敢于说“不”„„
二、西方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于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过去,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越多刺激越好。逼得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利器,希望培养天赋异禀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录像带或高智力玩具。传统的幼教专家认为,父母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行为,这些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像马戏团里训练小狗会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塔夫茨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他吸收信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必须通过表演来获得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的好奇心。主张新观念的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依赖的基石,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通过感情来学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而‘很少’,只是比他想要的还少。”这实在是有道理的。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要记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诉,要把这些幼教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像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小组如何一起运作。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它问题,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大约在婴儿的第8周大的时候,竟然有一个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
视力开始进步了,在第一次,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能够直接和你做出眼神上的接触也就是对视。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及表达中则饰演着相对重要的一个角色母亲将信息与感情这样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就像个空空的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了。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教育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深而远,西方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与默契,并且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上的需要。西方的家长会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先从内心的情感去学会尊重他人,很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在德育和素质教育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则往往满足于复制”,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
视力开始进步了,在第一次,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能够直接和你做出眼神上的接触也就是对视。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及表达中则饰演着相对重要的一个角色母亲将信息与感情这样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就像个空空的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了。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教育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深而远,西方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与默契,并且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上的需要。西方的家长会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先从内心的情感去学会尊重他人,很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在德育和素质教育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则往往满足于复制”,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
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我们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我们中国的孩子往往是在我们家长严格的管教下把创造性火花熄灭了。这样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挥的。
结论
总之,我们通过了中西方幼儿教育简单的比较后探索出来的幼儿教育新观念是否能够适应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还有什么重要的教育观念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还得思索我们该怎样使这些观念能够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当中去,从而可以促进我们的幼儿能自主的发展思考学习等等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在幼教实践中继续探索和不停地认真思考,及反思。
参考文献:
1.美 拂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主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P2
2.美 克伯雷. 外国学前教育史料.任钟印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P3
3.英 博伊德、金合著.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P2
4.王天艺.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P3
5.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P2
6.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P1
7.何晓夏.简明中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P1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1
9.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P2 10.唐淑等.学期教育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2
摘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行动中去。通过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寻求最佳的幼儿教育新观念。
关键词
1.中西方教育观念
比较3.中西方差异 2.
目录
一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1
1.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西方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2-3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P3-4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前言
加强学期教育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各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尝试新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对中西方学前教育思想观念上,学前教育的内容、方
式和方法出现了不同的观念。
正文
一、 我国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是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师生幼儿互动的关系首先要是平等的,当然作为教师也正是这三种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当教师的要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支持者也就是要求作为教师要对幼儿的学习中活动上要提供充足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并且能为幼儿提供互动前提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并且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作用的最突出的体现,“引”意为“指引”,“导” 意为“导向”,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说教师以教育目标位导向指引幼儿不断地朝教育预期的目标发展。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和关心幼儿的整个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纲要》指出“尊重孩子,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孩子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对孩子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要尊重孩子“自己来”尝试。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室内空间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首先我们应该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出幼儿喜爱的室内环境。如小班温馨活泼的家庭
式区域、中班操作探索的活动区域、大班发现创造的活动区域,使之各有特色。活动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新、充实,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注意幼儿的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制作,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其次是要营造出和谐的精神环境与氛围。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幼儿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原动力,教师要做幼儿的一个大朋友,以平等互助友善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工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还要细心地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自尊心、并能接纳幼儿的个性;能够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用心地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能够让幼儿敢于说“不”„„
二、西方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于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过去,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越多刺激越好。逼得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利器,希望培养天赋异禀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录像带或高智力玩具。传统的幼教专家认为,父母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行为,这些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像马戏团里训练小狗会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塔夫茨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他吸收信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必须通过表演来获得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的好奇心。主张新观念的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依赖的基石,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通过感情来学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而‘很少’,只是比他想要的还少。”这实在是有道理的。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要记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诉,要把这些幼教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像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小组如何一起运作。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它问题,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大约在婴儿的第8周大的时候,竟然有一个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
视力开始进步了,在第一次,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能够直接和你做出眼神上的接触也就是对视。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及表达中则饰演着相对重要的一个角色母亲将信息与感情这样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就像个空空的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了。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教育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深而远,西方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与默契,并且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上的需要。西方的家长会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先从内心的情感去学会尊重他人,很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在德育和素质教育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则往往满足于复制”,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
视力开始进步了,在第一次,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能够直接和你做出眼神上的接触也就是对视。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及表达中则饰演着相对重要的一个角色母亲将信息与感情这样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就像个空空的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了。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教育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深而远,西方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与默契,并且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上的需要。西方的家长会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先从内心的情感去学会尊重他人,很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在德育和素质教育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则往往满足于复制”,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
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我们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我们中国的孩子往往是在我们家长严格的管教下把创造性火花熄灭了。这样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挥的。
结论
总之,我们通过了中西方幼儿教育简单的比较后探索出来的幼儿教育新观念是否能够适应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还有什么重要的教育观念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还得思索我们该怎样使这些观念能够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当中去,从而可以促进我们的幼儿能自主的发展思考学习等等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在幼教实践中继续探索和不停地认真思考,及反思。
参考文献:
1.美 拂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主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P2
2.美 克伯雷. 外国学前教育史料.任钟印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P3
3.英 博伊德、金合著.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P2
4.王天艺.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P3
5.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P2
6.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P1
7.何晓夏.简明中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P1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1
9.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P2 10.唐淑等.学期教育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