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389-393

主讲:李忠渝

大家好,今晚我们学习389条---393条.& A4 N# x* A' o5 F: h& M( g& N

389、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宋160)

这条说的是,病人得了伤寒,医者用上了汗,吐,下,三法后,病人出现了虚烦,脉象很弱,汗吐下三法最终都是以损失津液为代价来驱邪,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引起津液亏损.津液是什么,津液包括西医的激素,淋巴液,体液(尿液,唾液,汗液等))他们同时也是血液的一部份,它能融入血. 气呢,可以化津液,就是卫,血可以生血气,就是营, 津液可以入血,补充津液血, 营血可以入气,补充津液, 津液要是烧干了或者经过汗吐下后,血就要受影响,血管容量就会受影响..所以摸的脉也就极微弱了.津血无所养心脑可以产生懊恼虚烦的症状6 B5 |' B6 p' L$ A8 w' u2 U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 _- a# J( f+ f( [: Y6 c

病人经过8.9天的调养后,身体体能逐渐开始恢复, 但胃气还虚,会有水饮上逆的.消化也不好. 水饮结于心下可以引起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这是水饮盛上逆引起.可以参考这条治疗31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宋67)”7 r0 ` G; a/ Q! @* n+ L4 Z4 ~

再看最后一句:0 A& b- T9 m; k$ X8 |9 P6 o* ?

“久而成痿”—— 意思是说,如果不正确治疗的话,长期下去,筋脉无所养,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双下肢可能萎软无力.双下肢细小.严重的进行性加重,无法行走.与西医说的重证肌无力差不多了. & M5 R& B) k9 L

以下几条讲一下基本治则和各种禁忌。7 C0 B1 f+ d0 {+ R; f

3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90); d* X* Y v' }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这里的“本”,是本应该的意思。 这里说的是基本法则,表证本应发汗的,但这个医生反而不遵循这个法则搞反了.用了攻下法.所以说这是反向操作了.没有遵从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则.是错误的,此为逆也.- \6 s4 f% {, ?' S2 [- U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句说的是正常的治疗方法.就不用解释了.' W$ @$ y8 q2 K( I9 F6 ~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简单理解就是说阳明的实证本应该攻下的,而医生反而用了汗法,也是逆,因为阳实里实证是要攻下的,比如承气汤汤类.阳明里实本来就热伤津液不足了,你还要用汗法去治,就是逆向操作,要出问题的, 更伤津液.轻的抽搐,重的可能危及生命.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句是说如果先下之不对了, 可以急下存阴,这样治就不是逆治.7 X) M: b) C3 S( R+ ?4 F# Z% M! J

' P* _5 R U( K4 L% {0 K! k9 E7 W

这里恩师有另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要注意这里的“先”字。( a9 K$ E# @8 u3 m+ p7 l

这说明,有表里同病了,要分先后治疗。/ L8 n V7 U! p5 M; a/ V- i+ `

这里的表证,是指伤寒和除阳明之外的其它纲的中风证。

里证呢,则是指阳明里实以及系阳明的实证。; [2 N! `, m( ]8 K& A, W2 d1 E

因此,一定要注意,要先解表再攻里。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句也要注意,这个也可以解读为阳明表里同病。阳明里实,同时还出现了阳明外证。

我们之前讲过,表证和外证是有区别的。

表证,可以单独存在,而外证,则是里证在外的反映。

拿阳明来说,阳明中风,可以单独存在,而没有里实证。

而阳明里实的,则可以同时出现外证。# h1 E- i' X4 H3 _- \- }9 z2 G

这是表证和外证的病机区别,症状基本一样,治疗就不一样了。. I4 s$ s; e- v; H2 r( t& s

不要被外证迷惑,认为是表证就容易出现差错。' n: X0 X2 J+ s

表证要解表,外证,治里就可以了,里证解决了,它还到外面反映什么呢?/ ?8 U U7 H3 z( s' [. w

就像阳明里实伴有外证表现,用承气汤攻里,外证就跟着解决了。你要是认为是阳明中风了,用白虎汤去清表热,里证就解决不了,甚至发生变证。1 d+ O4 h' g: s5 d: H' n

因此啊,在遇到表证的时候,尤其是阳明和三阴的表证,一定要分辨一下是否是一种外证表现。2 d- P' _7 D# h. f( A

另外,再说个问题,就是表里同病,里面不是里实热,而是里虚寒的,要先温里,后解表。4 d6 }8 L4 B ~$ |: V4 T/ P

不去温里,表证就要有自然内陷的可能。

况且,里虚寒,真阳不足的,你不去温里回阳,反而去发汗解表,就要亡阳的。

这种表里同病的治则,是个治疗法规,一般情况下,不要打破。% V s; Q4 A$ X% {* k: M6 ^) f

3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宋91)

伤寒,或者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少阴伤寒,医生看到有了里实证,没有遵循治疗法则,不去先解表,而给用了攻下法。没有其它症状,就是下利不止,吃的东西没有消化,还伴有水样便.这时就是救急,先温里了. $ L$ H: b3 V$ @/ U

那么,病人呢,表邪没有解,更没有入里。

为什么说表邪没解?条文中有“身疼痛”一症,特指为表证。; i) M+ P* T6 m

中风和伤寒,都会有身痛症状,全身不适。: o5 f; s6 j' Q# O

为什么说表邪没有入里?因为没有结胸、痞证和烦证。3 a3 H% |0 e+ b- V2 x

病人的“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不是痞证的那个协热利了,而是真正的太阴少阴合病的虚寒下利了。

清谷不止,是一点热象都没有了,完谷不化,伴有清水。: C8 d4 t# q( G8 p

有热的话,大便会颜色发黄,即使水泻,也是要色黄的。

这个时候,不要去管什么身痛了,要马上温里,不然,就要亡阳了。

温里,要用四逆汤。( [+ ~ l1 L: Q, y1 Z

服四逆汤后,大小便恢复正常了,里虚寒就解除了。但还是身痛不止,这是表证还没解除,这个时候,可以用桂枝汤去解表。又或者是少阴的表证去解表.虽然条文不说,但我们应该要想到这个表的治法.

39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宋140)4 C* F3 E% |+ E2 s

这条,恩师说要修正如下:4 j* n; F5 c* [9 }

39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宋140)# x5 E* A0 V4 G3 n

后面所加的有可能是后人加的,删除不予理解.

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经误治攻下之后,出现了脉促,促脉,就是寸脉浮滑或如豆状,代表上焦部位,一般来说,是代表上焦有病邪,或者气上冲,或者水饮上逆,或者外感风寒。# a( i$ d/ r. D; z

% G% D7 v8 D0 G$ k0 m& [4 K t

这条,我们要这样理解:. D0 @( ]- m) U2 U+ D5 s1 h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无气上冲逆,心悸,眩晕,心下逆满,虚烦懊憹或痞结),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W: z9 ~4 C6 }% v

只有脉促,还没有很明显的一些症状,说明表邪还在原位没动,没有内陷。

这种情况下,出现促脉,只能有一种情况,就是津液上聚,欲作汗出,汗出则表邪必解。因此他说,“此为欲解也”。: g: c* o- y |6 Z) N4 b- V

! l1 \& ^7 h' d3 k& o& O, i! E4 \

393、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49)* y6 r9 n5 |: Y8 H% `7 k: y1 A* _

“脉浮数者”,一般指的是太阳表证。这里条文省略了一些症状,所以我们读者应该要知道阳明的表证也有脉浮,浮大,洪大的区别.所以说,它这里是指太阳表证应当用汗当,汗出就会好. 如果用了攻下法呢.出现身重,心悸者,不能发汗了. 因为攻下后,引起里虚的话,津液不足以奉养上焦和全身,会出现身重、心悸。另外里虚后水饮上逆也会引起心悸.当自汗出乃解,自汗出后津液输布重新调整了,所以就好了.9 A' N4 P4 J/ y% m4 P# I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j, g6 y' T# u2 {

这条主要是解释不能发汗的原因,因为汗出伤津液,所以里虚了尺脉也博动微弱.要是攻下,那就更不足了.所以必须养下胃气,津液恢复后,身体就好转恢复

今晚就学习这几条,谢谢大家.0 ]' K% h& M, {6 E4 D1 u0 j, [

理法方药,是一气贯穿的.理法是什么,理法六纲也是,五证也是,汗吐下法也是.这些都是理.须要大家紧记,熟悉运用.有了理法,我们才能选方药 ,所以上面这几条讲的都是理法方面的内容.

主讲:李忠渝

大家好,今晚我们学习389条---393条.& A4 N# x* A' o5 F: h& M( g& N

389、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宋160)

这条说的是,病人得了伤寒,医者用上了汗,吐,下,三法后,病人出现了虚烦,脉象很弱,汗吐下三法最终都是以损失津液为代价来驱邪,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引起津液亏损.津液是什么,津液包括西医的激素,淋巴液,体液(尿液,唾液,汗液等))他们同时也是血液的一部份,它能融入血. 气呢,可以化津液,就是卫,血可以生血气,就是营, 津液可以入血,补充津液血, 营血可以入气,补充津液, 津液要是烧干了或者经过汗吐下后,血就要受影响,血管容量就会受影响..所以摸的脉也就极微弱了.津血无所养心脑可以产生懊恼虚烦的症状6 B5 |' B6 p' L$ A8 w' u2 U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 _- a# J( f+ f( [: Y6 c

病人经过8.9天的调养后,身体体能逐渐开始恢复, 但胃气还虚,会有水饮上逆的.消化也不好. 水饮结于心下可以引起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这是水饮盛上逆引起.可以参考这条治疗31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宋67)”7 r0 ` G; a/ Q! @* n+ L4 Z4 ~

再看最后一句:0 A& b- T9 m; k$ X8 |9 P6 o* ?

“久而成痿”—— 意思是说,如果不正确治疗的话,长期下去,筋脉无所养,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双下肢可能萎软无力.双下肢细小.严重的进行性加重,无法行走.与西医说的重证肌无力差不多了. & M5 R& B) k9 L

以下几条讲一下基本治则和各种禁忌。7 C0 B1 f+ d0 {+ R; f

3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90); d* X* Y v' }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这里的“本”,是本应该的意思。 这里说的是基本法则,表证本应发汗的,但这个医生反而不遵循这个法则搞反了.用了攻下法.所以说这是反向操作了.没有遵从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则.是错误的,此为逆也.- \6 s4 f% {, ?' S2 [- U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句说的是正常的治疗方法.就不用解释了.' W$ @$ y8 q2 K( I9 F6 ~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简单理解就是说阳明的实证本应该攻下的,而医生反而用了汗法,也是逆,因为阳实里实证是要攻下的,比如承气汤汤类.阳明里实本来就热伤津液不足了,你还要用汗法去治,就是逆向操作,要出问题的, 更伤津液.轻的抽搐,重的可能危及生命.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句是说如果先下之不对了, 可以急下存阴,这样治就不是逆治.7 X) M: b) C3 S( R+ ?4 F# Z% M! J

' P* _5 R U( K4 L% {0 K! k9 E7 W

这里恩师有另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要注意这里的“先”字。( a9 K$ E# @8 u3 m+ p7 l

这说明,有表里同病了,要分先后治疗。/ L8 n V7 U! p5 M; a/ V- i+ `

这里的表证,是指伤寒和除阳明之外的其它纲的中风证。

里证呢,则是指阳明里实以及系阳明的实证。; [2 N! `, m( ]8 K& A, W2 d1 E

因此,一定要注意,要先解表再攻里。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句也要注意,这个也可以解读为阳明表里同病。阳明里实,同时还出现了阳明外证。

我们之前讲过,表证和外证是有区别的。

表证,可以单独存在,而外证,则是里证在外的反映。

拿阳明来说,阳明中风,可以单独存在,而没有里实证。

而阳明里实的,则可以同时出现外证。# h1 E- i' X4 H3 _- \- }9 z2 G

这是表证和外证的病机区别,症状基本一样,治疗就不一样了。. I4 s$ s; e- v; H2 r( t& s

不要被外证迷惑,认为是表证就容易出现差错。' n: X0 X2 J+ s

表证要解表,外证,治里就可以了,里证解决了,它还到外面反映什么呢?/ ?8 U U7 H3 z( s' [. w

就像阳明里实伴有外证表现,用承气汤攻里,外证就跟着解决了。你要是认为是阳明中风了,用白虎汤去清表热,里证就解决不了,甚至发生变证。1 d+ O4 h' g: s5 d: H' n

因此啊,在遇到表证的时候,尤其是阳明和三阴的表证,一定要分辨一下是否是一种外证表现。2 d- P' _7 D# h. f( A

另外,再说个问题,就是表里同病,里面不是里实热,而是里虚寒的,要先温里,后解表。4 d6 }8 L4 B ~$ |: V4 T/ P

不去温里,表证就要有自然内陷的可能。

况且,里虚寒,真阳不足的,你不去温里回阳,反而去发汗解表,就要亡阳的。

这种表里同病的治则,是个治疗法规,一般情况下,不要打破。% V s; Q4 A$ X% {* k: M6 ^) f

3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宋91)

伤寒,或者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少阴伤寒,医生看到有了里实证,没有遵循治疗法则,不去先解表,而给用了攻下法。没有其它症状,就是下利不止,吃的东西没有消化,还伴有水样便.这时就是救急,先温里了. $ L$ H: b3 V$ @/ U

那么,病人呢,表邪没有解,更没有入里。

为什么说表邪没解?条文中有“身疼痛”一症,特指为表证。; i) M+ P* T6 m

中风和伤寒,都会有身痛症状,全身不适。: o5 f; s6 j' Q# O

为什么说表邪没有入里?因为没有结胸、痞证和烦证。3 a3 H% |0 e+ b- V2 x

病人的“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不是痞证的那个协热利了,而是真正的太阴少阴合病的虚寒下利了。

清谷不止,是一点热象都没有了,完谷不化,伴有清水。: C8 d4 t# q( G8 p

有热的话,大便会颜色发黄,即使水泻,也是要色黄的。

这个时候,不要去管什么身痛了,要马上温里,不然,就要亡阳了。

温里,要用四逆汤。( [+ ~ l1 L: Q, y1 Z

服四逆汤后,大小便恢复正常了,里虚寒就解除了。但还是身痛不止,这是表证还没解除,这个时候,可以用桂枝汤去解表。又或者是少阴的表证去解表.虽然条文不说,但我们应该要想到这个表的治法.

39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宋140)4 C* F3 E% |+ E2 s

这条,恩师说要修正如下:4 j* n; F5 c* [9 }

39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宋140)# x5 E* A0 V4 G3 n

后面所加的有可能是后人加的,删除不予理解.

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经误治攻下之后,出现了脉促,促脉,就是寸脉浮滑或如豆状,代表上焦部位,一般来说,是代表上焦有病邪,或者气上冲,或者水饮上逆,或者外感风寒。# a( i$ d/ r. D; z

% G% D7 v8 D0 G$ k0 m& [4 K t

这条,我们要这样理解:. D0 @( ]- m) U2 U+ D5 s1 h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无气上冲逆,心悸,眩晕,心下逆满,虚烦懊憹或痞结),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W: z9 ~4 C6 }% v

只有脉促,还没有很明显的一些症状,说明表邪还在原位没动,没有内陷。

这种情况下,出现促脉,只能有一种情况,就是津液上聚,欲作汗出,汗出则表邪必解。因此他说,“此为欲解也”。: g: c* o- y |6 Z) N4 b- V

! l1 \& ^7 h' d3 k& o& O, i! E4 \

393、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49)* y6 r9 n5 |: Y8 H% `7 k: y1 A* _

“脉浮数者”,一般指的是太阳表证。这里条文省略了一些症状,所以我们读者应该要知道阳明的表证也有脉浮,浮大,洪大的区别.所以说,它这里是指太阳表证应当用汗当,汗出就会好. 如果用了攻下法呢.出现身重,心悸者,不能发汗了. 因为攻下后,引起里虚的话,津液不足以奉养上焦和全身,会出现身重、心悸。另外里虚后水饮上逆也会引起心悸.当自汗出乃解,自汗出后津液输布重新调整了,所以就好了.9 A' N4 P4 J/ y% m4 P# I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j, g6 y' T# u2 {

这条主要是解释不能发汗的原因,因为汗出伤津液,所以里虚了尺脉也博动微弱.要是攻下,那就更不足了.所以必须养下胃气,津液恢复后,身体就好转恢复

今晚就学习这几条,谢谢大家.0 ]' K% h& M, {6 E4 D1 u0 j, [

理法方药,是一气贯穿的.理法是什么,理法六纲也是,五证也是,汗吐下法也是.这些都是理.须要大家紧记,熟悉运用.有了理法,我们才能选方药 ,所以上面这几条讲的都是理法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章

  •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428--434条
  • 大家好,今天安排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条文428-434条 第十四章 辨刺灸宜忌脉证并治(428~453条) 428.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宋24) 后人在整 ...查看


  •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44
  • 合并系属病篇244-252条 主讲时间 2015.5.12 第44讲 主讲老师 张少林 主办方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 244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 ...查看


  • 中医经典著作如下
  • 经论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 <类经> <医经原旨>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评文> <内经博 ...查看


  •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查看


  •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电子书阅读
  • 黄帝素问直解 [阅读] [下载]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阅读] [下载] 黄帝灵枢经叙 [阅读] [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阅读] [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 [阅读] [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阅读] [下载] 黄帝内经太素 [阅读] ...查看


  • 傅青主女科歌括 (6)
  • 傅青主女科歌括 (6 [女科下卷\产后] 产后气喘(六十八) 妇人产后气喘,最是大危之症,苟不急治,立刻死亡,人只知是气血之虚也,谁知是气血两脱乎!夫既气血两脱,人将立死,何又能作喘?然此血将脱,而气犹未脱也.血将脱而气欲挽之,而反上喘,如 ...查看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笔算题集(精编)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笔算题集(精编) 228×2= 322×2= 225×2= 316×3= 540×3= 123×9= 456×2= 132×5= 107×2= 321×3= 201×3= 110×5= 30×7= 106×2= 184 ...查看


  • 也谈鲁迅给姚克的请柬及其他
  • --各家对此请柬的校勘都有错 李 歌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21日   10 版) <中华读书报>2012年10月17日第10版发表了葛涛先生的<鲁迅给姚克的请柬补正>,也公布了此请柬的影 ...查看


  • 唐史史料学目录
  • 唐史史料学 黄永年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纪传类 旧唐书 二百卷 后晋刘昫等撰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隋书 八十五卷 唐魏徵.长孙无忌等撰 旧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 北宋薛居正等撰 新五代史 七十四卷 北宋欧阳修撰 新旧唐书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