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对药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以及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为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危害性提供科学依据,对临床的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2).确定药物毒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target organ) 进而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3).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 一个药物在临床上表现的是治疗作用还是毒性作用往往是由剂量来决定的,临床医生都知道,只有安全的医生而从来就没有安全的药物,而这种安全的医生来源于对药物毒理学这部分知识的详尽了解。

4).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具有可变性 一个药物的毒性是否可逆,在停药或采取某些治疗后被毒性作用所损害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否可以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新药的开发中也是决定一个药物命运的重要依据之一。

5).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救措施

6).通过对动物实验的重复给药,为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及疗效机制提供线索

7).为生命科学提供资料 由于药物毒理学在上述几个方面研究的深入,也可以补充或更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

8).开发新药

三、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1.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

2.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待药物毒理学的意义,涉及药品的特殊性

3.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四、药物毒理学的任务

药物毒理学担负着现有的和新生产的药物对健康影响的安全评价,探讨药物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理和对人的危害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

五、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1.药物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2.对药物进行一般毒性试验的研究 它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3.对药物进行特殊毒性试验的研究 它包括生殖毒性试验(一般生殖试验、致畸试验、围产期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及毒性试验中的病理学检查。

六、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方法

1.体内试验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2.体外试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药物毒理学研究。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药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1.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受到抑制

2.抑制酶系统活性而产生损害作用

3.对组织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

4.干扰代谢功能

5.影响免疫功能

第三节 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1.结构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

3.光学异构与毒性的关系

4.脂水分配系数与毒性的关系

5.电离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溶解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二、动物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1.实验的动物的种属和品系与毒性反应

2.实验动物个体因素与毒性效应

3.动物疾病因素与毒性效应

三、赋形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在动物毒性试验中,需要用溶剂、助溶剂或赋形剂,将药物配成一定剂型后给动物使用这些都有可能给试验结果造成干扰。溶媒的毒性问题不容忽视,因为即使是最惰性的溶媒,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相当的毒性,溶剂、助溶剂等使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附加毒性作用。

四、给药途径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对于毒性试验来说,吸收度大的毒性大,静脉吸收最快,产生毒性反应最强。其它给药途径的吸收度依次是: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皮肤涂布。

五、环境因素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常可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和内环境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使药物的毒性显得不一样。

第四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剂量(dose)

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井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mg/kg。

二、正常值(normal value)

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通常选定一群按照目前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当确定一种观察到的变化的程度是否超过‘‘正常”值范围。此种观察指标的数如符合下列情况者,即可认为超过正常值范围,属于损伤作用。

三、对照(contrast)

对照比较的基础,是药物毒理学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对照就没有比较,没有鉴别。对照是除了实验的因素(如用药剂量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四、毒物(poison)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

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药物和毒物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只能从引起中毒的剂量大小相对地加以区别。

五、毒性(Toxicity)

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

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要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一次给药,多次给药)有关。

衡量药物的毒性需要一定的客观指标,这些指标可包括各种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变化,甚至死亡。

死亡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毒性指标,这个指标虽然比较粗糙,不能确切说明产生毒性的原因,但可作为一种相对的尺度,用来进行药物的毒性比较。同时,也可利用死亡作为毒性反应(毒怍用)指标,井探讨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一种药物进入生物体内,其作用愈大,毒性也愈大。一种药物是否有毒,都是相对的,关健在于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与生物体产生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能引起生物体发生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或浓度愈低),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大;反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大(或浓度愈高),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小。

所有药物的毒性并不相等,因此,我们把药物的毒性分为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无毒等来表示。

六、中毒(Poisoning)

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中毒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而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是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的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慢性中毒发生的病程进展较缓慢,往往先出现进食量减少或增重下降,随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这就为治疗提供了时间,因而不一定造成死亡。

中毒作用包括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如全身麻醉作用,远隔部位的组织损害及器官病变等。

药物的某些生物学效应,如药物的致敏、致癌、致畸等作用,以往不包括在传统的中毒概念内。

七、危害性(Hazardness)

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八、安全性(safety):

安全性为一广泛使用但颇有争议的术语,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只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九、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十、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相反,具有以下特点。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

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寿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降低,此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方面的任何指标而检出。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的降低是不可逆的。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药物对机体引起的生物学作用,而且往往由于生物学作用量的变化发展的变化。

十一、阈值(doorsill value)

为一种药物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或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一种药物对每种效应都可有一个阈值,因此,一种药物有多个阈值。

第五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

1.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药物能引起—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MLC):系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无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MLC):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最大浓度。

5.致死剂量(LD)或致死浓度(LC):系笼统地表示药物对实验动物引起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毒性下限指标,即阈剂量或阈浓度(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 在实验中,药物只引起个别动物在某项生理、生化或其它观察指标出现最轻微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1.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系指一次接触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阈浓度。

2.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系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阈浓度。

3.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ED0 EC0)(maximum non—effect dose or concentration)

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是评定药物毒性的重要依据,是制定药物的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和最高容许剂量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物毒理学意义。

4.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

毒作用带表示一种药物的毒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1.急性毒性作用带

急性毒性作用带(Zac)= 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

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2.长期毒性作用带

长期毒性作用带(Zch)= 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这一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大。此种表示方法亦可用于长期毒性作用。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对药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以及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为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危害性提供科学依据,对临床的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2).确定药物毒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target organ) 进而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3).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 一个药物在临床上表现的是治疗作用还是毒性作用往往是由剂量来决定的,临床医生都知道,只有安全的医生而从来就没有安全的药物,而这种安全的医生来源于对药物毒理学这部分知识的详尽了解。

4).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具有可变性 一个药物的毒性是否可逆,在停药或采取某些治疗后被毒性作用所损害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否可以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新药的开发中也是决定一个药物命运的重要依据之一。

5).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救措施

6).通过对动物实验的重复给药,为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及疗效机制提供线索

7).为生命科学提供资料 由于药物毒理学在上述几个方面研究的深入,也可以补充或更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

8).开发新药

三、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1.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

2.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待药物毒理学的意义,涉及药品的特殊性

3.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四、药物毒理学的任务

药物毒理学担负着现有的和新生产的药物对健康影响的安全评价,探讨药物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理和对人的危害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

五、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1.药物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2.对药物进行一般毒性试验的研究 它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3.对药物进行特殊毒性试验的研究 它包括生殖毒性试验(一般生殖试验、致畸试验、围产期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及毒性试验中的病理学检查。

六、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方法

1.体内试验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2.体外试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药物毒理学研究。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药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1.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受到抑制

2.抑制酶系统活性而产生损害作用

3.对组织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

4.干扰代谢功能

5.影响免疫功能

第三节 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1.结构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

3.光学异构与毒性的关系

4.脂水分配系数与毒性的关系

5.电离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溶解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二、动物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1.实验的动物的种属和品系与毒性反应

2.实验动物个体因素与毒性效应

3.动物疾病因素与毒性效应

三、赋形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在动物毒性试验中,需要用溶剂、助溶剂或赋形剂,将药物配成一定剂型后给动物使用这些都有可能给试验结果造成干扰。溶媒的毒性问题不容忽视,因为即使是最惰性的溶媒,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相当的毒性,溶剂、助溶剂等使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附加毒性作用。

四、给药途径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对于毒性试验来说,吸收度大的毒性大,静脉吸收最快,产生毒性反应最强。其它给药途径的吸收度依次是: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皮肤涂布。

五、环境因素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常可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和内环境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使药物的毒性显得不一样。

第四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剂量(dose)

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井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mg/kg。

二、正常值(normal value)

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通常选定一群按照目前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当确定一种观察到的变化的程度是否超过‘‘正常”值范围。此种观察指标的数如符合下列情况者,即可认为超过正常值范围,属于损伤作用。

三、对照(contrast)

对照比较的基础,是药物毒理学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对照就没有比较,没有鉴别。对照是除了实验的因素(如用药剂量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四、毒物(poison)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

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药物和毒物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只能从引起中毒的剂量大小相对地加以区别。

五、毒性(Toxicity)

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

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要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一次给药,多次给药)有关。

衡量药物的毒性需要一定的客观指标,这些指标可包括各种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变化,甚至死亡。

死亡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毒性指标,这个指标虽然比较粗糙,不能确切说明产生毒性的原因,但可作为一种相对的尺度,用来进行药物的毒性比较。同时,也可利用死亡作为毒性反应(毒怍用)指标,井探讨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一种药物进入生物体内,其作用愈大,毒性也愈大。一种药物是否有毒,都是相对的,关健在于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与生物体产生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能引起生物体发生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或浓度愈低),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大;反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大(或浓度愈高),则此药物的毒性愈小。

所有药物的毒性并不相等,因此,我们把药物的毒性分为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无毒等来表示。

六、中毒(Poisoning)

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中毒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而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是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的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慢性中毒发生的病程进展较缓慢,往往先出现进食量减少或增重下降,随后临床症状逐渐加重,这就为治疗提供了时间,因而不一定造成死亡。

中毒作用包括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如全身麻醉作用,远隔部位的组织损害及器官病变等。

药物的某些生物学效应,如药物的致敏、致癌、致畸等作用,以往不包括在传统的中毒概念内。

七、危害性(Hazardness)

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八、安全性(safety):

安全性为一广泛使用但颇有争议的术语,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只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九、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十、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相反,具有以下特点。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

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寿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降低,此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方面的任何指标而检出。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的降低是不可逆的。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药物对机体引起的生物学作用,而且往往由于生物学作用量的变化发展的变化。

十一、阈值(doorsill value)

为一种药物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或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一种药物对每种效应都可有一个阈值,因此,一种药物有多个阈值。

第五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

1.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药物能引起—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MLC):系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无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MLC):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最大浓度。

5.致死剂量(LD)或致死浓度(LC):系笼统地表示药物对实验动物引起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毒性下限指标,即阈剂量或阈浓度(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 在实验中,药物只引起个别动物在某项生理、生化或其它观察指标出现最轻微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1.急性阈剂量或阈浓度系指一次接触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阈浓度。

2.慢性阈剂量或阈浓度系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阈浓度。

3.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ED0 EC0)(maximum non—effect dose or concentration)

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是评定药物毒性的重要依据,是制定药物的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和最高容许剂量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物毒理学意义。

4.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

毒作用带表示一种药物的毒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1.急性毒性作用带

急性毒性作用带(Zac)= 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

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2.长期毒性作用带

长期毒性作用带(Zch)= 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这一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大。此种表示方法亦可用于长期毒性作用。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考试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查看


  •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272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Pharmacology [课程学时]16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药理学实验是与药理学理论教学密切的 ...查看


  •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 药学本科药理学教学大纲 一.前 言 药理学是药学教育中的一门边缘或桥梁课程,它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阐明药物作用原理,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因此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用药规律是药理学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是学习药理学的中心.学习和掌握药理学 ...查看


  • 湖南科技职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 生化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 530301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中职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掌 ...查看


  • 麻醉药理学考试大纲
  • <麻醉药理学>考试大纲 前 言 麻醉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主要阐明麻醉实践过程中常用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本考试大纲力求反映麻醉学专业特点,科学.公平.准确且规范地测评考生的麻醉药理相关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查看


  •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
  • ・356・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5年第20卷第6期 ・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 王滨牛欣韩旭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单方:复方: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动物模型 ...查看


  • [药理学]教学大纲
  • <药理学>教学大纲 (供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 本科生用)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药理学-Ⅱ Parmacology-Ⅱ 课程号(5050103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1学时 ...查看


  • 大学专业介绍 1
  •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健行学院 我校从1998年开始,每年从录取的新生中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提高班,2004年在提高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健行学院.健行学院中的"健行",意为"厚德健行"." ...查看


  • 福建中医药大学专业2012
  •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招生专业简介 一.中医学院 学院电话:22860665 网址:http://zyx.fjtcm.edu.cn/ 1.1七年制中医学专业 七年本硕连读,学制七年,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文理兼收. 入学一年后分流至七年制中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