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难点

经济常识的难点问题

1、商品、价值、价格

先有商品,后有商品生产。

价值和价格不是同时产生的,价格是货币产生以后才有的。

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一般劳动形成价值,即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实现不了交换,即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其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

2、商品生产者关注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物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能比大小,可以比好坏。 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市场需求”、“质量”,

使用价值不同,是商品交换的前提。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形式有差别,在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方面没有差别。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指的是成本。 货币产生前,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商品)与另一种使用价值(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在货币产生后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3)为什么

关注价值即关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差异,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劳动时间,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否则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关注使用价值的原因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关注成本、市场需求和质量。

3、价值规律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价值总量:指某一部门或某一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数量的乘积。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会降低(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和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每个产品内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2、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1)理解 --- 货币是特殊商品

一般等价物:能够用来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一般是普遍的意思)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即 专门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专门执行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 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实物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高度发达后,金银的自然属性更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教材P5)

金银的自然属性符合:“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要求。

(2)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适合做货币的材料应该价值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实物货币没有质地均匀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标准。

金银: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

A.质地均匀,价值尺度统一,易分割,最适合做交换的媒介;

B.体积小、价值高、耐腐蚀,便于携带,适合商品、劳务交易的需要;

C.不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A. 用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值大小就是货币的多少。

B.商品用货币标价就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C.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价格,价格与价值是正相关的关系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A.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C.在商品--- 货币--- 商品的过程中,从商品到货币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商品生产者就不能继续生产。为了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商品生产者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和商品质量(即使用价值),同时必须重视商品的价值。即成本

因为: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 贮存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金块或者银块。具有永久性和保值性的特点。这一职能使它能够自由第、完全地退出或进入流通领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也不能兑换金银,所以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存职能。因为纸币不能滞留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我们把纸币暂时留在手中,是潜在和待实现的购买力;存在银行,银行放贷,就又投入了生产和流通。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纸币发挥了积累和储蓄的作用。

② 货币的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买卖行为和支付行为不在同一时空进行。所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等值的商品和货币在交换过程的两极不再同时出现,货币不再是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补充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 是发挥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③ 世界货币的职能:

黄金目前依然可以用做国际结算,是世界货币。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纸币由于可自由兑换、币值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又普遍被乐于接受,就可以替代黄金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以及外汇凭证如票据、银行存款凭证、国际信用卡等,作为国际间可以接受的流动资产,在不同范围和不同条件下,也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5)人民币为什么不是世界货币?

衡量一国纸币是不是国际货币的指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和国际经济政策工具。前提:开放、稳定和发达。

作为价值尺度,人民币计价范围只限于边贸,即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贸易中。

作为支付手段,人民币已经遍布周边经济体,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数量极少,流通范围很有限。

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投资货币等高级货币职能表现非常弱;国际以人民币 计价的债务为零。世界金融机构包括各经济体的人民币资产为零。

(6)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问题

 中国: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非中国政府的立场,只是学术界讨论。

 美元是当今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有责任保持美元的稳定。

3、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

包括金银条块和铸币。

贵金属货币:优点是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携带。但是不方便。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铸币:有一定形重量、成色和面额,不足值也不影响交易。

(2)纸币

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量,但无权决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3)货币流通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即货币在买主与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商品价格总额是待售商品数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

上述公式也叫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货币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4)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历来坚持以下三大发行原则。其内容是

集中统一发行原则。集中是指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 — 国务院。统一是指国家授权人民银行统一垄断货币发行。除人民银行外,任何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行货币或发行变相货币。

计划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发行。具体由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经济发行原则。或称信用发行原则,是财政发行的对称。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而进行货币发行。这种发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加货币投放,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不会引起物价波动和通货膨胀。

(5)与经济发行相对的是财政发行

即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过量货币发行。

这种发行的方式主要是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或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公债、国库券等,其结果是货币发行出去后收不回来,最后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避免财政发行,保证经济发行,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第二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6)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通货膨胀发生时,商品的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造成纸币购买力降低,纸币贬值,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影响:严重的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比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者都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稳定价格,抑制通货膨胀。任务是控制经济总量平衡。

通货膨胀时的政策:加税\减少财政支出\缩小国债规模;加息\提高贷款门槛\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 减少流动性

通货紧缩: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息\降低贷款门槛.--- 增加流动性

4、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不同所有者之间流动转移.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综合探究P25~27

(2) 关于特别提款权

SDR (Special Drawing Rights), 即“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最初是为了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创设。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特别提款权现在已经作为“一篮子”货币的计价单位。最初特别提款权是由15种货币组成,经过多年调整,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计价单位。

5. 纪念币是货币吗?

中国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是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指定国家造币厂而设计制造的,由国家银行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我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 纪念币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公众的收藏要求,而不是用于流通。

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普通金属纪念币

普通金属纪念币又分为普制币和精制币。普通纪念币的材质是用于印刷钞票的纸张或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和珍稀动物为题材而设计铸造。

是国家发行的可以流通但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定货币。发行后,可以与其他流通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记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

因而,流通纪念币首先是法定货币。其面值一般为:壹角、壹元、伍元、拾元等,可与普通纸质人民币一样等值上市流通。

贵金属纪念币

贵金属纪念币包括金币、银币、铂币、钯币等贵金属或其合金铸造的纪念币,材质是金、银等贵重金属。

题材广泛、工艺考究、观赏性强且多为成套分组发行。币形亦有圆形币、方形币、彩币和扇形币,其面值计伍元、拾元、叁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壹仟元等,这种币的发行价一般都等于面值的几十倍或上百倍。

因此,面额只是象征性的货币符号,并不表明其真实价值,不能流通,其面值不记入市场现金流通量。

纪念币在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保值和投资价值。

第二专题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几个概念: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制和分配 方式

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特性。

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能够调动人民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

3.为什么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资本、技术、土地、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允许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拓宽投资渠道,扩大社会生产规模。 允许科技工作者通过技术发明和转让获取知识产权的收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

允许管理人员按管理政策要素取得收入,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造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历史大趋势”。

什么是财产性收入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车辆、土

地、收藏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有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殖等收益。

4.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概念

①资源配置:人们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把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部门使用。

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即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产生最大效益的领域。

③资源配置方式: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手段有两种:计划即宏观调控和市场。其中,市场的调节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

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概念

④市场调节:即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地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是自发地调节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的。

⑤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市场就象“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6.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利用价格杠杆、财政政策、税收杠杆、货币政策。 国家利用税收杠杆、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预算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调节收入方面发挥功能。

国家通过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调节经济总量平衡、通过调整贷款条件抑制投资过热或投资乏力属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发展计划都属于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预算、发挥财政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汇率、贷款的门槛、存款准备金比率。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明确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7、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效率:指经济效率,即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及经济活动的效率。可以按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也可以按投入的生产要素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的比率来度量。 公平: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的合理化。主要指机会公平、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和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该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允许合理拉开差距,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和改革的积极性(4分)。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1.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提高科学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包括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等;

.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行股份制改革,实行公司制;

.实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注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2.使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

3、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

所谓粗放型是指社会再生产中主要依靠增加投资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 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工业)贡献最大转变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实现上述转变主要靠科学技术。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的内容:包括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解读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就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以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寻求科技新的突破,核心是重在自主,综合集成。

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重要性: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 我国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发明专利数量少: 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尖子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 从国家来说,分为三类

一是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二是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

三是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6、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

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任何科技发明的使用和推广,都是通

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完成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企业)

A.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B.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

C. 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D. 引进技术鼓励原始创新和吸收再创新,即二度创新。

E. 注意:微观角度答题要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1、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与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 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关于农业发展的五个“1号文件”

2004年,突出农民增收,这是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2006年,全面部署建设新农村,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

2007年,强调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任务,有利于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200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3、关于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农业形态。

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A.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B.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

C.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D.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粮价稳,百价稳;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要靠粮食转化,所以对粮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怎样保证粮食安全

 粮食、果品、蔬菜、肉、蛋奶等国民生活主要的农产品,必须立足本国资源来保障基本

供给;

 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食

的积极性,

 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产量,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 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调整关税,减少出口。

 制止浪费.

5、 我国应该形成怎样的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A.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

B.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C.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县域经济。

7、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8、农业产业化经营

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通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整体效益。

9、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观点: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标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越大,说明经济结构越合理优化。在工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主要靠传统产业,高投入的转变为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就业: 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

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最高年份可达1700万。

下岗失业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还会有工人下岗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2亿~1.5亿

(2)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促进再就业是深化国企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条件;

就业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就业。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家有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三个代表中“人民根本利益”(看主体是党还是国家机关),有利于安定团结。从党的角度看,是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任务。

(3)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途径

A、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每增长1个百分点提供70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经济。

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独特优势)教材第四课 C、调整所有制结构,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积极意义之一:扩大就业)经济学第二课

D、“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11. 何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含义: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主要表现: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而农村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多等等。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怎样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3)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4)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5)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6)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12、怎样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和效益都要靠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训新型农民。

第三,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包括资金和物质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第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增产增收。 第五,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按照最终用途分配: 国民收入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

按照分配的范围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从参与分配的主体看,国民收入的分配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当前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国民收入的主体是国家、企业、个人。所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国民收入按最终的用途分为积累与消费,所以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所以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2、关于积累与消费

按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即“怎样用钱”。用在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就是积累基金。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开支、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是消费基金。

关键是钱花在哪儿,不是存和花的问题,如中央财政支出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积累基金,应付突发事件动用社会物资储备,是积累基金。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社会财富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分配。以税收的形式分给国家,以积累的方式分给企业,以工资、奖金等方式分给劳动者。应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2)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部门通过再分配运行。

4、财政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公共需要。

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政府可支配财力占社会财力状况以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调控经济的能力。

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投资过热时,采取稳健或者紧缩的财政政策。

5、企业所得税

 国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 内资外资企业税率统一(25%)

 区域、产业优惠,优惠农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惠西部企业。

6、增殖税

A.流转税的一种,流转税商品交换中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包括增殖税、营业税、消费税以及关税。

B.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

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

D. 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货物、应税劳务、进口货物。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优点

E.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 购进商品已纳税金

F. 实行增值税的优点: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避免重复收税,防止偷漏税行为;有利于

生产的专业化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7、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个人费用扣除额:2000元

注意:不要重复计算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何为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促进市场经济规范运行的社会机制。这种社会机制,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信用信息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失信惩罚机制和政府监督体系的建设。实质上是通过对市场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的一种记录,然后有关的机关和机构对这种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依法的传播。 作用:

A. 对银行而言降低银行的风险; 是人们在同银行往来时,在银行的贷款及还款行为的记录,银行可以依据联合征信体系,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借不借钱给你、借多少钱给你以及借你多长时间,可以降低放贷的风险。

B. 从个人(包括企业)角度看,个人信用是“个人信用的历史记录”,方便个人(企业)加强自律一方面有了这些数据,人们在申办信用卡时,不必再费精力找担保人和提交盖章的个人信用资料,只要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另一方面对于贷款人来说,则要考虑自己恶意透支、欠贷的代价,从而加强自律。

C.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社会而言 ,是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促进整个社会信用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2001年,上海作为个人信贷消费试点是全国最先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集系统的城市。截止到2004年6月底,上海征信系统入库人数以达462万,几乎所有在沪经营企业的信用记录都已被纳入系统,总数达59万家。

D. 2002年1月1日起,深圳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为信用立法的城市。

2、我国社会信用系统建设现状

E.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1月正式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个人征信系统。到2008年年底,该系统收录自然人数已超过6亿人。征信记录了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体现在信用报告中,就是“信用记录”。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观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法制性,要求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分析: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貌。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交易双方的真实信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2)从哲学角度分析:

 观点: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诚实信用属于道德范畴,“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之意。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 分析:信用意识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信用意识也是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对抑制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4、现实生活中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1)表现:

走私、偷税、漏税、骗税。

不履行合同,服务承诺如一纸空文。

假冒伪劣产品欺骗、坑害消费者。

假文凭、考试作弊等等。

现实生活中信用缺失的危害

(2)危害:

从经济方面看,信用缺失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从社会影响看,失信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损害我国的国际信用形象。

政府失去诚信,导致公权的滥用,政府威信降低;企业失去诚信,就会失去市场,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公民失去诚信,就会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学术失去诚信,学术水平下降。

(3)信用缺失的原因:

①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的缺陷,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

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分析①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的缺陷,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是一种靠激发人们的趋利动机和竞争压力来保持经济活力的形式,它本身就是要诱导和激励个体都去追求“投入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由于利己主义的动机,人们在交易时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总是想通过铤而走险,投机取巧获取私利。”

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发达国家用了一个多世纪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美国用了160多年。

5、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B.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诚实守信)

C. 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

场。

怎么做?

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建立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把个人诚信制度化、社会化,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市场交易原则,注重信誉;

个人:提高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监督政府;监督企业,抵制盗版、假货。

考点从经济学角度:

第二课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第三课 企业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

第六课,信用的含义,银行借贷行为是信用行为;

第七课,诚信是市场交易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题中之意。

从政治学角度: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利用法律手段,依法打击失信、欺诈行为、制售假、走私、骗税是行使国家职能。

哲学角度: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加强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信用意识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巨大的反作用。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惜

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支出的比重。这一定律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消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39%以下为富裕;40—49%为小康;50—59%为温饱;60%以上为勉强度日。反映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相关。

2.扩大消费

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 必须把重点放在消费上。扩大居民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贯彻以人为本和构

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3、怎样扩大消费?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理顺消费环境。

第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加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差距的调节。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关于外汇储备:

(1)外汇储备:是一国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 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 作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

 来源:外资直接或间接投资;贸易顺差的收入;外汇储备的利息收入。

2、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

有利的一面:

有利于国际支付的不断增加(进口资源、能源;抵御市场风险和价格风险有底气;偿还外债、外商投资利润汇出)。

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

有利于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

足够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基础。

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 我国采取强制结汇制度,央行必须买下国内经济中的美元。顺差和外国投资流入1美元,

央行就要投入7元人民币。美元储备越多,国内人民币的供给就越多,不但会促使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使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大规模外汇储备会引发通货膨胀。

3、汇率与人们的生活和财富的关系

 导致一个国家币值上升的因素是多重的,比如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低廉,技术的创

新等等都会让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升币值。强势的货币不只可以增强本国国民的消费力,还可以吸引投资。

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

国家的货币稳中有升,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

值,股价随之下跌。

4、 黄金与美元

黄金是集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于一身的特殊商品,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抵御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最好工具。“在全球金融市场普遍下跌之中,黄金却表现得独树一帜,全球黄金交易在2008年增长迅猛,金价还创下25年来的新高。”

近年来为维持货币供应稳定以及树立对美元的信心,各国中央银行一直在全球市场上抛售黄金,但2007年世界第二大黄金持有国德国宣布不再出售任何黄金,随后又有西班牙等国家加入这一行列,“这或许标志着存在几十年的黄金抛售政策可能就此终结。”

黄金持有国惜售, 2007年后,黄金抛售政策终结.

成本增加 --- 黄金是一种极难再发现的稀有金属,最近七年全球冶炼黄金的平均成本上涨了一倍;

黄金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财富的增长,

新的需求形式出现主要是黄金交易基金的诞生,近几年随着黄金供给的缩减,黄金交易基金自2004年诞生以来,现在已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上迅速被大多数主流交易所使用。

美元大量发行对金价有何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1913 ---- 2008年美联储用了95年时间将基础货币量发行量提高到7500亿美元,而从2008年11月开始,在2个月时间内美联储就增发了同等数量的基础货币,截至目前美元增发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60%的纸质美元是在美国之外流通的,美国一味扩大货币发行量,将会导致其他国家丧失对美元的信心。今年4月,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开始减持美国国债,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考虑到美元的贬值风险。8月,中国抛了一部分美国国债。

如果美国国债的持有者继续减持美国国债,“势必有大量资金流入其他市场,而黄金市场在避险买盘的推动下价格很有可能急剧上涨,今年有可能再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

国际金价自去年3月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一直保持高位震荡,近期(2009年6~7月)国际金价围绕950美元波动

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所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意义

D. 最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外贸企业锁定汇率,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

“以前,都采用美元或欧元进行结算,因汇率波动,常常会导致到手的钱缩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中,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企业不得不拖缓交易时间,或等待汇率上升的交易时机。现在,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结算,就不会出现上述困扰了。

经济常识的难点问题

1、商品、价值、价格

先有商品,后有商品生产。

价值和价格不是同时产生的,价格是货币产生以后才有的。

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一般劳动形成价值,即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实现不了交换,即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其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

2、商品生产者关注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物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能比大小,可以比好坏。 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市场需求”、“质量”,

使用价值不同,是商品交换的前提。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形式有差别,在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方面没有差别。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指的是成本。 货币产生前,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商品)与另一种使用价值(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在货币产生后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3)为什么

关注价值即关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差异,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劳动时间,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否则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关注使用价值的原因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关注成本、市场需求和质量。

3、价值规律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价值总量:指某一部门或某一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数量的乘积。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会降低(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和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每个产品内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2、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1)理解 --- 货币是特殊商品

一般等价物:能够用来表现任何商品的价值。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一般是普遍的意思)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即 专门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专门执行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 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实物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高度发达后,金银的自然属性更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教材P5)

金银的自然属性符合:“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要求。

(2)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适合做货币的材料应该价值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实物货币没有质地均匀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标准。

金银: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

A.质地均匀,价值尺度统一,易分割,最适合做交换的媒介;

B.体积小、价值高、耐腐蚀,便于携带,适合商品、劳务交易的需要;

C.不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A. 用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值大小就是货币的多少。

B.商品用货币标价就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C.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价格,价格与价值是正相关的关系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A.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C.在商品--- 货币--- 商品的过程中,从商品到货币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商品生产者就不能继续生产。为了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商品生产者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和商品质量(即使用价值),同时必须重视商品的价值。即成本

因为: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 贮存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金块或者银块。具有永久性和保值性的特点。这一职能使它能够自由第、完全地退出或进入流通领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也不能兑换金银,所以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存职能。因为纸币不能滞留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我们把纸币暂时留在手中,是潜在和待实现的购买力;存在银行,银行放贷,就又投入了生产和流通。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纸币发挥了积累和储蓄的作用。

② 货币的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买卖行为和支付行为不在同一时空进行。所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等值的商品和货币在交换过程的两极不再同时出现,货币不再是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补充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 是发挥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③ 世界货币的职能:

黄金目前依然可以用做国际结算,是世界货币。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纸币由于可自由兑换、币值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又普遍被乐于接受,就可以替代黄金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以及外汇凭证如票据、银行存款凭证、国际信用卡等,作为国际间可以接受的流动资产,在不同范围和不同条件下,也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5)人民币为什么不是世界货币?

衡量一国纸币是不是国际货币的指标: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和国际经济政策工具。前提:开放、稳定和发达。

作为价值尺度,人民币计价范围只限于边贸,即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贸易中。

作为支付手段,人民币已经遍布周边经济体,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数量极少,流通范围很有限。

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投资货币等高级货币职能表现非常弱;国际以人民币 计价的债务为零。世界金融机构包括各经济体的人民币资产为零。

(6)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问题

 中国: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非中国政府的立场,只是学术界讨论。

 美元是当今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有责任保持美元的稳定。

3、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

包括金银条块和铸币。

贵金属货币:优点是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携带。但是不方便。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铸币:有一定形重量、成色和面额,不足值也不影响交易。

(2)纸币

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量,但无权决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3)货币流通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即货币在买主与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商品价格总额是待售商品数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

上述公式也叫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货币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4)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历来坚持以下三大发行原则。其内容是

集中统一发行原则。集中是指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 — 国务院。统一是指国家授权人民银行统一垄断货币发行。除人民银行外,任何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行货币或发行变相货币。

计划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发行。具体由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经济发行原则。或称信用发行原则,是财政发行的对称。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而进行货币发行。这种发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加货币投放,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不会引起物价波动和通货膨胀。

(5)与经济发行相对的是财政发行

即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过量货币发行。

这种发行的方式主要是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或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公债、国库券等,其结果是货币发行出去后收不回来,最后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避免财政发行,保证经济发行,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第二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6)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通货膨胀发生时,商品的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造成纸币购买力降低,纸币贬值,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影响:严重的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比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者都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稳定价格,抑制通货膨胀。任务是控制经济总量平衡。

通货膨胀时的政策:加税\减少财政支出\缩小国债规模;加息\提高贷款门槛\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 减少流动性

通货紧缩: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息\降低贷款门槛.--- 增加流动性

4、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不同所有者之间流动转移.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综合探究P25~27

(2) 关于特别提款权

SDR (Special Drawing Rights), 即“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最初是为了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创设。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特别提款权现在已经作为“一篮子”货币的计价单位。最初特别提款权是由15种货币组成,经过多年调整,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计价单位。

5. 纪念币是货币吗?

中国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是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指定国家造币厂而设计制造的,由国家银行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我国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而发行的。 纪念币的作用主要是:满足公众的收藏要求,而不是用于流通。

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普通金属纪念币

普通金属纪念币又分为普制币和精制币。普通纪念币的材质是用于印刷钞票的纸张或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和珍稀动物为题材而设计铸造。

是国家发行的可以流通但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定货币。发行后,可以与其他流通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记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

因而,流通纪念币首先是法定货币。其面值一般为:壹角、壹元、伍元、拾元等,可与普通纸质人民币一样等值上市流通。

贵金属纪念币

贵金属纪念币包括金币、银币、铂币、钯币等贵金属或其合金铸造的纪念币,材质是金、银等贵重金属。

题材广泛、工艺考究、观赏性强且多为成套分组发行。币形亦有圆形币、方形币、彩币和扇形币,其面值计伍元、拾元、叁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壹仟元等,这种币的发行价一般都等于面值的几十倍或上百倍。

因此,面额只是象征性的货币符号,并不表明其真实价值,不能流通,其面值不记入市场现金流通量。

纪念币在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保值和投资价值。

第二专题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几个概念: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制和分配 方式

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特性。

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能够调动人民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

3.为什么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资本、技术、土地、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允许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拓宽投资渠道,扩大社会生产规模。 允许科技工作者通过技术发明和转让获取知识产权的收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

允许管理人员按管理政策要素取得收入,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造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历史大趋势”。

什么是财产性收入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车辆、土

地、收藏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有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殖等收益。

4.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概念

①资源配置:人们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把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部门使用。

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即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产生最大效益的领域。

③资源配置方式: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手段有两种:计划即宏观调控和市场。其中,市场的调节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

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概念

④市场调节:即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地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是自发地调节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的。

⑤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市场就象“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6.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利用价格杠杆、财政政策、税收杠杆、货币政策。 国家利用税收杠杆、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预算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调节收入方面发挥功能。

国家通过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调节经济总量平衡、通过调整贷款条件抑制投资过热或投资乏力属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发展计划都属于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预算、发挥财政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汇率、贷款的门槛、存款准备金比率。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明确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7、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效率:指经济效率,即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及经济活动的效率。可以按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也可以按投入的生产要素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的比率来度量。 公平: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的合理化。主要指机会公平、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和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该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允许合理拉开差距,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和改革的积极性(4分)。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1.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提高科学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包括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等;

.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行股份制改革,实行公司制;

.实行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注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2.使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

3、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

所谓粗放型是指社会再生产中主要依靠增加投资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 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工业)贡献最大转变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实现上述转变主要靠科学技术。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的内容:包括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解读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就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以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寻求科技新的突破,核心是重在自主,综合集成。

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重要性: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 我国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发明专利数量少: 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尖子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 从国家来说,分为三类

一是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

二是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

三是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6、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

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任何科技发明的使用和推广,都是通

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完成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企业)

A.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B.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

C. 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D. 引进技术鼓励原始创新和吸收再创新,即二度创新。

E. 注意:微观角度答题要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1、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与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 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关于农业发展的五个“1号文件”

2004年,突出农民增收,这是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2006年,全面部署建设新农村,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

2007年,强调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任务,有利于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200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这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3、关于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农业形态。

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A.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B.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

C.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D.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粮价稳,百价稳;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要求会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要靠粮食转化,所以对粮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怎样保证粮食安全

 粮食、果品、蔬菜、肉、蛋奶等国民生活主要的农产品,必须立足本国资源来保障基本

供给;

 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食

的积极性,

 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产量,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 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调整关税,减少出口。

 制止浪费.

5、 我国应该形成怎样的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A.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

B.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C.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县域经济。

7、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8、农业产业化经营

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通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整体效益。

9、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观点: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标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越大,说明经济结构越合理优化。在工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由原来的主要靠传统产业,高投入的转变为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就业: 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

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最高年份可达1700万。

下岗失业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还会有工人下岗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2亿~1.5亿

(2)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促进再就业是深化国企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条件;

就业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就业。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国家有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三个代表中“人民根本利益”(看主体是党还是国家机关),有利于安定团结。从党的角度看,是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任务。

(3)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途径

A、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每增长1个百分点提供70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经济。

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独特优势)教材第四课 C、调整所有制结构,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积极意义之一:扩大就业)经济学第二课

D、“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11. 何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含义: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主要表现: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而农村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多等等。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怎样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3)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4)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5)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6)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12、怎样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和效益都要靠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训新型农民。

第三,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包括资金和物质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第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增产增收。 第五,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按照最终用途分配: 国民收入可以分为积累和消费;

按照分配的范围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从参与分配的主体看,国民收入的分配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当前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国民收入的主体是国家、企业、个人。所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国民收入按最终的用途分为积累与消费,所以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所以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2、关于积累与消费

按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即“怎样用钱”。用在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就是积累基金。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开支、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是消费基金。

关键是钱花在哪儿,不是存和花的问题,如中央财政支出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积累基金,应付突发事件动用社会物资储备,是积累基金。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社会财富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分配。以税收的形式分给国家,以积累的方式分给企业,以工资、奖金等方式分给劳动者。应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2)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部门通过再分配运行。

4、财政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公共需要。

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政府可支配财力占社会财力状况以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调控经济的能力。

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投资过热时,采取稳健或者紧缩的财政政策。

5、企业所得税

 国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 内资外资企业税率统一(25%)

 区域、产业优惠,优惠农业、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惠西部企业。

6、增殖税

A.流转税的一种,流转税商品交换中的交易额和劳务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包括增殖税、营业税、消费税以及关税。

B.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

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

D. 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货物、应税劳务、进口货物。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优点

E.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 购进商品已纳税金

F. 实行增值税的优点: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避免重复收税,防止偷漏税行为;有利于

生产的专业化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7、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个人费用扣除额:2000元

注意:不要重复计算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何为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促进市场经济规范运行的社会机制。这种社会机制,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信用信息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失信惩罚机制和政府监督体系的建设。实质上是通过对市场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的一种记录,然后有关的机关和机构对这种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依法的传播。 作用:

A. 对银行而言降低银行的风险; 是人们在同银行往来时,在银行的贷款及还款行为的记录,银行可以依据联合征信体系,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借不借钱给你、借多少钱给你以及借你多长时间,可以降低放贷的风险。

B. 从个人(包括企业)角度看,个人信用是“个人信用的历史记录”,方便个人(企业)加强自律一方面有了这些数据,人们在申办信用卡时,不必再费精力找担保人和提交盖章的个人信用资料,只要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另一方面对于贷款人来说,则要考虑自己恶意透支、欠贷的代价,从而加强自律。

C.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社会而言 ,是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促进整个社会信用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2001年,上海作为个人信贷消费试点是全国最先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集系统的城市。截止到2004年6月底,上海征信系统入库人数以达462万,几乎所有在沪经营企业的信用记录都已被纳入系统,总数达59万家。

D. 2002年1月1日起,深圳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为信用立法的城市。

2、我国社会信用系统建设现状

E. 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1月正式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个人征信系统。到2008年年底,该系统收录自然人数已超过6亿人。征信记录了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体现在信用报告中,就是“信用记录”。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观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法制性,要求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分析: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貌。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交易双方的真实信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2)从哲学角度分析:

 观点: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诚实信用属于道德范畴,“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之意。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 分析:信用意识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信用意识也是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对抑制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4、现实生活中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1)表现:

走私、偷税、漏税、骗税。

不履行合同,服务承诺如一纸空文。

假冒伪劣产品欺骗、坑害消费者。

假文凭、考试作弊等等。

现实生活中信用缺失的危害

(2)危害:

从经济方面看,信用缺失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从社会影响看,失信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损害我国的国际信用形象。

政府失去诚信,导致公权的滥用,政府威信降低;企业失去诚信,就会失去市场,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公民失去诚信,就会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学术失去诚信,学术水平下降。

(3)信用缺失的原因:

①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的缺陷,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

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分析①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的缺陷,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是一种靠激发人们的趋利动机和竞争压力来保持经济活力的形式,它本身就是要诱导和激励个体都去追求“投入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由于利己主义的动机,人们在交易时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总是想通过铤而走险,投机取巧获取私利。”

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发达国家用了一个多世纪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美国用了160多年。

5、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B.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诚实守信)

C. 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

场。

怎么做?

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建立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把个人诚信制度化、社会化,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市场交易原则,注重信誉;

个人:提高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监督政府;监督企业,抵制盗版、假货。

考点从经济学角度:

第二课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第三课 企业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

第六课,信用的含义,银行借贷行为是信用行为;

第七课,诚信是市场交易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题中之意。

从政治学角度: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抓紧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利用法律手段,依法打击失信、欺诈行为、制售假、走私、骗税是行使国家职能。

哲学角度: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加强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信用意识是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巨大的反作用。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惜

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支出的比重。这一定律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消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会逐步下降。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39%以下为富裕;40—49%为小康;50—59%为温饱;60%以上为勉强度日。反映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相关。

2.扩大消费

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 必须把重点放在消费上。扩大居民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贯彻以人为本和构

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3、怎样扩大消费?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理顺消费环境。

第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加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差距的调节。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关于外汇储备:

(1)外汇储备:是一国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 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 作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

 来源:外资直接或间接投资;贸易顺差的收入;外汇储备的利息收入。

2、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

有利的一面:

有利于国际支付的不断增加(进口资源、能源;抵御市场风险和价格风险有底气;偿还外债、外商投资利润汇出)。

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

有利于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

足够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基础。

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 我国采取强制结汇制度,央行必须买下国内经济中的美元。顺差和外国投资流入1美元,

央行就要投入7元人民币。美元储备越多,国内人民币的供给就越多,不但会促使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使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大规模外汇储备会引发通货膨胀。

3、汇率与人们的生活和财富的关系

 导致一个国家币值上升的因素是多重的,比如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低廉,技术的创

新等等都会让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升币值。强势的货币不只可以增强本国国民的消费力,还可以吸引投资。

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

国家的货币稳中有升,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

值,股价随之下跌。

4、 黄金与美元

黄金是集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于一身的特殊商品,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抵御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最好工具。“在全球金融市场普遍下跌之中,黄金却表现得独树一帜,全球黄金交易在2008年增长迅猛,金价还创下25年来的新高。”

近年来为维持货币供应稳定以及树立对美元的信心,各国中央银行一直在全球市场上抛售黄金,但2007年世界第二大黄金持有国德国宣布不再出售任何黄金,随后又有西班牙等国家加入这一行列,“这或许标志着存在几十年的黄金抛售政策可能就此终结。”

黄金持有国惜售, 2007年后,黄金抛售政策终结.

成本增加 --- 黄金是一种极难再发现的稀有金属,最近七年全球冶炼黄金的平均成本上涨了一倍;

黄金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随着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财富的增长,

新的需求形式出现主要是黄金交易基金的诞生,近几年随着黄金供给的缩减,黄金交易基金自2004年诞生以来,现在已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上迅速被大多数主流交易所使用。

美元大量发行对金价有何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1913 ---- 2008年美联储用了95年时间将基础货币量发行量提高到7500亿美元,而从2008年11月开始,在2个月时间内美联储就增发了同等数量的基础货币,截至目前美元增发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60%的纸质美元是在美国之外流通的,美国一味扩大货币发行量,将会导致其他国家丧失对美元的信心。今年4月,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开始减持美国国债,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考虑到美元的贬值风险。8月,中国抛了一部分美国国债。

如果美国国债的持有者继续减持美国国债,“势必有大量资金流入其他市场,而黄金市场在避险买盘的推动下价格很有可能急剧上涨,今年有可能再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

国际金价自去年3月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一直保持高位震荡,近期(2009年6~7月)国际金价围绕950美元波动

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所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意义

D. 最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外贸企业锁定汇率,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

“以前,都采用美元或欧元进行结算,因汇率波动,常常会导致到手的钱缩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中,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企业不得不拖缓交易时间,或等待汇率上升的交易时机。现在,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结算,就不会出现上述困扰了。


相关文章

  • 经济常识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 <经济常识>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作为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节课,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对学习整个 ...查看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查看


  • 事业单位复习考试策略
  • 考点 考点题型.所占分值详解及复习策略 必考内容,非常重要,一般占 5-10 分,总结 2013 年上半年的各 1.时政热点 地考试情况,分值比以往更大些,这部分我们做了精心准备,题 部分 库一周一更新,时政热点常识非常好记,题型简单,所以 ...查看


  •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 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专题" ...查看


  • 高中政治说课稿范例
  • 高中政治说课稿范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请批评指教! 我们都知道,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学习了家庭消费的知识后,面对现实 ...查看


  •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浅析
  •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学生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 ...查看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
  •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山阳中学 李娜 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所占分值低于语数外,和理化生是持平的,但是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往往从选定文科才开始,这个时候,学好文综合中的历史就成为一大难题.许多人因为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而纠 ...查看


  •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分析
  • 摘 要: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作者从五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的逻辑结构与作用:与本框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查看


  • 高二该如何学习
  •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不仅课程任务重,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向大家传授高二各学科学习技巧,希望对高二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语文]结合大纲,注重 ...查看


  • 高中政治说课稿
  •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巧家一中政治教研组 说课人:时间: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