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问题ppt

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问题

根据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新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学习目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三个维度)、内容标准,我们选取了如下主要问题(含概念)进行讲解,愿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希望对老师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积极思考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断限、分期与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近代”历史学上通常指资本主义时代(主要用于欧洲),世界近代历史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6世纪前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这是从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视角来定义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自主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商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半殖民地(半独立)

独立1840——1901半殖民地半独立——1931——1945部分殖民地——1949独立 侵略与反侵略 民族独立的过程

半封建(半资本主义) 封建因素削弱 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近代化的过程 罗荣渠把中国半殖民地化(半边缘化)的趋势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以前,半殖民地化初期阶段;

第一次中日战争到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是半殖民地化深化阶段,中国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

1840年——1949年(现行划法)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840年——1919年(传统划法)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传统观点)

近代中国百十年 民主革命贯始巅 时代变化区新旧 五四从来是界限(陈旭麓) 1840年——1912年——1949年(新观点)

近年来不少近代史专家主张,以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其一:从通史的视角来观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 它在中国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40—1912年的近代史其实只是“前近代”, 1912—1949年才是“近代”,因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才建立了一个近代的国家政体。其二:以1919年划界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统称为民主革命史, 这是专门史, 而不是作为通史的中国近代史; 而且, 作为专门史的近代革命史也应该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以前是如何推翻帝制的历史, 以后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告了一个段落。

坚持传统观点的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道统是马克思主义, 二者皆植根于1919年五四运动。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史至少应当包括整个清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故近代史的上限当为明清之际, 下限暂可定为1976年(即文革结束之年) 。因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 近代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两条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有的概括为“双线说”,也称“一个加深,两个发展”)

●侵略与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反蒋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近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变革(戊戌维新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观念层面的变革(新文化运动)。

★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评价】

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客观作用的原则(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如对洋务运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举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历史人物的评价】

●原则与方法:

1、实事求是 如实地全面地评价;如对陈独秀、林彪。

2、客观作用为主要标准。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不是道德价值(所谓“对事不对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如对武则天、隋炀帝。

3、采用“阶段论”“方面论”“综合论”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所谓“阶段论”,即从纵的方面,就历史人物一生大节大事,结合所处的历史条件评论其功过是非。如对汪精卫、杨度的评价。

所谓“方面论”,即把历史人物各方面分解开来,以更全面地反映其历史面貌。如李煜与宋徽宗。

所谓“综合论”,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阶段论”与“方面论”来评价历史人物,还主要应抓住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是功大于过,还

是过大于功,功过相当,有一个总的评价。如对左宗棠、康有为、毛泽东的评价。

●左宗棠的主要活动及评价

●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及评价

★ 晚清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失败的原因】(以鸦片战争为例)

●原因表述(一)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较强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原因表述(二)

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原因表述(三)

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

●原因表述(四)

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文明在近代的首次正面撞击和全面较量,是一场落伍的老大帝国对抗一个先进的小工业国的战争。(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其他表述

决定战争胜负两大要素——人和武器 林则徐总结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林则徐在给魏源的信中说:和英人打仗,关岳束手。 “我们为什么打不过人家,就是器不如人 技不如人 人不如人”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人是什么?技是什么?器是什么?

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尤其是最根本的原因。

●政治因素 :1、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2、政治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国防战备 应付战争的能力(决策力组织

力动员力凝聚力)

●经济因素: 生产力水平 经济总量 国家财力 后勤保障

●军事因素:武器装备军队组织体制 官兵素养 训练水平 兵力对比 战略战术

●其他因素: 知己知彼 国际环境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加剧了民族危机 促进了民族觉醒(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其中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受创最烈,震动最大。(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始也。”)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军政财权由中央向地方转移

权集中央,地方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这样,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具体表现为:

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

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中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

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

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

●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军政财权由满人向汉人转移

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

●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它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的旧式农民战争,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早过急地搞封建专制主义,希冀在利用拜上帝会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披着宗教外衣的斗争方式,具有狭隘性、盲目性,伴随斗争进程的发展,农民阶级的种种弱点便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不免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而注定它必将以失败告终。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以洪秀全为首的天国领导集团太腐败了,大不如刘邦朱元璋之辈,在政治军事策略上也相去甚远,要不是清廷猜忌曾国藩和疲于应付英法联军,太平天国不会坚持到1864年。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太平天国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口总数急剧减少大约1亿多,大片土地荒芜直到80年代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 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维新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在思想启蒙方面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之先河,在深度层面上仅次于新文化运动。

只要比较一下戊戌维新运动以前和以后中国思想界状况之间的巨大差别,就不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摆脱陈旧的思想牢笼的束缚极不容易。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都接受了维新思想和精神影响启发。兹举几例: 郭沫若如是评说梁启超:“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 ,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和文字洗礼的。”

青年毛泽东曾说:中国要振兴必须有好的政府,由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谭嗣同对后人的影响 20世纪初年的报刊记载, 许多早期民主革命者“都是看了《仁学》一类的书才起来革命的”。同为湘人的毛泽东、蔡和森也爱读《仁学》,很是敬仰谭嗣同,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雄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谭嗣同的牺牲精神唤醒了很多知识青年,邹容在谭嗣同就义后书诗一首:“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置之书桌激励自己。

严复与《天演论》的影响 鲁迅曾深情地回忆,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一有空闲,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 胡适说《天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他本名洪骍,字希疆,1904年后就改名“适”,字适之。

毛泽东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说:“我正像黄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了吃!”

★ 辛亥革命的成败

【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

人教版表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成功的标志:

•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亦即历史意义,探讨的落脚点应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法讲述关于封建帝制,理解辛亥革命的最伟大功绩即结束了封建帝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人们常说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诚然,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改变。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块招牌和没有这块招牌的区别不能小看。同时,它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赶走了皇帝还有什么不可以怀疑甚至打倒呢),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如何理解失败?

·没有真正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

·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关于袁世凯的“窃取革命果实”】

A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的原因

●袁世凯自身的实力和成熟的政治斗争经验

●孙中山手中没有军队 孙中山当时不行,他没有自己的人,有的是立宪派,有的是旧官僚,他依靠的同盟会组织涣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他根本没有力量跟袁世凯干。最重要第一无军队,第二无军饷,连政府都没撑下来,财政困难到了极点。对军变,南京军变,他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接受一个既定的事实,就是国内原来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就是让给袁世凯。

●革命阵营拥护袁世凯的呼声(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内部都希望袁世凯出山)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

B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避免了南北战争、加速了清帝退位

【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至于辛亥革命是否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有皇帝照样可以有民主,英国就是这种君主立宪政体。同样的道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皇帝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建立了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党政治,当然必须是两个或更多政党的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民主政治,袁世凯段祺瑞等以民主共和行专制之实,封建思想文化三纲五常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所以才有新文化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后的事实是,民主共和的观念主要是深入了一部分人的心中,老百姓不过知道:如今是“民国”了,不是宣统皇帝那时候了,至于民国真正含义是不晓得的(这与革命派宣传的重点在于反满有重大关系)。民主共和的观念意识深入国人之心不是一场革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思想启蒙才成。

民主是这几百年来全世界最宝贵的观念。辛亥革命前,民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西方怎么变,我们就跟着怎么做。但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人民的知识水准很差,如果把国家的大事都交给他们,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另一个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本身觉得中国的条件还不够。

【关于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看法】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总的说来,孙文终生都是革命家,其他方面乏善可陈。1896年10月清政府驻英使馆绑架孙文,帮助他暴得大名。他的全部作为概括起来是:

1. 制定和宣传革命理论,成为革命的旗帜。

2. 筹款,据有的史家研究总数50多万元。

3. 推动建立同盟会和国民党。

4.1913年宋教仁案以后,一心一意用武力统一中国,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和自己的追随者手中,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出让主权。

5. 辛亥革命后发动三次战争: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1922年以后的北伐战争。

6. 联俄容共,以俄为师,为国民党建立党国体制开辟了道路。

●张朋园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张朋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是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在当时非常难得,直到如今我们仍为此而努力。但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组织,尤其是后来他同苏俄合作,大搞一党专制,不能容下共产党,挑起两党之间的战争。当时,如果国民党能够和共产党合作,不搞对抗战争,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福分。孙中山有那么好的理想主义,国民党却没有按照他的民主政治来操作。1927年,北伐胜利以后,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了,它不需要共产党的合作和帮助了,非要独霸,容不下共产党,蒋介石说:我非打死他(共产党)不可,否则国家富强不起来。民主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宪政的好前途也被蒋介石的独裁葬送了。

“夸大辛亥革命是不合适的,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我不会给它很高的评价。”张朋园先生说,辛亥革命是此后几十年动乱的开始,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才和平起来,走上了健康的道路,邓小平走的正是梁启超希望的那条改革之路。

●章开沅:华中师大教授辛亥革命史学会会长

辛亥革命与1949年建国各算一次腾飞

本世纪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这样才有五四运动。经过种种修改,经过正反两方面力量的交集或者是发展成为内战,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是更深刻的变化,第二次腾飞,是全民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制度根本的变化,作为过来人,我们最欣赏的还是工农的翻身,尽管这个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但是至少当时一个政策体现上,以及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思想面貌等等,实际上工人比农民更好一点。1949年是根本上的独立。从民权来讲,工农的解放还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另外就是我们也曾有过辉煌,比如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英明,作为草根一分子来讲,我感觉是第三次解放(腾飞)。我们现在正在争取第四次解放。 ●孙中山伟大但有缺陷

孙中山不是一个完人,但是孙中山确实伟大,他在军事上是有缺陷的,他还是研究军事的,但是有错误的,有缺陷的。因为他那种办法跟卡斯特罗他们那种办法差不多,就在海外组织义军。中国不行,中国太大了,四次起义都失败了,特别是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最大的问题就是革命党一些精英在第一线白白牺牲了。他自己在那里独行其事,所以从起义的成功来讲,他在政治思想上、威望上,作为唯一一个最高革命领袖来讲,是无可代替的。

他很天真想当华盛顿,革命后不恋栈不贪权他把国民党都交给宋教仁,就弄铁路去了,连袁世凯都感到惊讶

他是坚持民主,坚持共和,自始至终是一个民主革命家。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1915—1921)以十月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后期主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人性觉醒、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得到空前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使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运动的重要成果。(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接受了陈、李、胡等思想家的影响,《新青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刊物。在那段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不断的辩论中国该走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等理论,都是大家讨论的课题)。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倡白话文能够是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参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43页)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现象(如废汉字)。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以用图文阐释:陈李胡鲁蔡图像,设计一幅新文化运动的漫画。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表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结合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能够发动人民群众,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等,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后再结合相应史实加深理解(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在历尽艰难曲折后才取得了最后胜利)。

★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人教版表述: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如何理解认识这个问题。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才得以确立的,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这一历史阶段中,毛泽东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军事、政治、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一)军事上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长征途中召开的。会上,周恩来作了报告,对错误的军事路线作了切中要害的批评,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会议指明了方向。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王稼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等的支持,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并领导军事(张闻天为总书记)。但会后常委的分工,毛泽东仍然只是“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而周恩来被确定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陈云:《遵义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中共党史资料第六辑,第8页)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任主席。至此,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权威才得以真正确立。

(二)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正确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维护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说明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领导能力。然而,这种正确地领导却因共产国际代表-“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王明的回国,受到干扰和破坏。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十二月会议)。王明作了报告,批评了洛川会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和解决民主和民生问题,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质是放弃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由于王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他的话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煽动性。与此同时,毛泽东在组织上的权力受到削弱。王明把持长江局,俨然是“第二中央”,任意发号施令。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一度处在少数甚至孤立的地位。有一次,李维汉去看毛泽东,毛说:“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

王明等人的干扰,破坏了党内的思想统一,出现了抗战初期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危害。1938年9月,在中共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肯定了一年多来毛泽东领导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性,指出“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王稼祥选集》),“坚持保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样,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得以维护和确立,从此他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党内确立起来。

(三)统一思想的确立。在思想理论方面,毛泽东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当时却未被认

同,反而因“本本”读的少,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还在遵义会议上,凯丰就曾狂妄的对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多看了些《孙子兵法》!”(《聂荣臻回忆录》)这些难听的话深深的刺激了毛泽东,他决定搞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店”来。到了延安,毛泽东发愤苦读,充实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找到了从理论上清算“左”倾错误的依据,写出了大量长篇的、系统的、高质量的理论著作,以独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在此时达到了成熟。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载入党章。七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至此,从遵义会议开始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承认,毛泽东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最终确立。

因此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的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毛泽东。

★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两个战场问题】 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则表明,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注重其矛盾与对立方面。近年来,更多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两个战场都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的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几个数字

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查档提供的数字资料:

1、关于中国战场的战绩:敌后解放区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毙伤日军 520463人、俘虏6213人、日军投诚746人,合计 527422人。毙、伤、俘、降、伪军1186696人。②日军向国民党投降数:1283240人。②伪军向国民党投降数:正规伪军683569人,游杂部队779116人,合计为1462685人。④中国战场歼灭日军数,据日本方面的数字,即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伤总计达130余万人(死亡40余万)。

2.我国军民伤亡及财产损失数;中国军民伤亡数,约在2100万以上。军队伤亡总计约380余万人,其中国民党军队损失约320万人,我军伤亡617069人。财产损失约600多亿美元。

3.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三次作战歼敌人数:平型关大捷,歼敌精锐部队1000余人;台儿庄大捷,歼敌精锐部队1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 25000余人。

另一组数字:国民政府军死亡380万人

8年抗战,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场大型会战、大型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损失殆尽。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民革命军牺牲380万人。在8年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牺牲的师级以上将军,多达70人。

国军抗日战死将官名单(师级以上)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 1938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县山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追授),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持久抗战(国共合作两个战场配合);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美苏)共同对日作战;

●军民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美苏亚)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觉;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路军新四军人数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变化:

1937年改编为国军时:5.5万

1937年底:9.2万

1938年底:18.2万

1939年底:32万

1940年底:50万

1941年底:44万(减员)

1942年底:45.1万(增长缓慢)

1943年底:46.4万

1944年底:75.9万

1945年抗战胜利:127万

(参见人教版84页)

★ 中国现代史的概念、基本线索及历史阶段

【中国现代史的概念】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里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基本线索】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就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失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功)。

【历史阶段】(按新课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年)

新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年)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1956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1966年)

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

3、探索的失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6— )

徘徊前进的两年(1976—1978) “两个凡是” 真理大讨论 拨乱反正 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历史分期】(传统分法)

(一)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前进(1956—1966年)

(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 )

★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民族独立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制度(性质)的改变 (20世纪中国第二次巨变)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启示

在初中阶段,文化大革命不作为重点。

【文革起因】“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 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它是1957年以来的党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即有党的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上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此外,还有党内少数阴谋家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1、主观原因

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人教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是这样表述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分析)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9月)以后,毛泽东最忧虑几种现象:一是中央领导层中出现的重大分歧,特别是农村工作中“包产到户”的主张得到不少中央领导人支持,被他认为是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表现,引起他对这些领导人的严重不信任。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黑暗面,特别是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三是他认为文化教育领域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仍占着优势。他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城乡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在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

它的危险比自下而上地出修正主义要大得多,改变颜色也快得多。只要把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不难慢慢地收拾。

西方有些学者喜欢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归结为“权力斗争”。这种看法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他们引用毛泽东1970年会见斯诺时关于接班人和大权旁落的谈话),但仔细考察并不符合实际:一来,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向毛泽东的巨大威望和“权力”挑战;二来,毛泽东当时如果要打倒某个或某些人并不困难,根本用不着“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群众”进行这样一场“文化大革命”。

2、社会历史原因

一是,探索的失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三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遗毒

四是,经典著作教条化

五是,动荡的国际环境及大规模的“反修防修”运动的开展,造成党内关系日益紧张。此外,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也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为便于梳理和理解文革的起因,还可以从毛泽东个人因素与人民群众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因为文革是领袖与群众交相呼应的结果。但党的集体无力阻止运动的发动也是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避免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道路,清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实现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理想,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对接班人问题的忧虑,急欲更换接班人(国际环境: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破裂,1964年苏国防部长对贺龙的酒后真言;毛刘七千人大会后分歧与矛盾的发展。)。

·个人性格与作风:乐观浪漫,倔强自信,独断专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崇高的威望与绝对权力。

●人民群众的因素:

·对官僚主义的不满与均平主义的向往

·对领袖的崇拜与迷信盲从意识

·迫于强大的政治思想压力

党的因素:

·整个社会民主法治不健全

·党内民主集中制不能贯彻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文革启示】:必须建立健全并贯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必须彻底清除封建主义遗毒对人们的影响,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宗旨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重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邓小平理论

【含 义】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精 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民富国强),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一国两制

结合具体的史实加深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如让学生总结哪些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诸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

★联系实际(对比历史与现实)讲述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问题

根据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新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学习目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三个维度)、内容标准,我们选取了如下主要问题(含概念)进行讲解,愿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希望对老师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积极思考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断限、分期与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的概念】“近代”历史学上通常指资本主义时代(主要用于欧洲),世界近代历史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6世纪前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这是从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视角来定义的,近代中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自主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商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的统治,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半殖民地(半独立)

独立1840——1901半殖民地半独立——1931——1945部分殖民地——1949独立 侵略与反侵略 民族独立的过程

半封建(半资本主义) 封建因素削弱 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近代化的过程 罗荣渠把中国半殖民地化(半边缘化)的趋势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以前,半殖民地化初期阶段;

第一次中日战争到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是半殖民地化深化阶段,中国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

【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

1840年——1949年(现行划法)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840年——1919年(传统划法)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传统观点)

近代中国百十年 民主革命贯始巅 时代变化区新旧 五四从来是界限(陈旭麓) 1840年——1912年——1949年(新观点)

近年来不少近代史专家主张,以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其一:从通史的视角来观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 它在中国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40—1912年的近代史其实只是“前近代”, 1912—1949年才是“近代”,因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才建立了一个近代的国家政体。其二:以1919年划界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统称为民主革命史, 这是专门史, 而不是作为通史的中国近代史; 而且, 作为专门史的近代革命史也应该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以前是如何推翻帝制的历史, 以后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告了一个段落。

坚持传统观点的则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道统是马克思主义, 二者皆植根于1919年五四运动。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史至少应当包括整个清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故近代史的上限当为明清之际, 下限暂可定为1976年(即文革结束之年) 。因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 近代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两条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有的概括为“双线说”,也称“一个加深,两个发展”)

●侵略与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反蒋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近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变革(戊戌维新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观念层面的变革(新文化运动)。

★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评价】

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客观作用的原则(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如对洋务运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举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历史人物的评价】

●原则与方法:

1、实事求是 如实地全面地评价;如对陈独秀、林彪。

2、客观作用为主要标准。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不是道德价值(所谓“对事不对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如对武则天、隋炀帝。

3、采用“阶段论”“方面论”“综合论”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所谓“阶段论”,即从纵的方面,就历史人物一生大节大事,结合所处的历史条件评论其功过是非。如对汪精卫、杨度的评价。

所谓“方面论”,即把历史人物各方面分解开来,以更全面地反映其历史面貌。如李煜与宋徽宗。

所谓“综合论”,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阶段论”与“方面论”来评价历史人物,还主要应抓住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是功大于过,还

是过大于功,功过相当,有一个总的评价。如对左宗棠、康有为、毛泽东的评价。

●左宗棠的主要活动及评价

●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及评价

★ 晚清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失败的原因】(以鸦片战争为例)

●原因表述(一)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较强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原因表述(二)

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原因表述(三)

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

●原因表述(四)

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文明在近代的首次正面撞击和全面较量,是一场落伍的老大帝国对抗一个先进的小工业国的战争。(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其他表述

决定战争胜负两大要素——人和武器 林则徐总结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林则徐在给魏源的信中说:和英人打仗,关岳束手。 “我们为什么打不过人家,就是器不如人 技不如人 人不如人”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人是什么?技是什么?器是什么?

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尤其是最根本的原因。

●政治因素 :1、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2、政治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国防战备 应付战争的能力(决策力组织

力动员力凝聚力)

●经济因素: 生产力水平 经济总量 国家财力 后勤保障

●军事因素:武器装备军队组织体制 官兵素养 训练水平 兵力对比 战略战术

●其他因素: 知己知彼 国际环境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加剧了民族危机 促进了民族觉醒(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其中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受创最烈,震动最大。(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始也。”)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军政财权由中央向地方转移

权集中央,地方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这样,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具体表现为:

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

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中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

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

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

●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军政财权由满人向汉人转移

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

●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它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的旧式农民战争,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早过急地搞封建专制主义,希冀在利用拜上帝会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披着宗教外衣的斗争方式,具有狭隘性、盲目性,伴随斗争进程的发展,农民阶级的种种弱点便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不免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而注定它必将以失败告终。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以洪秀全为首的天国领导集团太腐败了,大不如刘邦朱元璋之辈,在政治军事策略上也相去甚远,要不是清廷猜忌曾国藩和疲于应付英法联军,太平天国不会坚持到1864年。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太平天国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口总数急剧减少大约1亿多,大片土地荒芜直到80年代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 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维新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在思想启蒙方面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之先河,在深度层面上仅次于新文化运动。

只要比较一下戊戌维新运动以前和以后中国思想界状况之间的巨大差别,就不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摆脱陈旧的思想牢笼的束缚极不容易。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都接受了维新思想和精神影响启发。兹举几例: 郭沫若如是评说梁启超:“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 ,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和文字洗礼的。”

青年毛泽东曾说:中国要振兴必须有好的政府,由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谭嗣同对后人的影响 20世纪初年的报刊记载, 许多早期民主革命者“都是看了《仁学》一类的书才起来革命的”。同为湘人的毛泽东、蔡和森也爱读《仁学》,很是敬仰谭嗣同,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雄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谭嗣同的牺牲精神唤醒了很多知识青年,邹容在谭嗣同就义后书诗一首:“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置之书桌激励自己。

严复与《天演论》的影响 鲁迅曾深情地回忆,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一有空闲,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 胡适说《天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他本名洪骍,字希疆,1904年后就改名“适”,字适之。

毛泽东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沙省立图书馆读严复著作时说:“我正像黄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只顾着了吃!”

★ 辛亥革命的成败

【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

人教版表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成功的标志:

•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亦即历史意义,探讨的落脚点应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法讲述关于封建帝制,理解辛亥革命的最伟大功绩即结束了封建帝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人们常说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诚然,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改变。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块招牌和没有这块招牌的区别不能小看。同时,它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赶走了皇帝还有什么不可以怀疑甚至打倒呢),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如何理解失败?

·没有真正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

·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关于袁世凯的“窃取革命果实”】

A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的原因

●袁世凯自身的实力和成熟的政治斗争经验

●孙中山手中没有军队 孙中山当时不行,他没有自己的人,有的是立宪派,有的是旧官僚,他依靠的同盟会组织涣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他根本没有力量跟袁世凯干。最重要第一无军队,第二无军饷,连政府都没撑下来,财政困难到了极点。对军变,南京军变,他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接受一个既定的事实,就是国内原来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就是让给袁世凯。

●革命阵营拥护袁世凯的呼声(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内部都希望袁世凯出山)

●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

B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避免了南北战争、加速了清帝退位

【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至于辛亥革命是否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有皇帝照样可以有民主,英国就是这种君主立宪政体。同样的道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皇帝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建立了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党政治,当然必须是两个或更多政党的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民主政治,袁世凯段祺瑞等以民主共和行专制之实,封建思想文化三纲五常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所以才有新文化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后的事实是,民主共和的观念主要是深入了一部分人的心中,老百姓不过知道:如今是“民国”了,不是宣统皇帝那时候了,至于民国真正含义是不晓得的(这与革命派宣传的重点在于反满有重大关系)。民主共和的观念意识深入国人之心不是一场革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思想启蒙才成。

民主是这几百年来全世界最宝贵的观念。辛亥革命前,民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西方怎么变,我们就跟着怎么做。但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人民的知识水准很差,如果把国家的大事都交给他们,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之所以走不上去,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跟着西方的思潮走,另一个就是当时知识分子本身觉得中国的条件还不够。

【关于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看法】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总的说来,孙文终生都是革命家,其他方面乏善可陈。1896年10月清政府驻英使馆绑架孙文,帮助他暴得大名。他的全部作为概括起来是:

1. 制定和宣传革命理论,成为革命的旗帜。

2. 筹款,据有的史家研究总数50多万元。

3. 推动建立同盟会和国民党。

4.1913年宋教仁案以后,一心一意用武力统一中国,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和自己的追随者手中,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出让主权。

5. 辛亥革命后发动三次战争: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1922年以后的北伐战争。

6. 联俄容共,以俄为师,为国民党建立党国体制开辟了道路。

●张朋园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张朋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是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在当时非常难得,直到如今我们仍为此而努力。但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组织,尤其是后来他同苏俄合作,大搞一党专制,不能容下共产党,挑起两党之间的战争。当时,如果国民党能够和共产党合作,不搞对抗战争,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福分。孙中山有那么好的理想主义,国民党却没有按照他的民主政治来操作。1927年,北伐胜利以后,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了,它不需要共产党的合作和帮助了,非要独霸,容不下共产党,蒋介石说:我非打死他(共产党)不可,否则国家富强不起来。民主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宪政的好前途也被蒋介石的独裁葬送了。

“夸大辛亥革命是不合适的,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我不会给它很高的评价。”张朋园先生说,辛亥革命是此后几十年动乱的开始,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才和平起来,走上了健康的道路,邓小平走的正是梁启超希望的那条改革之路。

●章开沅:华中师大教授辛亥革命史学会会长

辛亥革命与1949年建国各算一次腾飞

本世纪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这样才有五四运动。经过种种修改,经过正反两方面力量的交集或者是发展成为内战,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是更深刻的变化,第二次腾飞,是全民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制度根本的变化,作为过来人,我们最欣赏的还是工农的翻身,尽管这个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但是至少当时一个政策体现上,以及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思想面貌等等,实际上工人比农民更好一点。1949年是根本上的独立。从民权来讲,工农的解放还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另外就是我们也曾有过辉煌,比如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英明,作为草根一分子来讲,我感觉是第三次解放(腾飞)。我们现在正在争取第四次解放。 ●孙中山伟大但有缺陷

孙中山不是一个完人,但是孙中山确实伟大,他在军事上是有缺陷的,他还是研究军事的,但是有错误的,有缺陷的。因为他那种办法跟卡斯特罗他们那种办法差不多,就在海外组织义军。中国不行,中国太大了,四次起义都失败了,特别是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最大的问题就是革命党一些精英在第一线白白牺牲了。他自己在那里独行其事,所以从起义的成功来讲,他在政治思想上、威望上,作为唯一一个最高革命领袖来讲,是无可代替的。

他很天真想当华盛顿,革命后不恋栈不贪权他把国民党都交给宋教仁,就弄铁路去了,连袁世凯都感到惊讶

他是坚持民主,坚持共和,自始至终是一个民主革命家。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1915—1921)以十月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后期主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人性觉醒、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得到空前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使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运动的重要成果。(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接受了陈、李、胡等思想家的影响,《新青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刊物。在那段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不断的辩论中国该走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等理论,都是大家讨论的课题)。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倡白话文能够是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参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43页)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现象(如废汉字)。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以用图文阐释:陈李胡鲁蔡图像,设计一幅新文化运动的漫画。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表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结合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能够发动人民群众,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等,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后再结合相应史实加深理解(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在历尽艰难曲折后才取得了最后胜利)。

★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人教版表述: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如何理解认识这个问题。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才得以确立的,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这一历史阶段中,毛泽东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军事、政治、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一)军事上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长征途中召开的。会上,周恩来作了报告,对错误的军事路线作了切中要害的批评,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会议指明了方向。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王稼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等的支持,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并领导军事(张闻天为总书记)。但会后常委的分工,毛泽东仍然只是“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而周恩来被确定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陈云:《遵义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中共党史资料第六辑,第8页)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任主席。至此,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权威才得以真正确立。

(二)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和洛川会议,正确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维护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说明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领导能力。然而,这种正确地领导却因共产国际代表-“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王明的回国,受到干扰和破坏。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十二月会议)。王明作了报告,批评了洛川会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和解决民主和民生问题,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质是放弃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由于王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他的话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煽动性。与此同时,毛泽东在组织上的权力受到削弱。王明把持长江局,俨然是“第二中央”,任意发号施令。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一度处在少数甚至孤立的地位。有一次,李维汉去看毛泽东,毛说:“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

王明等人的干扰,破坏了党内的思想统一,出现了抗战初期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危害。1938年9月,在中共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肯定了一年多来毛泽东领导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性,指出“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王稼祥选集》),“坚持保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样,毛泽东为首的领导得以维护和确立,从此他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党内确立起来。

(三)统一思想的确立。在思想理论方面,毛泽东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当时却未被认

同,反而因“本本”读的少,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还在遵义会议上,凯丰就曾狂妄的对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多看了些《孙子兵法》!”(《聂荣臻回忆录》)这些难听的话深深的刺激了毛泽东,他决定搞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店”来。到了延安,毛泽东发愤苦读,充实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找到了从理论上清算“左”倾错误的依据,写出了大量长篇的、系统的、高质量的理论著作,以独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在此时达到了成熟。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载入党章。七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至此,从遵义会议开始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承认,毛泽东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最终确立。

因此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的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毛泽东。

★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两个战场问题】 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则表明,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注重其矛盾与对立方面。近年来,更多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两个战场都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的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几个数字

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查档提供的数字资料:

1、关于中国战场的战绩:敌后解放区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毙伤日军 520463人、俘虏6213人、日军投诚746人,合计 527422人。毙、伤、俘、降、伪军1186696人。②日军向国民党投降数:1283240人。②伪军向国民党投降数:正规伪军683569人,游杂部队779116人,合计为1462685人。④中国战场歼灭日军数,据日本方面的数字,即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伤总计达130余万人(死亡40余万)。

2.我国军民伤亡及财产损失数;中国军民伤亡数,约在2100万以上。军队伤亡总计约380余万人,其中国民党军队损失约320万人,我军伤亡617069人。财产损失约600多亿美元。

3.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三次作战歼敌人数:平型关大捷,歼敌精锐部队1000余人;台儿庄大捷,歼敌精锐部队1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 25000余人。

另一组数字:国民政府军死亡380万人

8年抗战,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场大型会战、大型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损失殆尽。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民革命军牺牲380万人。在8年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牺牲的师级以上将军,多达70人。

国军抗日战死将官名单(师级以上)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 1938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县山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追授),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持久抗战(国共合作两个战场配合);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美苏)共同对日作战;

●军民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美苏亚)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觉;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路军新四军人数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变化:

1937年改编为国军时:5.5万

1937年底:9.2万

1938年底:18.2万

1939年底:32万

1940年底:50万

1941年底:44万(减员)

1942年底:45.1万(增长缓慢)

1943年底:46.4万

1944年底:75.9万

1945年抗战胜利:127万

(参见人教版84页)

★ 中国现代史的概念、基本线索及历史阶段

【中国现代史的概念】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里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基本线索】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就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失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功)。

【历史阶段】(按新课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年)

新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年)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1956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1966年)

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

3、探索的失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6— )

徘徊前进的两年(1976—1978) “两个凡是” 真理大讨论 拨乱反正 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历史分期】(传统分法)

(一)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前进(1956—1966年)

(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 )

★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民族独立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制度(性质)的改变 (20世纪中国第二次巨变)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启示

在初中阶段,文化大革命不作为重点。

【文革起因】“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 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它是1957年以来的党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即有党的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上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此外,还有党内少数阴谋家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1、主观原因

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人教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是这样表述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分析)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9月)以后,毛泽东最忧虑几种现象:一是中央领导层中出现的重大分歧,特别是农村工作中“包产到户”的主张得到不少中央领导人支持,被他认为是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表现,引起他对这些领导人的严重不信任。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黑暗面,特别是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三是他认为文化教育领域内,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仍占着优势。他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城乡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在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

它的危险比自下而上地出修正主义要大得多,改变颜色也快得多。只要把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不难慢慢地收拾。

西方有些学者喜欢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归结为“权力斗争”。这种看法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他们引用毛泽东1970年会见斯诺时关于接班人和大权旁落的谈话),但仔细考察并不符合实际:一来,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向毛泽东的巨大威望和“权力”挑战;二来,毛泽东当时如果要打倒某个或某些人并不困难,根本用不着“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群众”进行这样一场“文化大革命”。

2、社会历史原因

一是,探索的失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三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遗毒

四是,经典著作教条化

五是,动荡的国际环境及大规模的“反修防修”运动的开展,造成党内关系日益紧张。此外,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也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为便于梳理和理解文革的起因,还可以从毛泽东个人因素与人民群众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因为文革是领袖与群众交相呼应的结果。但党的集体无力阻止运动的发动也是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避免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道路,清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实现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理想,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对接班人问题的忧虑,急欲更换接班人(国际环境: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破裂,1964年苏国防部长对贺龙的酒后真言;毛刘七千人大会后分歧与矛盾的发展。)。

·个人性格与作风:乐观浪漫,倔强自信,独断专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崇高的威望与绝对权力。

●人民群众的因素:

·对官僚主义的不满与均平主义的向往

·对领袖的崇拜与迷信盲从意识

·迫于强大的政治思想压力

党的因素:

·整个社会民主法治不健全

·党内民主集中制不能贯彻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文革启示】:必须建立健全并贯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必须彻底清除封建主义遗毒对人们的影响,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宗旨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重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邓小平理论

【含 义】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精 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民富国强),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一国两制

结合具体的史实加深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如让学生总结哪些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诸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

★联系实际(对比历史与现实)讲述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相关文章

  •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1
  •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战略大决战>一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本课的主题大决战和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 ...查看


  • 教学案例:[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之一
  •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联合国等一些国际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问题,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 ...查看


  • 关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关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专业:城市规划 学号: 090417 姓名:郭沁 指导老师:黄国庆 时间:周二九.十.十一节 联系方式:[1**********] 2010年12月 内容摘要: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的第一批接班人,但近些年来, ...查看


  • "勿忘国耻,圆梦中国"PPT讲解(仅供参考)
  • (附:此讲解稿仅供参考)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制定纪念日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缅怀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勿 ...查看


  • ppt[鸦片战争]要点+题例
  • 历史八上1<鸦片战争>要点+题例 一.虎门销烟 1.英国侵略中国的原因(战争原因) 题例:如果没有鸦片问题,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这场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D A.反对中国禁烟          B.开展同中国的贸易 ...查看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2]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 来源: 任明嘉的日志 经济金融 [PDF格式]<会计学原理>同步练习题答案 [Word格式]<成本会计>习题及答案(自学推荐,23页) [Word格式]<成本会计>配套习题集 ...查看


  • 辛亥革命(说课稿)
  •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合肥五十中历史组 胡爱萍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合肥市第五十中学的历史教师胡爱萍.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 ...查看


  • 2016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课教育ppt课件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专题宣讲稿 2015年11月 宣讲提纲: "四个全面"战略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的形成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背景 " ...查看


  • 中国近现代史PPT
  • 第一讲导论 一.课程性质:政治课/历史课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尽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其科学体系来说,它首先是一门历史课.既然是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