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性质异常的分析控制方法
1、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白
产生原因:1. 缺少营养,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菌胶团生长不良;
2.PH值高或过低,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
解决办法:1. 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
2.调整进水pH 值,保持曝气池pH 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 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2、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黑
产生原因:曝气池溶解氧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 ,其与Fe 作用生成FeS
解决办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只要提高曝气池溶解氧,10多小时左右污泥将逐渐恢复正常。
3、化验过程中污泥过滤困难或出水色度升高
产生原因: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污泥生长不良,大量污泥解絮
解决办法:增加负荷均衡营养,提高水温,改善污泥生长环境。
4、曝气池内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原因:进水负荷过高,冲击负荷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
解决办法:减少进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气泡减少系统逐渐正常。
5、曝气池产生茶色或灰色泡沫
产生原因:污泥老化,泥龄过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
解决办法:增加排泥,逐渐更新系统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过程需要持续几天时间,期间要控制好运行环境,保证新生污泥有较强的活性(保证溶解氧在1.3~3.0内的稳定水平,营养物质比例要均衡,适当投加营养盐)。
6、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
产生原因:1. 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气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较高;
2. 回流比过小,污泥回流不及时使之厌氧
解决办法:1. 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统处于较高的溶解氧状态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根本解决需要对死角进行构造上的改造才能实现。
2.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时间太长。
7、沉淀池泥面过高,并且出水悬浮物升高
产生原因:1、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影响污泥沉淀性能,沉降效果变差。
2、负荷过低,污泥缺乏营养,耐低营养细菌增多絮凝性能变差。
3、污泥龄较长,系统中污泥浓度过高并且污泥结构松散不易沉降。
4、水温过高使小分子糖类增多,菌胶团吸附过多糖类造成污泥解絮。
解决办法:1、降低负荷减少进水COD 总量,提高溶解氧使污泥性能逐渐恢复。
2、增加进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保持较高溶解氧状态一段时间抑制低营养细
二、工艺指标异常的分析控制方法
1、pH 值:在实际调节过程中pH 值宁愿偏碱而不要偏酸,主要因为偏碱更利于后段絮凝沉淀效果提升。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1)与水质水量的关系:工业排水中pH 的波动主要由生产中使用的酸碱药品带来的,需要在运行中逐步熟悉企业排水情况,积累经验通过颜色等物理性质判断水质偏酸或偏碱。
(2)与沉降比的关系:pH 低于5或高于10都会对系统造成冲击,出现污泥沉降缓慢,上清液浑浊,甚至液面有漂浮的污泥絮体。
(3)与污泥浓度(MLSS )的关系:越高的污泥浓度对pH 的波动耐受力越强。在受冲击后应加大排泥量促进活性污泥更新。
(4)与回流比的关系:提高回流比以稀释进水的酸碱度也是降低pH 波动对系统影响的方法之一。
2、进水温度:水温高则影响充氧效率,溶解氧难以提高经常是由于这个原因;温度过低(一般认为低于10℃影响明显)则絮凝效果变差明显,絮体细小、间隙水浑浊。
3、原水成分:原水成分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如下:
原水成分变化 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原因分析
pH 值异常波动 抑制生长、导致死亡 不适合的生长环境
有机物浓度过高 造成冲击负荷,沉降性差 微生物增长迅速,活性高 有机物浓度过低 活性污泥易老化 食物供给不足,活性污泥死亡
悬浮物浓度过高 物化段去除不足,活性污泥有效成分低 混杂过多固体颗
粒,造成活性污泥浓度增长假象
进水含有有毒物质 活性污泥解体,活性抑制 中毒发生,细胞合成受抑制 表面活性剂过多 池体泡沫过多,充氧效率低 泡没覆盖池体表面,氧转移率低。
4、食微比(F/M)
食微比就是反映食物与微生物数量关系的一个比值。运行管理中需要明白:有多少食物才可以养多少微生物。通常需要控制食微比在0.3左右,经常利用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以确定适合的进水流量。BOD 值按COD 值的50%进行计算,并在日常化验的数据对比中找出适合该处理站水质的COD 、BOD 比值。
一、物理性质异常的分析控制方法
1、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白
产生原因:1. 缺少营养,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菌胶团生长不良;
2.PH值高或过低,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
解决办法:1. 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
2.调整进水pH 值,保持曝气池pH 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 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2、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黑
产生原因:曝气池溶解氧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 ,其与Fe 作用生成FeS
解决办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只要提高曝气池溶解氧,10多小时左右污泥将逐渐恢复正常。
3、化验过程中污泥过滤困难或出水色度升高
产生原因: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污泥生长不良,大量污泥解絮
解决办法:增加负荷均衡营养,提高水温,改善污泥生长环境。
4、曝气池内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原因:进水负荷过高,冲击负荷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
解决办法:减少进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气泡减少系统逐渐正常。
5、曝气池产生茶色或灰色泡沫
产生原因:污泥老化,泥龄过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
解决办法:增加排泥,逐渐更新系统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过程需要持续几天时间,期间要控制好运行环境,保证新生污泥有较强的活性(保证溶解氧在1.3~3.0内的稳定水平,营养物质比例要均衡,适当投加营养盐)。
6、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
产生原因:1. 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气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较高;
2. 回流比过小,污泥回流不及时使之厌氧
解决办法:1. 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统处于较高的溶解氧状态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根本解决需要对死角进行构造上的改造才能实现。
2.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时间太长。
7、沉淀池泥面过高,并且出水悬浮物升高
产生原因:1、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影响污泥沉淀性能,沉降效果变差。
2、负荷过低,污泥缺乏营养,耐低营养细菌增多絮凝性能变差。
3、污泥龄较长,系统中污泥浓度过高并且污泥结构松散不易沉降。
4、水温过高使小分子糖类增多,菌胶团吸附过多糖类造成污泥解絮。
解决办法:1、降低负荷减少进水COD 总量,提高溶解氧使污泥性能逐渐恢复。
2、增加进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保持较高溶解氧状态一段时间抑制低营养细
二、工艺指标异常的分析控制方法
1、pH 值:在实际调节过程中pH 值宁愿偏碱而不要偏酸,主要因为偏碱更利于后段絮凝沉淀效果提升。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1)与水质水量的关系:工业排水中pH 的波动主要由生产中使用的酸碱药品带来的,需要在运行中逐步熟悉企业排水情况,积累经验通过颜色等物理性质判断水质偏酸或偏碱。
(2)与沉降比的关系:pH 低于5或高于10都会对系统造成冲击,出现污泥沉降缓慢,上清液浑浊,甚至液面有漂浮的污泥絮体。
(3)与污泥浓度(MLSS )的关系:越高的污泥浓度对pH 的波动耐受力越强。在受冲击后应加大排泥量促进活性污泥更新。
(4)与回流比的关系:提高回流比以稀释进水的酸碱度也是降低pH 波动对系统影响的方法之一。
2、进水温度:水温高则影响充氧效率,溶解氧难以提高经常是由于这个原因;温度过低(一般认为低于10℃影响明显)则絮凝效果变差明显,絮体细小、间隙水浑浊。
3、原水成分:原水成分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如下:
原水成分变化 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原因分析
pH 值异常波动 抑制生长、导致死亡 不适合的生长环境
有机物浓度过高 造成冲击负荷,沉降性差 微生物增长迅速,活性高 有机物浓度过低 活性污泥易老化 食物供给不足,活性污泥死亡
悬浮物浓度过高 物化段去除不足,活性污泥有效成分低 混杂过多固体颗
粒,造成活性污泥浓度增长假象
进水含有有毒物质 活性污泥解体,活性抑制 中毒发生,细胞合成受抑制 表面活性剂过多 池体泡沫过多,充氧效率低 泡没覆盖池体表面,氧转移率低。
4、食微比(F/M)
食微比就是反映食物与微生物数量关系的一个比值。运行管理中需要明白:有多少食物才可以养多少微生物。通常需要控制食微比在0.3左右,经常利用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以确定适合的进水流量。BOD 值按COD 值的50%进行计算,并在日常化验的数据对比中找出适合该处理站水质的COD 、BOD 比值。