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二) 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三) 指导思想
(四) 总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五) 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六) 实时
(七) 自动(八) 网络
(九) 社会
四、保障措施
(十) ((
)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对测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功能形态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测绘事业科学发展,制定本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信息化测绘是地理信息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在网络化,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信息信息获取实时化、信息处理自动体系主要包括: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自动化数据处理体系、网络化地理服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测绘功能务重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又一个阶段。
是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举措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是重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将为加快国家信息化,实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信息有利于测绘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测绘向现代化迈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由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转变具有十分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服务的需求为宗旨,以测绘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服务的技术和装备建设
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依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四)总体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全国统一、高精度、动态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现势性好、品种丰富、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基于航天、航空、地面、海上、水下多平台、多传感器的实时分布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动态获取体系,自动化、集群式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和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体系,面成充分发挥测绘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用。
三、建设内容
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程、地形要素数据、数字地形图等基础必覆盖。改变地形要素数据模式,制作的地理信息数据。
完善大地测库程库、地形要素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数据库等国家级信息数据库及海岛(礁)地理信息库,推地理库建设,逐步实现多种类、多尺库致性与同地理信息共享的分布式专题数基础类与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使用,建立新一代测绘基包括高精度、三维、动态、实时、陆海一体化的地心坐标系统;、省级、城市级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网站网(CORS ),完善并维护等水准控制网;不断提高国家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实现平面、高程以及重力属的有机结合。开展深空大地测量,为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实验、星球探测等提供测绘保障。
(六)实时化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体系建设
建立实时或准实时的多平台、多传感器、全天候、全天时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形成多类型、多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快速获
取能力。
研制国产测绘系列卫星,加快导航定位卫星、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及其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分发系统的建设,同时利用国家对地观测计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等基础设施,建立我国从1:5万到1:1万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InSAR )、激光测高卫星以及重力卫星等测绘卫星数据获取技术体系,形成全球化的航天遥感影像获取能力。
建立高空、中空、低空相结合的航空摄影测量体系,发展数码航空摄影,开发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等新低空无人机和轻型飞机等机动灵活、高效能的航空器平台,形成快速获取能力。
发展车载三维可量测实景影像(集系统以及船载水深测量系统、水装备,形、水面、水下的移动数据快速获取能力。
建设基于集群计算机器、高的地理信息自动处理系统,包括,数据处理系统,激光雷达定位系统数据联系统和地球重力场、大地水准,具备支点或稀少控制点数据处理、多源完善数字化测绘生产工艺流程,构格环境下代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变化监测网络和地理信息实时更新和快速定期更新机制,满足数据现势性的需求。
加快服务模式从传统人工向网络化服务方式的转变。建设广域网络接入、服务器群、数据存储备份与安全保密的软硬件环境,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物理链路,搭建完善全国测绘成果网络化目录服务系统,加快建立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建设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电子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全方位地面向政府和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涉密与非涉密的地理信息、数据
和地图公共服务。
(九)社会化的地理信息应用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积极构建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体系。包括:加快建设网络化GNSS 综合应用服务系统,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精度、实时有效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建设应急测绘服务系统,为应对特发事件处理、抗灾救灾、灾后重建等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开发现势性强、信息、可量测的三维立体影像数据和基于空间信息、网格的多级地理信息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应用;繁荣地图品种,开发网上电子地图,发展定、机载船载导航地理信息服务,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大众衣食住行和提高生活质量四、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
以契机,研出台落实信导设计,做好政策、规划、标准、设计、工作,统务建设、测绘公共服务平台、新一轮程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各地测绘积极争取将纳入当地的“十二五”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配套措施。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院校、企科研攻关、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加强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研究和法重点是研究制订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政策以及与《中华人民共法》相配套的法规,着力解决数据汇交、数据交换与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核问题,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进一步完善测绘和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加强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的研究,加快制订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提高标准的系统性、时效性和适用性,满足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与应用的需求。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形成与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地理信息标准管理、一致性测试与评价体
系,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跟踪研究相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采用一批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十二)着力自主创新
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测绘科技创新环境。健全测绘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测绘部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有特色的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遴选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瞄准国际测绘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处理、服务、网络通信、空间定位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成果合集成,提升测绘生产力水平。
(十三)强化队伍装备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人才,建立健全项目工程实践中人选机制。人的,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基业务素技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由科技、、新后备人才构成的人才梯队结构,建立不用的人才使用机制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根据术集成化、生产集群化、内外业多协特点,获取、处理、管理、应用服务的业,调整产组织结构。技术装备,对现有测绘生产基地和地理信息中心开展技术改造,新一轮的测绘装备更新换代,为现代化测绘基准、实时化数据获取和自动化、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做好技加强对测绘技术装备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集成,形成符合信息化测绘要求、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测绘系统、行业始终如一、艰苦卓绝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
加强规划协调,认真组织实施。要经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实现我国测绘事业发展新的跨越,全面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提高测绘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二) 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三) 指导思想
(四) 总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五) 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六) 实时
(七) 自动(八) 网络
(九) 社会
四、保障措施
(十) ((
)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对测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功能形态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测绘事业科学发展,制定本建设纲要。
一、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信息化测绘是地理信息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在网络化,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信息信息获取实时化、信息处理自动体系主要包括: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自动化数据处理体系、网络化地理服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测绘功能务重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又一个阶段。
是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举措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是重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将为加快国家信息化,实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信息有利于测绘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测绘向现代化迈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由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转变具有十分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服务的需求为宗旨,以测绘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服务的技术和装备建设
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依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四)总体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全国统一、高精度、动态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现势性好、品种丰富、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基于航天、航空、地面、海上、水下多平台、多传感器的实时分布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动态获取体系,自动化、集群式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和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体系,面成充分发挥测绘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用。
三、建设内容
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程、地形要素数据、数字地形图等基础必覆盖。改变地形要素数据模式,制作的地理信息数据。
完善大地测库程库、地形要素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数据库等国家级信息数据库及海岛(礁)地理信息库,推地理库建设,逐步实现多种类、多尺库致性与同地理信息共享的分布式专题数基础类与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使用,建立新一代测绘基包括高精度、三维、动态、实时、陆海一体化的地心坐标系统;、省级、城市级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网站网(CORS ),完善并维护等水准控制网;不断提高国家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实现平面、高程以及重力属的有机结合。开展深空大地测量,为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实验、星球探测等提供测绘保障。
(六)实时化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体系建设
建立实时或准实时的多平台、多传感器、全天候、全天时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形成多类型、多分辨率、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快速获
取能力。
研制国产测绘系列卫星,加快导航定位卫星、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及其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分发系统的建设,同时利用国家对地观测计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等基础设施,建立我国从1:5万到1:1万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InSAR )、激光测高卫星以及重力卫星等测绘卫星数据获取技术体系,形成全球化的航天遥感影像获取能力。
建立高空、中空、低空相结合的航空摄影测量体系,发展数码航空摄影,开发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等新低空无人机和轻型飞机等机动灵活、高效能的航空器平台,形成快速获取能力。
发展车载三维可量测实景影像(集系统以及船载水深测量系统、水装备,形、水面、水下的移动数据快速获取能力。
建设基于集群计算机器、高的地理信息自动处理系统,包括,数据处理系统,激光雷达定位系统数据联系统和地球重力场、大地水准,具备支点或稀少控制点数据处理、多源完善数字化测绘生产工艺流程,构格环境下代地理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变化监测网络和地理信息实时更新和快速定期更新机制,满足数据现势性的需求。
加快服务模式从传统人工向网络化服务方式的转变。建设广域网络接入、服务器群、数据存储备份与安全保密的软硬件环境,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物理链路,搭建完善全国测绘成果网络化目录服务系统,加快建立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建设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电子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全方位地面向政府和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涉密与非涉密的地理信息、数据
和地图公共服务。
(九)社会化的地理信息应用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积极构建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体系。包括:加快建设网络化GNSS 综合应用服务系统,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精度、实时有效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建设应急测绘服务系统,为应对特发事件处理、抗灾救灾、灾后重建等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开发现势性强、信息、可量测的三维立体影像数据和基于空间信息、网格的多级地理信息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应用;繁荣地图品种,开发网上电子地图,发展定、机载船载导航地理信息服务,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大众衣食住行和提高生活质量四、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
以契机,研出台落实信导设计,做好政策、规划、标准、设计、工作,统务建设、测绘公共服务平台、新一轮程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各地测绘积极争取将纳入当地的“十二五”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配套措施。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院校、企科研攻关、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加强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研究和法重点是研究制订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政策以及与《中华人民共法》相配套的法规,着力解决数据汇交、数据交换与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核问题,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进一步完善测绘和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加强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的研究,加快制订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提高标准的系统性、时效性和适用性,满足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与应用的需求。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形成与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地理信息标准管理、一致性测试与评价体
系,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跟踪研究相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采用一批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十二)着力自主创新
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测绘科技创新环境。健全测绘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测绘部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有特色的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遴选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瞄准国际测绘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处理、服务、网络通信、空间定位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成果合集成,提升测绘生产力水平。
(十三)强化队伍装备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人才,建立健全项目工程实践中人选机制。人的,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基业务素技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由科技、、新后备人才构成的人才梯队结构,建立不用的人才使用机制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根据术集成化、生产集群化、内外业多协特点,获取、处理、管理、应用服务的业,调整产组织结构。技术装备,对现有测绘生产基地和地理信息中心开展技术改造,新一轮的测绘装备更新换代,为现代化测绘基准、实时化数据获取和自动化、集成化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做好技加强对测绘技术装备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集成,形成符合信息化测绘要求、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测绘系统、行业始终如一、艰苦卓绝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
加强规划协调,认真组织实施。要经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实现我国测绘事业发展新的跨越,全面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提高测绘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