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6课1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

一、选择题

1.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 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

A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C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2.2013年6月17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计 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运算l 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 000年,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可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这一事实足以说明( )

A .科技发展可以使电脑具有思维功能 B .科技使人脑能够加工改造客观事物

C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 .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 ③工人做工 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4.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③④ B.①④ C .②④ D.②③

5.2013年7月3日,作家余华在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作品研讨会上,首度开腔回应读者对他新书的吐槽:“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一样有人骂,有人说语言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确实我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时,改动的全是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①③

6.人们为了更深地了解火星,使不久后登陆火星变得更顺利,科学家必须对火星上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状况作进一步了解。为此而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研计划:即在2013年,在火星地面组建由16个气象站构成的网络系统,再使用1个轨道飞行器来接力传送在火星上测得的数据,并反馈至地球上的控制中心。人们探索火星希望确定火星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的存在。这表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 .实践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7.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 D.②④

8.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 .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 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3.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谬误。真理走到极端就意味着( )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 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④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是完全错误的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4.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16.工作中,行动比表态更重要。群众最讲实际,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装腔作势,最厌烦“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空头承诺,这是因为( )

①承诺无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承诺脱离实践就没有意义 ④行动比承诺更合乎规律性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7.针对见物不见人、过程与应有目标之间出现偏离的城镇化模式,面对扩大内需、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党和政府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表明真理( )

①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 ②都是由以往错误直接转化而来的 ③是在突破历史条件中超越自身的 ④都是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8.一种理论从假说到被确认为真理必须经受检验,而检验的标准必须( )

①超出假说的范围 ②超出认识对象本身 ③是被证明了的科学理论 ④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

A.①② B .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9.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

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20.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为破解当前“人口老龄化”难题,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21.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②④ B .①③ C.①② D .③④

22. 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

A .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23.据统计,道路交通伤害已是国内居民伤害死亡的首因,而私家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无形中增添了交通安全的压力。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交规”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交规”在驾照申领、考试内容、换证以及交通处罚和扣分方面都有诸多变化。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 .②③

24.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从认识论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无限性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③④

25.针对网络语言日益渗透生活的现象,语言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和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 用。这说明( )

①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②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①② D .③④

26.“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④

27.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真理总是被不断推翻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②④

28.“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3年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回答记者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 问题时表示,作为一项重要的、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一定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材料二: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大众往往会基于各自利益和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对延迟退休问题持有截然 不同的立场。有人认为,延迟退休既能解决国家的养老压力,又能让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发挥余热;也有人认为,若一刀切地将退休年龄推迟,将不利于年轻人就业。会加剧职场竞争。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你是如何正确认识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而产生的争论的?(8分)

30.中共十八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

章,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

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十八大修改党章蕴含的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

一、选择题

1.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 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

A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C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2.2013年6月17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计 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运算l 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 000年,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可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这一事实足以说明( )

A .科技发展可以使电脑具有思维功能 B .科技使人脑能够加工改造客观事物

C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 .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 ③工人做工 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4.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③④ B.①④ C .②④ D.②③

5.2013年7月3日,作家余华在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作品研讨会上,首度开腔回应读者对他新书的吐槽:“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一样有人骂,有人说语言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确实我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时,改动的全是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①③

6.人们为了更深地了解火星,使不久后登陆火星变得更顺利,科学家必须对火星上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状况作进一步了解。为此而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研计划:即在2013年,在火星地面组建由16个气象站构成的网络系统,再使用1个轨道飞行器来接力传送在火星上测得的数据,并反馈至地球上的控制中心。人们探索火星希望确定火星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的存在。这表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 .实践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7.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 D.②④

8.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 .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 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3.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谬误。真理走到极端就意味着( )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 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④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是完全错误的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4.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16.工作中,行动比表态更重要。群众最讲实际,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装腔作势,最厌烦“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空头承诺,这是因为( )

①承诺无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承诺脱离实践就没有意义 ④行动比承诺更合乎规律性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7.针对见物不见人、过程与应有目标之间出现偏离的城镇化模式,面对扩大内需、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党和政府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表明真理( )

①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 ②都是由以往错误直接转化而来的 ③是在突破历史条件中超越自身的 ④都是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8.一种理论从假说到被确认为真理必须经受检验,而检验的标准必须( )

①超出假说的范围 ②超出认识对象本身 ③是被证明了的科学理论 ④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

A.①② B .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9.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

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20.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为破解当前“人口老龄化”难题,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21.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②④ B .①③ C.①② D .③④

22. 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

A .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23.据统计,道路交通伤害已是国内居民伤害死亡的首因,而私家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无形中增添了交通安全的压力。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交规”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交规”在驾照申领、考试内容、换证以及交通处罚和扣分方面都有诸多变化。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 .②③

24.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从认识论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无限性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③④

25.针对网络语言日益渗透生活的现象,语言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和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 用。这说明( )

①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②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认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①② D .③④

26.“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④

27.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真理总是被不断推翻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②④

28.“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3年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回答记者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 问题时表示,作为一项重要的、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一定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材料二: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大众往往会基于各自利益和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对延迟退休问题持有截然 不同的立场。有人认为,延迟退休既能解决国家的养老压力,又能让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发挥余热;也有人认为,若一刀切地将退休年龄推迟,将不利于年轻人就业。会加剧职场竞争。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你是如何正确认识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而产生的争论的?(8分)

30.中共十八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决定把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

章,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

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十八大修改党章蕴含的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练习答案

1-5ACABC 6-10CDBCC 11-15CAACB 16-20CBCCB 21-25CCAAA 26-28DCB

29.①由于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

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的原因。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因而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论,其中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产生争论,使得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帮助人们制定更加正确的退休政策。

3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党章修改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对党章的完善和发展。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真理、完善真理。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章的修改体现了这一哲理。


相关文章

  • 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 莩未'拜富2010年第1期 我们该怎样生活 --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李文阁 [摘要]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追问但一直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 题.这个问题对于在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陷入危机的现代人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查看


  • 生活处处有哲学
  • 第一课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沂水二中 张建美 一.内容标准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本义 2.理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 摘要: 追溯近二十年学界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称谓颇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价值论.货币哲学.资本 ... 追溯近二十年学界之马克 ...查看


  • 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 作者:孙正聿孙利天王天成李景林刘连朋马天俊宋继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07期 [编者按] 在今天搞哲学,特别是作为一种自觉的哲学理论研究和哲学理论创造,"自我理解"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 ...查看


  • 哲学的意义与现实的联系
  • 哲学的意义与现实的联系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 ...查看


  •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
  • 高二<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 哲学的含义: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 义和任务: 运用:(1)联系身边的 ...查看


  • 美好生活的向导练习题(带答案)
  •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是( )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查看


  • 第一课 生活处处有哲学
  •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哲学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本义,真正的哲学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联系实际培养哲学爱好. 二.学习重难点 1.教学 ...查看


  • 哲学与精神生活
  • 我觉得哲学就是一种精神生活.所以我讲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都围绕着我对哲学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般人对于哲学的印象,就是没有用,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哲学家好像都是一些专门关心那些没有用的问题的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无能的. ...查看


  •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附答案)
  •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