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长孙皇后的自我实现
长孙皇后13岁嫁给唐太宗李世民,36岁去世。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贤后”。 单就“千古第一贤后”这个美誉,就足以说明长孙皇后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三个属于低层次需求,后两属于高层次需求。低层次需求满足,就会向高层次发展。长孙皇后至少尊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得到部分满足。
长孙皇后八岁丧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这时,根本谈不上尊重和自我实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成为第一需求,所幸母亲带着她和哥哥长孙无忌投靠在舅舅高士廉家中,从她后来的发展来看,想必她舅舅一家对她们很好,这样她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向高层需求发展过程中,除了客观的因素外,长孙皇后自身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她之所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除了好读书使她有卓越的见解外,她也是处理情绪的高手,在与皇帝的沟通中,她总是让李世民乐意接受她的建议。
有一次,太宗特别喜欢一匹骏马,平常都放在宫中饲养,一天却无病暴死。太宗大怒,要杀养马人。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人, 晏子列举养马人数条罪状:‘你把马养死了,这你的第一重罪。让国君因为马杀人,传到百姓耳朵里,一定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重罪。诸侯听到这件事后,一定会轻视本国,这是你的第三重罪。’齐景公听后于是放过了这个养马人。陛下读书曾知道此事,难道忘了吗?”太宗听后,怒气顿消。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能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我,的确是对我有益啊。”
还有一次,唐太宗有一次上罢早朝回宫,怒冲冲的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老头!”长孙皇后对皇帝说:“是谁惹怒了陛下?”皇帝说:“魏征常常在朝庭上顶撞我。”皇后回去换了一套朝服立在大堂上。皇帝大感意外说:“皇后为何这样?”皇后说:“妾听说主子贤明,臣子就耿直,如今魏征这样直言顶撞,原因就是因为陛下贤明。妾不敢不祝贺。”太宗于是龙颜大悦。去掉了杀魏征心思。
她的建议能对皇帝产生影响,她自已的感受一定很愉悦。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长孙皇后凭借自己高超的见解和沟通技巧,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她的价值从太宗对她的态度上可以窥见一二,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
在佳丽如云的后宫,长孙皇后一人为李世民生了七个孩子。
长孙皇后病逝,太宗做了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总之,长孙皇后以德服人,以智服人,不仅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治理后宫和陪伴皇帝的过程中,自身的潜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了自我实现最高层次。
(转载自壹心理网)
谈长孙皇后的自我实现
长孙皇后13岁嫁给唐太宗李世民,36岁去世。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贤后”。 单就“千古第一贤后”这个美誉,就足以说明长孙皇后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前三个属于低层次需求,后两属于高层次需求。低层次需求满足,就会向高层次发展。长孙皇后至少尊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得到部分满足。
长孙皇后八岁丧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这时,根本谈不上尊重和自我实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成为第一需求,所幸母亲带着她和哥哥长孙无忌投靠在舅舅高士廉家中,从她后来的发展来看,想必她舅舅一家对她们很好,这样她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向高层需求发展过程中,除了客观的因素外,长孙皇后自身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她之所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层次,除了好读书使她有卓越的见解外,她也是处理情绪的高手,在与皇帝的沟通中,她总是让李世民乐意接受她的建议。
有一次,太宗特别喜欢一匹骏马,平常都放在宫中饲养,一天却无病暴死。太宗大怒,要杀养马人。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人, 晏子列举养马人数条罪状:‘你把马养死了,这你的第一重罪。让国君因为马杀人,传到百姓耳朵里,一定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重罪。诸侯听到这件事后,一定会轻视本国,这是你的第三重罪。’齐景公听后于是放过了这个养马人。陛下读书曾知道此事,难道忘了吗?”太宗听后,怒气顿消。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能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我,的确是对我有益啊。”
还有一次,唐太宗有一次上罢早朝回宫,怒冲冲的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下老头!”长孙皇后对皇帝说:“是谁惹怒了陛下?”皇帝说:“魏征常常在朝庭上顶撞我。”皇后回去换了一套朝服立在大堂上。皇帝大感意外说:“皇后为何这样?”皇后说:“妾听说主子贤明,臣子就耿直,如今魏征这样直言顶撞,原因就是因为陛下贤明。妾不敢不祝贺。”太宗于是龙颜大悦。去掉了杀魏征心思。
她的建议能对皇帝产生影响,她自已的感受一定很愉悦。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长孙皇后凭借自己高超的见解和沟通技巧,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她的价值从太宗对她的态度上可以窥见一二,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
在佳丽如云的后宫,长孙皇后一人为李世民生了七个孩子。
长孙皇后病逝,太宗做了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总之,长孙皇后以德服人,以智服人,不仅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治理后宫和陪伴皇帝的过程中,自身的潜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了自我实现最高层次。
(转载自壹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