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 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 著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 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 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 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 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 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并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从古至今历代来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并且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在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黄帝内经》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人以医学领域的居多,多是将其中的医学 以及在其养生之道上的理论加以发展和应用,从秦汉至明清对《黄帝内经》做注的更是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注(唐)王冰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 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黄帝内经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注(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 著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素问经注节解(清)姚绍虞 著
内经博义(清)罗美 著
医经读(清)沈又彭 著
素问释义(清)张琦 著
2.近现代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近代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养生之道上,当然也有研究其中天人关系问题的。
张其成,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著名中医学家。其著作有《张其成讲读养生大道》。
曲黎敏,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三十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二.研究内容
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首先要研究《黄帝内经》中“天”的含义。天字在《内经》中共出现199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指宇宙自然。
(1) 指天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
《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104次,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2)指自然界: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3)指天之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4)指时节,气候:
《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52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指天体的运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指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6)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7)指天文天象
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
2.指人体部位。
(1)指上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
(2)指腰以上部位:
《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体上部。
3.指自然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 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 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
总之《黄帝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可以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三.研究方法
1.运用网络手段,登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找寻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认真进行阅读,予以借鉴。
2.阅读《黄帝内经》原书,从中寻找与天人关系相关的内容,不要仅仅依靠前人的研究成果。
3.阅读关于《黄帝内经》的相关著作,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尽量有些创新,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挖的更深,发现更多。
4.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起源及其发展,对天人观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研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可以把握全局,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