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3 蜡烛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 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 教学过程

六、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烛光里的妈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

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

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留作课后作业)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3 蜡烛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 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 教学过程

六、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烛光里的妈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

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

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留作课后作业)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相关文章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 学 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能力,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 ...查看


  •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案
  •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生死攸关的烛光>(小学语文五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3)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7人.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 ...查看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 单元课题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的探究活动 匿名投稿 给我留言 首页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件中心 学科论文 范文大全 学生频道 中考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初中在线 >> 试题中心 >> 化学试题 >> ...查看


  •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句式类型及句式变换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特点 2.掌握"把字句与被字句"."陈述句与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直述句与转述句&qu ...查看


  •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曲1教案鲁教版
  • 月光曲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 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 ...查看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方县对江镇对江小学 彭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结合具体的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 ...查看


  • 3[蜡烛]学教案
  • 八年级 学科:语文 准印份 包科领导签字: 课题:3.<蜡烛> 主备人:李燕萍 课型:新授课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2012年9月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得分: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 ...查看


  • 晚上的"太阳"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 10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好习惯. ☆ 点. ☆ ☆ 教学准备 发动学生搜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设计思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