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 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 著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 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 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 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 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 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 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 著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 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 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 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 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 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相关文章

  • 二十四节气文化探秘-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 熊春锦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的关键是认知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掌握天德能量之五运六炁(气),春.夏.秋.冬.昼.夜的周期律,以及能量强弱升降变化的规律,自律而顺应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顺天应人于修身治事,治人 ...查看


  •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课后习题答案
  • 殷商时期负责医疗管理的官职称为 A.疾小臣 B.医工 C.医官 D.医师 正确答案: A 习近平将中医药学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 ( )" A.钥匙 B.手段 C.方法 D.策略 正确答案: A 中国医药学的学科的人文 ...查看


  •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
  •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2011年01月14日 星期五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查看


  • 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
  • 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 ...查看


  • _黄帝内经_医学模式研究
  • <黄帝内经>医学模式研究 田丙坤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中段,71204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资助项目(9732011CB505401 国家 ...查看


  •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中国食疗文化,以饮食治疗疾病为目的,与中医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的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长寿为宗旨,对中国食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药 ...查看


  • 健康讲座--中医健康讲座
  • 中医健康讲座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 ...查看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查看


  • 子午流注)
  • (一) 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腧.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为推算工具,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1].它强调的是针刺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