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摘要„„„„„„„„„„„„„„„„„„„„ ( 1 ) 关键词„„„„„„„„„„„„„„„„„„„ ( 1 ) 前言„„„„„„„„„„„„„„„„„„„„ ( 1 )

1、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标准„„„„„„„„( 3 )

1.1人性化设计及其重要性„„„„„„„„„„„( 3 )

1.2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 4 )

1.3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标准„„„„„„„„„„„( 4 )

1.4空间布局人性化的表现„„„„„„„„„„„( 4 )

2、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基本要素及其人性化设计„„( 5 )

2.1文化广场形象及其人性化设计„„„„„„„„( 5 )

2.2文化广场功能及其人性化设计„„„„„„„„( 6 )

2.2.1交通流线的组织„„„„„„„„„„„„„( 6 )

2.2.2空间组织与视线的组织„„„„„„„„„„( 6 )

2.2.3广场平面景观元素——铺装、绿化及水景„„( 6 )

2.3文化广场环境及其人性化设计„„„„„„„„( 7 )

2.3.1绿化种植„„„„„„„„„„„„„„„„( 7 )

2.3.2公共小品„„„„„„„„„„„„„„„„( 8 )

2.3.3喷泉„„„„„„„„„„„„„„„„„„( 9 )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10 )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10 )

3.2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10 )

3.3坚持兼顾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1 ) 结束语„„„„„„„„„„„„„„„„„„„( 12 ) 致谢„„„„„„„„„„„„„„„„„„„„( 12 ) 参考文献„„„„„„„„„„„„„„„„„„( 13 )

试论文化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culture square

design

学生 宋亚楠

指导教师 王影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

摘要:文章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化空间设计以及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重新诠释和分析为基础,提出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重点分析了人性化设计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与作用,并借此确定文化广场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和研究方向。

Abstract: Article from human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human space design and user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based on cultural plaza space layout should have the basic elem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s,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human design in Cultural Squa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layout and func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cultural square design of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关键词: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人性化设计、景观要素、文化内涵

Keywords: Cultural Square、Spatial layout、Humanized Design、Landscape elements、Cultural connotations

前言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大型群体性综合活动。由于建筑室内的面积无法承载大规模的活动,同时空间的封闭性也对人群的流动产生了影响。于是,一个开阔舒适、环境优美、阳光充足、功能齐全的室外空间成为了人们聚会的首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善,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成为人们得到满足之后的新追求,从而引起公共交往场所需求的大增。而传统城市的整体性和宜人尺度已被现代城市的超预期扩张和大规模淹没。城市文化广场能够合理组织时间和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

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场景观被人为破坏,车辆随便进入,卫生状况差等诸多与城市形象极不协调,与日益深入的“人居环境”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广场的人性化已日显迫切。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反映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美丽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美的生活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精神文化的实现。越是宜于人类居住和利于生活持续的城市,越是具有更大价值的城市。城市广场应创造出积极完美的形象,顺应时代的呼唤。

广场以其开放式的空间满足了人们进行交流、聚会、娱乐、休息、锻炼等多种综合性活动的需求。对都市人性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被誉为“都市的客厅”。作为一种城市建筑类型,它既反映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必须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作为其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只有意识到人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重要性,才可能将文化广场设计成充满魅力、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让市民获得丰富视景的文化广场。

从设计的根本目的,即“以人为本”出发,为人们创造一个合理的、完美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成为必然。设计既然是为人,“人性化”自然是设计的核心。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提供设计、服务之前应考虑到所提供的设施环境与服务的使用者是人,应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尽可能满足并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当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从而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当中修正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因此,人性化设计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文互融的时代精神,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结合的设计。但人性化设计,不仅仅是个性化设计、功能设计、绿色设计等概念所包含的,它不是设计的某一个侧面,而是从更高层次的设计追求上,要求的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个设计层次还包含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民族传统、人文特点、道德规范、宗教文化,更是时代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所以,人性化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的一种最高设计追求。文化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既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提升的具体

表现。

城市规划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方向,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从人性化设计来看,文化内涵是广场环境的生命,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协调与统一是文化广场的魅力之所在。其中包括:其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于街道的协调与统一;其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要协调与统一;其三,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应协调与统一。本文主要探讨文化广场在人性化空间布局中的基本要素、设计原则和处理手法。

1、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标准

1.1人性化设计及其重要性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等等。中国的圣贤哲人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阶级则把人性看做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

而今天,人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的综合体,其人性定义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总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以人为本思想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代,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如今的“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更是以人民为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使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变得显而易见。

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提供设计、服务之前应考虑到所提供的设施环境与服务

的使用者是人,应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尽可能满足并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从而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当中修正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1.2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

通过对人的行为心理分析所知,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有四种需求:—是生理需求,即需要环境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场所能为自身的个体领域提供防卫的心理保证,防止外界对身体、精神的潜在威胁,使人的行为不致受外界影响而损失个人行动的自由。三是交往的需求。交往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强调人性与人情味回归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趋势。事实上,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希望能与他人交往,从中得到帮助、安慰和欢乐。四是价值的需要。人在公共场合中希望被人注意、重视和尊重。

1.3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标准

通过研究认为,一个人性化的环境空间应既要利于生存和发展,又要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并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使用者所处环境应具备:第一,可信赖度(Reliability)。环境应能够被使用者所信赖,相信环境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开发商或政府,它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的,并最终使人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第二,保障度(Assurance)。所提供的环境应充分考虑被服务的人的权益,应为使用者更周全地考虑其真正所需,保障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第三,知觉度(Tangibility)。这是指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应使使用者感官知觉得到充分享受,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使用者能够得到享受才是人性化的环境服务。第四,关怀度(Empathy)。同而有所变化,与设置的周围环境相统一。例如科技园、学校、商业中心、遗留建筑群附近等不同路线的站点,在设计公交车站时,就要考虑与之相适应的风格特点。

1.4空间布局人性化的表现

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有:抬高式(或屋顶式)、下沉式、灰空间式。前两者选用高差的变化,创造出有一定封闭感的“阴角空间”,隔绝闹市的喧哗、形成缓冲,为市民提供逗留休憩的场所。后者则是利用一些迥廊、

庭院、阶台,创造出一种内外渗透、层次丰富的模糊空间,富于变化和趣味。

像美国加州的德尔玛广场,利

用沿街商店的屋顶平台,为购物

者提供了一个十分惬意的活动场

所。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中央是

下沉式的,冬季用作滑冰场,夏

季作露天咖啡厅。设计巧妙地安

排了空间的层次和序列,在有限

的城市空间中精心营造出一块半图1 洛克菲勒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私密的空间,倍受人们的青睐。圣地亚哥的霍顿广场,是一座很有吸引力的中庭式购物中心。中庭内空间变化多样,各式拱廊有曲、有直,将人与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基本要素及其人性化设计

广场是一个人流密度较高,聚集性较强的开放式空间。因此,广场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可归纳为三要素,即形象,功能与环境。

2.1文化广场形象及其人性化设计

文化广场的“形象”可理解

为景观特色,代表着一个国家或

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

及审美取向等。

景观地方特色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特色;另一方面是

自然特色。首先城市广场设计要

重视社会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图2 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化(如历史、传统、宗教、神话、民俗、风情等)融入到广场设计构思当中,

以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突显城市的个性,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广场,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给人们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如哈尔滨市因其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独具特色。庄

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造型奇特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

豪华的欧式建筑„„不禁令人赞叹。

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设计,突显这一历史文化特征,广场采用规整式布局,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中心,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了哈尔滨市的风貌,提高了该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其次自然特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势、自然景观均有所区别,每一个城市广场的面积大小、形状、道路交通、周围建筑、日照、风向等各种因素也各不相同,我们设计时,要考虑该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树木、地势的高低起伏考虑广场的布局和形式,将广场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周围的环境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可采用梯阶、平台、斜坡等手法,增加其层次感,或利用空间组合和标识物的造型以突出地域特征。追求地域的认知感,使广场具有“可读性”和“高度印象性”,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

2.2文化广场功能及其人性化设计

文化广场的“功能”是指广场使用的合理性。一个广场仅有美的视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的精神、行为及特殊要求的研究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考虑到广场的容载量、交通及人流穿行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场周围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公众产生亲和力和吸引力。

2.2.1交通流线的组织

(1)目的在于使车流通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

(2)广场内行人活动区域,要限制车辆通行。

(3)人性交通聚集区域同时与集会中心、景观趣味点的设置相联系。

2.2.2空间组织与视线的组织

广场空间组织重要考虑动态空间组织的要求。可将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结合使用,使广场上有开阔及幽静的地区。广场空间的划分应遵循主从、大小、开和有序,有节奏地组织原则,广场视线的空间景色,基本上分近、中、远三层。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创造层层引导、处处更新、曲折多变的广场景色。

2.2.3广场平面景观元素——铺装、绿化及水景

地面铺装需考虑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并结合适宜的排水坡度,引导、衬托主体建筑或构筑物,并表现广场的尺度感和气氛。

有绿化和绿化艺术较高的广场,不仅能增加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

功能。绿化可造景、衬景和障景,并能改善广场的区域小气候,创造宜人的环境。

水景是广场景观元素中具有灵动性的因素,对活跃广场气氛、改善小气候都有较强的作用。

2.3文化广场环境及其人性化设计

“环境”是指广场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功能”是隐含的,“环境”的营造是显而易见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吸引程度。广场环境中主要的几个方面:1.绿化种植2.公众艺术品3.喷泉。

2.3.1绿化种植

芦原义信在《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当中进行绿化,从生态学观点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从视觉上来说绿化都是镇静色,可使人心情平静得到休息”。人类本来就和绿化有着共生的命运。

作为软质景观,绿化是城市空间的柔化剂。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街道越发显得狭窄,由于绿化的屏障作用减弱了高层建筑给人的压迫感,并且还可以适当的掩蔽建筑与地面及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容易处理好的部位;从远处看,建筑矗立于绿色怀抱之中,建筑下方被虚化,越发显得建筑雄伟高大,且树的自然柔和的曲线与建筑理性刚硬的直线形成对比,显示了建筑本身的阳刚之美。

在空间处理上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空间感,反衬出建筑的体量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和引导的作用。

树木的本身的形状和色彩也是创造城市空间的一种景观元素。现在世界上环境设计比较成功的城市,树木形状大多是综合了东西方崇尚的自然形和几何形。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既可以体现其阴柔之美,又可以保持树丛的整体秩序;而纯几何形和自然形只作为点景景观元素。树木四季的色彩变化,给城市带来不同的面貌和气氛,再结合观叶、观花、观果的不同树种及观赏期的巧妙巧合,就可以用色彩谱写出生动和谐的都市交响曲。

绿化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可以是陪衬,起烘托主题的作用;又可以成为空间的主体,控制整个空间。

广场在种植树木时,应采用不同的植物进行装饰,形成丰富多彩的绿洲效

应。当广场很小时,树木的品种也应进行充分挑选,如选用羽状叶等品种的树木,这样使观赏者能够看到广场中更多的景色。在树木的高度上,同样要求以不阻挡广场使用者观赏的视线为依据。同时,植物的色彩与气味、种植与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全面设想的问题。绿化还包括草坪区的种植,草坪空间和位置决定着使用情况。

绿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很多,如草坪、绿篱、树木、花坛、花架以及垂直绿化等。这些广场小绿化与城市大面积绿化形成有机的网络,构成了城市这个有机体的重要器官——城市之肺。它对维持生态平衡,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含氧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城市带来一片清新的气息。

2.3.2公共小品

公共小品的魅力就在于在城市及广场空间构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公共小品的存在使空间顿时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和意义。

小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其艺术价值,按功能来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满足交通需要的小品,如交通指示灯、车站牌、车栏、候车亭等;满族人休息需要的小品,如路标、导游图、广告牌、时钟等;满足点景需要的景观要素,如雕塑、喷泉、小花坛等;满足人娱乐需要的小品,如嬉水池、攀登架等;另外还有一些满足人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如垃圾箱、痰盂、邮筒等。

一般小品体量较小,色彩较单纯,在空间中起点缀的作用。小品设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二是造型和色彩。第一点是从属于功能上的要求,第二点是从属于艺术上的要求,包含着文化和审美的内容。

公共艺术品是广场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包括雕塑、壁画作品等。其它一些如经过设计的风格化的座椅、路灯、地面等常常介于艺术品与实用物品之间,既有艺术的观赏性,又具有物品的使用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也归纳到公共艺术品当中。公共艺术应结合广场中所处的位置、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创作,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品要创造出愉悦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

(2)通过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典故等主题,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艺术作品的位置放在接近道路的广场边缘,有助于吸引一些过路的游客和行人。

(4)在艺术作品的内部或附近增加一些工人休息的设置,如台阶、座位,使人们与艺术作品拉近距离,增加亲和力。

我们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物质构成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精神和文化构成,只有注入主题和文脉,空间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的空间,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体,否则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激不起人心灵中深刻的感受。

2.3.3喷泉

有人把水比作城市的血脉,也有人把水比作都市的生命,显而易见谁在城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上许多有水面的城市正是由于这种“都市倒影”的作用而美不胜收。有了水,城市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有了水,城市的层次更加丰富;有了水,城市注入了活力。

水是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不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必有水的主题。水不仅具有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功能,其艺术功能也是为世人所瞩目的。临

近水体的建筑由于水的流动和反射,

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给城市增添

了无限的美感;由于水的作用迫使看

与被看之间拉开了距离,其轮廓线清

晰可见,空间得以延伸又富有生气。

如何利用好水体是都市环境设计成

图3 广场喷泉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败的关键。水使人与自然更加贴近,

正如计成所说“人为之美入自然”。

喷水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喷水是城市环境景观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人为景观,它有利于城市环境景观的水景造型。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水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环境景观质量。

喷泉在广场上的运用是一个较为传统的作法,近代的喷泉种类是很丰富的,

出现了如电影喷泉、音乐喷泉等。音乐喷泉可以随着音乐节奏而产生相应的高

低起伏,形成了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奇妙效果。电影水幕喷泉则是在巨大的面状喷泉水幕上投放电影,这样棘突出了喷泉的吸引力,又增加了趣味性的成分。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具体来说,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一定比例有绿荫的铺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海珠广场西广场的建设,丰富的空间形态,精致的小品,高低错落的绿化,瑰丽的夜间照明,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广场设置有汽车站、地铁、商店、电话亭、座位等)让市民感受到一个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再如广州市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广场,改建者拆除原有破旧围墙,通过建设斜坡绿化,既解决广场与周边市政路的高低差连接问题,又营造一个美丽的景观。

3.2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广场空间环境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构成是空间创造的基础,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或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及空间的主题与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只注重物质构成而忽视精神和文化的构成是经不起认真推敲和时间考验的,是不科学的、违背人性的。

城市环境设计的中心和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共栖共生的、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不考虑人的因素的环境设计是错误的设计,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理论上成功的设计,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把“广场景观”与“文化”联系起来,不但要说明景观是一种文化,而且更要强调,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文化大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文化气息。

景观文化形象是指一座城市景观或人文景观及其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文化现状,在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综合印象。景观文化形象是城市或地域文化多方面中一个重要和体现,高品位的景观文化形象对城市和

地域文化的生长以及市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价值。景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也是市民的公共利益。景观文化形象的设计要服从城市和地域整体文化形象的要求。

景观文化形象的设计应突出地域和城市特色,在景观设计重要塑造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象,体现多元文化交织的地方风貌,突出富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市民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景观设计是城市及地域文化形象形成的基础。既要有城市和地域整体景观规划,有具体到考虑每个广场、街道、路口的建筑和景观,甚至城市“家具”的风格与特点,以及与原有城市和地域的文化形象相协调,是景观与环境相匹配。考虑到文化形象,不仅对历史文化有个保护问题,还有个发展与延伸的问题。只是保护还不够,必须使历史文化脉搏得以发展。

3.3坚持兼顾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广场,可以带

动广场周边的旅游、生态、商业、交通

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

境,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可提升城

市的知名度,利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

的进程。所以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不但要注重近期利益还要注

重远期效益,以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图4 沈阳市府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顾为原则。不可仅为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在广场的周围可设置人们需求的经济项目,并使效益与市民的公共利益相平衡。文化广场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地区及使用功能的不同,合理规划广场规模的大小,否则一味的追求规模宏大气派,不但不能提升广场的经济效益,还会给人们造成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的感觉。国外的一些广场,虽然广场空间不算大,但功能明确,目的性强,使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充分体现人情味。

位于沈阳南北金廊轴线上的沈阳市政府广场像一颗闪亮的珍珠,占地面积为66280

平方米,广场中央建有“太阳鸟”主题雕塑,蕴涵着沈阳源远流长的

历史文化,每天的人流量可达到万人以上,也带动了周围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生态优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应结合文化广场的不同功能,设计多种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大化的发挥生态效益。

结束语

总之,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同时,城市文化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城市文化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流的机会。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公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一个城市的广场的设计不但为城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尤其城市的文化广场,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质的集中体现。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王影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你们给予我的珍贵情谊,是我终身的财富。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为我顺利完成学业做出的无私奉献,我将用我不懈的努力来回报你们。

参考文献:

[01]郑曙旸著,《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7年7月;

[02]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甘沛著,《城市街道与广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

[03]英 Randau Mcmull著,张振南译,《建筑环境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04]艾瑞克·J·詹金斯 (Eric J.Jenkins)、李哲著,《广场尺度:100个城市广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05]蔡永洁著,《城市广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06]文增著著,《城市广场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07]舒湘鄂著,《景观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6年8月;

[08]段广德、闫晓云、崔丽萍著,《城市园林设计集萃》,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4月;

[09]程宗玉、吴蒙友著,《城市广场灯光环境规划设计》,2004年12期;

[10]周正楠著,《空间形体表达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张绮曼著,《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12]赵良著,《景观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13]王浩、谷康、孙新旺、陈蓉、金晓雯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4]詹和平著,《空间设计形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李砚祖著,《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6]陈虹、倪伟《立体形态设计》,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3年1月;

[17]丁圆著,《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18]周至禹著,《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王洪义著,《视觉形式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英 E·H·冈布里奇著,卢晓华译,《艺术与幻觉》,工人出版社,1988月6月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摘要„„„„„„„„„„„„„„„„„„„„ ( 1 ) 关键词„„„„„„„„„„„„„„„„„„„ ( 1 ) 前言„„„„„„„„„„„„„„„„„„„„ ( 1 )

1、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标准„„„„„„„„( 3 )

1.1人性化设计及其重要性„„„„„„„„„„„( 3 )

1.2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 4 )

1.3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标准„„„„„„„„„„„( 4 )

1.4空间布局人性化的表现„„„„„„„„„„„( 4 )

2、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基本要素及其人性化设计„„( 5 )

2.1文化广场形象及其人性化设计„„„„„„„„( 5 )

2.2文化广场功能及其人性化设计„„„„„„„„( 6 )

2.2.1交通流线的组织„„„„„„„„„„„„„( 6 )

2.2.2空间组织与视线的组织„„„„„„„„„„( 6 )

2.2.3广场平面景观元素——铺装、绿化及水景„„( 6 )

2.3文化广场环境及其人性化设计„„„„„„„„( 7 )

2.3.1绿化种植„„„„„„„„„„„„„„„„( 7 )

2.3.2公共小品„„„„„„„„„„„„„„„„( 8 )

2.3.3喷泉„„„„„„„„„„„„„„„„„„( 9 )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10 )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10 )

3.2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10 )

3.3坚持兼顾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1 ) 结束语„„„„„„„„„„„„„„„„„„„( 12 ) 致谢„„„„„„„„„„„„„„„„„„„„( 12 ) 参考文献„„„„„„„„„„„„„„„„„„( 13 )

试论文化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culture square

design

学生 宋亚楠

指导教师 王影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

摘要:文章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化空间设计以及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重新诠释和分析为基础,提出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重点分析了人性化设计在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与作用,并借此确定文化广场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设计的目标和研究方向。

Abstract: Article from human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human space design and user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based on cultural plaza space layout should have the basic elem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s,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human design in Cultural Squa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layout and func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cultural square design of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关键词:文化广场、空间布局、人性化设计、景观要素、文化内涵

Keywords: Cultural Square、Spatial layout、Humanized Design、Landscape elements、Cultural connotations

前言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大型群体性综合活动。由于建筑室内的面积无法承载大规模的活动,同时空间的封闭性也对人群的流动产生了影响。于是,一个开阔舒适、环境优美、阳光充足、功能齐全的室外空间成为了人们聚会的首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善,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成为人们得到满足之后的新追求,从而引起公共交往场所需求的大增。而传统城市的整体性和宜人尺度已被现代城市的超预期扩张和大规模淹没。城市文化广场能够合理组织时间和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

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场景观被人为破坏,车辆随便进入,卫生状况差等诸多与城市形象极不协调,与日益深入的“人居环境”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广场的人性化已日显迫切。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反映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美丽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美的生活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精神文化的实现。越是宜于人类居住和利于生活持续的城市,越是具有更大价值的城市。城市广场应创造出积极完美的形象,顺应时代的呼唤。

广场以其开放式的空间满足了人们进行交流、聚会、娱乐、休息、锻炼等多种综合性活动的需求。对都市人性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被誉为“都市的客厅”。作为一种城市建筑类型,它既反映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必须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作为其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只有意识到人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重要性,才可能将文化广场设计成充满魅力、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让市民获得丰富视景的文化广场。

从设计的根本目的,即“以人为本”出发,为人们创造一个合理的、完美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成为必然。设计既然是为人,“人性化”自然是设计的核心。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提供设计、服务之前应考虑到所提供的设施环境与服务的使用者是人,应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尽可能满足并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当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从而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当中修正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因此,人性化设计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文互融的时代精神,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结合的设计。但人性化设计,不仅仅是个性化设计、功能设计、绿色设计等概念所包含的,它不是设计的某一个侧面,而是从更高层次的设计追求上,要求的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个设计层次还包含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民族传统、人文特点、道德规范、宗教文化,更是时代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所以,人性化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的一种最高设计追求。文化广场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既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提升的具体

表现。

城市规划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方向,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从人性化设计来看,文化内涵是广场环境的生命,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协调与统一是文化广场的魅力之所在。其中包括:其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于街道的协调与统一;其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要协调与统一;其三,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应协调与统一。本文主要探讨文化广场在人性化空间布局中的基本要素、设计原则和处理手法。

1、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标准

1.1人性化设计及其重要性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等等。中国的圣贤哲人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阶级则把人性看做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

而今天,人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的综合体,其人性定义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总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以人为本思想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代,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如今的“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更是以人民为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使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变得显而易见。

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提供设计、服务之前应考虑到所提供的设施环境与服务

的使用者是人,应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尽可能满足并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从而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当中修正行为、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1.2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

通过对人的行为心理分析所知,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有四种需求:—是生理需求,即需要环境舒适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场所能为自身的个体领域提供防卫的心理保证,防止外界对身体、精神的潜在威胁,使人的行为不致受外界影响而损失个人行动的自由。三是交往的需求。交往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强调人性与人情味回归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趋势。事实上,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希望能与他人交往,从中得到帮助、安慰和欢乐。四是价值的需要。人在公共场合中希望被人注意、重视和尊重。

1.3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标准

通过研究认为,一个人性化的环境空间应既要利于生存和发展,又要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并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使用者所处环境应具备:第一,可信赖度(Reliability)。环境应能够被使用者所信赖,相信环境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开发商或政府,它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的,并最终使人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第二,保障度(Assurance)。所提供的环境应充分考虑被服务的人的权益,应为使用者更周全地考虑其真正所需,保障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第三,知觉度(Tangibility)。这是指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应使使用者感官知觉得到充分享受,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使用者能够得到享受才是人性化的环境服务。第四,关怀度(Empathy)。同而有所变化,与设置的周围环境相统一。例如科技园、学校、商业中心、遗留建筑群附近等不同路线的站点,在设计公交车站时,就要考虑与之相适应的风格特点。

1.4空间布局人性化的表现

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有:抬高式(或屋顶式)、下沉式、灰空间式。前两者选用高差的变化,创造出有一定封闭感的“阴角空间”,隔绝闹市的喧哗、形成缓冲,为市民提供逗留休憩的场所。后者则是利用一些迥廊、

庭院、阶台,创造出一种内外渗透、层次丰富的模糊空间,富于变化和趣味。

像美国加州的德尔玛广场,利

用沿街商店的屋顶平台,为购物

者提供了一个十分惬意的活动场

所。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中央是

下沉式的,冬季用作滑冰场,夏

季作露天咖啡厅。设计巧妙地安

排了空间的层次和序列,在有限

的城市空间中精心营造出一块半图1 洛克菲勒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私密的空间,倍受人们的青睐。圣地亚哥的霍顿广场,是一座很有吸引力的中庭式购物中心。中庭内空间变化多样,各式拱廊有曲、有直,将人与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文化广场空间布局基本要素及其人性化设计

广场是一个人流密度较高,聚集性较强的开放式空间。因此,广场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可归纳为三要素,即形象,功能与环境。

2.1文化广场形象及其人性化设计

文化广场的“形象”可理解

为景观特色,代表着一个国家或

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

及审美取向等。

景观地方特色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特色;另一方面是

自然特色。首先城市广场设计要

重视社会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图2 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化(如历史、传统、宗教、神话、民俗、风情等)融入到广场设计构思当中,

以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突显城市的个性,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广场,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给人们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如哈尔滨市因其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独具特色。庄

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造型奇特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

豪华的欧式建筑„„不禁令人赞叹。

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设计,突显这一历史文化特征,广场采用规整式布局,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中心,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了哈尔滨市的风貌,提高了该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其次自然特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势、自然景观均有所区别,每一个城市广场的面积大小、形状、道路交通、周围建筑、日照、风向等各种因素也各不相同,我们设计时,要考虑该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树木、地势的高低起伏考虑广场的布局和形式,将广场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周围的环境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可采用梯阶、平台、斜坡等手法,增加其层次感,或利用空间组合和标识物的造型以突出地域特征。追求地域的认知感,使广场具有“可读性”和“高度印象性”,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

2.2文化广场功能及其人性化设计

文化广场的“功能”是指广场使用的合理性。一个广场仅有美的视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的精神、行为及特殊要求的研究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考虑到广场的容载量、交通及人流穿行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场周围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公众产生亲和力和吸引力。

2.2.1交通流线的组织

(1)目的在于使车流通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

(2)广场内行人活动区域,要限制车辆通行。

(3)人性交通聚集区域同时与集会中心、景观趣味点的设置相联系。

2.2.2空间组织与视线的组织

广场空间组织重要考虑动态空间组织的要求。可将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结合使用,使广场上有开阔及幽静的地区。广场空间的划分应遵循主从、大小、开和有序,有节奏地组织原则,广场视线的空间景色,基本上分近、中、远三层。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创造层层引导、处处更新、曲折多变的广场景色。

2.2.3广场平面景观元素——铺装、绿化及水景

地面铺装需考虑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并结合适宜的排水坡度,引导、衬托主体建筑或构筑物,并表现广场的尺度感和气氛。

有绿化和绿化艺术较高的广场,不仅能增加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

功能。绿化可造景、衬景和障景,并能改善广场的区域小气候,创造宜人的环境。

水景是广场景观元素中具有灵动性的因素,对活跃广场气氛、改善小气候都有较强的作用。

2.3文化广场环境及其人性化设计

“环境”是指广场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功能”是隐含的,“环境”的营造是显而易见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吸引程度。广场环境中主要的几个方面:1.绿化种植2.公众艺术品3.喷泉。

2.3.1绿化种植

芦原义信在《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当中进行绿化,从生态学观点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从视觉上来说绿化都是镇静色,可使人心情平静得到休息”。人类本来就和绿化有着共生的命运。

作为软质景观,绿化是城市空间的柔化剂。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街道越发显得狭窄,由于绿化的屏障作用减弱了高层建筑给人的压迫感,并且还可以适当的掩蔽建筑与地面及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容易处理好的部位;从远处看,建筑矗立于绿色怀抱之中,建筑下方被虚化,越发显得建筑雄伟高大,且树的自然柔和的曲线与建筑理性刚硬的直线形成对比,显示了建筑本身的阳刚之美。

在空间处理上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空间感,反衬出建筑的体量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和引导的作用。

树木的本身的形状和色彩也是创造城市空间的一种景观元素。现在世界上环境设计比较成功的城市,树木形状大多是综合了东西方崇尚的自然形和几何形。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既可以体现其阴柔之美,又可以保持树丛的整体秩序;而纯几何形和自然形只作为点景景观元素。树木四季的色彩变化,给城市带来不同的面貌和气氛,再结合观叶、观花、观果的不同树种及观赏期的巧妙巧合,就可以用色彩谱写出生动和谐的都市交响曲。

绿化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可以是陪衬,起烘托主题的作用;又可以成为空间的主体,控制整个空间。

广场在种植树木时,应采用不同的植物进行装饰,形成丰富多彩的绿洲效

应。当广场很小时,树木的品种也应进行充分挑选,如选用羽状叶等品种的树木,这样使观赏者能够看到广场中更多的景色。在树木的高度上,同样要求以不阻挡广场使用者观赏的视线为依据。同时,植物的色彩与气味、种植与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全面设想的问题。绿化还包括草坪区的种植,草坪空间和位置决定着使用情况。

绿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很多,如草坪、绿篱、树木、花坛、花架以及垂直绿化等。这些广场小绿化与城市大面积绿化形成有机的网络,构成了城市这个有机体的重要器官——城市之肺。它对维持生态平衡,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含氧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城市带来一片清新的气息。

2.3.2公共小品

公共小品的魅力就在于在城市及广场空间构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公共小品的存在使空间顿时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和意义。

小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其艺术价值,按功能来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满足交通需要的小品,如交通指示灯、车站牌、车栏、候车亭等;满族人休息需要的小品,如路标、导游图、广告牌、时钟等;满足点景需要的景观要素,如雕塑、喷泉、小花坛等;满足人娱乐需要的小品,如嬉水池、攀登架等;另外还有一些满足人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如垃圾箱、痰盂、邮筒等。

一般小品体量较小,色彩较单纯,在空间中起点缀的作用。小品设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二是造型和色彩。第一点是从属于功能上的要求,第二点是从属于艺术上的要求,包含着文化和审美的内容。

公共艺术品是广场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包括雕塑、壁画作品等。其它一些如经过设计的风格化的座椅、路灯、地面等常常介于艺术品与实用物品之间,既有艺术的观赏性,又具有物品的使用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也归纳到公共艺术品当中。公共艺术应结合广场中所处的位置、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创作,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品要创造出愉悦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

(2)通过传奇、寓言、神话或历史典故等主题,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作品,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艺术作品的位置放在接近道路的广场边缘,有助于吸引一些过路的游客和行人。

(4)在艺术作品的内部或附近增加一些工人休息的设置,如台阶、座位,使人们与艺术作品拉近距离,增加亲和力。

我们注重城市空间环境物质构成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精神和文化构成,只有注入主题和文脉,空间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的空间,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体,否则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激不起人心灵中深刻的感受。

2.3.3喷泉

有人把水比作城市的血脉,也有人把水比作都市的生命,显而易见谁在城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上许多有水面的城市正是由于这种“都市倒影”的作用而美不胜收。有了水,城市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有了水,城市的层次更加丰富;有了水,城市注入了活力。

水是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不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必有水的主题。水不仅具有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功能,其艺术功能也是为世人所瞩目的。临

近水体的建筑由于水的流动和反射,

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给城市增添

了无限的美感;由于水的作用迫使看

与被看之间拉开了距离,其轮廓线清

晰可见,空间得以延伸又富有生气。

如何利用好水体是都市环境设计成

图3 广场喷泉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败的关键。水使人与自然更加贴近,

正如计成所说“人为之美入自然”。

喷水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喷水是城市环境景观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人为景观,它有利于城市环境景观的水景造型。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水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环境景观质量。

喷泉在广场上的运用是一个较为传统的作法,近代的喷泉种类是很丰富的,

出现了如电影喷泉、音乐喷泉等。音乐喷泉可以随着音乐节奏而产生相应的高

低起伏,形成了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奇妙效果。电影水幕喷泉则是在巨大的面状喷泉水幕上投放电影,这样棘突出了喷泉的吸引力,又增加了趣味性的成分。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具体来说,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一定比例有绿荫的铺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海珠广场西广场的建设,丰富的空间形态,精致的小品,高低错落的绿化,瑰丽的夜间照明,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广场设置有汽车站、地铁、商店、电话亭、座位等)让市民感受到一个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再如广州市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广场,改建者拆除原有破旧围墙,通过建设斜坡绿化,既解决广场与周边市政路的高低差连接问题,又营造一个美丽的景观。

3.2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广场空间环境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构成是空间创造的基础,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或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及空间的主题与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只注重物质构成而忽视精神和文化的构成是经不起认真推敲和时间考验的,是不科学的、违背人性的。

城市环境设计的中心和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共栖共生的、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不考虑人的因素的环境设计是错误的设计,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理论上成功的设计,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把“广场景观”与“文化”联系起来,不但要说明景观是一种文化,而且更要强调,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文化大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文化气息。

景观文化形象是指一座城市景观或人文景观及其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文化现状,在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综合印象。景观文化形象是城市或地域文化多方面中一个重要和体现,高品位的景观文化形象对城市和

地域文化的生长以及市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价值。景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也是市民的公共利益。景观文化形象的设计要服从城市和地域整体文化形象的要求。

景观文化形象的设计应突出地域和城市特色,在景观设计重要塑造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象,体现多元文化交织的地方风貌,突出富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市民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景观设计是城市及地域文化形象形成的基础。既要有城市和地域整体景观规划,有具体到考虑每个广场、街道、路口的建筑和景观,甚至城市“家具”的风格与特点,以及与原有城市和地域的文化形象相协调,是景观与环境相匹配。考虑到文化形象,不仅对历史文化有个保护问题,还有个发展与延伸的问题。只是保护还不够,必须使历史文化脉搏得以发展。

3.3坚持兼顾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广场,可以带

动广场周边的旅游、生态、商业、交通

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

境,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可提升城

市的知名度,利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

的进程。所以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不但要注重近期利益还要注

重远期效益,以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图4 沈阳市府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收集)

顾为原则。不可仅为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在广场的周围可设置人们需求的经济项目,并使效益与市民的公共利益相平衡。文化广场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地区及使用功能的不同,合理规划广场规模的大小,否则一味的追求规模宏大气派,不但不能提升广场的经济效益,还会给人们造成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的感觉。国外的一些广场,虽然广场空间不算大,但功能明确,目的性强,使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充分体现人情味。

位于沈阳南北金廊轴线上的沈阳市政府广场像一颗闪亮的珍珠,占地面积为66280

平方米,广场中央建有“太阳鸟”主题雕塑,蕴涵着沈阳源远流长的

历史文化,每天的人流量可达到万人以上,也带动了周围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生态优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应结合文化广场的不同功能,设计多种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大化的发挥生态效益。

结束语

总之,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同时,城市文化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城市文化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流的机会。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常是公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一个城市的广场的设计不但为城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尤其城市的文化广场,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品质的集中体现。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王影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你们给予我的珍贵情谊,是我终身的财富。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为我顺利完成学业做出的无私奉献,我将用我不懈的努力来回报你们。

参考文献:

[01]郑曙旸著,《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7年7月;

[02]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甘沛著,《城市街道与广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

[03]英 Randau Mcmull著,张振南译,《建筑环境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04]艾瑞克·J·詹金斯 (Eric J.Jenkins)、李哲著,《广场尺度:100个城市广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05]蔡永洁著,《城市广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06]文增著著,《城市广场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07]舒湘鄂著,《景观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206年8月;

[08]段广德、闫晓云、崔丽萍著,《城市园林设计集萃》,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4月;

[09]程宗玉、吴蒙友著,《城市广场灯光环境规划设计》,2004年12期;

[10]周正楠著,《空间形体表达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张绮曼著,《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12]赵良著,《景观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13]王浩、谷康、孙新旺、陈蓉、金晓雯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4]詹和平著,《空间设计形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李砚祖著,《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6]陈虹、倪伟《立体形态设计》,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3年1月;

[17]丁圆著,《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18]周至禹著,《思维与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王洪义著,《视觉形式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英 E·H·冈布里奇著,卢晓华译,《艺术与幻觉》,工人出版社,1988月6月 。


相关文章

  • 创建生态校园的方法与意义
  • 创建生态校园的方法与意义 -methodandsignificancetoCreateecologicalcampus 刘晶 长安大学710064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 ...查看


  • 园林毕业论文
  • 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农业工程系 系 园林技术 专业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北京.哈尔滨经典园林案例分析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2009年6月10日 一.内容提要: 本文从设计实例方案进行分析 引导某些实例设计方案总结分析,通过这 ...查看


  • 浅谈医院建筑设计的新理念
  • [摘 要]当前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在医院建筑设计中,运用新的设计理念��融合现状,面向未来的建筑:便于使用与管理的建筑:"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建筑:高度智能化的建筑:地区标志性的建筑. [关键词]总体布局 ...查看


  •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 1 居住环境景观的构成与塑造 1.1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行为的需求:户外休息,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 ...查看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论文
  • 题目1:钟鼓楼广场 简介:西安钟鼓楼广场是一项古迹保护与旧 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 钟暮鼓"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空间处 理上吸取中国传统空间组景经验,与现代城市 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为古城西安提 ...查看


  •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Concept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ChineseCampusPIanningandDesign ■何镜堂 HeJingtang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近年来在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领 ...查看


  • -对客运站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及趋势的思考
  • 对客运站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及趋势的思考 作者:赵鹏宇 (自动化1105班 [email protected])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客运站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客运站在规模.功能和流线.造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的 ...查看


  • 城市公共中心设计论文
  • 城市中心娱乐广场 --大雁塔南广场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城市中的"精神空间".与城市的环境.历史.文化有很大的联系,城市广场是一种以周围环境为依托的三维的围合 ...查看


  • 毕业论文---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 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