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的几个规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父母的普遍心态。但教育专家提醒,任何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期望都必然只是一种幻想。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分析说,对孩子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但是决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期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可能得以实现,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期望都必然只是一种幻想。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梦”,儿“成龙”、女“成凤”体现的是人们对下一代的厚望。但教育专家提醒,期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能得以实现,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期望只是一种幻想,会加剧孩子的压力,甚至酿成无以挽回的悲剧。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关颖表示,大家都知道“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家长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适当、是否有误,认真思考怎样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怎样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首先是把握期望的“度”,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关颖说,对孩子期望太低或者对孩子没有期望任其发展,会使孩子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应有的关照和激励,对孩子成长十分不利;如果期望定得太高,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二是克服从众心理,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关颖说,人们常用“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上,有的家长却忘记了这一常理,总是喜欢“随大流”。结果别人的孩子或许成功了,自己却落个一场空。所以应当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别人的行为确立期望。

三是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关颖指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应当由大人决定,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事实上,孩子的发展不是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大人再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孩子的行动。所以对孩子期望应当听取孩子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家长的期望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努力目标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关颖提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会出现自己的独特的兴趣、意愿、特长,甚至是自己寻求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因势利导,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不应当固守着过去的东西不放。

不,我自己来——爱和教育都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一位网友曾向我求助,说她的女儿上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非常叛逆,她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和教育女儿。

女孩的妈妈告诉我,现在,每次女儿进了自己的房间都要将门关得严严实实,甚至在里面插上插销,女儿的抽屉上了锁,日记本也换成了带锁的,平常,她很多话也不再和妈妈说。

“我女儿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她的房间我是随便进出的,现在,她要求我进她房间必须敲门,这是什么事啊?把我这个当妈的当成外人了啊?

女儿小学的时候,她的日记都会让我看,可现在她根本不让我看。我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瞒着我啊?”

妈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她担心女儿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担心女儿“变坏了”。

看了网友打出来的那些文字,我心里感叹:做父母真是不容易,但这种不容易却是因为父母的无知。

我理解女孩妈妈的焦虑和担忧,但也理解女孩的做法。

我给女孩的妈妈发过去一个笑脸的图片,说:

“您女儿的变化是好事,说明她长大了,她很多表现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现象,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时的正常表现。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渴望有自己独立的心理空间,不希望别人随意闯入这个空间,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盲目闯入了孩子的私密空间,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冒犯,这会让孩子反感甚至愤怒。

做父母的,要慢慢接纳孩子这些变化,给孩子空间和自由,逐渐适应孩子逐渐拉开与父母的距离并走向独立的过程……”

青春期孩子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父母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规律,遵循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

桐桐不到两岁时就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什么事情都喜欢说“不”、“我自己来”。

那时,我母亲在这里帮我们带孩子,母亲喜欢很多事情都帮桐桐做好,可桐桐偏偏不喜欢别人为她做很多事。

为此,祖孙俩常常发生矛盾。

一次,妻子给桐桐买了一件粉色的套头上衣,桐桐很喜欢,急忙拿来要穿上。动作还不很熟练的桐桐怎么也穿不上那件衣服,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放弃。

奶奶在一旁看得心急,就走上前,想要帮桐桐穿上衣服。桐桐见奶奶插手,急忙拿着衣服走到了一边,嘴里还说着:“我自己来。”

奶奶嗔怪桐桐说:“你自己穿不上哦,我来帮你。”说着,母亲又靠近了桐桐。

桐桐又一次远离奶奶几步,她撅着嘴巴,似乎不高兴,“我自己来。”

其实,我和妻子也看着着急,桐桐已经整整忙乎了十几分钟,还没有穿上那件衣服,我心里不禁佩服她的毅力。

我没话找话地说:“桐桐自己来,桐桐自己能穿上衣服,对不对?”

说着,我悄悄走到她身后,趁她不注意,轻轻抓起那件衣服后襟,放到她头上,然后轻轻往下拉了一下,再加上桐桐自己的努力,她的大半个头露出了衣服的领口。

“哟,马上就穿好了,桐桐穿得真好。”我大叫起来。

胜利在望,借助我悄悄的帮助,桐桐很顺利地穿上了那件衣服。

不管是青春期孩子,还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长规律,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是正确进行教育的基础。

有一位单亲父亲曾带着女儿来找我,向我诉说了他的焦虑:4岁的女儿只喜欢玩,而不喜欢学习、读书,他担心女儿以后搞不好学习。

为了帮助父亲解决他和女儿的“问题”,我让他演示了一下他是如何教育女儿学习识字、读书的。

这位父亲很认真地坐在桌旁,拿出一张纸,一边缓慢地书写着‘水’字,一边对女儿说:“来,我来教你写字,这是‘水’,‘喝水’的‘水’。”

父亲的表情很严肃,语调也单调,就像在教大孩子习字一样。

刚开始,女儿还很认真地看着爸爸,跟爸爸学习写字,可没过一分钟,女儿就独自跑开了,嘴里嚷嚷着“不好玩”。

接着,我拿出一本故事书,让父亲给女儿讲故事。父亲又面无表情、很严肃地给女儿读起了故事。刚读了几分钟,女儿就推开爸爸手中的书本,说道“不听,不听”。

最后,父亲无奈地对我说:“你看,我的孩子就这样,总是没有耐心,她只想着玩,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啊?”

我对孩子的父亲解释说:

“您女儿这么大的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她。恕我直言,您刚才的教育方式太死板、太教条,没有趣味,所以孩子不喜欢。

也就是说,并不是您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只是她不喜欢您的教育方式。”

接着,我教这位父亲如何教女儿识字,如何给女儿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如何和她一起表演故事等。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靠形象事物和动作来学习的,所以此时的教育方式也要活泼、有趣、形象、生动。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孩子就能理解抽象的语言讲解。

这就是说,教孩子学习知识,也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各自的规律,父母可以通过书籍或是借鉴其他人的经验,提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就是尊重孩子当前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孩子给予一定的期望,但是不要对孩子过高期望,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当前的能力。

给孩子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特点,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童年是最美好的,是最难忘记的。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发展。所以说,教育必须精心谋定,以儿童成长为中心,让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与能力得以舒展和生长,释放出无限的可能。孩子能不能健康生长,全看我们成年人为之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社会。

孩子是最富幻想最具创新力的,而幻想创新需要丰裕的时间。请教育者们站在“儿童立场”上,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给孩子们更加充裕的时空,让孩子们快乐生长,去幻想去创新

儿童成长的几个规律 标签: 儿童  成长  子女  家长  成人  2007-07-18 14:37 阅读(41)评论(1)编辑删除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成长和学习时的方式、方法又会决定其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大多数儿童通过以下渠道如父母、幼儿园的教师、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学习和认知。通过对孩子成长的观察,我发现儿童各种能力的成长与教育的方式存在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儿童动手、生活、语言、思维能力的增长与家长的直接帮助为负相关的关系。

儿童运动能力和动手、生活能力必须通过儿童自我的实践提升,这正印证了一句谚语“懒妈勤闺女”。家长的直接帮助与儿童在以上诸能力成长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即负相关关系。家长的直接帮助越多,儿童以上能力增长得越慢。家长如果能够在危险度之内放手,儿童的运动、动手、生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直至完善。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儿童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儿童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单独地不断运用语言工具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籍此提高其语言能力。但父母和儿童在一起时,会无意识地剥夺儿童运用语言的机会。例如,在他人和儿童谈话时,儿童有时没有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父母出于本能会替孩子回答。通常反复几次以后,儿童在和他人交流时逐渐形成依赖父母习惯,如果此时父母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此种行为,就会进一步阻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随着运动、动手、生活、语言能力不断成长而建立的。在儿童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对周围世界会形成主观的认识,通过自身实践,再整合为儿童自我的知识,建立儿童自我的认知体系。他人的帮助会阻止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兴趣和儿童认知体系的构建。因为,儿童不会像成人对他人意见有辨别真伪和选择吸收的能力,成人一旦提供帮助后,儿童则不再主动认知他周围的客观世界,转而依赖提供帮助者,形成依赖他人告知的思维惯性。

二是儿童注意、记忆、想象能力的增长与家长的引导成正相关的关系。

儿童由于身材矮小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其注意能力通常是由点及面。思路狭窄,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而不能自拔。在自然成长状态下,儿童的注意力要完成“从点到面”到“从面到点”的转换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而且与儿童自身的感悟有密切关系。甚至有的儿童直至成年都无法摆脱认识事物从点到面的固定模式。因此,他人的引导能帮助儿童很好掌握这一技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点”注意力的引导有助于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不囿于小范围,较快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利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站得高、看得远”,遇事不固执,从事物的整体出发长远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

其他的能力如记忆、想象能力同注意能力相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得以较好发展。

三是儿童性格、社交能力的成长及与家长面对儿童的态度、家庭生活环境成正相关的关系。

儿童的家庭环境若为多子女,则儿童在每天与兄弟姐妹的家庭生活相处、游戏中就学会诸如协作、宽容、相互帮助爱护等社会交往能力。儿童的家庭若为独子女,诸如以上的社交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则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因此,独子女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应采用朋友式。

父母与子女在相处过程中,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更多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与人的交往中需要情感的平等交流。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的身份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其情感交流也是平等的、朋友式。在独子女家庭中,缺少了这种天然的伙伴氛围,就需要父母适时地以朋友身份出现,与子女进行密切的情感交流沟通。在朋友式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成年以后,在和其家庭以外的社会进行交往时,能给他人以信任也能信任他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友情。幼儿将会向着积极的、阳光的、热爱生活的方向成长。

朋友式家庭意味着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理解、平等、交流、合作的。但很多父母的又从内心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因此在儿童处理一件新事情前,总要把自己的经验告知孩子。开始,家长的经验是正确的,儿童便不自觉得形成依赖家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但到青春期时或者更早的时间,儿童便发现父母的经验已不再适应他的世界,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孩子便进入了所谓的“青春逆反期”。因此,朋友式父母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为方式,其贯彻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是儿童的创造力与家长的过度约束和较早的知识灌输成负相关的关系。

儿童天性对周围的世界有认知的兴趣,喜欢发现和创造。在儿童主动发现和认知周围的世界或接触一件对儿童而言的全新事物时,家长总有一种将自己的认知经验告知孩子的习惯。父母以其自身的经验已经找到便捷的途径,是一种从点到点不走任何弯路的过程。开始家长的经验往往是很有效的,能使儿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而易见的进步。但在这以后,可怕的事情就会出现,儿童出现了依赖别人告知的思维惯性。失去了犯错误的机会,不能品尝经过艰辛劳动后收获果实的喜悦。而且错误往往是一种不同于所谓“成功”的路,而一旦这种“错误”的不同被验证有价值后,就成为了创新。因此,可以说不同是创新的基础,成功的不同即为创新。

父母在儿童还没有尝试新事物前,对儿童及早的经验或知识的告知的行为其实是在一点点抹杀了儿童的创造力。而且,父母对儿童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过度约束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缺少带孩子和教育子女的经验,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现结合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关注孩子婴幼儿期智力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智力“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智力因素,就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瞎猫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猫的眼睛有黑布蒙起来,一周以后解开黑布,猫的眼睛虽能够张开,却永远也看不见东西。研究发现,猫的视觉形成,需要有光线的刺激,并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与大脑建立神经联系;反之,不能形成视觉。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形成也是这样的,必须在多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的影响下形成。因此,要遵循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科学的培养孩子良好智力因素的形成。

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理,好吃懒做,这是什么?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学习好的重要因素,孩子会听从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接受教育会有抵触情绪,较难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谈论老师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如果家长经常谈老师的缺点,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偶像”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

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格。不要怕孩子干得不好或者担心她弄坏了东西,放手大胆地让她自己去干,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经常给她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告诉孩子做得再不好也是她自己亲手做的,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的。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记得孩子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因为自己的书桌上没有新书而哭鼻子。那时侯她的胆子还是很小,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也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们就告诉她:“哭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为了让她适应新的环境和锻炼她的胆量,老师也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她做了班干部,当老师的小助手,让她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我们也鼓励她能够接受新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变得自信了。现在她能帮助老师组织班上的活动。女儿的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能自己整理床铺、洗简单衣物,有时还能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事。例如,打扫卫生、包饺子等。我们夸奖她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妈妈的好助手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这是人之常情。用心关注孩子学习过程的家长都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取得如口头表达、阅读能力、解题速度、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非常不容易。过多的提出孩子达不到的要求,会导致孩子心理上感觉很累,学习很不开心。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既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又要告诉孩子不要有骄傲的情绪;当孩子学习不尽人意时,要鼓励孩子成不骄,败不馁,更多的是比较孩子在同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进步,用一颗平常心欣赏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轻松地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高压力。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快乐,学习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积极配合,增强的孩子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这常常是大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恰到好处的宽容而不是责骂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观念。很多家长当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心欢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愁眉苦脸,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成绩好,当然是件好事,但这并非孩子的全部,还应很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争取进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家庭教育,做到言传身教,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校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高。

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缺少带孩子和教育子女的经验,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现结合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关注孩子婴幼儿期智力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智力“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智力因素,就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瞎猫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猫的眼睛有黑布蒙起来,一周以后解开黑布,猫的眼睛虽能够张开,却永远也看不见东西。研究发现,猫的视觉形成,需要有光线的刺激,并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与大脑建立神经联系;反之,不能形成视觉。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形成也是这样的,必须在多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的影响下形成。因此,要遵循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科学的培养孩子良好智力因素的形成。

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理,好吃懒做,这是什么?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学习好的重要因素,孩子会听从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接受教育会有抵触情绪,较难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谈论老师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如果家长经常谈老师的缺点,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偶像”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

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格。不要怕孩子干得不好或者担心她弄坏了东西,放手大胆地让她自己去干,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经常给她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告诉孩子做得再不好也是她自己亲手做的,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的。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记得孩子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因为自己的书桌上没有新书而哭鼻子。那时侯她的胆子还是很小,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也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们就告诉她:“哭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为了让她适应新的环境和锻炼她的胆量,老师也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她做了班干部,当老师的小助手,让她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我们也鼓励她能够接受新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变得自信了。现在她能帮助老师组织班上的活动。女儿的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能自己整理床铺、洗简单衣物,有时还能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事。例如,打扫卫生、包饺子等。我们夸奖她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妈妈的好助手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这是人之常情。用心关注孩子学习过程的家长都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取得如口头表达、阅读能力、解题速度、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非常不容易。过多的提出孩子达不到的要求,会导致孩子心理上感觉很累,学习很不开心。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既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又要告诉孩子不要有骄傲的情绪;当孩子学习不尽人意时,要鼓励孩子成不骄,败不馁,更多的是比较孩子在同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进步,用一颗平常心欣赏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轻松地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高压力。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快乐,学习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积极配合,增强的孩子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这常常是大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恰到好处的宽容而不是责骂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观念。很多家长当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心欢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愁眉苦脸,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成绩好,当然是件好事,但这并非孩子的全部,还应很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争取进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家庭教育,做到言传身教,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校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父母的普遍心态。但教育专家提醒,任何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期望都必然只是一种幻想。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分析说,对孩子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但是决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期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可能得以实现,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期望都必然只是一种幻想。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梦”,儿“成龙”、女“成凤”体现的是人们对下一代的厚望。但教育专家提醒,期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能得以实现,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期望只是一种幻想,会加剧孩子的压力,甚至酿成无以挽回的悲剧。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关颖表示,大家都知道“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家长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适当、是否有误,认真思考怎样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怎样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首先是把握期望的“度”,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关颖说,对孩子期望太低或者对孩子没有期望任其发展,会使孩子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应有的关照和激励,对孩子成长十分不利;如果期望定得太高,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二是克服从众心理,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关颖说,人们常用“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上,有的家长却忘记了这一常理,总是喜欢“随大流”。结果别人的孩子或许成功了,自己却落个一场空。所以应当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别人的行为确立期望。

三是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关颖指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应当由大人决定,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事实上,孩子的发展不是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大人再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孩子的行动。所以对孩子期望应当听取孩子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家长的期望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努力目标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关颖提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会出现自己的独特的兴趣、意愿、特长,甚至是自己寻求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因势利导,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不应当固守着过去的东西不放。

不,我自己来——爱和教育都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一位网友曾向我求助,说她的女儿上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非常叛逆,她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和教育女儿。

女孩的妈妈告诉我,现在,每次女儿进了自己的房间都要将门关得严严实实,甚至在里面插上插销,女儿的抽屉上了锁,日记本也换成了带锁的,平常,她很多话也不再和妈妈说。

“我女儿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她的房间我是随便进出的,现在,她要求我进她房间必须敲门,这是什么事啊?把我这个当妈的当成外人了啊?

女儿小学的时候,她的日记都会让我看,可现在她根本不让我看。我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瞒着我啊?”

妈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她担心女儿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担心女儿“变坏了”。

看了网友打出来的那些文字,我心里感叹:做父母真是不容易,但这种不容易却是因为父母的无知。

我理解女孩妈妈的焦虑和担忧,但也理解女孩的做法。

我给女孩的妈妈发过去一个笑脸的图片,说:

“您女儿的变化是好事,说明她长大了,她很多表现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现象,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时的正常表现。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渴望有自己独立的心理空间,不希望别人随意闯入这个空间,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盲目闯入了孩子的私密空间,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冒犯,这会让孩子反感甚至愤怒。

做父母的,要慢慢接纳孩子这些变化,给孩子空间和自由,逐渐适应孩子逐渐拉开与父母的距离并走向独立的过程……”

青春期孩子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父母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规律,遵循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

桐桐不到两岁时就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什么事情都喜欢说“不”、“我自己来”。

那时,我母亲在这里帮我们带孩子,母亲喜欢很多事情都帮桐桐做好,可桐桐偏偏不喜欢别人为她做很多事。

为此,祖孙俩常常发生矛盾。

一次,妻子给桐桐买了一件粉色的套头上衣,桐桐很喜欢,急忙拿来要穿上。动作还不很熟练的桐桐怎么也穿不上那件衣服,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放弃。

奶奶在一旁看得心急,就走上前,想要帮桐桐穿上衣服。桐桐见奶奶插手,急忙拿着衣服走到了一边,嘴里还说着:“我自己来。”

奶奶嗔怪桐桐说:“你自己穿不上哦,我来帮你。”说着,母亲又靠近了桐桐。

桐桐又一次远离奶奶几步,她撅着嘴巴,似乎不高兴,“我自己来。”

其实,我和妻子也看着着急,桐桐已经整整忙乎了十几分钟,还没有穿上那件衣服,我心里不禁佩服她的毅力。

我没话找话地说:“桐桐自己来,桐桐自己能穿上衣服,对不对?”

说着,我悄悄走到她身后,趁她不注意,轻轻抓起那件衣服后襟,放到她头上,然后轻轻往下拉了一下,再加上桐桐自己的努力,她的大半个头露出了衣服的领口。

“哟,马上就穿好了,桐桐穿得真好。”我大叫起来。

胜利在望,借助我悄悄的帮助,桐桐很顺利地穿上了那件衣服。

不管是青春期孩子,还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长规律,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是正确进行教育的基础。

有一位单亲父亲曾带着女儿来找我,向我诉说了他的焦虑:4岁的女儿只喜欢玩,而不喜欢学习、读书,他担心女儿以后搞不好学习。

为了帮助父亲解决他和女儿的“问题”,我让他演示了一下他是如何教育女儿学习识字、读书的。

这位父亲很认真地坐在桌旁,拿出一张纸,一边缓慢地书写着‘水’字,一边对女儿说:“来,我来教你写字,这是‘水’,‘喝水’的‘水’。”

父亲的表情很严肃,语调也单调,就像在教大孩子习字一样。

刚开始,女儿还很认真地看着爸爸,跟爸爸学习写字,可没过一分钟,女儿就独自跑开了,嘴里嚷嚷着“不好玩”。

接着,我拿出一本故事书,让父亲给女儿讲故事。父亲又面无表情、很严肃地给女儿读起了故事。刚读了几分钟,女儿就推开爸爸手中的书本,说道“不听,不听”。

最后,父亲无奈地对我说:“你看,我的孩子就这样,总是没有耐心,她只想着玩,这样下去可怎么行啊?”

我对孩子的父亲解释说:

“您女儿这么大的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她。恕我直言,您刚才的教育方式太死板、太教条,没有趣味,所以孩子不喜欢。

也就是说,并不是您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只是她不喜欢您的教育方式。”

接着,我教这位父亲如何教女儿识字,如何给女儿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如何和她一起表演故事等。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靠形象事物和动作来学习的,所以此时的教育方式也要活泼、有趣、形象、生动。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孩子就能理解抽象的语言讲解。

这就是说,教孩子学习知识,也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各自的规律,父母可以通过书籍或是借鉴其他人的经验,提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就是尊重孩子当前的能力。父母可以对孩子给予一定的期望,但是不要对孩子过高期望,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当前的能力。

给孩子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特点,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童年是最美好的,是最难忘记的。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发展。所以说,教育必须精心谋定,以儿童成长为中心,让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与能力得以舒展和生长,释放出无限的可能。孩子能不能健康生长,全看我们成年人为之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社会。

孩子是最富幻想最具创新力的,而幻想创新需要丰裕的时间。请教育者们站在“儿童立场”上,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给孩子们更加充裕的时空,让孩子们快乐生长,去幻想去创新

儿童成长的几个规律 标签: 儿童  成长  子女  家长  成人  2007-07-18 14:37 阅读(41)评论(1)编辑删除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成长和学习时的方式、方法又会决定其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大多数儿童通过以下渠道如父母、幼儿园的教师、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学习和认知。通过对孩子成长的观察,我发现儿童各种能力的成长与教育的方式存在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儿童动手、生活、语言、思维能力的增长与家长的直接帮助为负相关的关系。

儿童运动能力和动手、生活能力必须通过儿童自我的实践提升,这正印证了一句谚语“懒妈勤闺女”。家长的直接帮助与儿童在以上诸能力成长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即负相关关系。家长的直接帮助越多,儿童以上能力增长得越慢。家长如果能够在危险度之内放手,儿童的运动、动手、生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直至完善。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儿童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儿童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单独地不断运用语言工具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籍此提高其语言能力。但父母和儿童在一起时,会无意识地剥夺儿童运用语言的机会。例如,在他人和儿童谈话时,儿童有时没有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父母出于本能会替孩子回答。通常反复几次以后,儿童在和他人交流时逐渐形成依赖父母习惯,如果此时父母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此种行为,就会进一步阻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随着运动、动手、生活、语言能力不断成长而建立的。在儿童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对周围世界会形成主观的认识,通过自身实践,再整合为儿童自我的知识,建立儿童自我的认知体系。他人的帮助会阻止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兴趣和儿童认知体系的构建。因为,儿童不会像成人对他人意见有辨别真伪和选择吸收的能力,成人一旦提供帮助后,儿童则不再主动认知他周围的客观世界,转而依赖提供帮助者,形成依赖他人告知的思维惯性。

二是儿童注意、记忆、想象能力的增长与家长的引导成正相关的关系。

儿童由于身材矮小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其注意能力通常是由点及面。思路狭窄,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而不能自拔。在自然成长状态下,儿童的注意力要完成“从点到面”到“从面到点”的转换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而且与儿童自身的感悟有密切关系。甚至有的儿童直至成年都无法摆脱认识事物从点到面的固定模式。因此,他人的引导能帮助儿童很好掌握这一技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点”注意力的引导有助于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不囿于小范围,较快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利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站得高、看得远”,遇事不固执,从事物的整体出发长远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

其他的能力如记忆、想象能力同注意能力相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得以较好发展。

三是儿童性格、社交能力的成长及与家长面对儿童的态度、家庭生活环境成正相关的关系。

儿童的家庭环境若为多子女,则儿童在每天与兄弟姐妹的家庭生活相处、游戏中就学会诸如协作、宽容、相互帮助爱护等社会交往能力。儿童的家庭若为独子女,诸如以上的社交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则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因此,独子女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应采用朋友式。

父母与子女在相处过程中,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更多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与人的交往中需要情感的平等交流。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的身份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其情感交流也是平等的、朋友式。在独子女家庭中,缺少了这种天然的伙伴氛围,就需要父母适时地以朋友身份出现,与子女进行密切的情感交流沟通。在朋友式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成年以后,在和其家庭以外的社会进行交往时,能给他人以信任也能信任他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友情。幼儿将会向着积极的、阳光的、热爱生活的方向成长。

朋友式家庭意味着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理解、平等、交流、合作的。但很多父母的又从内心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因此在儿童处理一件新事情前,总要把自己的经验告知孩子。开始,家长的经验是正确的,儿童便不自觉得形成依赖家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但到青春期时或者更早的时间,儿童便发现父母的经验已不再适应他的世界,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孩子便进入了所谓的“青春逆反期”。因此,朋友式父母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为方式,其贯彻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是儿童的创造力与家长的过度约束和较早的知识灌输成负相关的关系。

儿童天性对周围的世界有认知的兴趣,喜欢发现和创造。在儿童主动发现和认知周围的世界或接触一件对儿童而言的全新事物时,家长总有一种将自己的认知经验告知孩子的习惯。父母以其自身的经验已经找到便捷的途径,是一种从点到点不走任何弯路的过程。开始家长的经验往往是很有效的,能使儿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而易见的进步。但在这以后,可怕的事情就会出现,儿童出现了依赖别人告知的思维惯性。失去了犯错误的机会,不能品尝经过艰辛劳动后收获果实的喜悦。而且错误往往是一种不同于所谓“成功”的路,而一旦这种“错误”的不同被验证有价值后,就成为了创新。因此,可以说不同是创新的基础,成功的不同即为创新。

父母在儿童还没有尝试新事物前,对儿童及早的经验或知识的告知的行为其实是在一点点抹杀了儿童的创造力。而且,父母对儿童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过度约束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缺少带孩子和教育子女的经验,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现结合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关注孩子婴幼儿期智力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智力“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智力因素,就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瞎猫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猫的眼睛有黑布蒙起来,一周以后解开黑布,猫的眼睛虽能够张开,却永远也看不见东西。研究发现,猫的视觉形成,需要有光线的刺激,并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与大脑建立神经联系;反之,不能形成视觉。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形成也是这样的,必须在多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的影响下形成。因此,要遵循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科学的培养孩子良好智力因素的形成。

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理,好吃懒做,这是什么?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学习好的重要因素,孩子会听从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接受教育会有抵触情绪,较难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谈论老师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如果家长经常谈老师的缺点,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偶像”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

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格。不要怕孩子干得不好或者担心她弄坏了东西,放手大胆地让她自己去干,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经常给她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告诉孩子做得再不好也是她自己亲手做的,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的。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记得孩子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因为自己的书桌上没有新书而哭鼻子。那时侯她的胆子还是很小,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也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们就告诉她:“哭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为了让她适应新的环境和锻炼她的胆量,老师也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她做了班干部,当老师的小助手,让她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我们也鼓励她能够接受新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变得自信了。现在她能帮助老师组织班上的活动。女儿的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能自己整理床铺、洗简单衣物,有时还能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事。例如,打扫卫生、包饺子等。我们夸奖她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妈妈的好助手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这是人之常情。用心关注孩子学习过程的家长都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取得如口头表达、阅读能力、解题速度、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非常不容易。过多的提出孩子达不到的要求,会导致孩子心理上感觉很累,学习很不开心。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既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又要告诉孩子不要有骄傲的情绪;当孩子学习不尽人意时,要鼓励孩子成不骄,败不馁,更多的是比较孩子在同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进步,用一颗平常心欣赏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轻松地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高压力。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快乐,学习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积极配合,增强的孩子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这常常是大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恰到好处的宽容而不是责骂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观念。很多家长当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心欢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愁眉苦脸,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成绩好,当然是件好事,但这并非孩子的全部,还应很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争取进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家庭教育,做到言传身教,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校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高。

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懂教育规律,缺少带孩子和教育子女的经验,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现结合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关注孩子婴幼儿期智力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智力因素的形成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智力“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智力因素,就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瞎猫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猫的眼睛有黑布蒙起来,一周以后解开黑布,猫的眼睛虽能够张开,却永远也看不见东西。研究发现,猫的视觉形成,需要有光线的刺激,并把信号传递给大脑,与大脑建立神经联系;反之,不能形成视觉。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形成也是这样的,必须在多种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的影响下形成。因此,要遵循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科学的培养孩子良好智力因素的形成。

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基本上是三代人。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对孩子乃至对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高居不下,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好好深思、反思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经,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说虚话。做错事情要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我认为,小孩子的良好言行从小就应该养成。同时,我们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例如,我们老家邻村的一对夫妇,喜欢赌博,好吃懒做,对人蛮不讲理。孩子与他人吵架,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他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其结果是,他的孩子长大后,和他父母几乎是一样的,蛮不讲理,好吃懒做,这是什么?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学习好的重要因素,孩子会听从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接受教育会有抵触情绪,较难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谈论老师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如果家长经常谈老师的缺点,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偶像”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

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格。不要怕孩子干得不好或者担心她弄坏了东西,放手大胆地让她自己去干,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经常给她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告诉孩子做得再不好也是她自己亲手做的,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的。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她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记得孩子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因为自己的书桌上没有新书而哭鼻子。那时侯她的胆子还是很小,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也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们就告诉她:“哭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为了让她适应新的环境和锻炼她的胆量,老师也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她做了班干部,当老师的小助手,让她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我们也鼓励她能够接受新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变得自信了。现在她能帮助老师组织班上的活动。女儿的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能自己整理床铺、洗简单衣物,有时还能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事。例如,打扫卫生、包饺子等。我们夸奖她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妈妈的好助手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这是人之常情。用心关注孩子学习过程的家长都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取得如口头表达、阅读能力、解题速度、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非常不容易。过多的提出孩子达不到的要求,会导致孩子心理上感觉很累,学习很不开心。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既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又要告诉孩子不要有骄傲的情绪;当孩子学习不尽人意时,要鼓励孩子成不骄,败不馁,更多的是比较孩子在同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进步,用一颗平常心欣赏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轻松地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高压力。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快乐,学习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积极配合,增强的孩子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这常常是大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父母恰到好处的宽容而不是责骂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观念。很多家长当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心欢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愁眉苦脸,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成绩好,当然是件好事,但这并非孩子的全部,还应很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争取进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家庭教育,做到言传身教,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校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高。


相关文章

  • 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
  • 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 摘 要:爱弥尔诞生两百多年以来,有关卢梭教育思想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卢梭崇尚自然的教育思想,赋予主人公爱弥尔幸福的童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为人欣羡的人生财富.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毕生追求平等.自由的主张保持一致,尽管受到 ...查看


  • 留守儿童之家年度工作计划
  • 留守儿童之家年度工作计划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 ...查看


  • 在某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 在某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某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 在市第二次少代会胜利闭幕之际,由市少工委举办的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今天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市少工委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全体辅导员老师, ...查看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5-07-24 06:0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研讨会内容摘登 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q ...查看


  • [童年与解放]读后感
  • 读<童年与解放>有感 在刚翻开<童年与解放>这本书时,书中的儿童画作令我十分感兴趣,因为在在课上也曾学习过儿童画赏析,于是,我便慢慢欣赏起来,我注意到有的画作色彩斑斓,有的颜色并不多,有的画作主体性非常明显,有的则随 ...查看


  • 幼师资格证之保教知识与能力重点
  • 学前儿童发展 一. 婴幼儿发展概述: 1. 含义:婴幼儿成长中身体和心理有规律的进行质变和量变的过程. 2. 影响因素: 客观: 1.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 2.社会因素:环境 ...查看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 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 ...查看


  • 幼小衔接与国学教育
  • 幼小衔接与国学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处 ...查看


  • 引领孩子徜徉在数学的"意义世界"里
  • 何谓意义?"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包括内容.价值等方面的含义.在哲学中,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什么是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一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