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叶者言李国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2,4,6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7期)

1.文章第2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

3.请结合有关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4.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阅读答案:

1.主要是对银杏树的果实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拾叶”的描写。意思对即可给分。

2.(1)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2)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3)留作纪念,帮助记忆,引发回忆。

3.(1)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比如用银可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或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或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2)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庄严高洁;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

4.(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2,4,6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7期)

1.文章第2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

3.请结合有关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4.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阅读答案:

1.主要是对银杏树的果实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作用是引出下文对“拾叶”的描写。意思对即可给分。

2.(1)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2)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3)留作纪念,帮助记忆,引发回忆。

3.(1)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比如用银可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或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或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2)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庄严高洁;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

4.(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


相关文章

  • 李国文阅读答案
  • 阅读的愉悦李国文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 ...查看


  •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张  伟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 这位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并非没有道理. ...查看


  • [夏丐尊的教学改革]阅读答案
  • 夏丐尊的教学改革夏丐尊尤其重视教学的改革.夏先生教国文,就对国文教学作了全面改革,使春晖中学的国文教学独树一帜.从教材看,夏丐尊和他的同事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支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一是教 ...查看


  • 高考语文丢失了什么
  •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高考语文丢失了什么 王丽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对于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 但高考, ...查看


  •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阅读理解答案
  •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2)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3)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 ...查看


  • 论"人迷"阅读答案
  • 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12年4月23日,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为庆祝这一节日,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期待你我"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来. (1)以下是选自某部名著中的片段 ...查看


  • 2011年宁波市"语文报杯"高中阅读参考答案
  • 2011年宁波市"语文报杯"高中阅读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 检视我们的阅读视野(共20分,每空1分) (1)德 托马斯 赫尔曼.黑塞.肖洛霍夫.海因利希.伯尔.海明威(写出三位即可) (2)<你在高原>.&l ...查看


  • 丰子恺集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 ...查看


  •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 张家港市西张中学  王青寅 师:同学们,上课!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我规定他们每节语文课开始时用每天一诗代替师生问候) 师:很好,大家背得很熟,当然要注意体会!诗歌能给人美的享受,其他文学作品也能给人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