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学院 龚鹏生
百科名片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病毒感染仅累及脑膜时称为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当感染仅累及脑实质时称为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而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viral meningioencephalitis)。不同的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西医学名:病毒性脑膜炎
英文名称:viral meningitis
其他名称:病毒性脑炎
所属科室:内科 -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头部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编号:ICD-9:048-02+323.4*
目录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象 脑脊液 病毒学检查 脑电图(EEG) 神经影像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治疗 康复治疗
预后 预防
展开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象 脑脊液 病毒学检查 脑电图(EEG) 神经影像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治疗 康复治疗
预后 预防
展开
病因
80%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引起的,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现,肠道病毒EV71感染轻型仅表现手足口病或急性疱疹性咽峡炎,而重型EV71感染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其次是疱疹病毒(herpes virus),其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是引起严重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脑炎常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可引起胎儿及有免疫缺陷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脑炎常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呼吸道病毒(respiratory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和虫媒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脑炎。[1]
发病机制
病毒自呼吸道、消化道或经蚊虫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繁殖,通过血循环感染各种脏器,在脏器中繁殖的大量病毒可进一步扩散至全身,产生病毒血症,在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前即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果此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病毒即通过脉络丛或血管内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一方面通过大量繁殖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髓鞘,造成感染后免疫脱髓鞘。
病理
病理检查可见脑膜充血,脑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侵润,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坏死。大脑、脑干、小脑、脑膜和脊髓均可受累,呈弥漫性水肿、脱髓鞘、软化和胶质增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侵犯大脑皮层尤其是颞叶,也可侵犯额叶、枕叶、丘脑和基底节,引起脑组织坏死出血。虫媒病毒脑炎往往累及全脑。[2]
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如腮腺炎病毒脑炎常有腮腺及颌下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常有皮疹,EB病毒感染常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病毒性脑膜炎的基本特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为数日至2周,预后大多良好。
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查体可有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伴有颅压高的病人可有瞳孔大小异常、呼吸异常等。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但恢复可能较慢,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重症患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血象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不高。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浊,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直接图片无细菌发现。
病毒学检查
脑脊液病毒分离可找到相关病毒,血、鼻咽分泌物及尿便中分离出的病毒可作参考。还可行血和脑脊液特异性病毒抗体IgM、IgG的检查。抗体的形成需要数天时间,感染初期可以检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很低,以后逐渐增高。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尤其是脑脊液中IgM阳性有诊断意义。IgG抗体在发病后的3~5周即疾病的恢复期,其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时具有诊断意义。
脑电图(EEG)
常有异常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及痫样放电。EEG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有预测价值。EEG只表现为背景波轻-中度异常和高波幅慢波者,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若EEG的睡眠生理波消失,则临床恢复较慢;EEG广泛低波幅者提示预后不良,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检查因其分辨率更高,较CT更能准确显示各种病毒性脑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及脱髓鞘病变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发现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病灶较T1W1或T2W2敏感,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的异常信号。一般主张病程3-4周后应复查一次头颅MRI,对判断长远预后有帮助。[3]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对症治疗
1)积极控制惊厥:有惊厥发作时要及时止惊,可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灌肠;也可选氯硝西泮每次0.02-0.06/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还可选苯巴比妥等止惊。对于惊厥持续状态用上述药物难以控制者也可选咪达唑仑(midazolam),首次剂量0.1-0.3mg/kg, 静脉注射,再用1ug/kg.min维持,根据惊厥控制情况,每15min增加1ug/kg.min,最大剂量8 ug/kg.min。对于急性期频繁发作的患者,应给予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2)降低颅高压:可选20%的甘露醇每次0.5-1g/kg,6-8小时1次,恢复期可逐渐延长间隔;有脑疝征兆者20%的甘露醇应加大剂量为每次2g/kg;或20%的甘露醇与50%的葡萄糖每次0.5-1g/kg交替使用。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选择药物及调整用药间隔。急性期要注意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每日1000-1200 ml /m2。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acyclovir)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脑炎,每次10mg/kg,每8小时一次,疗程1-2周。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脑炎,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脑炎有效。
免疫学治疗
(1)激素的应用:关于激素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大剂量、短疗程的使用可能有利于炎症和脑水肿的消除,从而降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激素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每次10/mg/kg,每日2-3次;也可选地塞米松每次0.2-0.5g/kg,每日2-3次;或甲泼尼龙每次1-2mg/kg,每日2-3次。对病毒感染后继发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可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开始可选大剂量甲泼尼龙15-20mg/kg.d,冲击治疗,之后改泼尼松1.5-2mg/kg.d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停用。也可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或1g/kg.d,连用2天。
康复治疗
对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过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4]
预后
大部分患儿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少数患儿病情严重,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可有脑实质的严重受累,预后不良,常常遗留神经精神异常,可有运动障碍、癫痫、视听功能受损和智力低下等。
预防
各种减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已明显减少了这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乙脑疫苗可预防虫媒病毒脑炎。
陕西中医学院 龚鹏生
百科名片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病毒感染仅累及脑膜时称为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当感染仅累及脑实质时称为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而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viral meningioencephalitis)。不同的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西医学名:病毒性脑膜炎
英文名称:viral meningitis
其他名称:病毒性脑炎
所属科室:内科 -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头部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编号:ICD-9:048-02+323.4*
目录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象 脑脊液 病毒学检查 脑电图(EEG) 神经影像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治疗 康复治疗
预后 预防
展开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象 脑脊液 病毒学检查 脑电图(EEG) 神经影像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治疗 康复治疗
预后 预防
展开
病因
80%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引起的,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CHO 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现,肠道病毒EV71感染轻型仅表现手足口病或急性疱疹性咽峡炎,而重型EV71感染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其次是疱疹病毒(herpes virus),其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是引起严重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脑炎常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可引起胎儿及有免疫缺陷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脑炎常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呼吸道病毒(respiratory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和虫媒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脑炎。[1]
发病机制
病毒自呼吸道、消化道或经蚊虫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繁殖,通过血循环感染各种脏器,在脏器中繁殖的大量病毒可进一步扩散至全身,产生病毒血症,在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前即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果此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病毒即通过脉络丛或血管内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一方面通过大量繁殖直接破坏神经组织,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髓鞘,造成感染后免疫脱髓鞘。
病理
病理检查可见脑膜充血,脑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侵润,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坏死。大脑、脑干、小脑、脑膜和脊髓均可受累,呈弥漫性水肿、脱髓鞘、软化和胶质增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侵犯大脑皮层尤其是颞叶,也可侵犯额叶、枕叶、丘脑和基底节,引起脑组织坏死出血。虫媒病毒脑炎往往累及全脑。[2]
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如腮腺炎病毒脑炎常有腮腺及颌下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常有皮疹,EB病毒感染常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病毒性脑膜炎的基本特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为数日至2周,预后大多良好。
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查体可有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伴有颅压高的病人可有瞳孔大小异常、呼吸异常等。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但恢复可能较慢,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重症患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血象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不高。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或微混浊,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直接图片无细菌发现。
病毒学检查
脑脊液病毒分离可找到相关病毒,血、鼻咽分泌物及尿便中分离出的病毒可作参考。还可行血和脑脊液特异性病毒抗体IgM、IgG的检查。抗体的形成需要数天时间,感染初期可以检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很低,以后逐渐增高。I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尤其是脑脊液中IgM阳性有诊断意义。IgG抗体在发病后的3~5周即疾病的恢复期,其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时具有诊断意义。
脑电图(EEG)
常有异常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及痫样放电。EEG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有预测价值。EEG只表现为背景波轻-中度异常和高波幅慢波者,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若EEG的睡眠生理波消失,则临床恢复较慢;EEG广泛低波幅者提示预后不良,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检查因其分辨率更高,较CT更能准确显示各种病毒性脑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及脱髓鞘病变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发现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病灶较T1W1或T2W2敏感,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的异常信号。一般主张病程3-4周后应复查一次头颅MRI,对判断长远预后有帮助。[3]
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学分析。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需要与其他病原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由于上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结合病史、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分析进行鉴别。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白血病、高热惊厥等也需要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对症治疗
1)积极控制惊厥:有惊厥发作时要及时止惊,可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灌肠;也可选氯硝西泮每次0.02-0.06/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还可选苯巴比妥等止惊。对于惊厥持续状态用上述药物难以控制者也可选咪达唑仑(midazolam),首次剂量0.1-0.3mg/kg, 静脉注射,再用1ug/kg.min维持,根据惊厥控制情况,每15min增加1ug/kg.min,最大剂量8 ug/kg.min。对于急性期频繁发作的患者,应给予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2)降低颅高压:可选20%的甘露醇每次0.5-1g/kg,6-8小时1次,恢复期可逐渐延长间隔;有脑疝征兆者20%的甘露醇应加大剂量为每次2g/kg;或20%的甘露醇与50%的葡萄糖每次0.5-1g/kg交替使用。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选择药物及调整用药间隔。急性期要注意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每日1000-1200 ml /m2。
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acyclovir)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脑炎,每次10mg/kg,每8小时一次,疗程1-2周。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脑炎,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脑炎有效。
免疫学治疗
(1)激素的应用:关于激素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大剂量、短疗程的使用可能有利于炎症和脑水肿的消除,从而降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激素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每次10/mg/kg,每日2-3次;也可选地塞米松每次0.2-0.5g/kg,每日2-3次;或甲泼尼龙每次1-2mg/kg,每日2-3次。对病毒感染后继发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可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开始可选大剂量甲泼尼龙15-20mg/kg.d,冲击治疗,之后改泼尼松1.5-2mg/kg.d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停用。也可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或1g/kg.d,连用2天。
康复治疗
对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过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4]
预后
大部分患儿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少数患儿病情严重,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可有脑实质的严重受累,预后不良,常常遗留神经精神异常,可有运动障碍、癫痫、视听功能受损和智力低下等。
预防
各种减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已明显减少了这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乙脑疫苗可预防虫媒病毒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