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学情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四、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五、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 逆关系。

2.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大家经过了一个开心的寒假,相信大家都有充足的精力来投入今天的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节有关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板书:加法与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一(1)师: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千米)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出示例一(2)、(3)

②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 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

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4)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三、 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师: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120+50=170

120=170-50

50=170-120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求加数用减法)

(2)试一试: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125+( )=1125 ( )+28=72

师:在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师: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求被减数用加法;求减数用减法。

(2)试一试: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 )-64=100 87-( )= 18 124-( )= 99 *( )-94 = 94 (*注意部分学生会做减法得到0)

师:在计算时,你的依据是什么?

四、 综合练习

1、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你是根据什么,填出横线上数的?

2、笔练(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3、列式计算

① 658加上什么数等于851? ② 什么数减去314的差是731?

怎样才能又对又快的列出算式?(弄清每一题求的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1、3、5

六、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根据两道简单的例题的变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加减法运算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所学的知识可以灵活的运用。】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验证:1956-814=1142 814+1142=1956

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2)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②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③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第(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有关0的运算

口算下面各题。

24+0= 13-13= 0+504= 70-0= 0×8=

0÷36= 0÷9= 392×0=

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有关0的运算

5、做一做

1.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 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三、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做除数。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乘都得0.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精悍生的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40÷8= 32×4= 180÷9+7=

2、计算

72-28+32= 810÷3×15 125÷25×4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乘除后加减

3、冰雕区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游人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二、进行新课

㈠出示算式96÷12+4×2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㈡深入学习

1、计算上述算式用到了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如果将这个题目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展示算式96÷(12+4)×2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㈢引入中括号

1、出示96÷[(12+4)×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2、考核

⑴[]是什么括号民有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里的,再算[]里的。

⑵运算顺序

A12+4=16 B16×2=32 C96÷32=3

综合算式

96÷[(12+4)×2]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 96÷12+4×2

96÷(12+4)×2

96÷[(12+4)×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准确找到应用题的可用条件。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

重点难点 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乘坐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2、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①出示例5的内容

②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租船需要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③学生尝试解答

师: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会空出2个座位。如果我们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学生思考,说出方法。

师总结:对,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两条小船,这样就没有空位,还会更省钱。

列式: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师问: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巩固提高

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①小组讨论,组长展示成果

②学生互评 通过介绍引入课题,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到学习内容上来。 ③教师总结

④总结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30×4+24×2

=120+48

=168(元)

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学情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四、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五、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 逆关系。

2.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大家经过了一个开心的寒假,相信大家都有充足的精力来投入今天的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节有关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板书:加法与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一(1)师: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千米)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出示例一(2)、(3)

②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 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

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4)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三、 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师: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120+50=170

120=170-50

50=170-120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求加数用减法)

(2)试一试: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125+( )=1125 ( )+28=72

师:在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师: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求被减数用加法;求减数用减法。

(2)试一试: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 )-64=100 87-( )= 18 124-( )= 99 *( )-94 = 94 (*注意部分学生会做减法得到0)

师:在计算时,你的依据是什么?

四、 综合练习

1、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你是根据什么,填出横线上数的?

2、笔练(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括号中的数,并写出计算过程)3、列式计算

① 658加上什么数等于851? ② 什么数减去314的差是731?

怎样才能又对又快的列出算式?(弄清每一题求的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1、3、5

六、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根据两道简单的例题的变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加减法运算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所学的知识可以灵活的运用。】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验证:1956-814=1142 814+1142=1956

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2)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②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③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第(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有关0的运算

口算下面各题。

24+0= 13-13= 0+504= 70-0= 0×8=

0÷36= 0÷9= 392×0=

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有关0的运算

5、做一做

1.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 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三、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做除数。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乘都得0.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精悍生的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40÷8= 32×4= 180÷9+7=

2、计算

72-28+32= 810÷3×15 125÷25×4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乘除后加减

3、冰雕区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游人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二、进行新课

㈠出示算式96÷12+4×2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㈡深入学习

1、计算上述算式用到了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如果将这个题目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展示算式96÷(12+4)×2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㈢引入中括号

1、出示96÷[(12+4)×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2、考核

⑴[]是什么括号民有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里的,再算[]里的。

⑵运算顺序

A12+4=16 B16×2=32 C96÷32=3

综合算式

96÷[(12+4)×2]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 96÷12+4×2

96÷(12+4)×2

96÷[(12+4)×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准确找到应用题的可用条件。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

重点难点 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乘坐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2、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①出示例5的内容

②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租船需要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③学生尝试解答

师: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会空出2个座位。如果我们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学生思考,说出方法。

师总结:对,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两条小船,这样就没有空位,还会更省钱。

列式: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师问: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巩固提高

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①小组讨论,组长展示成果

②学生互评 通过介绍引入课题,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到学习内容上来。 ③教师总结

④总结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30×4+24×2

=120+48

=168(元)

教后反思: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目 录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1. 分数乘整数 ------------------------ 1 2. 分数乘分数 ------------------------ 5 3. 小数乘法分数 ----------- ...查看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小雪橇]优质教案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 <小雪橇>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 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查看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单元专项测试题
  • 学优教育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单元测试 姓名 得分 (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在-5,- 110 ,-3.5,-0.01,-2,-212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 A -12 B -110 C -0.01 ...查看


  • 2014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
  • 电子备课教案 ( 2014 年---- 2015年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 校: 科 目: 年 级: 教 师: 第 一 单元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1. 分数的乘法 2. 分数混合运算 3. 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姿多彩的图形
  •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多姿多彩的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几何体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认识一些常 ...查看


  • 最新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备课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音乐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7)班.九年级(8)班的音乐课教学,九年 ...查看


  • 2014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 第一课时 位置(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第几排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