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1990)

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

高金华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的目的有本质的不同。资产阶级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则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目的,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符合全国人民包括领导干部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同时,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要和群众同甘共苦,“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7页、324页)由于对外开放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党的个别领导人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这些年来在少数领导干部中滋长了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不惜以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现代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是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战略措施。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为政清廉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要求领导干部为政勤勉。有些群众说得好,领导本人“两袖清风”,所领导的群众“两手空空”的干部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带头人。现代化的步伐一日千里,领导干部应树立无功即过的意识,领导群众开拓前进。为此,就需要领导干部艰苦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公而忘私,人民群众就会象战争年代那样坚定地跟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大有希望。

第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我们的国家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不是互相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里把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讲得十分明确。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建设即发展生产的唯一目的,而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手段。生产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一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生活就无从谈起。而人民生活的改善又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不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的生产也不会持续发展。总之,我们既要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重视“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发展生产。”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276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应该坚决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决策,因为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时,各级领导又要根据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执行领导机关的决策,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如果发现领导机关的指示有缺点或错误,也应当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的精神建议领导改正,总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出发点。”(《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995页)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种是为了个人的升迁只知“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而忘记了对人民群众负责。这两种错误倾向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们就能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

现代化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劳动的各个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生产者的任何懈怠将会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科技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直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资产阶级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生产对人的因素的依赖关系,在企业管理上推行“管理民主化”,有些企业甚至提出“一切依靠员工”的口号。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工人不可能具有主人翁地位。资产阶级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依靠工人群众,只不过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手段,来促使工人更多地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为真正依靠劳动群众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都要求我们把“一切依靠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关系。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应当相信,人民群众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173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依靠群众是教育群众的实践基础,教育群众是依靠群众的思想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党只有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胜利。由于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不同,任何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在群众中进行经常的切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依靠群众和依靠专家的关系。现代化生产具有高度连续性、分工细密性、技术上严格性和协作上复杂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企业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依靠专家和依靠群众的关系。我们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一切依靠群众,就内在地包含着依靠各方面的专家。因为群众中有专家,专家是群众中的一员,专家本身也形成一个群体。就客观对象来说,专家和一般群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家是群众中的优秀人才,在科技开发、生产经营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专家不能脱离群众,专家的智力来自群众。在主体认识上,一方面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专家。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告诫全党:“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0页)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否定和忽视一般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专家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优异的贡献。只有使专家的智慧变成广大劳动群众的实践,才能形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否定专家的作用,几乎把一切专家都打成“反动权威”,加以排斥;另一种是只承认专家的作用,忽视或根本否认普通群众的作用。这两种错误倾向都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正确处理依靠群众和依靠专家的关系,充分调动专家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

第三,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的关系。现代化的大生产不但日益社会化而且日益国际化,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遵循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中,蕴涵着学习其他国家人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群众创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285页)我们要努力争取一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外来援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所声称的“支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有条件的,有些国家企图以“援助”为手段把中国的现代化拉向资本主义轨道。我们决不能把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要根本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富强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386页)要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也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复强调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正确处理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

现代化的决策对象具有复杂性、巨耗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决策正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策失误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做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决策,必须发挥群体效应。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决策者都非常重视智囊团的作用。美国的兰德公司、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在本国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著名的智囊团。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的偏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决策对群体效应的发挥是有限的,不可能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同样需要发挥群体效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决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为决策过程充分发挥群体效应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的决策方法。在决策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决策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根本途径,而办实事首先需要决策并且需要正确的决策。在决策时必须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放在头等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党政领导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检验党政领导决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各级党政领导要勇于为人民利益而决策,只要决策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就应该不为风险迟疑,不为非议动摇,不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各级党政领导要勇于纠正决策中的缺点和失误,只要发现决策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坚决予以纠正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纠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996页)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策科学性的首要条件。

第二,决策要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主体。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3、452页)实践证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决策程序,使这一根本方法制度化。十三届六中全会对此作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首先,要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有些重大决策在实施前还需要经过试点。其次,要重视并加强决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发挥它们的参谋作用。再次,党委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决策。最后,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目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程序和措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决策要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科学的决策只有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指出:“善于把党的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个运动、每个战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14页)今天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这种领导艺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症结所在,就是有些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机关不能认真地宣传和贯彻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在把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方法。要通过一般号召使广大群众明确党和政府决策的内容和意义,要通过个别指导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体会到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从而衷心拥护和自觉地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根本工作路线。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这一根本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原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4~83页。(主编:张林学  王庆新  佟剑秋)

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

高金华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的目的有本质的不同。资产阶级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则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目的,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符合全国人民包括领导干部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同时,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要和群众同甘共苦,“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7页、324页)由于对外开放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党的个别领导人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这些年来在少数领导干部中滋长了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不惜以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现代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是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战略措施。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为政清廉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要求领导干部为政勤勉。有些群众说得好,领导本人“两袖清风”,所领导的群众“两手空空”的干部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带头人。现代化的步伐一日千里,领导干部应树立无功即过的意识,领导群众开拓前进。为此,就需要领导干部艰苦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公而忘私,人民群众就会象战争年代那样坚定地跟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大有希望。

第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我们的国家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不是互相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里把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讲得十分明确。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建设即发展生产的唯一目的,而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手段。生产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一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生活就无从谈起。而人民生活的改善又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不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的生产也不会持续发展。总之,我们既要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重视“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发展生产。”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现代化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276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应该坚决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决策,因为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时,各级领导又要根据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执行领导机关的决策,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如果发现领导机关的指示有缺点或错误,也应当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的精神建议领导改正,总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出发点。”(《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995页)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种是为了个人的升迁只知“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而忘记了对人民群众负责。这两种错误倾向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们就能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

现代化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劳动的各个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生产者的任何懈怠将会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科技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直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资产阶级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生产对人的因素的依赖关系,在企业管理上推行“管理民主化”,有些企业甚至提出“一切依靠员工”的口号。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工人不可能具有主人翁地位。资产阶级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依靠工人群众,只不过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手段,来促使工人更多地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为真正依靠劳动群众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都要求我们把“一切依靠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关系。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应当相信,人民群众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173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依靠群众是教育群众的实践基础,教育群众是依靠群众的思想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党只有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胜利。由于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不同,任何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在群众中进行经常的切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依靠群众和依靠专家的关系。现代化生产具有高度连续性、分工细密性、技术上严格性和协作上复杂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企业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依靠专家和依靠群众的关系。我们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一切依靠群众,就内在地包含着依靠各方面的专家。因为群众中有专家,专家是群众中的一员,专家本身也形成一个群体。就客观对象来说,专家和一般群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家是群众中的优秀人才,在科技开发、生产经营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专家不能脱离群众,专家的智力来自群众。在主体认识上,一方面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专家。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告诫全党:“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0页)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否定和忽视一般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专家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优异的贡献。只有使专家的智慧变成广大劳动群众的实践,才能形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否定专家的作用,几乎把一切专家都打成“反动权威”,加以排斥;另一种是只承认专家的作用,忽视或根本否认普通群众的作用。这两种错误倾向都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正确处理依靠群众和依靠专家的关系,充分调动专家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

第三,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的关系。现代化的大生产不但日益社会化而且日益国际化,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遵循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中,蕴涵着学习其他国家人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群众创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285页)我们要努力争取一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外来援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所声称的“支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有条件的,有些国家企图以“援助”为手段把中国的现代化拉向资本主义轨道。我们决不能把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要根本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富强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 386页)要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也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复强调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正确处理依靠本国人民和争取外援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

现代化的决策对象具有复杂性、巨耗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决策正确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策失误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做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决策,必须发挥群体效应。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决策者都非常重视智囊团的作用。美国的兰德公司、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在本国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著名的智囊团。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的偏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决策对群体效应的发挥是有限的,不可能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同样需要发挥群体效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决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为决策过程充分发挥群体效应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本的决策方法。在决策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决策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根本途径,而办实事首先需要决策并且需要正确的决策。在决策时必须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放在头等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党政领导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检验党政领导决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各级党政领导要勇于为人民利益而决策,只要决策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就应该不为风险迟疑,不为非议动摇,不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各级党政领导要勇于纠正决策中的缺点和失误,只要发现决策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坚决予以纠正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纠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996页)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策科学性的首要条件。

第二,决策要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认识主体。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3、452页)实践证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方法,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决策程序,使这一根本方法制度化。十三届六中全会对此作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首先,要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有些重大决策在实施前还需要经过试点。其次,要重视并加强决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发挥它们的参谋作用。再次,党委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决策。最后,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目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程序和措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决策要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科学的决策只有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指出:“善于把党的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个运动、每个战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14页)今天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这种领导艺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症结所在,就是有些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机关不能认真地宣传和贯彻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在把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方法。要通过一般号召使广大群众明确党和政府决策的内容和意义,要通过个别指导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体会到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从而衷心拥护和自觉地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根本工作路线。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这一根本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原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4~83页。(主编:张林学  王庆新  佟剑秋)


相关文章

  •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周春山
  • 第68卷第6期 2013年6月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 ol.68, No.6June, 2013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周春山1, 叶昌东2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省城市 ...查看


  • 四个全面知识竞赛题
  • 四个全面知识竞赛题 1.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什么? 答案:提出"四个全面".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是什么?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 ...查看


  • 谈谈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 谈谈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 ...查看


  • 副高述职报告
  • 篇一:副高述职报告范文大全 副高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三年来,在卫生行 业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与班子成员以及全院职工一道,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 "以病 ...查看


  •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 (一)路线问题,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抉择. 2013年的这个10月,APEC峰会时隔19年重回印尼,‚活力亚洲‛如何当得起‚全球引擎‛的期待,21个成员的选择,决定成败.美国民主. ...查看


  • 建设学习型政党,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 建设学习型政党,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如今,我们全党正在兴起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高潮.弘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是由党的优良传统决定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在组织部门各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里着重讲五个 ...查看


  • 党代会人代会
  • 一.各会性质 党代会是党的大会,也就是全国党员大会. 人代会是全国人民的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都是5年一届,从当届开始,每年一次. 党代会开在人代会前一年,然后人代会就鼓掌通过党代会的决议或者职务变迁. 一个是党的会议,一个是国家的会议 ...查看


  • 九年级思品第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为什么说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哪里?或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特点? ①.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查看


  • 2015副科级后备干部选拔理论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 副科级后备干部选拔理论考试思考题及 参考答案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