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建议
傅锐英 方福清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 分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保护区按保护对象的不同被分为:森林、湿地、荒漠、、、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2006年2月23日,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265,9185.1万hm,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6%。
,也是动植物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运营资金主,投入严重不足。与世界自然保护区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每百公顷为0.5美元,1/25,由于资金的极度缺乏,导致许多自然保护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仅停留在简单看护上,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被形象地称作“高级护林员”;自然保护区发展所必须的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工作均无法开展。另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切断”,保护区又难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助。在保护区内进行保护性开发,如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途径,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的环境,而且可以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减少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压力。
2 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2.1 优势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保健活动,追求把旅游活动与增强体质结合起来,生态旅游已渐成时沿。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正好具备这种自然条件。
(1)景观资源丰富。由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不同,保护区内不仅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而且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众多,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政府的高度重视。当今,林业作为一大产业,应当是多产业、多产品、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风景资源又是林业特有的资源优势,林业主管部门领导非常重视,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项绿色产业来抓。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十八条有关规定,在实验区内可适当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既增加保护区的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知名度,还可增加游人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2.2 发展前景
我国现有人口13亿,是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国之一。人们有森林生态旅游的习惯,如帝王将相出游各地寻求长生不老药,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28年等等。平民百姓也有野外郊游的习惯,如小学生、青少年春游,到野外踏青,老年人重阳节登山,这些习俗由来已久。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密集,川流不息的车辆,环境的污染等,使人们产生很大的压抑感。人们希望寻求一个安静、幽雅的环
・73・
()
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渐渐不再感兴趣于那种马不停蹄的旅游方式,而希望能有一个清新、安静的地方,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并能得到充分休息和乐趣。环境和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使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光明。近年来旅游消费倾向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据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因此,森林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发展前景广阔。
3 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规划问题
生态旅游项目的成功关键在科学规划,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存在较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强,需要考虑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社区村民代表的参与。多数保护区由于缺乏专业规划人员而无法制定真正科学的旅游总体规划或无法制定旅游规划。
3.2 保护与合理开发问题
实践证明,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就难以保证达到开发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共赢的目标。
3.3 宣传教育问题
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游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得不到加强
3.4 当地社区居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保护区能否顺利地开展旅游并持续地发展下去。
3.5 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目前,有关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
4 对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4.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因而,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使之能永续利用。
自然保护区旅游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通过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自然保护区应在合理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法定程序和条件经批准外,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特别是对部分知名度大,游客量多的保护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采取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将游人分流,减轻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压力,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4.2 加强绿色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造成环境污染,危害旅游资源。而加强绿色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就是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欲望,兴起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
另外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除了要提供旅游者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服务外,还应设法使其服务产・74・
()
业生态化,即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等。针对具体的生态旅游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在游客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全社会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 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强化公众的法制观念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它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这就需要:
(1)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自然保护区旅游是一个复合交叉型产业,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应制定《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法》,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探寻旅游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从而使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
(2)加强生态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必须把生态保护的思想放在第一要位,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通过标本、图片识,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森林生态旅游导游员进行培训也很重要,通过培训,,充分展现自然保护区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人们关注森林、其次,使我们的。
(3),及时掌握各森林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动态,为森林;并依据游客层次,针对性的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材料,提高宣传效果。
4.4 带动社区参与旅游
通过发展地方餐饮服务行业、住宿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既缓解了其“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偷猎、偷伐现象的发生,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又缓解了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另外,对旅游所得收入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 考 文 献
[1] 蓝 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2(4)
[2] 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
[3] 杨朝霞,吴晓燕.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6,09S
[4] 韩 微.对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J].森林工程.2005(6)
・75・
()
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建议
傅锐英 方福清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 分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保护区按保护对象的不同被分为:森林、湿地、荒漠、、、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2006年2月23日,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265,9185.1万hm,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6%。
,也是动植物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运营资金主,投入严重不足。与世界自然保护区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每百公顷为0.5美元,1/25,由于资金的极度缺乏,导致许多自然保护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仅停留在简单看护上,保护区工作人员也被形象地称作“高级护林员”;自然保护区发展所必须的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工作均无法开展。另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切断”,保护区又难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助。在保护区内进行保护性开发,如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途径,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的环境,而且可以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减少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压力。
2 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2.1 优势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保健活动,追求把旅游活动与增强体质结合起来,生态旅游已渐成时沿。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正好具备这种自然条件。
(1)景观资源丰富。由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不同,保护区内不仅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而且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众多,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政府的高度重视。当今,林业作为一大产业,应当是多产业、多产品、多渠道、多形式的;森林风景资源又是林业特有的资源优势,林业主管部门领导非常重视,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项绿色产业来抓。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十八条有关规定,在实验区内可适当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既增加保护区的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知名度,还可增加游人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2.2 发展前景
我国现有人口13亿,是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国之一。人们有森林生态旅游的习惯,如帝王将相出游各地寻求长生不老药,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28年等等。平民百姓也有野外郊游的习惯,如小学生、青少年春游,到野外踏青,老年人重阳节登山,这些习俗由来已久。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密集,川流不息的车辆,环境的污染等,使人们产生很大的压抑感。人们希望寻求一个安静、幽雅的环
・73・
()
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渐渐不再感兴趣于那种马不停蹄的旅游方式,而希望能有一个清新、安静的地方,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并能得到充分休息和乐趣。环境和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使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光明。近年来旅游消费倾向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据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因此,森林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发展前景广阔。
3 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规划问题
生态旅游项目的成功关键在科学规划,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存在较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强,需要考虑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社区村民代表的参与。多数保护区由于缺乏专业规划人员而无法制定真正科学的旅游总体规划或无法制定旅游规划。
3.2 保护与合理开发问题
实践证明,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就难以保证达到开发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共赢的目标。
3.3 宣传教育问题
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游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得不到加强
3.4 当地社区居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保护区能否顺利地开展旅游并持续地发展下去。
3.5 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目前,有关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
4 对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4.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因而,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使之能永续利用。
自然保护区旅游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通过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自然保护区应在合理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法定程序和条件经批准外,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特别是对部分知名度大,游客量多的保护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采取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将游人分流,减轻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压力,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4.2 加强绿色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造成环境污染,危害旅游资源。而加强绿色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就是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欲望,兴起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
另外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除了要提供旅游者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服务外,还应设法使其服务产・74・
()
业生态化,即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等。针对具体的生态旅游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在游客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全社会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 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强化公众的法制观念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它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这就需要:
(1)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自然保护区旅游是一个复合交叉型产业,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应制定《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法》,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探寻旅游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从而使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
(2)加强生态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必须把生态保护的思想放在第一要位,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通过标本、图片识,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森林生态旅游导游员进行培训也很重要,通过培训,,充分展现自然保护区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人们关注森林、其次,使我们的。
(3),及时掌握各森林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动态,为森林;并依据游客层次,针对性的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材料,提高宣传效果。
4.4 带动社区参与旅游
通过发展地方餐饮服务行业、住宿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既缓解了其“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偷猎、偷伐现象的发生,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又缓解了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另外,对旅游所得收入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 考 文 献
[1] 蓝 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2(4)
[2] 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
[3] 杨朝霞,吴晓燕.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6,09S
[4] 韩 微.对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J].森林工程.2005(6)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